浦东开发
● 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之一,在上海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经济特区政策。
● 关联词:新浦东 陆家嘴金融贸易区 “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浦东,指上海黄浦江以东的地区。在1980年代以前,那一块约570平方公里的土地,大部分是稻田、荒野和炊烟袅袅的村落。仅仅一江之隔,浦东与浦西车水马龙,繁华拥挤的情景相比,反差十分强烈。长期以来在上海人的心目中,浦西是城,浦东是乡,于是,“有女莫嫁浦东郎”,“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宁肯蜗居浦西也不愿过江东!
在1980年代,“开发浦东”最初是作为上海市政府的战略设想提出的。1984年前的上海市长汪道涵已提出“研究浦东开发”的问题。当时中国习惯搞“特区”,而“特区”带有封闭性。有人又提出在四面环水的崇明岛搞特区,所以浦东开发就一直停留在研究阶段。
时间进入1990年代,浦东意外地得到一个发展机会。因为1989年的风波,当时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挑战。邓小平同志说“中央希望有一个举措,向世界表明中国改革开放的决心、政策和步骤都没有变”。1990年1月21日,邓小平到上海过春节,上海市市长朱基与邓小平谈到开发浦东,邓小平当即表示赞成,并希望采取一个大动作,在国际上树立中国更加改革开放的旗帜。
浦东开发旋即由最初的上海市政府的想法上升为国家战略。浦东开发也是继深圳等老特区之后,中国改革突破重重障碍、再次起飞的见证。浦东特区之特,需要新一代改革者在总结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拿出过大关的精神,才能给出新的定义。
开发浦东的战略决策一经实施,冷清的浦东一下子热了起来,以南浦大桥建成为标志的一大批重大市政工程建设,给浦东新区面貌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十八年精心谋划,十八年坚实步履,现在浦东开发开放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浦东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也成为上海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浦东新区生产总值约占上海全市的四分之一,外贸进出口总额约占全市的二分之一,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约占全市的三分之一,浦东新区在经济发展中的增长极作用凸显。
《渴望》
● 一部在1990年代初轰动全国的50集电视连续剧。
● 关联词:刘慧芳 宋大成 《好人一生平安》 张凯丽 李雪健
1990年,中国第一部长篇室内电视连续剧《渴望》的出现,在观众中掀起了一波收视热潮。剧中贤惠温柔得近于逆来顺受的刘慧芳,忠诚善良得略显憨厚木讷的宋大成都是观众喜爱的人物形象,为此,饰演这两个角色的张凯丽和李雪健也迅速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明星,后来李雪健成为中国出色的影视演员。
《渴望》还标志着中国通俗电视剧进入了中国电视剧主流,它从制作方式到内容撷取都代表着电视剧新纪元的开始。《渴望》受港台地区和日本、巴西电视连续剧的启示,利用社会赞助资金,采用基地制作、室内搭景、多机拍摄、同期录音、现场剪辑的工业化制作方式,在剧本内容上用善恶分明的类型化人物、二元对立的情节剧模式和扬善惩恶的道德化手段,来叙述中国普通家庭中普通人的悲欢离合。这部当时中国最长的电视剧的播放,恰好处在文化消费匮乏的时期,数亿中国观众头晚同时收看,第二天聚集议论,一时间形成全中国家喻户晓、人人争相说《渴望》的奇观,片头片尾歌曲也成为当年最流行歌曲,尤其是《好人一生平安》已成为中国经典老歌。
《渴望》的故事梗概是这样的:年轻漂亮的女工刘慧芳与来厂劳动的大学生王沪生相爱,并在王沪生最艰苦的时候毅然冲破家庭、社会的种种阻力嫁给了他。深爱着慧芳的车间主任宋大成十分失望,另娶了他并不心爱的月娟。“文革”结束沪生父亲得到平反,恢复了以前的优越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自视甚高的沪生姐姐王亚茹一直看不起当女工的弟媳,慧芳早年收养了妹妹捡回来的婴儿小芳,就以小芳不是王家骨肉为由处处为难慧芳,加上沪生初恋情人回来而变心,两人终于离婚。正在这时亚茹发现慧芳收养的小芳正是十多年前自己和初恋情人罗冈的女儿,多年没有音讯的罗冈也突然回来了……
很快,《渴望》的制作模式成为了一种范本,出现了大量的表现普通家庭传奇故事的电视情节剧,如《爱你没商量》《东边日出西边雨》《皇城根》《京都纪事》《海马歌舞厅》等等。当年曾担任过《渴望》监制的郑晓龙,与张国立、蒋雯丽携手拍摄的50集电视连续剧《金婚》在2008年也获得相当不错的收视率。
汪国真
● 青年诗人,更多的人认为他是“诗坛流行歌手”。
● 关联词:《年轻的潮》 《汪国真诗集》 流行诗歌 诗坛 芙蓉姐姐
汪国真的出现有这么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
1990年春天,某中学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发现学生们听课老不专心,总是在下面传抄一位叫汪国真的人写的诗。老师回家后,跟爱人聊起这事,而爱人正是学苑出版社任编辑室主任的孟光。孟光敏锐地察觉这是一次出版商机,辗转周折,学苑出版社找到汪国真,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稿酬、最好的装帧”为承诺,在二十三天内出版了汪国真首部诗集《年轻的潮》,果然一炮走红。
1990年是“汪国真年”,之前汪国真已经写了多年的诗歌,终于在这一年有了丰硕的成果。出生于1956年的汪国真,15岁初中毕业进了北京第三光学仪器厂,在厂里当了整整七年的工人,开铣床,三班倒,直到恢复高考后的1978年9月,汪国真考入暨南大学中文系,1979年《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他一首小诗,这极大地鼓舞了汪国真,从此他常去阅览室,记下地市级以上文学刊物的地址,像撒网一样把作品撒向全国各地的报刊,但90%的结果都是退稿,过了三个月换个地方又重新投寄。后来流传甚广的《热爱生命》就是曾先后寄往北京、四川两家报刊均未采用,第三次投稿后才中,发表后被1988年第10期《读者》收为卷首作品,为此他感到十分欣喜。
1990年汪国真的好运开始了,他自己说也不知道为什么“忽然就火起来了,命不错”。《年轻的潮》首印15万册,此后数次再版,达到六十多万册。以“年轻”为系列的诗集印数总计超过100万册。在上海,汪国真的诗集创下了一上午卖掉四千多本的纪录。库存卖光了,还有很多人在排队。接着,他受邀去全国大专院校讲学也受到学生热捧。
然而,对汪国真诗歌的严厉批评接踵而来,因为他的诗歌通俗易懂,平白如水,浅显如话,很快就有人把“诗坛流行歌手”的称谓赠予他,甚至把他比作诗坛芙蓉姐姐。一个酷评家用他一句诗“要永远保持最初的浪漫,真不容易”模拟出另一句“然而要永远保持这样的弱智,更不容易”。评论家朱大可更是把汪国真的出道和头一年海子的自杀作对比,“海子的死去为汪国真的诞生开辟了血的道路,是旧式精神使徒让位给一个肤浅的诗坛流行歌手”,朱大可对汪国真的严厉批判酿就了一场诗坛的“倒汪运动”。
三角债
● 指甲方是乙方的债权人,乙方是丙方的债权人,丙方没有还给乙方钱,乙方也就没有钱还给甲方,一旦丙方出现财务危机,乙方和甲方也会跟着陷入财务困难——这样一种非良性的经济关系。
● 关联词:债权债务 恶意欠账 非法索债 恶性循环
“三角债”是一种通俗和形象的说法,它特指企业之间超过托收承付期或约定付款期应当付而未付的拖欠货款。1990年代初,三角债突然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障碍,其实,它的形成早在1980年代中后期就开始了。赊销是形成三角债的比较主要的原因,所谓赊销,是指产业链中,上家将产品交给下家,下家则在限时内或变现后再将货款交还给上家的一种销售方式。当下家出现完成不了销售的情况,或下家在货物变现后并不还给上家,就会造成上家企业的严重损失。由于赊销和三角债的存在,环环相扣的产业链变成了一损俱损的债务链,只要其中的一环断裂,就是整个产业链的崩溃,甚至导致一个国家的经济萧条。到1990年代初,大多数中国企业已深陷于三角债的危机之中,企业账户上“应收而未收款”与“应付而未付款”的额度大幅度上升,三角债的规模曾发展到占银行信贷总额三分之一的地步。三角债成为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企业的老板饱受其煎熬,三角债迫使他们一年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追债,三分之一的时间躲避追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受到严重的破坏。而恶意欠债和非法索债又导致社会不安定因素和刑事案件的上升。
1990年4月2日,新华社发布了国务院决议,指出“企业、单位之间互相拖欠货款和前清后欠的现象十分严重,已成为影响当前生产正常进行的突出问题,也损害了社会信用。为了缓解这一矛盾,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清理三角债工作”。由此,各地集中各主要经济综合部门力量开展清欠工作,并把清理三角债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这项工作显然任重道远,直至1991年6月17日,国务院副总理朱基在吉林省考察企业工作时还说:三角债前清后欠,越欠越多,严重妨碍了生产发展和结构调整。他指出,清理三角债必须采取一些“硬”措施,要在全国范围内打好一场清理三角债的攻坚战!
杰出青年评选
● 由全国青联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由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等十家新闻单位共同主办的一个评选活动。
● 关联词:十大杰出青年 全国评选 聂卫平 姚明 刘翔
聂卫平、陈章良、徐洪刚、伏明霞、杨利伟、姚明、刘翔……都是中国人民十分熟悉的名字。他们来自完全不同的领域,他们可能做着互相没有关系的事情,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称号——××年“全国十大杰出青年”。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活动在1990年开始,这有着时代的特殊性,更是那个时代的需要。
一方面1980年代的青年人,还有着十分浓厚的政治情怀,胸怀改变国家和个人命运的理想,各行各业都有一大批杰出的青年涌现,把他们的事迹宣传彰显,呈现时代的风貌,振奋和激励更多青年人,这是评选活动得以开展的基础。另一方面,1990年中国刚刚经过一场风波,不少青年思想上有些混乱、消极和低迷,少数人甚至陷入一种无法言传的情绪状态。而这种情绪又为其后的各种思潮提供了心理温床。比如,当理想主义终结之时,实用主义开始亮相;当启蒙主义终止之际,犬儒主义开始抬头;当现代主义的热情耗尽之后,后现代主义开始风靡于世……
“十杰”评选便诞生在这个拐点上。时任团中央统战部长、团中央秘书长的俞贵麟回忆道:面对这种状况,萌发了举办一个新颖而为广大青年喜闻乐见的活动,树立青年学习典型的想法。所以“十杰”评选活动的宗旨,是“通过表彰、宣传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作出突出业绩和重大贡献的杰出青年典型,为当代青年树立光辉榜样,激励广大青年发愤学习,勤奋工作,艰苦创业,奋发成才,并在全社会进一步优化青年成长成才环境,为培养更多新世纪发展和祖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青年人才作出积极贡献”。
经团中央办公厅发文,并出面与当时的全国十大媒体联系,1990年5月4日,由全国青联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与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等首都十家新闻单位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活动就在全国各地展开了。自那以后,每年评选一届,凡年龄在18至39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业绩、贡献突出者都可报名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