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
● 一部国产电影,曾获1984年中国金鸡奖最佳摄影奖,导演陈凯歌。
● 关联词:陈凯歌 张艺谋 第五代导演 黄土高坡
1984年,中国电影界两个极富盛名的导演有了第一次也是唯一的合作,在电影《黄土地》中陈凯歌担任导演,张艺谋担任摄影。这部片子获得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同年获法国第七届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摄影奖,瑞士第三十八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银豹奖,英国第二十九届伦敦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萨特兰杯导演奖,美国第五届夏威夷国际电影节东西方文化技术交流中心电影奖和柯达最佳摄影奖,而且它还被认为是中国新一代导演崛起的标志性作品。从《黄土地》开始,人们把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等称之为“第五代导演”,所以,不仅是张艺谋、陈凯歌的唯一的合作,不仅是获奖数目众多的影片,电影《黄土地》还被视为中国电影的一座里程碑。
影片的故事是延安八路军文艺工作者顾青为采集民歌来到陕北农村,住进了贫苦女孩翠巧的家里。通过一段时间生活和劳动,翠巧一家把这位“公家人”当做了自家人。听顾青讲述延安妇女婚姻自主的生活,翠巧向往之心油然而生,因为善良又愚昧的爹爹早就给她定下了娃娃亲,并且要翠巧在四月里完婚。顾青行将离去,翠巧想要随顾大哥一起去延安,而他却一时无法带她走。怀着依依之情告别,翠巧的弟弟憨憨跟着送了一程又一程,翠巧则站在黄土高坡上,亮开甜美的歌喉,唱出了对共产党的深情和对自由光明的渴望。四月,翠巧在完婚之日毅然逃出夫家,驾小船冒死东渡黄河,去追求新的生活。河面上风狂浪险,黄水翻滚,须臾不见了小船的踪影。两个月后,顾青再次下乡来到这里,村里的农民正在举行求雨仪式。憨憨冲出求神降雨的人群,向他奔来,但被涌动着的人群挡住,眼看近在咫尺,心也紧紧相连,而现实中的两人却怎么也无法靠近……影片就在这个画面中结束,给人留下了极具震撼力的一幕。
如果说拍摄于1983年的《一个和八个》打响了第五代导演的第一枪的话,那么《黄土地》则标志着第五代导演真正崛起的电影作品。中国电影在经历了谢晋第四代导演反思“文革”的伤痕电影之后,一批在“文革”中成长的年轻导演们开始执导影片。《黄土地》在电影风格和语言上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新影像,大色块和视觉强烈的摄影、西北黄土地的民俗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反思性叙事,让中国电影呈现了另一番不同的风貌,这标志着“第五代”不同于以往中国导演的历史视角。
《我的中国心》
● 一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流行歌曲。
● 关联词:张明敏 中国情 中国心 香港歌星 奚秀兰 黄阿原 陈思思
1984年的春节晚会,出现了一批港台明星:张明敏、奚秀兰、黄阿原、陈思思,令中国老百姓目不暇接,大开眼界。同时人们也带着一些好奇的陌生感,奚秀兰的艳丽的妆饰和台风,黄阿原一口蹩脚的普通话等等,都让大陆观众时时意识到内地和港台文化习性的差异。但是,当一个戴着眼镜 、穿着西装,声音富有磁性的其貌不扬的台湾歌手唱起一首《我的中国心》时,人们心中的陌生感顿时锐减,两岸三地的距离似乎全都消失,是的,虽然我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但是我们都是中国人,都有一颗跳动着的中国心。你看他表情多亲切,你听他唱得多么动情:“河山只在我梦里,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胸中重千斤,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
一曲唱毕,群情振奋,是的,不管来自何处,我们都是中国人,不管身在何方,我们都有一颗中国心!这首歌把人们的情绪推向了沸点,整台晚会洋溢着一股浓浓的中国情。
就这样,人们一下记住了这个小个子歌手的名字:张明敏。这个当时只是香港九龙一家电子表厂工人的业余歌手,一下子成为国人心目中的巨星。接下来的日子里,这首歌曲不胫而走,立刻传遍五湖四海——可以说,世界上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我的中国心》,凡是此歌响起的地方,人们都记得香港歌星张明敏。这个名字和这首歌曲,就这样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了一起;或者说,《我的中国心》几乎成了张明敏的代名词,有他出场的演唱会,不管他是否有新歌推出,人们都会异口同声地高呼《我的中国心》!所以,这首歌已成了他的保留曲目。张明敏自己这样说:“虽然我没有准确地统计过唱了多少遍,但是我可以毫不夸张地告诉大家,《我的中国心》已经成为一首经典歌曲,我在正式场合演唱它的次数不会少于一万遍!”而且,对于自己的一夜成名,他也非常意外和感激:“没想到一首歌 一夜红遍全国,对我一生产生这么大的影响,我将永生感谢新华社香港分社、感谢中央电视台、感谢春节联欢晚会!”
其实,当时中、英之间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已经出现喜人的进展,香港“九七回归”已成定局,有关方面明确要求把这一内容列入收视率最高的春节联欢晚会,才有了张明敏、奚秀兰和费翔等歌星的到来。
在以后的歌星生涯里,张明敏始终把“展示中国心,呼唤爱国情”作为自己的宗旨,接着又创作了《青年人,中国心》等歌曲,他为所有歌迷的签字也都是“中国心:张明敏”。
青歌赛
●“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的简称。
● 关联词:毛阿敏 韦 唯 关牧村 殷秀梅 彭丽媛 阎维文 田 震 董文华 朱哲琴 解晓东 林依伦 孙 悦 蔡国庆 谭 晶 满文军 汤 灿 祖海 ……
如果要把历届青歌赛的获奖者和参赛者一一罗列出来的话,可能就是当代歌坛走红明星的大展示了——由此可见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在中国当代音乐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巨大的影响。
第一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创办于1984年5月,两年一度的赛事,挖掘、培养了一大批著名的歌手,现已被公认为是国内声乐界的一大权威赛事,在全国观众心中已建立较高知名度。到2008年4月,青歌赛已举办了十三届,而在1984年首届大赛中脱颖而出的如关牧村、殷秀梅等歌手早已在音乐界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第二届的彭丽媛、阎维文、董文华、韦唯和毛阿敏,第三届的杭天琪、胡月、屠洪刚、付笛声,第四届的朱哲琴、解晓东、蔡国庆,第五届的林萍、毛宁、孙悦,第六届的林依伦,第七届的满文军,第八届的李琼,第九届的谭晶……每一届赛事都会为歌坛注入新生力量,都会产生一批新的歌星。
从1998年开始,第八届青歌赛进行了一个重大变革——加入了“综合文化素质考试”环节。复赛采用笔试,决赛为口试。考试范围包括文化修养和音乐知识两个方面。这一环节的首创者正是青歌赛的创始人、央视原文艺部主任邹友开。他谈到推出此举的原因是因为央视文艺部发现有些获奖歌手竟不识简谱和五线谱,还有一些选手文化素养较差,获奖后心态失衡不能正确看待荣誉,往届获奖歌手中还有极个别人走上了堕落之路。他感到文化修养和熏陶对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作为一项全国性的大型专业赛事,青歌赛有责任向歌手、更向全国观众普及文化知识,于是,青歌赛就出现了综合文化素质考试环节。
从另一方面来说,设立综合文化素质考试环节,也有收视率方面的考虑,如果一直只是歌手演唱,内容过于单调,爱听歌的观众也会有视觉疲倦,而不爱听歌的人就干脆不收看了。加入综合素质考试的环节,恰可以弥补这一不足。
到了第九届青歌赛,综合素质考试增设了两位评委,选手们也开始面对大屏幕答题。人们发现,青歌赛的重心似乎开始偏移,从关心歌手们歌唱得如何,转为对他们答题更感兴趣,转为看余秋雨评委的点评,青歌赛在推选优秀歌手的同时,还起到了向全民普及历史文化知识的作用。
健美操
● 一种集体操、舞蹈、音乐、健身、娱乐于一体的体育项目。
● 关联词:健美裤 踩脚裤 简·方达 眼保健操 如果说,同在这一年流行的录像厅的招徕对象是以男性为主的话,跳健美操的就是以女性为主了。准确而专业的解释,健美操是一项以有氧运动为基础,以健、力、美为特征,融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的身体练习。但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它是由跳迪斯科的先锋人物而不是体育界人士引入大众的。跳迪斯科多为年轻人追求时髦刺激,而加入健美操行列的就不那么分年龄了。它的强身健体功能吸引了不同年龄的爱好者参与,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消费群体。专业的健美操带有竞技性质,而那时流行的健美操更多的只是健身美体和陶冶情操,是一种大众健身方式。
健美操起源于1968年。美国对世界健美操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其代表人物是一位中国观众熟悉的影视明星简·方达,她在影片《金色池塘》里与父亲亨利?方达搭档,有相当精彩的表演。她根据自己的健身体会和经验,撰写了《简·方达健美术》一书。该书自1981年出版后,轰动了世界。她现身说法,促进了健美操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健美操运动在世界各地全面兴起。与此同时,1983年美国举行了首届健美操比赛,自1985年开始,美国正式举办一年一度的健美操锦标赛,并确定了竞赛项目和规则,使健美操发展成为竞技性运动项目。
1984年在日本举行的“首届远东区健美操大赛”对于健美操传入中国则有很大的作用。受邻邦日本的影响,这项运动当年就传入了中国。最初是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大中型城市流行,随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加开放、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美操很快进入中国大多数城市甚至中小城镇。同时一种“健美裤”开始流行,因为裤脚带绊,穿着时需要将绊踩在足下,也名“踩脚裤”,不仅是跳健美操的时候,甚至日常生活中也有不少女性这样穿着打扮。
健美操在中国还被增添了不少新的元素,国人把太极拳和现代舞蹈结合起来。在西欧风格的广播体操中,出现了“踢腿”和“出拳”这些中国武术动作。
同时,这年还流行着一项全民眼保健操的运动。
股份制企业
● 一种企业组织形式,指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通过发行股票募集资金建立的法人企业。
● 关联词: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投资 入股 分红 股票 债券 股市 股民
二十五年前,绝大多数中国人不知道什么是股票,绝大多数的企业都是国有企业。1984年的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一帮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从未见识过股市的研究生,发表了令业内轰动的《中国金融改革战略探讨》,第一次谈到了在中国建立证券市场的构想,引起了一场思想风暴。而当人们还在激烈地争论股份制姓“社”姓“资”的时候,却有一家百货商场已经在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工作,这就是北京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天桥商场,始建于1953年4月,是全国闻名的红旗单位,在开展“比、学、赶、帮、超”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中,被命名为“全国第一面商业红旗”,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学天桥,赶天桥”的热潮。但巨大的政治荣誉并不能掩盖企业经营不善的实质。在旧的体制下,天桥百货商场只能长期维持简单再生产,没有自主经营权,企业发展缺乏后劲。
1984年4月,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召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会后下发的《纪要》指出,股份制应该成为城市集体企业和国有小型企业进一步放开搞活的一个办法,搞活的办法是“允许职工投资入股,年终分红”、“可选择少数企业试行跨部门、跨地区发行股票或债券”,这个《纪要》给了天桥人新的希望,他们率先突破禁区,把企业推上了股份制改造的新路。
1984年7月25日,我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北京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这家以百货零售为主营业务的股份公司一成立便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它同时还是全国第一家由国营企业转制为股份制的企业。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政府对股份化改造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和支持。此后,在全国范围内的股份制试点工作开始启动,一批由国营企业改制的股份制企业相继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