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竞争的决胜
2872300000020

第20章 竞争的胜出(2)

杰出的职场人士都喜欢问自己:“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具有这样的质疑意识,你自然能够了解自己周围所欠缺的、不足的东西,这些可能正是公司今后的策略和方法。质疑自己的工作,不断思考改进,力争做到最好。

群策群力,共创价值

事实证明,卓有远见的人才战略是英特尔不断前进的动力。在用人方面,英特尔的每年都举行一次员工评估活动。

在评估会上,凡属同种工作、同等级别的员工,都以英特尔价值观(以结果为导向、具有冒险精神、良好的工作环境、质量、以客户为导向和纪律)为标准,一一进行评估。在评估会上,每个员工在进行自我评估的同时,也应对同事进行有价值的工作建议。

英特尔的前职员迈迪·萨逊对此点感触颇深。1993年,从计算机专业毕业的萨逊进入英特尔公司的市场营销部门工作。

一年下来,萨逊也执行了几个方案,但是,他却一直感到很疲惫,找不到工作的兴奋点。每当让他草拟、制作营销企划案,他能够顺利地完成;可一旦让他与部门其他同事共同参加部门经理工作会议,各自阐述各自企划案的核心及实施要点时,即使他的企划案比其他同事更“精彩”,更有价值,最终他还是会被淘汰掉。

在年度评估会上,同事们都建议萨逊加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或到其他部门做一些书面方面的工作。因为同事们都认为他总是在不相干的主题上喋喋不休,根本无法抓住对方问题的核心。但萨逊却从不认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问题。

于是,萨逊不但没有采纳同事们有价值的建议,反而对同事们满怀愤恨。最后,人力资源部门为萨逊做了多次判断和情境分析发现,萨逊的确是个典型的阅读者,阅读者很难成为优秀的倾听声,反之亦然。

杰出员工都虚心采纳同事对自己有价值的工作方法与建议。

强化竞争意识

全球500强的美国企业中,特别强调员工的竞争意识。美国是一个典型的市场经济的社会,美国人认为竞争是永恒的,是一个人证明他社会地位的手段。同时,美国人清楚地认识到今天的胜利只能说明过去,明天会有更多的挑战,要乐观地面对挑战,参加竞争。

美国人与一个相识不久的新朋友交谈,喜欢问对方的家乡是哪儿,但由于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所以美国人对家人理解的意义要更为宽阔深远。在美国人看来,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起跑线是一样的,竞争是平等的。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市场经济的社会,美国人认为竞争是,是一个人证明他社会地位的手段。同时,美国人清楚地认识到一次的胜利只能说明过去,明天会有更多的挑战,要乐观地面对挑战,参加竞争。

美国人爱看广告。因为广告上的产品都是大牌,所以看广告既能获得最新信息,也是与别人攀比竞争的标准。攀比又是竞争的动力。公司也总是给员工提供公平竞争的舞台。从上到下,大家在竞争舞台上地位都是平等的。

美国“海豹”突击队的选拔训练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

在美国,大多数海军官兵都把投身“海豹”行列视为个人至高无上的荣耀。“海豹”突击队现已成为美国实施低强度战争、应付突发事件的“杀手锏”。

成为“海豹”的第一步:“海豹”突击队人员挑选标准十分严格且极其苛刻,淘汰率之高,令人咋舌,最高时达80%。

按照突击队员的选拔训练标准,被选拔的队员在通过初级选拔考核之后,将首先被送到“海豹突击队的总部——加利福尼亚的圣达尔进行为期5周的“除锈”训练。主要是通过游泳训练、呼吸训练、行军和跑步等训练科目给新兵身体“除锈”。这一科目看似简单,实际却异常地艰难而痛苦。按照标准,第一阶段的“除锈”训练结束后,被选拔的新队员的体能要提高10倍。否则将被淘汰。这一阶段的淘汰率高达50%!

通过第一阶段训练的队员,紧接着进行为期一周的第二阶段训练。主要训练队员在泥潭、污水和冰冷的海水中求生存的能力。这种训练的恐怖程度堪称是在与魔鬼打交道,因此许多新兵把这一周称为“魔鬼周”,“魔鬼周”训练结束后,那些没有被淘汰的新队员将被送到特种学校,去接受更高层次的专业训练。

专业训练结束后,队员将被投送到圣克利蒂岛进行初期训练中最后一个阶段的训练,即所谓的“生死”考验。在这里,队员除了要接受更加繁重的耐力训练——每天要从圣克利蒂岛游到对岸,并沿海滩跑24公里外,更重要的是,要在这里把以往几个月辛辛苦苦学来的本领一一施展,参加各种严格的考试。其中包括侦察、排雷、刺杀,以及三个小时的有关军事战略的答辩。只有闯过了这一道道难关的人,才有资格领到真正进入“海豹”突击队的证书。

在这样残酷的竞争中培养出来的竞争意识和能力,是美国人成功的重要因素。

美国人不爱谈家世,也不会因为出身不好而自感羞愧,他们也不稀罕上辈留给他们的家业,靠上代留下的遗产过日子,他们并不感到光彩。

机会就在你的面前

知识经济决不仅仅只是一个时髦的热门话题,我们可以看出,它是一个实在的现实,它一方面指知识因素以越来越多的种类和越来越高的程度参与并融入经济活动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指这种参与融会的结果。只有当这种过程非常发达,其结果达到相当高度时,才能认为此种知识已经“经济化”了。

必须认识到,作为新一代生产力的重要表现,知识产业已经是现代产业结构中的新兴产业。知识在其发展过程之中,不断地生长出大经济因子,这些因子又继续生长在经济生活领域中全方位交叉,而这个时代的大机遇往往就存在于这些交叉点上。从另一方面看,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也日益生长出大知识因子,不断地向文化知识生活领域全方位交叉拓展,这些交叉点也是机遇点。只要这种拓展在一直进行着,机遇也就一定不断地出现,只不过这种出现是一闪而过,它不会有长久的停留。能在这个时代抓住机遇的人,须是准备非常充分,并且具备敏锐迅捷的行动力的人才行。具体地说,当前的机遇应在知识产业中去寻找。而所谓知识产业化具体表现为迅猛兴起的国际文化旅游浪潮。这是文化、知识物业、产业与商品贸易和旅游业的统一,是文化、知识旅游与工商业的三位一体,是知识物化、商业理念的最佳结合。当然,知识产业化还突出地表现为知识产业、教育产业、信息产业、设计产业、创意产业等一系列知识产业群的兴起,形成了新产业群。在第一产业农业、牧业、渔业、林业等经济学,第二产业工业、能源、材料、制造业经济学,第三产业服务、信息、消费、通讯业等经济学之外,萌发新产业经济学,它以文化、知识、人才、信息、科技、创意构成自己的最基本的经济要素。抓住上述的特点,就象把握住时代大方向,也就明白自己身上缺少什么,需要什么补充什么,以及如何着手。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机遇面临极大的挑战,谁抓住了这个时代的机遇,其滚滚而来的财富就不仅仅是百万千万甚至一两亿的问题了,而是上百亿!只有这个时代,财富的神话才能真正变为现实!为了真正说清楚这个时代的机遇,我们需要找出世界上最大富豪来阐述这个问题。根据1998年的统计,比尔·盖茨的个人资产总额已达千亿美元,相当于拥有1.2亿人口的孟加拉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也相当于拥有12亿人口的中国当时的外汇总储备的二分之一以上。

如果说人们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机遇还不完全相信或缺乏足够意识的话,比尔·盖茨应该是一声惊雷,大家必须浑身急得出汗,赶紧抓住这个知识经济时代的机遇班车。

我们认为,好的时代就是一个能为人的发展提供更多机遇的时代;它使人们能有更多的自由去选择自己的命运,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在旧的时代旧的利益格局下,一个人的命运可能是固定的、卑贱的,永远无法得到某些东西,永远无法改变自身的生存状态。而新的时代,则会给你提供这种可能。

我们发现,在名人的成功历程中,总有一些至关重要的人物在其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善于接受别人的帮助,是他们把握历史性机遇的关键性的一步,也是他们最终成名的要素之一。

这其中的道理是不难理解的。一个人想要取得某种成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而这些条件的客观方面却往往掌握在别人的手中。接受别人的支持和帮助,就象一颗优良的种子不拒绝一块适合自己生长的土壤,势必会加速一个人的成功,有时甚至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世界上有许多事是急不得也怕不得的,它需要耐心地等待,耐心地准备。许多名人的一举成功正得益于此。他们往往可以蛰伏很久而一旦机遇来临,则又会毫不犹豫地将之牢牢地掌握在手中。好高骛远的人,就是想飞的人,就是想一鸣惊人的人,就是对机遇不依不饶地去争取的人。只有这样的人,加上好的时代环境,才会获得机遇。

不可放弃你的野心

野心,通常被认作与有野心的人联系在一起——即与那些不管如何俗气都很愿意得到某种名声并为此而奋斗的人联系在一起。

然而,现实中存在着健康的野心。人最大的卑鄙莫过于对荣誉的追逐,但这同时也是人聪明才智的最崇高的标志,因为无论他在世界上能够占有什么,无论他的健康和享乐达到何种水平,只要他尚未获得人的尊严,他就绝不会满足。人对人类理性的估价很高,以至于当他还没有被抬高到评判他人的地位时,他就绝不会满足。

列夫·托尔斯泰年轻时就在自己的日记里直言不讳,正是自尊和野心时常激励着他去行动。令他回味无穷的经历是在杂志上阅读《马克尔的笔记》的评论。托尔斯泰发现这些评论既能供人消遣又具实用价值,因为从中能看到“野心的亮光可以唤来行动”。

研究创造行为和科学多样性的心理学家,将野心看作一种最有创造性的兴奋剂,他们相信野心在本质上就是充满活力的东西。

当然,过火的野心勃勃便是丑恶了。但即使是人类最好的品质在被夸大到荒谬绝伦的地步,不也会转变为它们的反面吗?一位哲学家说:“自我实现是人类最崇高的需要之一。它从来都是人生的兴奋剂,是一种抑止人们半途而废的内在冲力。自我实现的欲望越是强烈,一个人在他生活旅途中就越是信心百倍,成果卓然。”的确,健康的野心乃是形成自我尊重心理的伟大力量——如果这种野心是健康的而非是只追求名声的病态野心。

健康的野心使一个人变得更为完美,并能推动他探索自己前进的航向。一个人若不追随那些比自己知之更多也更聪明或完美的人,他要获得智慧、发展和提高自己,如果说不是不可能的话,至少也是很难的。竞争中的领先者——那些总走在前面的人——都会受到别人的嫉妒,如普希金曾说过的,人们会说这些人是“……竞赛的同胞姐妹,因此生产他们的种子好”。

我们应时刻牢记一条重要准则:人们根本不应当同情那种“狗咬狗”的竞争,而应加强那种于其中无人落在最后的真诚的竞争。这是竞争的基石。

如果把野心隐藏起来,从而堕落为某种对他人有害的、病态的、邪恶的东西,那就很糟糕了。忽视了为什么并怎么努力“提高自己的价值”,有这种野心的人也就会开始向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挑战。类似巴尔扎克和斯坦德哈尔作品中的人物罗斯蒂格那史和朱丽恩·索罗,都由于羞辱而陷于了这种境地——残害他们自尊的阶级不平等的作用机制。有时一些偶然的心理活动可以使一个人一时冲动,蓄意害人,从而导致自己野心的退化。因此必须当心:一旦你失去了那个关键的时刻,你个性作用的效能会立即下降。

俄罗斯有一句谚语:“他是一名不愿成为将军的士兵。”这句谚语是对政党野心的解释。野心家类型的士兵会把成为“将军”当作最终的目的,他可以不惜任何代价、真心实意地献身于这项事业。在这里,令人发奋向上的其他种种冲动,与一个人既非为远大目标亦非为共同事业而牺牲一切不再有什么关系,那个士兵只有成为一名将军的欲望。

当一个人成熟的时候,他的各种各样动机就会发生变化,野心有时也会受挫折而失败。这种情况出现的早晚因人而异,但不管怎样,野心都会有所变故。个性的宇宙飞船在进入升空的正确轨道之后,野心的助推器还会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