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2869400000022

第22章 获得做事的能力(6)

与人交谈时坐在旁边的位置,自然就会轻松下来,这是因为不必一直意识到对方的视线,而只在必要时看他的视线即可。坐在对方旁边的位置与之交谈,对亲近感的增加很有帮助。因此,和初次见面的对方要增加亲近感时,最好避免和他面对面的交谈,而应尽量坐在他旁边的位置,才能令对方的视线有转移之地,同时因为不会产生紧张感,所以能很快建立亲近感。

③见面时间长不如见面次数多。

对一名成功的推销员来说,经常到主顾家中去,被认为是和主顾熟悉的要诀之一,尤其是以"喂!到附近来办事,顺便来看看你"这种说法,更能抓住主顾的心。像这样习惯于亲近的方法,在心理学方面被认为和学习一样。一般对学习的看法,认为集中学习不如分散学习来得有效。

譬如我们要用12小时学习,那么一天用功2小时,而连续一个礼拜,比一口气熬夜念12小时更加有效。此外,到驾驶训练班学习驾车,一天的练习时间也都有一定的限制,绝不会让你超出时间,也就是利用这种分散学习的效果。

在人际关系方面,使对方产生亲近感,也就是给予对方好印象的基本条件。而要满足这项条件,利用这种"分散效果",可说是给对方强烈印象的最好方法了。

一般而言,整夜在一起喝酒的朋友,和有长时间交往的朋友相比,乍看之下好像前者的人际关系较稳固,但实际上,这种关系如不加以持续,那么两者之间的交情就会愈来愈淡,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譬如有人问你:"你和某人的关系如何?"而你回答:"我见过一次"和"偶尔会见面",那么给人的印象就不同了,而和"常见"这个回答又更不同了。道理很明显,见面的次数和两人之间的亲近度是成正比的。

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乡情是以地缘为纽带而结成的特殊缘分。人们在说话办事时可以靠乡情套近乎、拉关系,可以利用乡情打通关节,办成事情。

在现代,在求人办事中老乡观念也照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张先生原是吉林人,解放战争时,由于兵荒马乱,他跟着父母逃荒到山东,后就在山东定居下来,一家人过着非常贫苦的生活。后来新中国成立了,张先生一家人为了当地的建设就再没有回吉林。

改革开放以后,张先生以敏锐的思维和大胆的投资,创办了一个工厂,经过几年的奋斗与拼搏,现已成为全国同行业的佼佼者,个人资产总额已名列全国前五名。张先生虽已成家立业,但时时刻刻都在想着家乡,想着家乡的人民,现在年龄也大了,很有一种落叶归根的想法,但苦于工作太忙,没时间回去。

这时,张先生的家乡为了创办当地特有的产品加工厂,需要一笔不小的资金,当地政府千筹万措,才筹到了总数的三分之一,于是就派出一名王某去找张先生,希望能得到援助。

王某是政府对外联络办的,为人聪明,善于交际,且很有办法。他看了张先生的详细资料后,就判断张先生这时也很有回家乡投资的意向。因此,在没有任何人员的陪同、也没有准备任何礼品的情况下,独自一人前往山东,并且打包票定会筹到款项。

当张先生听到家乡来人时,欣喜之余也感到有些惊讶,因为久不闻家乡的讯息,突然有人来了,该不会是招摇撞骗之人吧!张先生心里不由起阵阵疑心,但出于礼节,他还是同王某见了面。

王某一见张先生这种神情,知道他还没有完全相信自己。于是他挑起了家乡的话题,只讲家乡解放前及前30年的风貌变化,他那生动的语言,特别是那浓浓的爱乡之情溢于言表,令张先生深受感动,也将他带回了童年及少年时期,想起了那时的家乡、那里的爷爷奶奶,还有邻里亲戚……很显然,张先生记忆深处中的那块思乡领地已被王某揭开了盖头,蕴藏在心中的那份几十年的感情全部流露了出来,欲罢不能。

就这样,经过3个小时的"聊天",王某对借钱一事只字未提,只是与张先生回忆了家乡的变迁,犹如放电影一般。最后,张先生不但主动提出要为家乡捐款一事,还答允了与家乡合资办厂的要求。

当今时代,利用乡情办事的事例数不胜数。近至一般的人物,远到港、澳、台以及海外侨胞,只要事业有成者,无不想为家乡做一份贡献,如果掌握并恰当地利用好"老乡关系",不管是于人于己还是于我们的事业,都是有一定好处的。

这头不通走那头

求人办事,不要总是按照一个方向跑下去,有些时候这个人办不了的,那个人就能办;这种办法不行的也许另一种办法就可以,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求人办事过程中,要多开动脑筋,尤其在正常情况下办不成的时候,最好采用逆向型思维。

清代有位大富豪很羡慕郑板桥的书画。怎奈郑板桥恃才傲物,鄙视权贵,越是达官显贵、富商巨贾,他越是不买这个账。因此,当这位富豪登门求购时,被郑板桥想方设法地拒之门外了。弄得这位大富豪很是懊恼、上火。于是,这位大富豪便越想着用什么办法非弄到手不可。可巧这一天来了位当官的朋友,酒足饭饱后与大富豪谈起了此事,当官的朋友说:"可惜你,怎么不知道郑板桥的为人呢?"

大富豪一惊,问:"他为人怎么样?"

这位官朋友说:"别说你呀,连我想要他的画,要了好几年了,都没弄到手。"

"为什么?"

"他就是这么个人,要么怎么叫扬州八怪呢,软硬不吃。"大富豪一听,更加生气,说:"我就不信,瞧我的,用不了几天,我非让他亲自给我弄几幅拿来不可,上面还得让他写上我的名字。"

少不了当官的不信,于是大富豪派手下人四处打听郑板桥的生活习惯和各种爱好。

这一天,郑板桥出来散步,忽然听见远处传来悠扬的琴声。曲子甚雅,不觉感到好奇。因为他知道这附近没有什么人会奏琴。于是循着琴声而去,发现这琴声是出自一座优雅的宅院内。院门虚掩,郑板桥推门而入,眼前的情景让他大吃一惊,院内修竹叠翠,奇石林立,竹林内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银须飘逸,正在拂琴而鸣。此情此景不亚于一幅天然的图画。

老者看见他,立即嘎然而止,郑板桥见自己坏了人家兴致,有点不好意思,老者却毫不在意,热情让他入坐,两人谈诗论琴,颇为投机。

谈兴正浓,突然,传来一股浓烈的狗肉香,郑板桥感到很诧异,但口水已经忍不住要流下来。

一会儿,只见一个仆人捧着一壶酒,还有一大盆烂熟的狗肉,送到他们面前。一见狗肉,郑板桥的眼睛就刻在上面,老者刚说个"请"字,他连故作推辞的客套话都忘掉了,迫不及待地狂喝酒,猛吃肉。

风卷残云般地吃完狗肉,郑板桥这才意识到,连人家尊姓大名还不晓得,就糊里糊涂在人家这里大吃一通。现在酒足饭饱,总不能就这么一甩袖子,说声"拜拜"就走吧!

然而,又该怎么答谢人家呢?留点银子吧,不仅太俗,而且自己出来散步没带钱呀。于是,他对老者说:"今天能与您老邂逅,实在是幸会,感谢热情款待,我无以回报,请您找些纸笔,我画几笔,也算留个纪念吧。"

老者似乎还有点不好意思,连声说:"吃顿饭不过是小意思。"老者这才找来纸笔,郑板桥画完,又问老者的名,老者报了一个,郑板桥觉得耳熟,但又想不起来是怎么回事,还在落款处题上"敬赠某某某"。看着老者满意地笑了,这才告辞离去。

第二天,这几幅字画就挂在大富豪别墅的客厅里,大富豪还请来宾客,共同欣赏。宾客们原以为他是从别处高价购买来的,但一看到画上有他的大名,这才相信是郑板桥特意为他画的。

消息传开后,郑板桥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又沿着那天散步的路径找去,却发现那座住宅院里原来是座空宅,那富豪只不过利用宅院骗他落入圈套而已。

现今有很多事情也如此,因为事情不好办或者不重要,求人办事时免不了要被人拒绝,这时候,你也应该像那位富豪一样从另一方面想想看。

一位女公关人员负责陪同一位澳门华侨公司女经理在上海参观游览,上司关照这位女公关人员,要设法款待一次女经理。结果,在参观游览城隍庙时,经过两家饭店,这位公关小姐向华侨女经理询问两次:

"夫人,肚子饿吗?"

华侨女经理客气地摇摇头,两次询问都未成功。后来,出城隍庙,经过"老饭店",公关小姐眼看女经理就要登车回宾馆就餐了,于是她换了一种说法:"夫人,早上出来,怕您等我,我未及吃早饭,只吃了两三块饼干,就来接您了,现在我倒饿了,请您陪我吃点好吗?"

华侨女经理听了,欣然点头。两人步入"老饭店"……

这位女公关就很有办法,求你不行,让你陪我总该给个面子吧!我们平常说话办事时也少不了会遇到这种场合,好容易办一桌子席,可惜请人不到。俗话说,请客不到两家害臊,既丢面子又丢钱。如果像这位女公关员一样,从另一个角度发出邀请,死不开面的人可能不会有吧,若真有的话就可以肯定,你在他那里恐怕是什么事情也办不成了。

再如当年,卡耐基的中央交通公司正跟普尔门的公司争夺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的卧车生意。双方互不相让,大杀其价,使得卧车生意毫无利润可言。后来,卡耐基和普尔门都到纽约去拜访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的董事会。有一天晚上,他们在一家饭店碰头了。卡耐基说:"晚安,普尔门先生,我们别争了,再争下去岂不是出自己的洋相吗?"

"这话怎么讲?"普尔门问。

于是卡耐基把自己早已考虑好的决定告诉他--把他们两家公司合并起来。他把合作、而不是竞争的好处说得天花乱坠。普尔门注意地倾听着,但是他没有完全接受。最后他问:"这个新公司叫什么呢?"

卡耐基毫不犹豫地说:"当然叫普尔门皇宫卧车公司。"普尔门的面孔一亮,马上说:"请到我的房间来,我们来讨论一下。"

这次讨论翻开了一页新的工业史。

有句古语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逆向型思维就是利用人们偏执型心理反其道而行之的最好办法。他能使你在求人办事过程中一改认死理的习惯,灵活掌握随机应变,这头不通走那头,从而开启新的成功之门。

每一个人在单位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求同事办事就等于为他提供了一次表现个人能力的机会,即使遇到困难也得办;即使有时担心领导不满也得办,以此在同事中维护自己急公好义的形象,同事的事儿和单位的事一样每个人都会感到自己有一份责任和义务。因此,找同事办事不用存在有任何顾虑,该张嘴时就张嘴。

那么,我们该怎样利用好同事关系办事呢?

(一)找同事办事要有诚意

同事之间了解得比较多也比较深,如果找同事办事藏藏掖掖,想托人办事又神神秘秘,不把事情说明白,容易使同事产生你不信任他的感觉。因此,找同事办事就要先说明究竟要办什么事,坦言自己为什么办不了,为什么要找他。这样,精诚所至,同事只要能办到的事,一般是不会回绝你的。

(二)找同事办事要客气

同事不是朋友,一般都没有太深的交情。因此,找人之前说话一定要客气,而且要以征询的口气与同事探讨,邀他帮忙想办法,受到如此的尊重,同事如果觉得事情好办,自然会自告奋勇地去办,几句客气话,省却许多麻烦。办完事之后,一般不要用钱来表示谢意,客气几句,说声谢谢也就可以了,如果执意要拿钱来表示,容易引起反感,因为同事之间办点事就接受物质感谢会给大家留下坏印象。

(三)找同事办事要有的放矢

一些比较笼统不明的事儿一般不找同事去办,办一件事之前,要先知道你这位同事的社会关系,以及他是否办起来没有太大的难度,只有掌握了这些情况,你才能做到张口三分利,也不至于叫同事左右为难。

(四)有些事情不能找同事办

自己能办的事情尽量自己去办,这样的事情求同事,会使人感到你不把同事的腿脚当回事儿,这样既可能耽误事,又影响了同事感情。

需要请客送礼的事情不要托同事办,在单位里,请客送礼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流行"只是指在社会大环境里。

如果同事不能直接办也得"人托人"、费周折的事情,不如转求他人。

和同事利益相抵触的事不能找同事去办,即使这利益涉及的是另一个同事。

不见庐山真面目

善用电话,求人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一次某作家拜托某评论家写序,当他把自己的目的说来后,对方就回答:"好了,好了,我知道了。"作家一听颇为心急,恐怕他就此中断通话,赶忙追问一句:"你觉得我的稿子好不好嘛?"

"喔!不是,我可以接受,听你电话里的声音,使我不由得喜欢上你了。十天后,我可以把序稿写好交给你。这样吧!到时我会电话通知你来拿稿,我倒是很想见见你的面,看看你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需要求人时,使用电话与对方联系比较方便。因为电话沟通时,彼此看不见对方的外貌,可以免除拘束,交谈比较轻松,但是也有不利的一面,电话交谈,"不见庐山真面目",谈话更要小心、机警,要在通话中学会随机应变。

在现代社会,电话是交际应酬的一个重要工具。看起来打电话很容易,对着话筒跟对方交谈,觉得跟当面交谈一样简单。实则不然,打电话大有讲究,有一定的学问和艺术性。因为打电话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因此把握好语气和声调,注意文明礼貌,就显得特别重要。

(一)吐字清晰

打电话的时候,微笑、手势和别的各种传递情意的方法都不发生作用。语调成了唯一的工具。吐字清晰、用语适当及抑扬顿挫都非常重要。

打电话时,口要对着话筒,说话音量不宜太大,也不要太小。咬字要清楚,吐字比平时略慢一点,语气要自然。必要时,可把重要的话复述一遍,交待地点、时间要仔细。当对方听不清发出询问时,要耐心地回答,切忌不耐烦,始终要给人以和蔼、亲切的感觉。

(二)尊重对方

现在一般人打电话几乎都是从"喂"开头到"再见"结束。多半是电话接通,先说声"喂"。这声"喂"最好说得轻松愉快,说过"喂"后,你应该马上说出自己的姓名。

谈完了话时,那声"再见"也要说得轻松,不要显得唐突,在谈话结束时,不管谈的结果如何,即使对方对你的要求没有给予肯定的答复,也不要降低了声音或表示没有兴趣再谈的语气。

如果你在通话的中途必须跟身旁的人讲话,那么应先向通话的对方抱歉一声,再用手遮住话筒以不要说些引人误解的话。

如果身旁发生了什么事,必须挂断电话时,应先简短道个歉或解释一下再说"再见"。假如你告诉对方,你等一下会再打电话给他,那你就要尽可能快点打过去,免得对方等。

(三)简的扼要

生活忙碌的人一定很欣赏甚至感谢打电话来的人说话简短扼要。与人通话时,除了说话要讲究礼貌外,还要注意谈话时间不宜过长,这样不仅影响通话,而且别人打给你的电话也进不来了。

通话结束后,也不宜不明不白地将电话挂了,而应该礼貌地说声"再见",这是通话结束的信号,也是对对方表示尊重。

重要事项要预先做成记录,并在心底默念一番。待正式拨通电话时,就不至于乱了头绪而说不出口。

(四)选择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