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网络文学的形式:一电子刊物型,比较著名的有《橄榄树》、《麦田守望者》等[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出版了《橄榄树》电子文学期刊作品精选(两卷本)。];二网站型,著名的有《榕树下》、《博库》等[ 2000年开始,《榕树下》已经发展成一个集纸面小说策划、出版,网络原创文学发表、比赛,网上思想人文科学论坛等以大型综合文艺网站为依托,以出版、宣传、企划版权代理为主营业务的经济实体。];三主页型,比较有名的有安妮宝贝、张欣欣等的个人网上主页或专栏;四帖子型,一些初涉网络文学的新写手,往往以帖子的形式把自己的文学作品发表在自己喜欢的网站的讨论区里,目前较有影响的文学讨论站点有“所有文学网”、“西慈胡同”等。
对网络文学站点做出评估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在IT业发展严重受挫的今天更是如此,一大批昨天还非常有名的网站一夜间可能会关闭,也有一大批昨夜还不为人所知的网站会在早晨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但是已经有一些致力于网络文学的发展网站开始从芜杂的网络大潮中脱颖而出也是不争的事实,如中文网络文学精萃(http://chinese-literature.com)、书路(http://www.shulu.net)、黄金书屋(http://goldbook.yeah.net)、原创广场(http://www.wenxuecity.org/cgi-bin/square.pl)、榕树下(http://www.rongshu.com.cn)、原创动力文库(http://202.103.44.245/ycweb/original)、新语丝文库(http://www.xys.org)、棋琪书吧(http://bookbar.126.com)、天涯虚拟社区(http://club.hi.com.cn)、橄榄树(http://www.wenxue.com/gb/index.htm)等。其中中文网络文学精萃尤其值得注意,它以介绍网络原创文学为主,集中推出网络作家的文集,上面还有大量原创文学站点的链接,它的网络文学评论也独树一帜,是一家实现了网络文学创作、发表、评论及站点的集中、融合、互动的较好站点。
三、自由、快捷、恣意
自由、快捷、恣意——网络文学的三个特征。网络文学的本质特征是自由,由于它不依赖传统纸面媒体,不需要占用有形的纸面文化资源,因而,它对现有的文化资源配置体系是一场突破,它可能突破现有纸面文化资源的意识形态霸权,在另一条完全不同的方向上开辟一条新的文学战线。及目前的网络文学发表体制来说,网络文学的发布有这样几种方式,网上文学期刊发表、个人网页发布、讨论区张贴、电子邮件传播等,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不需要编辑、主编、文化官员的审查的,因而,它在发布上相对而言处于更为自由的位置,可以相对地说,它是一种自由的文学。同时,网络文学的传播也和纸面文学的机制不一样,纸面文学依靠刊物和报纸的发行,依靠人工邮递,发行环节多,速度慢,费用高,发行范围受限制,但是,网络文学不一样,它先天地就在网上自由地传输,它先天地就是属于整个网络世界的,因而也是属于全球的,理论上说,它可以在一夜之间传遍整个世界,传遍网上的角角落落。因为它的发布和传播是以一种蜘蛛网的形式几何级数地展开的。这要导致网络文学的第三个主要特征:恣意。它是率性而为的结果,它大多不是出于功利的目的,而是出于游戏的目的,它更符合文学艺术作为游戏的自由精神、非功利精神。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家的预想,文学在终极上意味着人的自由状态,从理想的角度讲,它不是出于义务,也不应是出于义愤,不是为了宣告,也不是为了呼号,而仅仅是出于人之作为一个人,他的先天的表达的欲望、解释的欲望、展布的欲望。从这个理由出发,网络文学那种没有经过编辑的审查和砍削,没有经过纸面排版的挤压和变形,性灵的、无目的的甚至有些游戏性的文字,可能更切近文学的本质。这些文字许多是匿名的,有的虽然署名,但是因为署的名子是诸如青苹果、小米这样的艺名,实际上也等于没有署名。因为这些文学作品的匿名,我们会发现,网络文学作品,他们和纸面文学作品的区别。它们大多没有什么文以载道的宏大动机,不会板着面孔教训人。如果我们相信这个世界的未来不是我们今天的必然王国,而是自由王国,相信在自由王国里,人们只是出于自由个性的发挥而自由地从事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人人都将是艺术家、文学家的话,那么,我们会发现,网络文学的出现符合这一预想。这里发表的阵地几乎是无限的,它不受纸面刊物版面的限制;这里发表的方式是自由的,它不受纸面刊物编辑审查制度的约束;这里发表的目的是单一的,仅仅是发表本身这个事件而已,它几乎是无目的的,它应验了康德老人关于审美无功利的伟大理论构想。如果一个社会它的物质文明已经发展到了这样的程度,它允许我们不是出于生计的目的,允许我们不是出于社会的外在压力创作文学作品,写作仅仅是出于将生活过得更加艺术、更加审美,这难道不是更加符合人性吗?
四、题材域狭窄、精神的白领化、网络资源瓶颈
网络文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网络文学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是生活资源的日益单一,是写作资源的日益狭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生活方式、生活信念发生了质的变化。生活赖以存在的各种资料处处都打上了资本的烙印,我们的生活方式进一步地全球化了,在电子化了、网络化的浪潮中,我们的民族性生活经验正在瓦解,跨国资本提供的不仅仅是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还是关于这些电器的生产、使用标准,就如同肯德鸡、麦当劳、必胜客不仅提供了新式的食物,还提供我们新的关于食物的口味;西方式文化娱乐方式还同时改变了我们的文化价值观念。现在的问题是这些正在逐渐地改变着当代城市人,尤其是城市白领的精神结构,事实上他们身上本土性的精神方式、价值观念、生活经验的地盘正在萎缩。在文学上,这种情况正日益严重地表现在网络文学之中。
由于在中国,上网的人几乎都集中在城市,特别是东部发达地区的城市中,而且以白领居多,网络文学正日益地变成一种白领的圈子文学,西化的模式文学,网迷的内部文学。事实上网络文学中大量的网络习用语具有明显的圈内行话的色彩,网络文学的取材范围越来越倾向于都是白领,甚至局限于网民,在这个基础上,网络文学的精神状态也白领化了,它从开始处便显出了脱离农民、脱离城市工人等非大众化倾向。
我们不能说网络作家所描写的就不是真实的生活,痞子菜的小说、宁财神的小说、水果的小说等等,他们所写可能非常接近部分网民的生活,但是这些网民又能在多大的程度上代表中国当代生活的本质呢?中国大众的最大多数,中国生活最本质的方面,很明显不在这里,因此客观上说网络文学的发达和流行起到了遮蔽中国生活的本质方面,使文学变成了当代城市生活迅速世界化的虚假镜像,文学经验走向模仿、戏拟、单一。网络文学作家正被一种中产阶级式的生活方式、生活趣味左右,不自觉地成了城市中产阶级趣味的无聊吹捧者,悄悄地转移了平民大众对自身生活的真实感受,走到了平民生活的反面,成了真实生活的敌人。在他们的笔下生活的场景单一化为电视、电影、电话、网络、酒吧、迪厅、歌厅……中国经验变得同一,不仅仅是城市的外部面貌,更重要的是城市内里的精神,传统的生活方式、生活经验正在以几何级的加速度消失和崩溃,进而,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力也被划一了。这不能不说是网络文学的致命问题。
在这种背景中,网络文学的世界化趋向不能不让人感到耽忧。纵观世界文学史,我们发现没有一个伟大的作家,他的成功不是奠基于其对哺育了他的文化母体的真切的体认,他最大程度地回到了他的文化本土之中,真切地捕捉到了那个神奇的文化之母给予他的奇妙的艺术灵感,进而在这文化的哺育下,他创造了自己的独特的表现图式。而网络文学则正好走在这一路向的反面,它是以世界化、全球化为特征的,网上的世界使地球成了一个村落,信息技术的发达和交互化,也为精神世界的全球一体化、平面化提供了动力。不能否认,网络作家体验生活压力的能力,对压抑、痛苦、绝望的感受性是比较低的,而矫饰、矫情则越来越多,他们已经不自觉地发展了一种适应中产阶层不痛不痒、哼哼哈哈的美学趣味。失去了人民大众这个体验的源泉,他们如何能体验疼痛、体验苦难、体验绝望,如何能有切肤的痛楚?
网上阅读在阅读心态上的紧张性可能是不利于审美的,这一点不能不让人担忧。另一方面,网络文学在质量上的确劣于纸面文学,如何借鉴纸面文学的成就,结合自身优势的发挥,形成网络文学的高潮局面,这是网络文学面临的最大问题。
同时在政策上网络文学的发展还面临一些限制。网络是新兴传媒,需要保护性版权政策。目前中文网上资源和英语等西方语言的网上资源相比较处于绝对的劣势。如此,华夏文明的灿烂遗产,二十世纪二十世纪以来中国人民的文化成就,网络文学的发展在网上就得不到真正的表现。目前的问题是网络文学版权得不到切实的保护,许多网络作家必须在纸面出版物上收获自己的创作成果,他们不得不把自己的作品拿到纸面出版商那里出版,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得到版税方面的收入。这样,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网络作家可能因为在网上发表作品而成名,但是成名之后,他却反而不愿意把自己的作品发布到网上了,因为他在网上拿不到版税。为此,日本、法国、德国都相应地作出了对策,颁布了鼓励本国的文化资源上网、鼓励作家在网上发表自己作品的政策,中国也应如此。但是,要鼓励网上中文资源,这不是单单政府就可以做到的,政府也无法单凭自己的资金来实现这一点,合理的对策是什么呢?严格地保护网络信息产品的版权,唯有如此,才能保护网络,使它从自己的资源中获益,进而以此得到自力更生,发展壮大的机会。中华文明那么多的典籍,中华文学那么多名作,当代网络文学那么多出色写手,那些为什么网上我们却查不到,看不到?只要网络版权没有得到真正的保护,那么,这些我们就永远见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