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都市放生海龟
2854900000046

第46章 啥都省,面皮钱却不能省——前言

李老师三人在元旦小长假后,来到了毛山。首先是向梅春道歉,李老师说就差不登报道歉了。见梅春买了一副厨具家当。看到梅春亲自下厨煮的热饭后,吴老师说不一起吃,就是看不起他们。白老师也说大人不计小人过。

梅春没说啥。以少言对多言,以默声代替无所谓。毕竟,不能当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仍是有了一些轻微的变化。每次吃饭时,梅春放的辣椒由饭底抬到了饭面上。辣椒的量随之加大。

开水不用公用电水壶煮的水。这水壶原是教育局发的。李老师三人一般喝这水壶烧的水。起先,水一旦烧开,梅春第一时间拿自己的水杯装。水杯的水还未喝完,又开始烧另一壶水。保证了梅春不喝到倒进热水瓶的水。教育局发了四个热水瓶,每人一个。后来,两个热水瓶爆了。梅春不觉得要依靠热水瓶喝热水。热水瓶里的水的味道,怎么讲呢?更有异味,本来水已有些塑料的味道,而热水瓶里的水味道更大,鼻子都能直接闻到。这次倒好!自由地用自己的器具烧天然的无异味的山泉水。没人时,倒点红糖,搅拌着热热地喝或泡泡桂圆红枣茶。桂圆红枣茶是在省城大超市里买过去的。

梅春爱吃啥,就做啥。不想跟白老师解释自己为什么不喝热水瓶的水。白老师怀疑并明言说出梅春老是用热水瓶的水洗碗。梅春对热水瓶的水忌讳得很,是绝对不会拿这样的水粘自己的饭碗。

这是各人的习惯决定了各人的理解。如,一次,圆圆的妈妈亲了圆圆一小口。

“干嘛打我?”圆圆像是不喜欢他妈妈这样的行为。

“亲你啊,不给亲吗?”

“干嘛亲我?”

梅春除了爱聊他们因水发生的摩擦和对水的理解,接下来第二常爱聊的是,“啥都省,面皮钱却不能省”。解释一下毛山方言“面皮钱”的含义。面皮钱,不是买饺子皮的钱,李老师三人没吃饺子的习惯。面皮钱应是为了面子不得不花的钱。

先讲“啥都省”吧!李老师几人挺能省的。无论再怎么省李老师每顿都买肉,猪肉几乎不落一顿。一旦菜铺运来冰水鱼,也是必买,每人一条。虽然冰水鱼是打冰的。(打冰,毛山方言,用冰块冷藏。)毛山的打冰鱼的味道却比省城的鲜美。毛山乡和五山市的菜价一般是省城的3-5倍。吴老师爱人住在郊区蔬菜基地附近。大都由吴老师带菜过来。吴老师每次都带来一纸箱蔬菜。菜价反比省城便宜些。常常另外拎来一些能久放的菜,如白萝卜,南瓜,黑豆等。每次先吃吴老师带来的菜叶较大的菜,先从快烂的菜叶先吃。李老师,无论再怎样省,碰到完全腐烂的叶都会扔掉。这些菜基本够四个人吃上四天。因为,周五下午,李老师三人必回省城一趟。下周二才来毛山,他们一星期只有三四节课啊。每回毛山一次,又会带来新的菜。

梅春一人做菜后,这些菜对他讲,吃不吃无所谓。因为梅春似乎能更省。梅春直接买毛山菜铺最便宜的菜——蕨菜。白老师最反对买蕨菜。她的理由是:未吃过,可能有毒。所以,李老师三人未买过蕨菜。最近看了《舌尖上的中国》,才知蕨菜是蕨类植物幼嫩的茎和叶。蕨菜确实微毒。没关系,水焯后,能去毒。不知,梅春炒蕨菜前,是否水焯了蕨菜。应没关系,到现在,没见梅春有啥病。

课时少,学校和家长没给教师任何压力,闲暇时间没啥事可做,李老师找了些事做。李老师每天在本子上记录每天的花销。白老师的手无意地老翻本子,而眼睛仿佛穿过厚厚的眼睛,细细计算加减,生怕李老师错记。李老师或许实在没事做,在无聊时刻,用勺子计算这次买的1斤米多少勺,对比那次买的1斤米多少勺,提防着被宰。

听了梅春讲了这段后,笔者有点奇怪,居然世上还存在这样的记录和计算方式,太落伍了!我有同学在读博士期间,则是用现代化设备记录的。博士用Excell表格记录。并买个小电饭煲在实验室里煮面吃。不管是现代还是落伍,省钱是硬道理。嗨!那位博士同学所记录的数据完全能凑成一篇好文章《谈谈如何有效地省钱》。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对比之下,梅春更省钱。原因主要有二:一,他想减肥。二,梅春买的菜少,吃的饭也少。大体上,菜少饭多。梅春常常倒些饭进锅里拌着菜汁吃。回回把什么锅底、饭底都吃光。能吃不光吗?减肥计划里,菜只是先前在李老师厨房吃到的四至五分之一,饭是三分之一。菜不够,饭再拌酱油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