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都市放生海龟
2854900000044

第44章 亲自做菜

做菜好像难不倒梅春,第一次煮葫芦瓜时,瓜有部分焦黑,没关系,大不了下次掌握好火候和多给菜翻几次。梅春讲给我听时,顺便也分析分析瓜片焦黑的部分原因:瓜有的切厚,有的切薄。薄的易焦黑。梅春想到相应的对策:先吃薄的,或先咬外层软的。剩下硬的,再煮,软后再吃,再留硬的再煮,软后再吃,直至吃完。未必每次都吃到软的,吃了几次,有了经验:颜色稍黄才软;较绿的,别着急着吃。

蔬菜有些贵,梅春常买便宜毛山野菜。一见到蕨菜就买。菜铺一般寥寥几人,没人跟梅春抢着位置买菜。蕨菜,我还吃没过,直到看到了《舌尖上的中国》,才知世上还有人拿蕨类植物做成菜。蕨菜一般有微毒,需水焯后,才能吃。不知,梅春水焯没?

梅春亲自制定“落形计划”。(落形,毛山方言,减肥。)那段时间,梅春发觉较难记住英语单词,没大学时的那般不易遗忘。大学时,过了一星期还记得准英语单词。现在呢?可没过三天英语单词就记得住词首或词尾,词首和词尾的那几个字母要么漏了,要么次序颠倒,要么根本记不住。梅春把责任推给了肥胖,并给出了一段依据:在阅读某篇英语阅读理解的短文时,得知一个结论,饥饿能增强记忆力。

所以,梅春在买菜钱上挺省的。一般只买1块钱豆腐和一捆已捆好的蕨菜。吃得太省,怕营养不均衡抑或怕能量不够,影响体质,进而影响读书质量。梅春常常犒劳自己。梅春常趁李老师三人不在毛山时,偷偷去买贵妃芒。毛山的贵妃芒也比省城的甜,比省城的新鲜。好吃极了!贵妃芒,每次只买1斤。不是芒果正常的丰收季节,就买芭蕉。芭蕉像是一年四季都产的。没有水果时,或泡桂圆红枣茶或泡豆奶、牛奶、藕粉喝。兼吃开心果、葡萄干、饼干。在其他支教老师回省城时,偷偷地吃着,梅春一点愧疚感都没有。何况这三人,闲着没事,老爱调侃,挤兑。但怎么调侃,怎么挤兑。调侃和挤兑的具体情节,梅春向来没提。

有了自己的厨具,梅春畅快地不怕他人口舌地拿自己盛的山泉水煮茶喝。

有的茶叶现取。毛山的植物,少见开花的。应该是少见开大花。开的花一般都较小,不特别注意,几乎发现不了原来开的是花,而不是叶。茶叶来自毛山里见过最大的花。那应是菊科植物,叶子酷似菊花的叶子,而花朵像向日葵一样,整个大花有成人男子张开的手掌一般大。听过菊花有明目补肝的疗效。刚好,梅春的眼皮上有个异物。相似的植物有相似的化学成分。这是大学里学过的。谁料想,这茶的味道,不似菊花茶的味道,反而近似苦药的味道。呡一下,已苦到肠道。实在是喝不下去了。

说到泡茶,在一次闲聊诗词歌赋时得知,梅春有过制茶的悠久历史。那次诗词歌赋的聊天里,梅春讲到最喜欢的一句诗是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前面和后面的诗句记不清了。诗名大约是鸟什么的吧。诗名只记得前面第一个字,即“鸟”。而最喜欢的词,却忘了具体的文字。词句里有寺庙,桂花和月亮什么的。大概是钱塘江旁的寺庙、桂花和月亮。作者是白居易,词牌名是《忆江南》。白居易的《忆江南》有三首,第一首里含有“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这句。喜欢的词句像是在第三首。那句是啥,你知道吗?

“郡亭枕上听潮头,山寺月中寻桂子。”幸亏,高中语文老师要求背过,在大学里,我曾翻看过白居易整套的《忆江南》。否则,真不知,梅春在讲什么。说自己最喜欢,连个完整的句子都不记得。让人听得一愣一愣的。

“对了,对了。就是这首。有点不明白?白居易闲着没事,三更半夜去寺庙找什么桂花。我一般是早上去看的,并摘下来制茶喝。”

喜欢这句词,是因为里面有你泡茶前的情节吗?莫非“人闲桂花落”也因有“桂花”二字,招梅春喜欢?文绉绉的气氛立即被破坏掉。我不禁失笑。

“是可以泡茶啊!我不是跟**老师做实验吗?他的实验室正好有烘干种子的机器。把桂花放在里面,恒温37度一个小时便能烘干。比超市买的还香呢。”梅春慌忙解释他确实会制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