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我们的青春与这个世界
28497900000071

第71章 写作之总纲(3)

大家一定都记得我们从小学到大学学过不少公式,这些公式结论都非常简单,我们直接拿过来用就可以了,但是我们对于它们具体来源一无所知,我们只是使用者,把这些公式的来历当做不言自明的东西,但其实我们都知道不是这样,每一个公式后面都是经过严密的逻辑论证,它们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套路,一种得到严格认证的套路,这种严格的论证肯定是经过了多重符合逻辑的设计的,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变量控制法,那些公式说到底是古人不断的探索奥秘的过程中得到的,是一个漫长又艰辛的过程,很多简单的公式的出现都曾经历过几代人的努力。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因为种种原因,我们并没有读到关于那些科学工作背后的故事,无论是那些化学、物理公式的由浅入深还是数学公式背后,每一个公式背后都应该有它的故事,每一次那些新的更高级的公式出现了,都是先贤努力的结果,其实是有故事的,把这些学科的所有公式组合起来,应该是一个关于一个学科的历史故事,这里面会涉及到那些高级的公式是如何一步步站在低级公式的基础上实现的,也会涉及到相互联系的公式背后的故事。在数学方面,首先是基础的四则运算,然后涉及到实际应用的加减乘除,然后各种n元几次方程,然后微积分、概率论等等,大家都知道这些数学知识应该是以现实中的某些应用为基础构成一个知识网络的,物理学作为研究客观存在的事物同样如此,力学、光学、声学、电磁学、天文学等等,这些都可以按照一定的逻辑组合在一起,然后成为一部整体的书籍,而在市面上面,那些科学杂志承担着这样的功能,并且这样的书其实是已经出现。

关于这些学科的历史的内容,里面的内容有些是按照时间顺序,有些是按照公式理性逻辑顺序来排列的。这样的工作很有意义,其实随着现代世界的到来以及价值多元化的状况,各种主题的东西已经变得有价值,教导追女孩子的书有价值,教导烹调的书有价值,教导沟通的书有价值,即便是那些最日常的东西都有其意义所在,这是跟现代世界相符合的,是人类历史发展到如今状态背后对于世界的影响,那些从前没有价值的日常简单需求走入公众视野,哲学跟神学隐去,爱情跟衣食住行的价值凸显。

这里想要表达的是,只要我们愿意,又相互关联的那些事物都可以按照某种我们认同的目的来组成新的事物,这种目的并不是某种绝对理性的逻辑,这种逻辑更有可能是建立在我们的猎奇心理,我们对于爱、安全感的需求,对于衣食住行的需求,甚至是对于某种事物的不喜欢这样的情形决定的,说到底,这种逻辑的依据只是因为个人的喜欢或者不喜欢、有价值或者没有价值、有关系或者没有关系等等来组成的,大家只要想一想小说里面的上面一个情节跟下面一个情节是怎么联系起来的就知道了,它们从根本上没有什么可以准确描述的逻辑,没有什么精确的可以用来概括的词语,从生活中也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一会儿想吃米饭,然而过了一会儿又想吃面食,甚至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种材料间的组合根本就毫无逻辑,这一点只要看看那些公众号上面的文章,看看小说里面的材料组合方式就知道了,那些通常表达的还是一个很长的故事,它们可能是一部作品或者是某个新的认知,可能是一部家庭历史。我们这个世界上面有多少令人在意的东西,就可能出现多少部作品来记录或者描述这些内容,小到一个娱乐新闻,一个八卦,一篇日记,一张照片等,这些事物存在只有一个逻辑,即这些事物能够引起我们的兴趣,即那些能引起我们兴趣的事物就是构成理性的基础

其实不仅仅是科学道理,就是我们从小到大听到的那些做人的道理、又何尝不是某种经过先辈们多次锤炼后留下来的经验呢,不管是那些世故的见识还是善良的见识,都是有着足够的实践结果做基础的,在这些做法中最大的区别是以自己为中心还是以大众为中心,是自私还是包含着对他人的爱。这些其实都是套路,都是某种规则,是有着很深的大众基础。

无论是公式还是那些做人的世故的或者善良的道理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对我们来说都是某种经过论证以后的简单的结论,我们日常中的所有事物或者规则几乎都来源于既定的某种程式,是经过了人们的逻辑推理的结论或者是在日常实践中的经验,是高度凝练之后的简单的结论,我们其实是作为后来者,是直接拿过来使用的。每一种文明都曾经历过这个过程,无论是中国的诸子百家还是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希伯来文明,还是印度文明都是这样的,说到底,这些都是依据人应该怎样处理他跟世界的关系来做出某种合理选择的规定,流传在大众中的,更多的是伦理性的东西,是建立在以自我或者他人利益为中心而推导的某些律法、规则或者主流道德。这些在传统文化里面都有所体现。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不充满了理性,我们眼中所见到的所有的东西,杯子、勺子、筷子、大树、高楼、垃圾桶、服装、鞋子等等物品,他们的造型或者背后的原理都是都是理性的体现,但是大多数人对于那些习以为常的东西并没有在意,这些事物的理性大多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人性化的理性,即考虑到人的要求,另一个是科学理性,即工具背后的科学原理。

西方世界解读圣经用了几个世纪,佛教的典籍浩如烟海,其实这些各自都只是在试图回答一个或者几个简单的问题,或者在试图回答关于由简单问题构成的复杂日常应该怎么规定的问题。人类文明史上,搞清楚基本的力学问题就已经是非常辉煌的工作,这是牛顿完成的,搞清楚了一年四季直接就成就了天文知识和日历,霍金提出了黑洞,成就了他在理论物理学上的名声,回答神学问题成就了奥古斯都、路德、圣保罗、阿奎那、卡尔.巴特,爱因斯坦、薛定谔的猫、波粒二象性,这些东西其实结论拿起来都非常简单,但是要证明却也有各自的门槛,大家也肯定知道1+1=2还没有证明出来,其实人类文明史上正是解决了简单的问题,才成为了一个伟人,但为什么是回答简单的问题才成为伟人呢,因为简单的问题应用的范围太广阔了,回答那些简单的问题构成了很多其他问题的根基,回答了简单问题就为其他的问题寻找到了根基,让其他的更多的事情有了更充分的合理性。

其实,回答故事的构建不是回答基本问题,因为故事是一个比基本问题复杂得多的东西,里面会预设很多基本问题或者假设,这些基本问题都是关于人的认知的问题但是我们不用去推导这些假设,因为已经有心理学或者其他的学科已经回答过这个问题了,我们只要把结论拿过来用就可以了,这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还是会遇到很多新的局面,这个时候就需要理性了。

在这里,要回答故事的构建这个问题也是需要理性的,并且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工作,因为故事本身就是一个复合性的东西,这里面会用到极其严密的逻辑和基本的心理学的假设,回答这个问题不仅仅对于完成这个工作的人本身有极高的要求,而且对于试图理解我说的内容的读者要求也很高,所以有一定的心理学基础和足够的理解逻辑的能力会比较容易理解接下来的内容。

除了理性以外,感性其实也很重要,感性其实在这里不必多说,因为感性是理性存在的基础,没有了感性,理性的存在便没有了意义,感性是自然出现的,不必我们去寻找或者训练,新的场景或者主题出现,那种场景或者主题自然携带着令我们生出情绪波动的东西,若是不能引起人的情绪波动,自然也没有作为故事材料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