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我们的青春与这个世界
28497900000005

第5章 那些追求理想的少年们(2)

一切事物前提:了解自己和追求美好

人类生来是追求幸福的,在没有外界的强力压迫下,人几乎每时每刻都希望自己处在自己认为的美好之中,都希望自己过得快乐,这只要看一看我们那始终都想要逃离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和学习,然后一直想要跟朋友交流就知道了。但是每个人认为的美好的事情是不一样的,但无论怎么不一样,那些事情能给人带来的快乐从古至今应该是一脉相承的,只在于人能不能去察觉那种真正美好的东西,在古代,限于技术和经济方面的限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去接触那些严肃而美好的事物,但是到了如今这个时代,几乎每个人都可以接触到承载着这个世界上最美好事物的那些人文作品。在那个古老的年代,产生于那个时代的音乐和绘画是真正比较高雅的东西,大多蕴含着严肃而强大的力量,他们本身就是包含着极深的美学元素,或者说他们就是真正的美学的具体体现,它们跟那个时代的哲学一样,都算是相对晦涩的东西,里面强调了一些真正严肃的东西,人类关于自身好的行为、思维等一些东西仍然源于它们,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流价值观即那些美好的东西依然跟那些严肃事物中的一脉相承,但是时代到了如今,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物理学的新发现还有经济的发展,所有这些对于人类感官造成的冲击,让他们对于那些严肃的事物没有直接的兴趣,或者说他们自始至终就没有那种直接了解严肃事物的天分——而事实上那些严肃的事物在那个古老的时代从来就没有在大众之间流传过。只是因为时代变化,每个人都有机会接触那些严肃而美好的东西,但是那种严肃和美好是有一定的理解的门槛的。

人认识美好事物是有一个进阶过程的,单纯的歌颂爱情的流行音乐和表达着关于战争的恢弘场面的史诗音乐是不一样的,前者能给人带来轻松的快乐,但是后者给人的震撼则要大得多,但是对于感知能力强的人来说,他可能很早就察觉到歌颂爱情的音乐不能让他产生共鸣,因为他已经感觉到关于爱情本身的平淡了,这种平淡并不足以承载他的激情,因而他可能会对于那些严肃而庄重的音乐感兴趣,比如关于战争的史诗音乐、独立音乐等。人只有在了解了最简单的美之后,才会去了解一些更复杂的美,因此为了迎合现代世界的大部分人,那些严肃事物到了现代社会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演变为各种各样的比较浅显的音频、视频、文字等,那些各种流派的歌曲,摇滚、民谣、爵士的,那些各种题材的电影,动作片、爱情片、文艺片,各种各样的文字,小说、随笔、散文,所有这些音频、视频、文字其实都应该是对于那些严肃事物的歌颂和表达,但是表达得比较隐晦,并且是深深蕴含的具体的行为或者事物中,对美好爱情的歌颂,对于诚信的表达,对于坏人最后伏诛的刻画等,实际上它们大部分都是如此,它们中的有些或许跟那个时代的严肃的事物相差比较远,或者比较接近,但是从来没有违背那些严肃事情的情形存在。

具体这种严肃事物,其实就是真、善、美,但是在通达真善美的过程中,经济发展其实一直是基础的东西,没有经济基础的建设,真、善、美和那些更加高级的********就无从谈起,宗教虽然也强调真、善、美,但是信仰到了现代世界,已经很难找到存身的余地了,有真正信仰需求的人或许存在,但那也是极少数,殊不知,一个人要通达到信仰的程度需要经历怎样的认知的动荡和破灭,而现代人跟古代相比又何其幸福,他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需要经历,他又如何超越那些事物的认知,通达信仰的层次呢,大多数人是很难有这样的天分的。并且宗教虽然也强调真、善、美,但是整个宗教到了现代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我们已经不能奢望宗教在我们中间宣传真善美是真正都有利于我们自己的了——每个人都有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基于宗教对于一般人的要求,在现代世界,它们的存在只能维持在一个特定的尺度,否则就会妨碍民族的发展,而世界上,现代宗教一直就是这么存在着的,不可高调,也不能高调。

除了对于美好的事物的追求之外,人们习惯于对自己存身的环境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句话的意思源于柏拉图——“求知是人类的本能”,人只有对于自己周围的世界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才好指导自己之后的行为选择。事实上,当我们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我们会主动认识一些周围的人,了解我们所处的具体情形——我们需要做哪些事情,我们的对手是谁,那些人可以成为我们的朋友等等。这些工作是必要的,是为了我们自身的基本安全着想。但若人有更高的追求,便要求我们对于我们周围的大世界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了。但其实更有可能会发生这样的情形,即一个人可能不太愿意花时间去了解某一个机构,但是他会根据自己的臆测去给自己注意到的某些情况下定论,这种自己的臆测其实很大程度上是依据自己知道的一些情况做出自己自认为合理的猜测,这种猜测有很大可能是不太合理的,这样的情形大多会具体的发生在政府机构和民众之间,民众会对政府有自己的种种猜测,进而指导自己的行为,畏惧政府、亲近政府或者漠然视之。到了现代世界,各种高楼、高速公路、汽车、智能产品纷繁发展,并且哲学对于科学已经很难严格的定位。其实也不必了解科学哲学这种最前沿的知识,因为科学技术发展得再高,也只是发明一种产品让人更好的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来了解这个世界,技术让我们更舒服、更直接的接触世界,那些各种交通工具降低了我们的行路成本,让我们可以将更多的时间花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面,那些便携的智能产品能降低了自己跟世界的沟通成本,科学技术将人以及世界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科学让每个人得以拥有机会能更加全面的了解这个世界,让人与人之间更好的交流,至于有些人说有些事物会令人沉迷其中,进而对于人的伦理造成极大的坏的影响,那样的说法其实只是抓住一些事物的特定面和特定人群中的一个或者一些,即他们夸大了一件事物的一个方面,而无视了由这件事物带来的另一个影响,而更有可能被夸大的方面是消极的影响,并且其实不是由那一个具体事物本身引起的,殊不知我们这个世界上每天有多少奇奇怪怪的事情发生,他们的发生都有自己特定的背景和具体情形,有许多问题的答案其实深深的隐藏在跟具体事物发生关联的社会背景以及人之中,而不在具体事物上面,想想21世纪最初的几年吧,那个时候的网吧令多少青少年流连其中,又酿成了多少悲剧,但现在又有多少这样的问题呢,再想想交通问题吧,即便车辆速度再快,人在车辆面前再脆弱,每年有多少人死于交通事故,可我们能否离开汽车呢。

第四节:那些重要的人文艺术理想

科学发展得再远,对人的影响再大,但人本身依然没有摆脱心理学、哲学、社会科学等学科的影响,这些学科对于人了解这个世界依然是起主导作用的,因为这些学科是人的意识的作用,是人的想法和行为的最普遍的描述,人的行为和想法正是在人文社科中才有了比较具体的描述和反应,只要人还存在一天,科学技术就不可能超越人文社科的重要性。无论是什么事物都是以记忆、意识、潜意识等形式在脑海里面留下痕迹,这些痕迹构成了我们的知识,并让我们应对这个世界上所有遇到的具体的事情。在这里提到科学的时候,只是因为科学对于人的生活方式的影响太大,但人与科学的主次地位从未改变。而这些人文学科在人了解这个世界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就是这样,当我们遵循心理学、哲学、人类学等社会科学提供的方法或规则来构建自己的世界或者政治家和家长们用一种符合人或者社会的规律对人进行引导和教育的时候,那么,我们会更有效率的成长和了解这个世界,也能获得一种真正的美,这种美其实就是一种人文社科或者艺术之美。

当一个人在追求一种事物的过程中非常执着,这件事情对于其他人甚至有比较好的影响,并且他还愿意为此抛弃一些其他的东西,我们便说这是一种理想,任何一种理想从追求者的角度看来都是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这其实是一个生活方式的审美问题,这种生活方式关乎是关乎生命质量的问题,通常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说,用自己理想中的方式来过一生是最能发挥自己最大的能量,因而生命质量也就越高,而对于生命质量的追求几乎一个健康社会最自然的表现,也是一个正常人最自然的事情,作为一个立志要从事人文艺术方面的工作的人而言,他本人一定感受到了自己认为的极高的美学层次,他才是第一个被自己的感受到的美影响的人。

这种美是体现在创造的过程中,在人文艺术上面进行创造的时候,不得不提到刚才说到的一个情形,他们拥有一种天分和思维,他们能从自己的工作中得到那种快乐,并且被自己的激情主宰,激情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意志,它表现为情感、行为背后的目的或者对于无法反抗的行为的下意识的反应,即是对于外界事物做出反应时自己明白或者不明白的行为动机,叔本华、尼采和海德格尔对此都曾有过表述,但他们也都拿意志没有办法,并且人也拿自己的意志没有办法,最后这种意志被归结到心理学的范畴,开始结合心理学来解释它,这种意志超越了一切学科和知识,甚至是一些学科和知识的最原本的发现的根基,是最切近于人的,在一定程度上它就决定了人的本质,到了现代,我们的科学都对于意志没有更进一步的解读,或者说进一步的解读并不能给改善一个人的意志提供比较直接的办法,而只能从另一个侧面来对其进行改善——即提高人的认知和审美。

当那些追求理想的人想要用自己人文艺术天赋求得生存的资本的时候,他们的意志受到来自两个方面的影响,第一个是自己对于周围事物的感知,这种美来源于自己平时的阅读,来源于自己看到的东西,以及自己对于所见所闻的思考。第二个是创作者的受众的接受能力,是来源于创作者对于自己的受众的接受能力的思考,即创作者会考虑受众的接受能力来创造自己的作品。我们现代社会精英混杂着庸众,因此文艺水平高的和文艺水平低下的都有。比如各类自媒体,有的定位比较高一点,有的纯粹只是用低俗的东西引人发笑。那些独立音乐人,虽然都比较有才华和天赋,但是对于自己的定位也不见得全部是高雅的东西,其间也有一些迎合了大众的比较独特的品味,这些其实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但是在承载自己才华的那些文字、声音和图像当中,也无法避免的传达出了自己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的承载载体因其性质问题因而能对于他的受众造成很大的影响。这是因为基于他们工作的性质,那些文字中的价值观很大一部分是自己的感知,因为是自己的认知,因此可能天然携带着过于偏颇却在主流伦理层次上被排斥的观点,并有可能带给他的受众错误的认知,从而很有可能影响受众未来的发展并且给社会带来坏的影响,因此人文艺术是一把双刃剑,只有那些认知程度极高的人才能自由施展,这一点正如前面提到的,人的认知是片段性质的,在一个时间段里面对于某些事物的认知只是事物真相的一部分,因而想要一下子得出事物全部的真理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人只能通过多次认知综合才能发现一件事物的真正的真相,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他很有可能因为某些时刻过于偏颇导致对于事实的感觉失去其准确性,人的认知是会受到自身意志的控制,而自身意志又受到现实情形和自身审美和认知的限制,从而不符合真正的自己所描述事物的现实,而若是自己的价值观在自己还没有获得真正现实的真理这个过程中传达出去,就可能会引导受众的思维进入一个比较偏颇的非主流的境地。

不得不说,好的人文社科艺术是一件极难得的东西,他对于人的认知要求极高,也对于他们将自己的价值观表现出来的能力要求极高。人文社科艺术作为一种作品对人有着至少两个部分的要求,第一即是里面的价值观,即所表现的主题,主题越是接近于真、善、美越难得,还有就是表现这个主题的能力,即能否用一个大众比较能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这通常表现为技术上面的天赋。比如李健、许巍、汪峰、逃跑计划这样的音乐人,比如那些伟大的作家,都是价值观的传达者,而且都是优秀价值观的传达者。

人文艺术是一个极难得又特别高级的事物,它们的出现是极其偶然的事物,注定了要经历磨难和周围人怀疑的目光,周围的人之所以怀疑,是因为受到了现实情形的影响,他们用周围普遍失败的情形来思考我们对于人文艺术的追求的执着。而我们的认知是有一个过程的,当我们的人文艺术水准表现太低而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时候,其实是每个人都能理解的,并且他们已经见过太多的那些关于自由的呐喊,关于追求美好事物追求理想的呐喊,那些提倡追求真正爱情的情形,但是他们也见过太多追求这些东西结果被现实打回原形的事情,他们会把这种情形定义为天真,定义为还没有吃够生活的苦的缘故,而现实中,我们也总会遇到自己的理想遭到现实无情嘲笑的情形,那些在年轻的时候意气风发的人,那些自以为能实现自己理想的人,总是有许多结果失败了,生活给了他们深刻的教训。但实际上,真正高深的人文艺术总是来源于对于生活的更深刻的认知,因其更深刻,因而也就在浅显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而认知又是如何更进一步的呢,那就是自己的注意力的凝聚了,若是一个人对于自己的理想的领域更加坚持,平时的时间和思维更加用在这些方面也就更能有深刻的认知了,但有一个问题是人的高级思维并不总能听从意志的调遣,因此很多人并不能获得比较高级的认知,认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带来收获的快感,但这种收获的快感不能当成生活的基础物资,那些认知很多时候里基本的柴米油盐太过遥远,很多时候是一些形而上的思维或者思想,踏实的人常常把它称为胡思乱想。对于许多想要以此为业的人来说,在认知并且得到收获的过程中并不确定自己能否得到收获,会夹杂着最后成功的期待和此刻对未来的不确定,这种矛盾便是迷茫和痛苦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