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我们的青春与这个世界
28497900000016

第16章 我们的成长(1)

不能不承认的是,终我们一生的时间,我们都不可能离开这个世界,可是这个世界本身是什么样子呢,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哲学家和物理学家们对此尽管有一些推测,但是对于终极答案,谁都没有弄明白。我们这里也只能考察我们的成长过程,试图图从里面找出关于我们过程的蛛丝马迹。

第一节:婴儿时期的我们

当我们从呱呱坠地,发出第一声啼哭开始,我们便对这个世界做出了反应——一定是有什么东西刺激到婴儿了,他才会发出声音。是的,我们对这个世界做出应对是因为受到刺激了。稍大一些不到三岁的时候,婴儿到处爬动,触摸事物,咬奶瓶,对着人笑…这些无不是本能对于外界刺激做出的应对,这个时候,对于奶瓶的样子还没有形成一个整体形状的概念。婴儿喝着奶水,感觉到一种特别形态的可流动的东西,这种东西流到嘴里之后,婴儿感觉身体似乎舒服了一些,整个人有一种被填满的满足感,很舒服;婴儿用脚蹬着被子,感觉到有一个软软暖暖有点重量的东西压在身上,而在蹬的时候,身体时而暖和,时而凉爽;婴儿穿着小衣服,感觉到很舒服,不冷也不热,我们摸着奶瓶,感觉硬、有弧度,暖和。被妈妈抱着,看着街道上各种陌生的事物,眼睛应接不暇。婴儿用一种最直接的不带思维加工的方式来看待世界,用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触觉这些最基本的器官功能来感受周遭世界,不带情绪,他们对所有的东西都有着最直接的感知,跟我们成人相比,它们不带任何一些因功利纠葛而生出的针对具体事物的掩饰内心真实想法的行为或者想法,它们对于那些特别能影响自己生理感受的感知特别明显,特别一些生理状况一旦让自己不舒服了,,它们的反应就出现,比如冷、饿,要拉屎,口渴这些。其他一些只要不会令它们不舒服,它们也会依据本能做出反应,比如遇到吃或者喝的东西张嘴,咿咿呀呀地跟着大人叫着。

这个时候,婴儿脑海里面只有对于外界事物的一些属性的感受它可能只是一种属性或者某几种属性的集合,若足够刺激到婴儿的话,这种感受通过笑或者哭表现出来,或者一些动作表现出来。对于有经验的妇女来说,她们甚至能依据婴儿的反应推测出他们的需求,比如哭可能是因为饿了或者拉屎了,睡醒了以后,可能喂一些奶水之后又睡了,婴儿的应对还只是停留在本能的阶段,个人的判断也许出现问题,从而没有察觉到婴儿真正的需求。婴儿对于事物的属性可能也没有混合起来,而只是在感受着自己能感受到的感觉,比如在想被子的时候,只感受到一个温暖的重量,而还没有能耐将被子是多少厚度、厚度跟衣服相比的情形给归纳到脑海里面,想到奶瓶的时候可能做出的反应是奶水,因为它们是在一起的,婴儿将它们当成一种事物,实际上在现实世界,我们需要的不也是事物的功能而不是事物本身吗,我们需要保暖,然后就需要一种被人们成为衣服的东西,衣服只是我们赋予这种经过裁剪而穿在身上的东西的一个符号。

关于动物对于自己生理需求的反应其实有人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这个实验很多人可能知道,喂食者敲铃,狗跑了过来,然后给狗吃肉,像这样的做法进行很多次,之后有一次喂食者敲铃却故意没有准备食物,狗的嘴里自动分泌了口水,这种口水是为喂食者敲铃了没能提供的食物而分泌的口水。其实仔细想想,我们很多人现在想到一种自己好久没有吃又想吃的食物的时候,嘴里也会分泌一种对应于食物味道的口水。很显然,这个时候的我们跟动物一样跟将不相同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了,只是作为能分辨事情有理性的我们是能将食物跟口水分别开的。婴儿在身体里面当然不需要因为对于一些东西的需求就分泌唾液,有可能是其他的反应。我们这边重要的不是动物或者婴儿对于食物分泌口水,而只是对于外在有需求的事物有了明显的反应而只是在脑海里面将对事物的印象用事物的属性来表示,误以为事物的属性就是事物本身,喝奶意味着****的触觉和奶水的味道,值得强调的是****的触觉跟奶水的味道对于婴儿来说也没有那么全面,婴儿也许并不明白奶水真正的味道,它们的味蕾或许并没有那么发育完全。被妈妈抱着它感受到的是被一种力道包裹着,紧紧地贴着一个对自己很好的人,身体直立也不会掉下去——这个时候他已经有了模糊又简单的分辨能力了,关于它是怎么判断这个人是谁,我们其实也不知道。婴儿在这其中只能体会到不全面的一些感受。而且这些感受往往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因为认知一直在继续,这些感受会被新的更全面的感受所取代。将原本不相干但是又有所联系的两个事物联系在一起,把自己在理智上应该寻找的事物当成了感觉,造成认知的替代,这个就是最初的感性而直观的认知,比如,之前说的,想到被子的时候其实是需要温暖,婴儿将温暖跟被子联系在了一起,饿的时候就想到了吃奶的满足感,而不知道给他提供满足感的****来自哪里,我们其实也不能说它错了,谁规定给孩子睡觉提供温暖的一定是被子呢,只要一种东西能提供被子的功能一样可以取代被子,可以喝水的东西不一定是杯子,而是一种可以让水流动到嘴里的某个东西,这个东西可以只是让水流动的吸管,也可以是既装着水也能让嘴巴触到水的容器。

哲学家、心理学家以及一些认真思考问题的人其实就是这么思考问题的,从事物整体中排除一些没有用处站不住脚的干扰因素,抓住事物给人的真实感觉,即那些直观感受——就跟婴儿的感受事物的方式差不多,然后才对这些感受进行分析,获得进一步的真理。不过成年人的感受可能更加全面和正确。实际上,婴儿时期的这个感性认知会伴随我们人类一生,只是随着我们对于事物的认知越来越多并且也越来越杂,我们对于同一种事物的认知能说出一大堆来,却很理清楚认知过程中的真正的逻辑,我们会受制于自己对于其他事物的干扰,我们的自己主观的想法在其中会起到重大的作用,对意志起到重大作用的有自己身处的环境等等,对于稍微复杂的认知过程则会无能为力,我们依据许多万用的经验来认识周遭的事物,其中蕴含着自身利益的意志,那种认知深深刻进自己的脑海,最后扭转起来也原来越难,直至不可扭转。

婴儿这个时候自然也在学习,凭借它们自己并不全面的理解能力和模仿能力向周围学习,比如语言这种比较高级的技能,不过在小时候学到的都是最简单的,婴儿第一次叫爸爸妈妈的时候,一定令它周围的家人和亲人们无比高兴——这也证明了学习语言不是一种多么高级的思维活动,至少对于人的理性思维不是特别高,在蹒跚走路的时候也一定令父母们充满期待,其实这个时候的婴儿们并不显得多么聪明,至少理智还没有完全成熟,关于依据只要想想那些初生的羚羊、老虎们也必须经历这样的阶段,我们就可以了解了,真正的聪明要到高中时期、大学甚至参加工作之后才能体现出来,而且可能表现在不同的领域,人文领域、科学领域或者体现在参与实践的过程当中,这是教育和天赋的问题,对于这里来说又是一个新的另一个广阔的领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