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名臣名儒家训
2833400000175

第175章 严复家训(2)

[17]虎头:晋顾恺之小字。啖蔗:《世说新语·排调》记顾恺之食甘蔗,先从尾起。比喻境况逐渐好转。

【译文】

你四弟严璿的确可爱,他不仅忠厚、老实、勤俭、不自满、不虚假,像你所说的,而且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金先生经常为他的小儿子呕气,每次都要称赞我们家老四,他的称赞一点也不过分。像严璿这样的子弟,在今天的社会里已不多见了。况且,以后他一定以书法闻名于世。对此,还在他七八岁时,我就这样说过了,现在他的品性、才华越发显露出来。以后他能做出怎样的成就,谁也估计不到。他的字落笔之法虽然与古人差别很大,但这不是毛病,在他长大以后,自然就会改变。仲永二诗早已收到并读过,弢庵来我处时他也看过,认为写得不错。你说它们有点滑(指浮而不实),这样说不无道理,但我要问你,诗要怎样写才会被称之为滑呢?我认为,所谓“滑”,是指那种只有浮辞滥调,而无实在内容的诗作。一首诗,只要有真意,便算不得滑;假如作者没有实在的思想内容,那他学苏轼写出的诗是“滑”,学黄庭坚也难免“滑”,结果将是江西诗派中又多了一篇令人难以卒读的坏作品罢了。

三首五律诗,我已略加评定给你寄去,可以仔细看看。看《近思录》

很好,但此书不是胡乱翻翻就看得懂的,不是那种下工夫去读书的人,就不明白作者所言所说的真实思想是什么。二十四史定购后尚寄存在商务印书馆,因为我还未定居下来,所以不曾将书取回。你打算在七年之中将二十四史和英文世界史通读一遍,志向的确不小!如果真能实践你说过的话,那么在当今世界、中国内外,你大概是独一无二的了。但我恐怕你未必真能付之于行动!然而我细细想想,这件事做起来也不难。民间有这么一句谚语:天天走,不怕路有千万里。

可见,只要有恒心,哪怕是七级高塔,最终也有合顶的一天。但这项学习任务必须在三十岁以前完成,四十岁以后,即使尽力去做,也是无用的。因为,随着人事的琐碎和复杂,人的记忆力逐渐减退。我自五十岁以来,看的书也并不少,然而今天仍留在脑子中的,哪有一丁一点呢?那些还留在脑子里的,依然是我少壮时所研读过的书籍。我儿你真有这种志向,希望你现在从中国的前四史读起。读书方法是:先读《史记》,继而读《汉书》、范晔的《后汉书》,最后读《三国志》,似乎不如先读陈寿的《三国志》,再读范晔的《后汉书》;先读班固的《汉书》,再读司马迁的《史记》。这就是顾恺之所说的倒吃干蔗。

你以为我的建议怎么样?

【评析】

严复在这封家信中告诫三子严琥:学习就像走路一样,只要坚持天天走,就不怕路有千万里;学习又像修高塔一样,只要有恒心,哪怕是七级高塔最终也会有合顶的一天。尤其要珍惜青少年时光,要在少壮之时打下牢固的知识基础。这既是经验之谈,更有科学的总结,读之令人受益非浅!

世上只有认真读书、求取知识才算真正事业

【原文】

我近来因不与外事,得有时日多看西书,觉世间惟有此种是真实事业,必通之后而后有以知天地之所以位[1]、万物之所以化育[2],而治国明民之道,皆舍之莫由。但西人笃实[3],不尚夸张,而中国人非深通其文字者,又欲知无由,所以莫复尚之也。且其学绝驯实[4],不可顿悟[5],必层累阶级[6],而后有以通其微[7]。及其既通,则八面受敌[8],无施不可。以中国之糟粕方之[9],虽其间偶有所明,而散总之异[10]、纯杂之分[11]、真伪之判[12],真不可同日而语也。近读其论《教训幼稚》一书,言人欲为有用之人,必须表里心身并治,不宜有偏。又欲为学,自十四至二十间决不可间断;若其间断,则脑脉渐痼[13],后来思路定必不灵,且妻子仕官财利之事一诱其外,则于学问终身门外汉矣。学既不明,则后来遇惑不解,听荧则妄[14],而施之行事,所谓生心窘政[15],受病必多,而其人之用少矣。

——节录自《严复集》第三册《书信》

【注释】

[1]位:使安于其所。《礼·中庸》:“天地位焉。”此处作“形成”解。

[2]化育:自然生长和长育万物。此处作生长规律解。

[3]笃实:忠厚老实;实在。

[4]驯:顺服;渐进。实:实在。

[5]顿悟:佛教称直闻大乘,行大法不离此生,即得解脱,即证佛果为顿悟。此处引申作突然领悟、理解讲。

[6]层累:层层积累。阶级:一级一级地提高,此处作循序渐进解。

[7]通:领悟,达到。微:幽深;精妙。此处作主题思想讲。

[8]八面受敌:形容面临各种各样的攻击、责难。

[9]方:比拟。

[10]散:散漫;纷乱。总:条理;归纳。

[11]纯:纯一;纯粹。杂:庞杂。

[12]判:区别;分别。

[13]痼:久病。

[14]听荧:疑惑不明。妄:荒诞。

[15]生心:有异志。

【译文】

近来我因为不参与外事,因而有时间看了一些外国书籍,并发觉,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中,只有精心读书、求取知识这种事才算得上真正的事业,也只有读通这些书,然后才能懂得天地是怎样形成的,万物又是怎样生长发育的。而那些治国安民的道理,除了依靠这些书本就别无他法了。

但是,西方人士忠厚实在,不崇尚夸张,中国人中不是通晓外文的人,加上求知无门,所以也就不再追求、尊崇西方的思想文化了。西方文化是渐进的,重实际的,不可能出现顿悟式的认识飞跃,一定要逐渐积累、循序渐进,最终才能了解它的奥妙。

等到通晓它的内容,哪怕是八面受敌,都可以从容对付,无往而不胜。再拿中国的糟粕文化相比较,虽然这中间偶而也有所发明,但中西文化之间,一个纷乱、散漫,一个条理、系统;一个主旨纯一、精到,一个内容庞杂,芜乱;一个真切、实在,一个浮饰、虚夸。这二者的差异和区别,真是不可以同日而语、相提并论了。

近来读西方着作中的《教训幼稚》一书,书中谈到,一个人要想成为有用人才,必须外貌、内心、心理、身体都要加强修养,不可以有所偏废。又说,想要求取学问,从十四岁到二十岁之间,绝不可以稍有间断;如果他间断了,那他的脑筋、血脉就会慢慢地生起病来,他后来的思路一定不灵活,何况因妻子儿女、求仕升官、发财谋利等事情不断分散其注意力,那么,他最终一定是学问的门外汉。既然没有学得明白,那么以后碰到疑惑不明或荒诞虚假的事情,也不可能给予正确的解释,反而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而按照这种思想方式去行事,那就会产生异心和有损国家利益的行为,其后患无穷,而这种人的用处也就很少了。

【评析】

严复在这封家信中告诫长子严璩: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中,只有认真读书、求取知识这种事才算得上真正的事业。他还向儿子择要介绍西方思想家关于青少年教育要注重全面发展,学业要持之以恒等观点,让儿子引以为鉴。

学习书法必须掌握要领

【原文】

凡学书,须知五成功夫存于笔墨,钝刀利手之说万不足信。小楷用紫毫,或用狼毫水笔亦可,墨最好用新磨者。吾此书未佳,正缘用壶中宿墨也。至于大字,则必用羊毫,开透用之。市中羊毫多不合用,吾所用乃定制者。

第二须讲执笔之术,大要不出“指实掌虚”四字,此法须面授为佳。

再进则讲用笔,用笔无他谬巧,只要不与笔毫为难,写字时锋在画中,毫铺纸上,即普贤表弟所谓不露笔屁股也。

最后乃讲结体,结体最繁,然看多写多自然契合[1],不可急急。邓顽伯谓密处不可通风[2],宽时可以走马,言布画也。

——节录自《严复集》第三册《书信》

【注释】

[1]契合:相符;融合。

[2]邓顽伯:即清代书法家邓石如,真、草、篆、隶皆精,推陈出新,自成一家。

【译文】

大凡学习书法,必须明白有五成工夫要靠笔和墨,那种刀虽钝但手快的说法万不可信。写小楷字用紫毫笔,或用狼毫水笔也可以。墨最好用新磨的。我这次给你写的字不理想,就因为用的是壶中的陈墨。至于写大字,则一定要用羊毛笔,先泡开发透再使用。市面上卖的羊毫,大多不合用,我所用的是专门定做的。

第二,要讲执笔的技巧,其主要要领不过“指实掌虚”四个字。这种握笔法以当面传授为好。

第三讲用笔,用笔也没有什么奥妙奇巧,只要你不与笔毫为难,写字时,笔锋在字画中,笔毫则铺在纸上,也就是普贤表弟所说的不要露出笔屁股来。

最后就是讲字的字体结构,字体结构最繁杂,但是只要看得多、写得多,自然会搭配协调,不必为此着急,要循序渐进,就会熟能生巧。邓石如说过:密的地方要不通风,宽的地方可以跑马,这是说如何布局的问题。

【评析】

严复在这封家信中告诫外甥女何纫兰:学习书法有五成工夫要靠笔和墨;在执笔技巧上,要掌握“指实掌虚”四字要领;还要注意笔锋和间架结构。可贵的是,严复为教外甥女学习书法,不仅扼要介绍选用笔墨、执笔、用笔、结体等要领,还亲自书写样板。可以想见,这种做法远比单纯说理要有效得多。

学习目的不在分数高低而在求真知

【原文】

汝堂课分数极佳,可慰。至于国文,教员所为,乃一时风气所成,与昔贤规矩,及儿在书房者,大不相侔[1]。我们既入学校,而国文分数,又有升班关系,自不得不勉强从俗,播弄些新名词之类[2],依教员所言,缴卷塞责。至于真讲文字,固又是一宗事,后来从汝所好为之,不关今日之事也。孟子云:“鲁人猎较,孔子亦猎较[3]。”正是此意。夫孔子尚有时随俗,况吾辈乎?考试原求及格,但人事专尽之后[4],即亦不必过于认真,转生病痛。总之,为学须有自得之趣,用力既久,自然成熟,一时高低毁誉[5],不足关怀也。

——节录自《严复集》第三册《书信》

【注释】

[1]侔:相等。

[2]播弄:指随意使用。

[3]猎较:古代风俗,打猎时争夺猎物,以所得用为祭祀。此句引自《孟子·万章》下。

[4]专尽:指专心尽力。

[5]毁誉:指批评或称誉。

【译文】

你在学校学习成绩很好,令人欣慰。至于国文一门,任课老师的作法,是一时风气致使他这样做,这与古代圣贤定下来的规矩和你在家塾中所学到的,都大不相同。我们已经进入学校,而国文科的分数,又与升级有关系,这自然不得不勉强顺应习俗,也要使用一些新的名词,按照教员所讲的那一套,交卷来应付考试。至于真正讲学问的文章,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你以后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与现在的考试无关。孟子说过:“鲁人去猎较,孔子也就去猎较。”就是这个意思。像孔子这样的圣贤尚且有时候要随从世俗,何况我们这些人呢?考试原只求及格,只要专心尽力以后,就不必太认真了,过于认真反而会做不好事并使自己不愉快。总的说,求学应该有优游自得的乐趣,下工夫时间长了,自然就会成功。至于一时间里人们的说好道坏,根本不必放在心上。

【评析】

严复在这封家信中告诫四子严璿:学习目的不在分数高低而在求真知。一个人对于基本知识,只求及格就可,应该尽力发展自己的所长。

做父母的希望自己子女在学业上有所成就【原文】

汝欲得入近校,可以时常回家看父,诚属孝思。做父母之人,望其子弟学问有成,常过于团聚膝下,故韩愈说欧阳詹曰[1]“詹,闽越人也[2],父母老矣,舍朝夕之养以来京师,其心将以有得,于是而归为父母荣也,虽其父母之心亦皆然。詹在侧,虽无离忧,其志不乐也。詹在京师,虽有离忧,其志乐也,若詹者,所谓以志养忠者欤”等语[3],汝务知此意也。且吾病虽剧,固未必即死;而汝在吾前,于病亦无济也。……至于校之佳劣,唐山工校程度,吾所不知,但须知儿所学尚浅。无论何校,皆有可学,但教熬到毕业以后再说可耳[4]。此校乃部立者,他日毕业生自然有特别利益,又不可不注意也。

——节录自《严复集》第三册《书信》

【注释】

[1]说:评说。欧阳詹:字行周,贞元间与韩愈等联第,对称龙虎榜,后又与韩愈同为博士。其人事父母孝顺,与朋友信义。

[2]闽越:今福建一带。

[3]养:隐。

[4]教:叫。

【译文】

你想在离家很近处入学,可以时常回家看望父亲,这的确是一种有孝心的想法。做父母的,希望自己的子女在学业上有所成就,更胜过于想自己的子女团聚在自己身边。所以,韩愈这样评说欧阳詹:“欧阳詹,福建人士,父母年老,他放弃朝夕侍奉亲人的责任而来到京城,他是想以这种方式有所得,用官场上的成就给父母带来荣誉,他父母的想法也是这样。

欧阳詹守在父母身边,虽然没有与亲人分离的痛苦,但他的立志却不会令人乐观。欧阳詹来到京师,虽然有分离之忧,但在事业上的成就却是可喜的。像欧阳詹这样的人,就是人们所说的那种把自己的志向、对父母的孝顺等都蕴涵于对国家、君上的忠心上的人。”

你要好好体会一下这种说法的深刻含意。再说,我的病虽然重,但未必就要死去;而你在我身边,对我的病也无济于事。……至于学校的好坏,唐山工校的程度怎样,我无从得知。但你要知道,你现在所学到的知识还很浅薄。所以到什么学校,都能学到一定的知识,你姑且熬到毕业,以后再说。唐山工校是部办学校,以后毕业生自然有特别照顾,这又是你不能不注意的。

【评析】

严复在这封家信中告诫四子严璿:做父母亲的,希望子女在学业上有所成就,更胜过于希望子女团聚在自己身边。任何一种学校,都能学到一定的知识,关键在于自己学不学,如何学,这种观点是很有见地的。

勤学勿殆与和敬待人

【原文】

吾儿初次出门就学,远离亲爱,难免离索之苦[1],吾与汝母亲皆极关怀;但以男儿生世,弧矢四方[2],早晚总须离家入世,故令儿就学唐山耳。

尚幸有鋆哥一家在彼,而伯曜、季炽兄弟又系世交熟人,当不至如何索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