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名臣名儒家训
2833400000156

第156章 张英家训(6)

法昭禅师在佛经中的颂词中说道:“兄弟就像气质相同连在一起的树,各自枝繁叶茂,不要因为些许言语就伤了感情,相见一次就觉得越来越老,能够做得几时的兄弟呢?”词意和蔼可亲,足以启发人们的兄弟之爱。我曾经说过,现在人们的关系有五种,但兄弟相处的时间最长久。君主与臣子的遇合,朋友之间的聚合,长久或短暂是很难说的。就是父亲生养子女、妻子婚配丈夫,早一点的通常也得二十来岁。只有兄弟,或者一二年、或者三四年就相继出生,从童年时代在一起戏耍,直到老年,相互之间打交道,多的有七八十年之久。如果兄弟情谊融洽,不产生猜疑,乐趣哪会有边际呢?

近代有周益公,作为太傅退休,他的哥哥乘成先生,就要作为监丞而退休,年纪都是八十岁了,和诗饮酒在一起消遣直到最后。

章泉的赵昌甫兄弟,也都隐居在玉山下面,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相互伴随在泉水和山石之间,都年近九十岁,真是人间最快乐的事情,也是人间少有的事情。

【评析】

兄弟间情谊融洽是中国传统人伦关系中的重要内容。张英把兄弟和好、感情融洽的事例作为佳话告之后辈,就是启发后辈的兄弟之情,希望他们团结友爱,享受人间之至乐。

四书之妙当细心玩味

【原文】

《论语》文字[1],如花工肖物,简古浑沦,而尽事情,平易涵蕴,而不费辞,于《尚书》[2]、《毛诗》之外[3],别为一种。《大学》[4]、《中庸》

之文[5],极闳宽精微,而包罗万有。《孟子》则雄奇跌宕[6],变幻洋溢。秦汉以来,无有能有此四种文字者,特以儒生习读而不察,遂不知其章法字法之妙也,当细心玩味之。

——节录自《聪训斋语》卷二

【注释】

[1]《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与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2]《尚书》:儒家经典之一。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着作的汇编。“尚”即“上”,意即上代以来的书,故名。

[3]《毛诗》:即《诗经》。以其书为毛公所传,故称《毛诗》。

[4]《大学》: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的一篇。至宋代朱熹从《礼记》中摘出《大学》《中庸》分章断句,加以注释;又注《论语》,配以《孟子》,题称《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

[5]《中庸》:儒家经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为《四书》之一。

[6]《孟子》:儒家经典。战国时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着。书中记载了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唯心主义的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为《四书》之一。

【译文】

《论语》的文字,如大自然创造的杰作,单纯古朴,浑然一体,完全符合事实。平和简易中包含的道理,无需用过多的言语来阐述,是除了《尚书》《毛诗》之外的另一种经书;《大学》《中庸》的文字,极其宏大广阔,精辟微妙,包罗了所有的道理;《孟子》则是雄奇跌宕,变幻洋溢。自秦汉以来,没有能比得上这四种文字的书了。只是因为读书人学习阅读并没有体会得出,于是不懂得它们的章法和字法的精妙,应当细心地体会其中的意味。

【评析】

张英所提到的《四书》是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解惑、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虽不乏封建糟粕,但其思想内容,却是我国古老优秀文化源头的活水。它反映了儒家的社会主张和学术思想,成为儒家经典。因此,张英极力推崇,告诫后人细心玩味其中之妙。

读《文选》悟养生之理

【原文】

古人读《文选》[1],而悟养生之理,得力于两句,曰:“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此真是至言。尝见兰蕙芍药之蒂间,必有露珠一点,为蚁虫所食,则花萎矣。又见笋初出当晓,则必露珠数颗在其末,日出则露复敛而归根,夕则复上。田间有诗云“夕看露珠上梢行”是也[2]。若侵晓入园,笋上无露珠,则不成竹,遂取而食之。稻上亦有露,夕现而朝敛。人之元气,全在于此。故《文选》一语,不可不时时体察,得诀固不在多也。

——节录自《聪训斋语》卷二

【注释】

[1]《文选》: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选的诗文集,因而世称《昭明文选》。选录自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其中包括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为现存最早的诗文选集。

[2]田间:钱澄之,明末桐城人,原名秉镫,字饮光,号“田间老人”。

着有《田间易学》、《田间诗学》等。

【译文】

古代的人阅读《文选》而明白了养生的道理,得力于其中的两句话,就是:“石头蕴含了宝玉,山上都放出光辉;水中有了珍珠,河川就显得妩媚。”这真是极精辟的话。我曾经看到兰蕙和芍药的花蒂中间,必定有一点露珠,被蚂蚁和小虫吸食了以后花就枯萎了。又看到笋子刚刚长出来的早上,就必定有好几颗露珠在它的末梢,太阳一出来露珠就收敛归到了根部,傍晚又上来。

田间老人钱澄之有句诗说“傍晚看着露珠往末梢上走”就是说的这件事。天快亮的时候到园子里去,看到笋子上没有露珠,就知道这笋长不成竹子,于是就把它挖了吃掉。稻子上也有露珠,傍晚出现,早上收敛。人的元气全在于这里。所以《文选》的两句话,不可不时时亲身去体验观察,得到的诀窍本来就不在于多。

【评析】

张英用“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以及各种植物带有露珠则显示其生命力来比喻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人的元气全在于此”就是指人必须具有宝贵的精神,这是最根本的养生之道,也是成就事业的保证。

知命安命省劳扰

【原文】

世人只因不知命、不安命,生出许多劳扰。圣贤明明说与曰“君子居易以俟命”,又曰“君子行法以俟命”,又曰“修身以俟之”。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因知之真,而后俟之安也。予历世故颇多[1],认此一字颇确,曾与韩慕庐宿斋天坛[2],深夜剧谈,慕庐谈当年乡会考时,乡试则有得售之想[3],场中颇得意,至会试殿试[4],则全无心得会、状。会试场大风吹卷欲飞,号中人皆取石坚押,韩独无意祝曰:“若独中则自不吹去。”亦竟无恙。故其会试殿试文,皆游行自在,无斧凿痕。予谓慕庐:“足下两掇巍科[5],当是何如勇猛。以此言告人,人决不信,余独信之。”

——节录自《聪训斋语》卷二

【注释】

[1]予:我。

[2]韩慕庐:清代大臣韩葵,字元少,别字慕庐。康熙进士,累官礼部尚书。

[3]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各省集士子于省城,朝廷选派正副主考官,试《四书》、《五经》、策问、八股文等,叫做乡试。考中的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4]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的考试,各省举人和国子监的监生皆可应考,称会试。清代在会试中考中者称贡生,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科举时代,帝王于宫殿中考试贡举之士称殿试。明清两代,殿试之后以定甲第。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通称为状元、第二、三名通称为榜眼及探花;二甲若干名,均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5]巍科:科举考试,榜上名分等次,排在前列者称巍科,犹言高第。

【译文】

世界上的人只因为不懂得命运、不安于命运,才产生出许多辛苦和烦扰。圣贤明明告诉我们说:“君子安于平易以等待着天道的命运”,又说“君子遵行法度以等待着天道的命运”,还说“修身养心以等待着天道的命运”。不知道命运就不能成为君子,因为只有真切地知道命运,而后才能安心地等待命运。我的处世经验很多,认识这一个“知”字很确切。我曾经与韩慕庐吃住在天坛,深夜畅谈,慕庐谈到当年乡试、会试时,乡试则有考中的想法,在考场中很用心,到了会试和殿试的时候,就全没有心思去得会元、状元了。

会试考场中大风吹来,把试卷都要吹走了,参加考试的人都用石头把试卷牢牢地压着,韩慕庐独独没有这样做,他祈祷似的说:“如果能考中就自然不会被吹走。”结果竟然什么事也没有发生。所以他在会试、殿试中的文章,都是游笔行文自如,天然浑成。我对慕庐说:“您会试和殿试两次名列前茅,该是多么勇敢顽强!把这句话告诉别人,别人决不会相信,只有我一人相信。”

【评析】

从一方面看,张英在这篇家训中,叫人“知命”、“安命”、“俟命”,正是他的阶级的、历史的局限性的具体体现。但是从另一方面看,他所说的“居易”并不是说要消极处世,而应理解为心情坦荡,正视现实;“行法”,则是按自然规律办事;“修身”就是要提高自我素质。如此“知命”,才能自信、自强、自立。

择友为第一事

【原文】

人生以择友为第一事,自就塾以后,有室有家,渐远父母之教,初离师保之严[1],此时乍得友朋,投契缔交,其言甘如兰芷,甚至父母兄弟妻子之言,皆不听受,惟朋友之言是信。一有匪人厕于间,德性未定,识见未纯,断未有不为其所移者,余见此屡矣。至仕宦之子弟尤甚。一入其彀中,迷而不悟,脱有尊长诫谕,反生嫌隙,益滋乖张。故余家训有云:

“保家莫如择友”,盖痛心疾首其言之也。汝辈但于至戚中,观其德性谨厚,好读书者,交友两三人足矣。况内有兄弟,互相师友,亦不至岑寂。

且势利言之,汝则饱温。来交者,岂能皆有文章道德之切劘,平居则有酒食之费,应酬之扰。一遇婚丧有无,则有资给称贷之事[2],甚至有争讼外侮,则又有关说救援之事[3]。平昔既与之契密,临事却之,必生怨毒反唇。

故余以为宜慎之于始也。况且嬉游征逐,耗精神而荒正业,广言谈而滋是非。种种弊端,不可纪极[4]。故特为痛切发挥之。昔人有戒“饭不嚼便咽,路不看便走,话不想便说,事不思便做”。洵为格言[5]。予益之曰[6]:“友不择便交,气不忍便动,财不审便取,衣不慎便脱。”

——节录自《聪训斋语》卷二

【注释】

[1]师保:指教养。

[2]称贷:向人告贷。

[3]关说:通关节;说人情。

[4]纪极:终极;限度。

[5]洵:确定;的确。

[6]予:我。

【译文】

人的一生把选择朋友作为第一件事,自从读书以后,有了妻室、有了家庭,渐渐远离了父母的教诲,刚刚离开塾师的管束,这个时候初次交了朋友,情投意合,建立了交情,朋友的话像兰花、白芷那样香甜,甚至父母、兄弟、妻子的话都听不进去,只听信朋友的话。一有行为不端的人插入进来,因为本性没有定型,见识还不纯净,没有不被这样的人带坏的。

我看到这样的事多着呢。至于当官人家的子弟尤其严重。一旦上了他们的圈套,迷惘而不会觉悟,若有长辈告诫晓谕,反而产生嫌隙,更加滋长古怪的脾气和行为。所以我的家训有这样的话:“保持家业不如选择朋友。”

这是痛心疾首来说这件事的。你们只要在最亲的亲戚中间,观察本性恭谨厚道、喜欢读书的人,结交两三个人就足够了。

何况家里有兄弟,互相取长补短作为师友,也不至于寂寞。而且从势利的角度来说,你不愁吃穿。

来结交的人,哪里能都有文章道德可以切磋呢?平时有喝酒吃饭的花费,应酬的烦扰。一旦遇到婚事丧事有所短缺,就有资助借贷的事情;甚至有争吵诉讼和外来欺侮,就又有通关节、说人情,给予救助的事情发生。平时既然与他情投意合,关系密切,遇到有事却推脱,必然产生仇恨鄙夷。

所以我认为应当在一开始就慎重,况且嬉戏游玩、互邀宴饮,耗费精神,荒废正业,什么都谈论就会滋生是非。

各种各样的毛病,没完没了。所以特意沉痛深切地阐发出来,过去的人有这样格言警句:“饭不嚼碎就下咽,路不看清就想走,话不琢磨就乱说,事不思考就去做。”这确实是格言。我补充几点要戒除的就是:“朋友不选择就结交,脾气不忍耐就冲动,钱财不分析就获取,衣裤不慎重就脱掉。”

【评析】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选择什么样的人做朋友、怎样结交朋友,对事业、家庭、思想、品德都有很大的影响,至关重要。张英“以择友为第一事”,阐发了选择朋友的标准是“德性谨厚、好读书者”、以及择友的各种利弊,这对于今天的年青人怎样择友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学字当专一

【原文】

学字当专一,择古人佳帖,或时人墨迹,与己笔路相近者,专心学之。若朝更夕改,见异而迁,鲜有得成者。楷书如端坐,须庄严宽裕,而神采自然掩映。若体格不匀净,而遽讲流动,失其本矣。汝小字可学《乐毅论》[1],前见所写《乐志论》,大有进步,今当一心临仿之。每日明窗净几,笔精墨良,以白奏本纸,临四五百字,亦不须太多,但工夫不可间断,纸画乌丝格[2],古人最重分行布白,故以整齐匀净为要。学字忌飞动草率,大小不匀,而妄言奇古磊落,终无进步矣。行书亦宜专心一家,赵松雪佩玉垂绅[3],丰神清贵,而其原本,则出于《圣教序》[4]、《兰亭》[5],犹见晋人风度,不可訾议之也[6]。汝作联字,亦颇有丰秀之致,今专学松雪,亦可望其有进,但不可任意变迁耳。

——节录自《聪训斋语》卷二

【注释】

[1]《乐毅论》:着名小楷法贴。魏人夏侯玄作,晋王羲之书。

[2]乌丝格:指墨线格子。

[3]赵松雪:即元代书画家赵孟頫。

[4]《圣教序》:唐碑,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应玄奘之请而作,叙玄奘至印度求佛经及在中土翻译传播之事。褚遂良书《序》

《记》刻于石,称《慈圣寺圣教序》;由弘福寺僧怀仁集晋王羲之字,书《序》《记》及玄奘所译的《心经》,刻石立碑,称《集右军圣教序》。

[5]《兰亭》:即《兰亭序》,晋王羲之书。

【译文】

学习写字应当专心一致,选择古人好的字帖或当代人的墨迹,与自己笔路相近的,专心地学习。如果经常更改,见异思迁,很少有能够成功的。楷书就像人端端正正地坐着,一定要庄严宽裕,神采自然地互相映照、衬托。如果字体风格不匀称利落,却急于讲究速度,就失去了它的根本。

你的小字可以学《乐毅论》,早先看到你所写的《乐志论》,大有进步,现在应当一心一意地临仿。每天擦亮窗户、抹净桌子,毛笔精致、墨汁优良,用白奏本纸临写四五百字,也不一定要太多,但工夫不可以间断。在纸上画上格子,古人最讲究字的布局和间架结构,所以把整齐匀净作为要点。学字禁忌图快草率,大小不匀称,却乱说自古罕见,洒脱俊伟,这样最终没有什么进步。行书也应当专心地学一家,赵孟頫的字如玉佩随身,绅带下垂,有君子风度,丰姿神态显得清秀华贵。但他的根基则出自《圣教序》和《兰亭序》,还可以从他的字里看得到晋代书法家的风度,不可以随便非议他。你作的对联字,也很有丰姿秀丽的意境。现在专门学习赵孟頫的字,也能够希望有进步,但不可以随意改换。

【评析】

练习写字很有讲究,张英的要求是,不论练楷书或行书,都应“专心一家”,“不可任意变迁”,这确是经验之谈。

时文以多作为主

【原文】

时文以多作为主[1],则工拙自知,才思自出,蹊径自熟,气体自纯。

读文不必多,择其精纯条畅,有气局词华者,多则百篇,少则六十篇,神明与之浑化,始为有益,若贪多务博,过眼辄忘[2]。及至作时,则彼不相涉,落笔仍是故吾。所以思常窒而不灵,词常窘而不裕,意常枯而不润,记诵劳神,中无所得,则不熟不化之病也,学者犯此弊最多。故能得力于简,则极是要诀。

古人言:“简练以为揣摩。”是最立言之妙,勿忽而不察也。治家之道,谨肃为要。《易经·家人卦》,义理极完备,其曰:“家人嗃嗃[3],悔厉吉[4];妇子嘻嘻,终吝。”嗃嗃近于繁琐,然虽厉终吉;嘻嘻流于纵轶,则始宽而终吝。余欲于居室自画一额曰“惟肃乃雍”,常以自警,亦愿吾子孙共守也。

——节录自《聪训斋语》卷二

【注释】

[1]时文:时下流行的文体。旧时对当时科举考试所采用文体的通称,明清时用以称八股文。

[2]辄:总是;就。

[3]嗃嗃(h侉he):严厉的样子。

[4]悔:《易经》中卦有六爻,上三爻统称为“悔”。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