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名臣名儒家训
2833400000152

第152章 张英家训(2)

甚至民间乐谱用古代经书《大学》的内容,以及对《归去来辞》《赤壁赋》等文学名篇,强自配以七弦,一字予以一音,而且有用山歌小曲来混乱真谛的人,他们混充古乐的情况很严重,这一点应当为自命清高的人引起特别注意。一般来说琴音以古朴淡雅为主,不在于悦耳动听。弹琴的人如果心境略微有一点不清净,那么手指就会像碰到荆棘一样难以发挥作用。如果在清风朗月的时候,心无挂牵的事情,心胸宽阔性情直率,这时鼓动一曲,不躁不懒,不急不慢,那么就会做到缓急轻重,合宜自然。正确的音符出于腕下,清净的兴趣超越于事物之外。宋代诗人陆游说:“琴到无人处听功夫。”没有深刻领会这其中妙趣的人,自然一听到古乐之声就想睡觉,这就不值得同他深论了。

【评析】

张英在篇中指出,古乐之声不在于悦耳动听,而在于表达人的思想感情。要使琴音超然于物外,达到“于无人处听工”的境界,就必然要具有一种清净纯雅的心境。这里论述的也有关于学术的问题,是很有见地的。

少食早起是养身要法

【原文】

古人以眠食二者,为养生之要务。脏腑肠胃,常令宽舒有余地,则真气得以行,而疾病少。吾乡吴友季善医,每赤日寒风,行长安道上不倦。

人问之,曰:“予从不饱食,病安得入?”此食忌过饱之明征也。燔炙熬煎[1],香甘肥腻之物[2],最悦口而不宜于肠胃。彼肥腻易于粘滞,积久则腹痛气寒,寒暑偶侵则疾作怪矣。放翁诗云[3]:“倩盼作妖狐未惨,肥甘藏毒鸩犹轻[4]。”此老知摄生哉。炊饭极软熟;鸡肉之类,只淡煮;菜羹清芬鲜洁渥之[5],只食八分;饱后饮六安苦茗一杯[6],若劳顿饥饿归,先饮醇醪一二杯[7],以开胸胃。陶诗云[8],“浊醪解劬饥”[9],盖籍之以开胃气也。

如此,焉有不益人者乎?且食忌多品,一席之间,遍食水陆,浓淡杂进,自然损脾。予谓或鸡鱼凫豚之类[10],只一二种,饱食良为有益,此未尝闻之古昔,而以予意揣当如此[11]。安寝乃人生最乐,古人有言,“不觅仙方觅睡方。”冬夜以二鼓为度,暑月以一更为度。每笑人晨夜酣饮不休[12],谓之消夜。夫人终日劳劳,夜则宴息[13],是极有味,何以消遣为?冬夏皆当以日出而起,于夏尤宜。天地清旭之气,最为爽神,失之甚为可惜。予山居颇闲,暑月日出则起,收水草清香之味,莲方敛而未开[14],竹含露而犹滴,可谓至快。日长漏永,不妨午睡数刻,焚香垂幕,净展桃笙[15],睡足而起,神清气爽,真不啻天际真人[16]。况居家最宜早起,倘日高客至,僮则垢面[17],婢且蓬头,庭除未扫,灶突犹寒,大非雅事。昔何文端公居京师,同年诣之[18],日宴未起,久之方出。客问曰:“尊夫人亦未起耶?”答曰:

“然。”客曰:“日高如此,内外家长皆未起,一家奴仆,其为奸盗诈伪,何所不至耶?”公瞿然[19],自此至老不晏起。此太守公亲为予言者[20]。

——节录自《聪训斋语》卷一

【注释】

[1]燔炙:烧烤。

[2]香甘肥腻(n佻):香甜美味和含脂肪油脂多的食品。

[3]放翁:指宋代诗人陆游。

[4]鸩:传说中的一种有毒的鸟。

[5]羹(g佶ng):用蒸煮等方法做成的糊状食物。

[6]苦茗:苦茶。

[7]醇醪(l佗o):味厚的美酒。

[8]陶诗:陶渊明诗。

[9]劬(q俨)饥:劳累饥渴。

[10]凫豚(f俨t俨n):野鸭小猪。

[11]揣:估计;忖度。

[12]酣饮:畅饮。

[13]宴息:晚上睡得很迟。

[14]敛:收起;约束。

[15]桃笙:桃枝竹所编的席子。

[16]不啻(ch佻):不但;不止;无异于。

[17]垢(g侔u)面:不干净的脸。

[18]同年:科举制度同榜的人称同年。

[19]瞿(q俨)然:惊愕;惊悸。

[20]太守:官名。明清时专指知府。

【译文】

古人把睡觉饮食两件事,当做养护生命的重要任务。人的脏腑肠胃,经常使它宽怀舒畅而有余地,这样体内的元气得以运行,疾病就会减少。

我们家乡的吴友季先生善于医道,常常在夏天和冬天,行走在长安的路上不感到疲倦。有人向他问及不怕炎热和寒冷的原因,他回答说:“我从来不吃得很饱,病毒怎么会侵入我的肌体呢?”

这就是饮食切忌过饱的明证。

烧烤熬煎,香甜美味和脂油较多的食物,吃起来最合口味但不宜于肠胃消化。那些肥腻的食物吃在肚子里容易粘连积滞,积存太久就会引起腹痛气寒,如果冷热偶然侵袭身体就会引发疾病。宋代诗人陆游的诗说:“倩盼作妖狐未惨,肥甘藏毒鸩犹轻。”

陆游是知道怎样养身的。煮饭要煮得极其软熟,鸡肉之类,只清淡煮成就行了;蔬菜和用蒸煮等方法做成的糊状食物清淡芬芳而又鲜嫩洁净,只吃八成饱就够了;吃饱后饮六安苦茶一杯,如果疲劳饥饿地回到家里,首先喝味厚的美酒一二杯,可以开胃。

陶渊明诗说,“混浊的美酒可以解劳累之后的饥渴”,指的是借美酒以开胃气。这样做,哪有不对人的身体有益处呢?而且饮食还要注意不能吃多种食物,一次宴席之间,遍吃水里和陆地上生长的东西,浓味淡味都进食,自然有损于脾胃。我认为鸡鱼野鸭小猪之类,只吃其中一二样就行了,多吃点还是有好处的。当然未曾听到古人有这种法子,而是我估计应当如此。安然睡觉是人生最快乐的事情,古人曾经说过,“不去寻求成神仙的方法而寻求睡觉的方法”。

冬天的夜里以二鼓为躺下睡觉的限度,夏天的夜晚以一更为躺下睡觉的限度。我常笑人早晚畅饮不休,称之为消夜。人们整天惆怅忧伤,晚上休息得较迟,睡下去是很有味的,怎么还谈得上去消遣呢?冬天和夏天都应当在太阳升起时起床,在夏天尤其应当这样。这时大自然清旭之气,最能爽神,丢失了这宝贵的机会是很可惜的。我在山中居住时颇感清闲,夏天太阳出来就起床,闻一闻水草清香的气味,这时莲花含苞还没有开放,竹子含着露水像要滴落,可以说这是最快乐的时光。太阳升高时间一久,不妨午睡一会儿,点燃线香放下帐子,展开桃枝竹席,睡够了起床,就会神志清醒气色爽快,无异于天边修行得道的人。

况且居家最宜早起,假如太阳升高客人来到,男仆没有洗脸,女婢没有梳妆,庭院没有清扫,灶上烟窗还是冷的,这是很不体面的事。从前何文端公居住京城的时候,他的同榜同学来拜访他,太阳升得很高了他还未起床,很长时间才出来会客。

客人问他:“尊夫人也没有起床吗?”他回答说:“是的。”客人又对他说:“太阳升起这么高了,你和你的夫人都没有起床,一家奴仆,那些通奸偷盗的坏事,怎么不会发生呢?”何文端公听了客人这些话感到很惊恐,从此到老不再迟起床。这是一个知府大人亲自告诉我的。

【评析】

张英在篇中首先强调,养身不在于多吃各种营养可口的食物,相反只吃其中一二样就行了,并且不要吃得过饱。进而,他提醒子弟,作为一家男女尊长,绝对不要贪睡,应当早起,为大家作出表率。这样家庭内部才会井然有序,不至懒散无生气。

“慈俭和静”四字是延年益寿之道

【原文】

昔人论致寿之道有四:曰慈、曰俭、曰和、曰静。人能慈心一物,不为一切害人之事,即一言有损于人,亦不轻发。推之戒杀生以惜物命,慎翦伐以养天和[1]。无论冥报不爽[2],即胸一段吉祥恺悌之气[3],自然灾沴不干[4],而可以长龄矣。人生享福,皆有分数,惜福之人,福尝有馀。暴殄之人[5],易至罄竭,故老氏以俭为宝[6]。不止财用当俭而已[7],一切事常思节啬之义[8],方有馀地。俭于饮食,可以养脾胃;俭于嗜欲[9],可以聚精神;俭于言语,可以养气息非;俭于交游,可以择友寡过;俭于酬酢[10],可以养身息劳;俭于夜坐,可以安神舒体;俭于饮酒,可以清心养德;俭于思处,可以蠲烦去忧[11],凡事省得一分,即受一分之益。

大约天下事,万不得已者,不过十之一二,初见以为不可已,细算之,亦非万不可已,如此逐渐省去,但日见事之少。白香山诗云[12]:“我有一言君记取,世间自取苦人多。”今试问劳扰烦苦之人,此事亦尽可已,果属万不可已者乎?

当必恍然自失矣。人常和悦,则心气冲而五脏安,昔人所谓养欢喜神。真定梁公每语人,日间办理公事,每晚家居,必寻可喜笑之事;与客纵谈,掀髯大笑[13],以发舒一日劳顿郁结之气,此真得养生要诀。何文端公时,曾有乡人过百岁,公叩其术[14],答曰:“予乡村人无所知,但一生只是喜欢,从不知忧恼。”噫[15]!此岂名利中人所能哉?《传》曰[16]:“仁者静。”

又曰:“知者动。”[17]每见气躁之人,举动轻佻[18],多不得寿。古人谓砚以世计,墨以时计,笔以日计,动静之分也。静之义有二:一则身不过劳,一则心不轻动。凡遇一切劳顿忧惶喜乐恐惧之事[19],外则顺以应之,此心凝然不动,如澄潭,如古井,则志一动气,外间之纷扰皆退听矣。此四者,于养生之理极为切实,较之服药引导,奚啻万倍哉[20]。若服药则物性易偏,或多燥滞。引导吐纳,则易至作辍[21]。必以四者为根本,不可舍本而务末也。《道德经》五千言[22],其要旨不外于此,铭之座右,时时体察,当有裨益耳。

——节录自《聪训斋语》卷一

【注释】

[1]翦伐:消灭;讨伐。

[2]冥报:迷信的人称死后报答为冥报。

[3]恺悌:和乐简易。

[4]灾沴:旧时指阴阳之气不和为害。

[5]暴殄:任意糟蹋。

[6]老氏:指春秋战国时思想家老聃。

[7]止:同“只”。

[8]节啬(s侉):节省。

[9]嗜:喜好;爱好。

[10]酬酢(zu侔):交际往来。

[11]蠲(ju佟n)烦:免除烦恼。

[12]白香山:指唐代诗人白居易。

[13]掀髯(r佗n):掀动胡须。

[14]叩:询问;打听。

[15]噫(y侃):古汉语叹词,表示悲痛或叹息。

[16]《传》:此处指《论语》。

[17]“仁者静”、“知者动”:见《论语·雍也》。

[18]轻佻(ti佟o):言语举动不庄重、不严肃。

[19]惶:恐惧。

[20]奚啻(ch佻):何止;岂但。

[21]辍(chu侔):中止;停止。

[22]《道德经》:春秋战国时思想家老聃即老子所着,主自然无为之说。又称《德道经》。

【译文】

过去的人论一个人的长寿之道有四个方面:即慈祥、节俭、平和、清静。一个人如果能做到慈心一物,不做一切损害别人利益的事情,即使一句话有损于别人,也不会轻易发出。由此推及力戒杀生以爱惜一切人和物,谨慎讨伐以养自然之和气。

不论别人死后在阴间报答有没有差失,自己胸中有一段吉祥和易之气,自然阴阳不和之气不会干犯,而可以长寿。

人生享受幸福之事,都有分数,爱惜福分的人,得到的幸福很多。而任意糟蹋福分的人,容易发展到没有一点剩余的地步,所以春秋战国时思想家老子主张以“俭”字为贵。不只是在财物用费方面应当节俭,一切事情都应当常常考虑节约的意义所在,这才会留有余地。在饮食方面节俭,就可以保养脾胃;在喜好欲望方面节俭,就可以聚集精神;在言语方面节俭,就可以养气血息是非;在结交朋友方面节俭,就可以选择好的朋友减少过错;在交际往来方面节俭,就可以养护身心防止过度劳累;在夜坐方面节俭,就可以安神舒体;在饮酒方面节俭,就可以使心纯净养成好的品性;在思虑方面节俭,就可以免除烦恼去掉纷扰。一切事情省却一分,就会有一分的收益。大约天下的事,万不得已的,不过十件中有一二件,一开始以为这件事是不可以成功的,仔细推算筹划,也不是万不能去做的,这样就会逐渐省去许多烦恼,日益看到难做的事少了。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说:“我有一句话请你记住,人世间自取苦恼的人很多。”现在试问那些劳扰烦苦的人,这件事情是可做可不做,还是非做不可的呢?想到上述这层道理,就应明白这是自己没把握好。一个人如果常常存有一种平和愉快的心情,那么就会心气畅通而五脏安然,这就是过去的人所说的养欢喜神。真定人梁先生常常对人说,白天办理公事,每晚回家休息,必须尽可能去找些高兴的事。

与客人纵情畅谈,掀起胡须开怀大笑,用来发舒一天劳顿郁结在心中的浊气,这才是真正获得了养生的要诀。何文端公在世的时候,曾经有乡下人做百岁寿辰,何公向这位老人询问养生之道,老人答道:“我们乡村的人不知道什么养身法,但一生只晓得喜悦欢乐,从来不知道有烦恼。”唉,这难道是追求功名利禄的人能够做得到吗?《论语》

一书中说:“仁义之人没有欲望而心静。”又说:“知识之人日求进取而动。”常常见到气躁的人举动轻浮不严肃,所以大多不能高寿。古人说砚的生命用世纪来计算,墨的生命用时辰计算,笔的生命用天计算,这就是指的动静的区别。静字的意义有两个方面:一是身心不过于劳累,一是心境不轻易动发。凡是遇到一切劳顿忧惧喜乐悲哀的事,外表按常规对付,心中凝静不动摇,如清澈见底的深潭,如古老的水井一般纯静,那么用自己的心志指挥言行,外界的纷扰都不能发生作用而被战胜了。“慈、俭、和、静”这四个方面,对于养生的道理是很切实的,比起吃药治病何止胜过万倍。

如果吃药就会出现物性容易偏失的问题,有的大多燥热滞积而不能产生好的效果。而正确引导吐纳胸中之气,就易于中止病情的发展。因此,要延年益寿就必须以这四个方面为根本,不可以抛弃这个根本而去求取其他不重要的方法。老子所写的《道德经》总计五千多字,主要的内容不超出这四个方面,如果把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作为座右铭看待,时时对照加以体察,就会有好处的。

【评析】

张英在篇中重点阐述了修身养性的问题,认为“慈、俭、和、静”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如果真正落实到了自己的言行之中,那么不仅可以有益于身心,还可以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这种把重在自我修养与善进饮食相结合的养身观,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讲求实际的辩证方法。

盛极必衰,人和事都如此

【原文】

余尝观四时之旋运[1],寒暑之循环,生息之相因,无非圆转。人之一身,与天时相应,大约三四十以前,是夏至前,凡事渐长;三四十以后,是夏至后,凡事渐衰,中间无一刻停留。中间盛衰关头,无一定时候,大概在三四十之间,观于须发可见。

其衰缓者,其寿多;其衰急者,其寿寡。人身不能不衰,先从上而下者多寿,故古人以早脱顶为寿征。先从下而上者多不寿,故须发如故,而脚软者难治。凡人家道亦然,盛衰增减,决无中立之理。如一树之花,开到极盛,便是摇落之期,多方保护,顺其自然,犹恐其速开,况敢以火气催逼之乎?……尝观草木之性,亦随天地为圆转,梅以深冬为春,桃李以春为春,榴荷以夏为春,菊桂芙蓉以秋为春。观其枝节含苞之处,浑然天地造化之理[2]。故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节录自《聪训斋语》卷一

【注释】

[1]余:我。尝:曾;曾经。

[2]造化:自然规律。

【译文】

我曾观察春夏秋冬的往返旋转,寒冷炎热的循环反复,生长止息的相辅相成,无不体现了大自然圆转的规律。一个人的一生,与天时相适应,大约在三四十岁以前,像一年中夏天来到以前,什么事情都渐渐增长;在三四十岁以后,像一年中夏天到来之后,什么事情都渐渐衰败,中间没有一点停留而不断地变化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