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帝王将相家训
2833100000008

第8章 李世民《帝范》(1)

【撰主简介】

李世民(公元598-649),唐朝第二代皇帝,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杰出的政治家,历史上着名的唐太宗。

李世民在位期间,居安思危,任用贤能;虚心纳谏,有过则改;轻徭薄赋,崇尚节俭;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变革,注意协调民族关系,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他不愧为中国封建社会极有远见的政治家和杰出的军事家。在他统治时期,唐王朝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史称“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中国封建时代最着名的“治世”,为文明昌盛的大唐帝国奠定了基础。他是汉族地区的天子,又是边疆各族的“天可汗”,封建王朝的英明君主。

《帝范》的内容主要是告诫太子李治将来如何当皇帝,如何当好皇帝。所谓“帝范”,实为帝王家的“家戒”、“家训”与“庭训”。

《帝范》其书不仅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李世民一生政治经验的总结,许多地方还对他自己一生的功过作了评述。更难能可贵的是,李世民还在《帝范》中告诫李治“勿以吾为鉴”,并能在儿子面前坦然承认“吾在位以来,所缺多矣”,进而历摆自己的过失,叮嘱儿子切不要学他的样。这体现出李世民在他的晚年具有“自知之明”和“自我反省”的可贵精神!

不言而喻,李世民其人和历史上其他统治者一样,有他的历史局限和阶级局限,但他不愧为我国封建社会帝王中的佼佼者。同样,《帝范》其书完全是从巩固唐王朝的长治久安出发的,也有着很深的时代和阶级的烙印;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它有着许多值得肯定的部分。从语言上看,它属于骈散并用;从艺术性看,写得挺生动出色;从思想内容看,有着不少健康的东西,可资我们借鉴;从反映出的基本问题看,许多篇章饱含感情,令人读后爱不释手。因此,《帝范》

这部一千三百年前的帝王家训,对后世影响很大,时至今日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启迪意义!

除《帝范》这一完整的皇家家训外,李世民撰写的最典型的还有《戒皇属》、《自鉴录》两个单篇,今选取有关篇章作介绍,以飨读者。

帝范序

【原文】

序曰:朕闻大德曰生,大宝曰位,辨其上下,树之君臣,所以抚育黎元,钧陶庶类[1]。自非克明克哲,允武允文,皇天眷命,历数在躬[2],安可以滥握灵图,叨临神器[3]?是以翠妫荐唐尧之德[4],元圭锡夏禹之功[5]。丹字呈祥[6],周开八百之祚;素灵表瑞[7],汉启重世之基。由此观之,帝王之业,非可以力争者矣。昔隋季版荡[8],海内分崩,先皇以神武之姿,当经纶之会,斩灵蛇而定王业,启金镜而握天枢[9]。然由五岳含气,三光戢曜[10],豺狼尚梗,风尘未宁。朕以弱冠之年[11],怀慷慨之志,思靖大难以济苍生,躬擐甲胄[12],亲当矢石,夕对鱼鳞之阵,朝临鹤翼之围[13]。乱无大而不摧,兵何坚而不碎,剪长鲸而清四海,握欃枪而廓八纮[14]。乘庆天潢,登晖璇极[15],袭重光之永业,继大宝之隆基[16]。战战兢兢,若临深而御朽;日甚一日,思善始而令终。

汝以年幼,偏钟慈爱,义方多阙,庭训有乖,擢自维城之居,属以少阳之任[17],未辨君臣之礼,不知稼穑之艰难。朕每思此为忧,未曾不废寝忘食。自轩昊以降[18],迄至周隋,以经天纬地之君,纂业承基之主[19],兴亡治乱,其道焕焉。所以披镜前踪[20],博览史籍,聚其要言,以为近诫云耳!

——节录自《永乐大典》

【注释】

[1]钧陶:亦作“陶钧”,即制陶器所用的转轮。比喻对事物的控制和调节。

[2]克:能。哲:知。历数:天道。

[3]灵图:帝王符应。神器:帝位。

[4]翠妫:水名,传说为唐尧得河图处,后因以为歌颂帝王瑞应之词。

[5]元圭:黑色的玉。旧说上帝以玄圭(即元圭)赐给禹,奖励他治水之功。

[6]丹字:传说周文王时有赤雀衔丹书入丰(丰为当时周的国都)。后因把“丹书”当做帝王受命的一种“祥瑞”。

[7]素灵:即白帝子。据《汉书·高帝本纪》载,汉高祖刘邦在秦末曾任亭长,一次路过丰西泽时,把挡路的一条蛇(白帝子)斩为两段。

[8]版荡:即“板荡”。《诗·大雅》有《板》《荡》二篇,均言周厉王无道。这里引用这一典故,是说隋炀帝的暴虐无道超过了周厉王。

[9]斩灵蛇:比喻李渊犹如汉高祖斩白蛇而定帝业,乃天命所归。金镜:喻为光明。天枢:北斗七星之一,喻指权柄。

[10]含气:郁而未清。三光:日、月、星。戢曜:隐而不明。

[11]弱冠:古礼二十成人,虽加冠,体尚未壮,故曰弱。从二十至二十九岁,通名弱冠。李世民十八岁起兵,二十四岁平定天下,故自称弱冠之年。

[12]擐:穿。甲胄:铠甲和头盔。

[13]鱼鳞:阵名。鹤翼:阵名。

[14]长鲸:大鱼。这里用来比喻与唐军为敌的其他军事力量。欃枪:

彗星的别称,古代称这种星为妖星,认为是兵乱的先兆。廓:开扩。八纮:地域,大地的极限。

[15]天潢:皇族;宗室。璇极:宝位。

[16]重光:喻为太子。大宝:帝位。

[17]擢:提升。维城:藩障。李治曾被封为晋王。少阳:东宫;太子。

[18]轩昊:指轩辕、少昊,泛指三王五帝。

[19]经天纬地:指开创帝业。纂业承基:指继承基业。

[20]披镜:开明。前踪:指唐以前君臣治乱之实迹。

【译文】

我听说天地的盛大功德在于化生万物,圣人至为宝贵者在于贵为天子的帝位了。君臣上下之别,是由礼来规定的。所以君主抚慰庶民,制驭天下,应像制陶的人转动着轮子一样应用自如。如果不是能明能知、文事武事兼备、天命所归、天道在身,怎么能够握有帝王符应、临御皇帝宝座呢?正因为如此,所以就有翠妫川的神龟重唐尧之德而负图投尧;大禹治水之功加于四海而上帝以元圭赐给禹以彰显其功。周文王姬昌时,有赤雀衔丹书进入周的国都丰,预兆周朝兴八百年之天下;汉高祖刘邦挥剑斩白蛇,启前后两汉二十四帝共四百年之基业。由此观之,帝王之位,不是可以凭借实力强求的,而是受天之命而得。隋朝末年,天下分崩离析,我先皇高祖李渊以圣明武略之姿,当天造草昧之时,天命所归,在隋末乱世中独得明道,使社会得以清明。然而由于五岳郁而未清,三光隐而不明,其时割据势力彼此相逐,更相吞噬,因而唐初仍战争不止,战场上的风尘还未停息。我以弱冠之年,怀慷慨之志,思念靖安天下之灾难,以拯救天下黎民百姓,特身披甲胄,亲自抵挡矢石,夕为敌人鱼鳞之阵所困扰,朝临对方鹤翼之阵所包围。但敌人虽强大,必能挫之;敌兵虽坚固,必能破之。我奋力消灭与唐军为敌的其他军事力量以清净四海,决心除却妖星以开拓廓清八纮,乘履庆祥,登升宝位。我备尝艰难险阻,方始正储宫,被立为太子;又经历多少曲折,才登上皇帝宝座。我虽有功业如此,但自即位以来,仍常恐惧戒慎,居安思危,如临深渊,如御朽索。而且我一天比一天谨慎,唯恐不得尽善始终。

你年少多受父母之慈爱,而且你所受到的教育,并不如《左传》所说那样的“教之以义方”;你所接受的庭训,远没有像孔子教孔鲤那样的“庭训有道”。你本封于并州,为一般的藩王,现属以太子之位。然而,你未辨君臣之礼节,不知稼穑之艰难。我每每想到这里莫不感到忧惧,以至于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我以为上自轩辕、少昊,下至于今,这中间的开创之君、守成之主,给我们留下的兴亡治乱之道,焕然明白可见者不知有多少。因此,我就开明前古君臣兴亡治乱之实迹,遍览历代经史传籍,采酌其中的要领和可以效法之格言,以为你们的鉴戒罢了!

【评析】

此篇为《帝范》的前序。《帝范》系专门讲做皇帝的规范,以赐太子李治。

此篇写作宗旨是叙述创业之艰难,阐明撰写《帝范》的目的,以教诫李治;并谆谆教诲李治应如何持身治国,以永保李唐王朝的长治久安。

今天让我们读一读《帝范·前序》,就可以认识到:作为封建帝王的李世民,为儿子生长深宫、“未辨君臣之礼节”而忧而惧,为儿子独钟父母慈爱、“不知稼穑之艰难”而废寝而忘食。

君体篇

【原文】

夫人者国之先,国者君之本。人主之体如山岳焉,高峻而不动;如日月焉,贞明而普照。兆庶之所瞻仰,天下之所归往。宽大其志,足以兼包;平正其心,足以制断。非威德无以制远,非慈厚无以怀人[1]。抚九族以仁[2],接大臣以礼。奉先思孝[3],处位思恭[4],倾己勤劳[5],以行德义。

此乃君之体也。

——节录自《永乐大典》

【注释】

[1]怀人:安民。

[2]九族:一说为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二说是从自己算起,上至高祖,下至玄孙;三说为族兄弟、再从兄弟、堂兄弟、兄弟。此处泛指亲族。

[3]奉先:奉祀祖先,祭祀祖先。

[4]处位:这里指对待臣下及晚辈。恭:谦。

[5]倾己:即不以我为尊贵,不以我为才智。

【译文】

人君在国家建立之前,必须拥有民众,有民众才会有国家。人君想要得国,必须育民以德,民人乐为之用,乃可以为国。所以国者君之本。

人主之体,当如山岳之尊崇,巍然镇静,岿然不动;人主毫无私心地君临万方,要像日月高悬天空,普照在下的万物一样。人君有什么举措,亿万庶众均将瞻仰以为准则而照着执行;人君以行仁义,则四海之内向往,普天之下归附。人君之志,当宽裕广大,胸襟开阔,兼收并蓄,涵容万物;人君之心,如若平正则是非明,以此裁断则无差错。人君如能顺天应人实行刑罚恩惠,就可以令行禁止,天下畏服,无远而不至;人君抚慰万方,只有慈爱宽厚才能安民、保民。人君对九族之亲,务使长者安之,少者怀之;人君又必须礼大臣,体群臣,“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人君奉祀祖先,应该善继祖先之志,善述祖先之事;人君在位,必须以不骄不慢的态度对待臣下。人君不应以己为尊贵,不应以己为才智,而应孜孜不倦地以行德义。人君如能做到上面这些,就算是做到了治理天下时应遵守的法则了。

【评析】

此篇的写作宗旨是阐述帝王治理天下时应遵守的法则。

李世民反复阐明人君之志要宽裕广大,人君之心要平正;致远要顺天应人,怀民要慈爱宽厚;对下要不骄不慢,对己要不以我为尊、不以我为智,这才叫做君之大体。

今天让我们读一读《帝范·君体篇》,就可以明白:作为封建王朝皇帝的李世民,能够如此清醒地对太子提出严格的治理天下的准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其中的某些道理,时至今日仍有借鉴意义。

建亲篇

【原文】

夫六合旷道[1],大宝重任[2]。旷道不可偏制[3],故与人共理之;重任不可独居,故与人共守之。是以封建亲戚,以为藩卫,安危同力,盛衰一心,远近相持,亲疏两用,并兼路塞[4],逆节不生[5]。

昔周之兴也,割裂山河,分王宗族,内有晋郑之辅[6],外有鲁卫之虞[7],故卜祚灵长[8],历年数百。

秦之季也,弃淳于之策,纳李斯之谋,不亲其亲,独智其智,颠覆莫恃[9],二世而亡。斯岂非枝叶不疏[10],则根柢难拔;股肱既殒[11],则心腹无依者哉!

汉初定关中[12],戒亡秦之失策,广封懿亲[13],过于古制。大则专都偶国[14],小则跨郡连州,末大则危,尾大难掉。六王怀叛逆之志[15],七国受钺之诛[16],此皆地广兵强,积势之所致也。

魏武创业[17],暗于远图,子弟无封户之人,宗室无立锥之地,外无维城以自固,内无磐石以为基。遂乃大器保于他人,社稷亡于异姓。

《语》曰[18]:流尽其源竭,条落则根枯。此之谓也。夫封之太强,则为噬脐之患;致之太弱,则无固本之基。由此而言,莫若众建宗亲而少力,使轻重相镇[19],忧乐是同,则上无猜忌之心,下无侵冤之虑,此封建之鉴也[20]。

斯二者安国之基[21]。君德之宏,唯资博达,设分悬教[22],以术化人,应务适时,以道制物[23]。

术以神隐为妙[24],道以光大为功[25]。括苍旻以体心[26],则人仰之而不测;包厚地以为量,则人循之而无端[27]。荡荡难名,宜其宏远。且敦穆九族,放勋流美于前[28];克谐烝义,重华垂誉于后[29]。无以奸破义,无以疏间亲,察之以德,则邦家俱泰[30],骨肉无虞[31],良为美矣。

——节录自《永乐大典》

【注释】

[1]六合:指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旷:远。

[2]大宝:帝位。

[3]偏制:独治。

[4]并兼:互相侵吞。

[5]逆节:不遵王命。

[6]晋:成王母弟叔虞始封于唐,其地有晋水,后因之称“晋”。郑:宣王母弟桓公友始封于郑,后因称“郑”。

[7]鲁:周公之子伯禽封于鲁,因而称为“鲁国”。卫:周公诛管叔、蔡叔之后,封其弟康叔于原商王所在的地方,建立了“卫国”。虞:防。

[8]卜祚:用占卜预测传国的世数。灵长:绵延长久。

[9]颠覆:灭亡。

[10]疏:茂盛的样子。

[11]股肱:指大腿和胳膊。后来把得力的臣僚喻为股肱。

[12]关中:地名,古代指涵谷关以西。

[13]懿亲:至亲。

[14]专都偶国:形容诸侯王权势过大,足以与朝廷抗衡。

[15]六王:指汉初楚王戊、赵王遂、胶西王印、济南王辟光、菑川王贤、胶东王雄渠。

[16]七国:指汉初吴、楚、赵、济南、淄川、胶东、胶西等七个诸侯国。钺(f俦yu侉):指刑戮。

[17]魏武:指曹操。

[18]《语》:指《论语》。

[19]轻重:指大小国。

[20]鉴:镜子。

[21]斯二者:指损其太强、益其太弱两件事。

[22]悬教:悬法。古代公布法令,悬挂在宫阙上,故称“悬法”。

[23]应务:适应时务。道:法则;规律。

[24]术:法。神隐:手段隐晦,使人莫测。

[25]道:指事物的无穷之理。

[26]苍旻:苍天。体心:统之于心。

[27]循:依照;遵循。端:涯。

[28]放勋:帝尧名。流美:流布美善。

[29]克谐:能够和谐。烝义:淳厚的样子。重华:帝舜名。

[30]邦:古代诸侯封国之称。泰:安。

[31]虞:忧。

【译文】

天下宇宙是至远至广至大的大道,天子帝位是至极至显至尊的宝位。

天下至远,远不可以独治,故与人共理;帝业至重,重不可以独任,故与人共守。所以任用皇亲国戚为诸侯,作为屏障以保卫王室中央;王室中央和地方诸侯同心同德,则能长世安民,长治久安。离中央王室远的诸侯和离中央王室近的诸侯都应互相扶持,中央王室对亲近的宗室和疏远的宗室都要予以任用。如果能这样,纵然有互相侵吞的门路,亦可闭之而不让它启开;纵然有不遵王命的嫌隙,也可以阻遏而不得滋生。

昔日周武王灭了商朝纣王而建立周朝政权,先后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国,周室子孙一般都得到了封地,做了大小不等的诸侯;同时,又封了一些异姓诸侯。因而内有晋、郑等诸侯国的辅助,外有鲁、卫等诸侯国的防护。周朝之所以能长久传世,原因是能实行分封制。

到了秦朝之末,秦始皇拒绝了淳于越关于分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的建议,采纳了丞相李斯实行郡县制、反对分封制的主张。因而对亲族不亲近、不分封,只相信自己的智慧,所以在国家危难时没有依靠的力量,只传了两代便导致覆亡。这岂不是枝叶不繁茂则根本难以挺拔;又如大腿和胳膊既伤则心腹欲有所为是不可能的么?

汉高祖刘邦初定涵谷关以西一带地区,鉴于秦王朝不搞分封、因孤立而亡的教训,大封兄弟叔侄至亲为王,其规模远远超越了西周时封建诸侯之制,以至于大的诸侯王的权势过大,足以与朝廷抗衡;小的诸侯王也跨郡连州,占有很大地盘。诸侯王地广而强,帝室弱而被侵,有如末大根小必折,尾大身小难掉。所以就有六个诸侯王共同谋反,七个诸侯国身受刑戮。这一切都是由于分封的诸侯王地广兵强、长期发展起来的势力所造成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