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出身世家
袁世凯,字慰亭,河南项城县人。祖若父皆显宦,固世家子也。
“世凯字慰亭,为保中之子。生于清咸丰九年。”
“大总统袁公世凯,河南项城县人。前清咸丰九年八月二十日生于县北之张营,因乱徙居营东二十里,筑寨聚处,是曰袁寨。”(《容庵弟子记》卷一)
时捻匪出没皖豫间,常游弋寨外,焚掠附近村舍,群儿骇走。公方五龄,家人负之登陴纵观,万众沸腾,略无惧色。其胆识坚定,由天赋也。本生父受臣公保中奉重慈家居,筹办团防,保卫桑梓。《容庵弟子记》卷一。
“1859年北洋派开山老祖袁世凯出生于河南项城县的一个官僚大地主的家庭。他出生前,西方侵略者对中国发动过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革命曾经席卷大半个中国;捻军也崛起于淮河流域纵横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四省。项城地当豫皖两省之交,正是捻军神出鬼没之地。袁世凯的叔祖父袁甲三,正是以镇压捻军起家的清军大头目,袁甲三侄辈保庆、保龄、保恒等也都以‘从军有功’,用人民的鲜血染红了自己的顶子。真个是:一门鼎盛万民遭灾。袁甲三的另一侄儿袁保中留在家乡办理团练,虽不曾挣得功名,却也不失为地方上的一霸。此人正是袁世凯的生身父亲。”(陶菊隐《袁世凯演义》,中华书局1979年版)
“袁甲三,字午桥,河南项城人。道光十五年进士,授礼部主事,充军机章京,累迁郎中。子保恒,字小午,道光三十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清史稿》卷四一八)
(第二节)青少年时代
同治七年冬,笃臣公以道员发往江苏差遣,公侍行。淮安张中丞汝梅留度岁,极爱重公,许其远道。八年,侨寓扬州,复移江宁。《容庵弟子记》卷一。
幼失怙,性放诞,不事家人生业,笃好交游,上自骚人侠客,下至屠沽者流,皆相友善。凡乡里有以势凌人者,辄代不平。
世凯兄弟六,嫡母刘氏,只生其次兄世敦一人。凯与世昌、世廉、世辅、世彤皆庶出,其兄多恶之。又见其挥霍无度,恐为所累,因与析居,未几而家产荡然,诸兄不齿。日与诸无赖游,生端好事,渐为乡党所不容。〔日〕佐藤铁冶郎《袁世凯》。
“公家居多暇,嗜酒,好骑马,日饮数斗,驰骋郊原。”“值考试,又喜为人捉刀,士林有微辞。”“公性任侠,喜为人鸣不平,慷慨好施。”(《容庵弟子记》卷一)
“当世凯呱呱坠地之日,值洪杨正盛之时,比长,性极猛鸷,且有武力,日与同族之昆季世廉、世敦、世傅嬉。稍有忤,辄别家远行。”(《袁世凯轶事》)
“1876年即袁保中死后的第二年,袁世凯在家乡同一于氏女子结婚,次年长子袁克定出生。”“袁世凯虽然生了儿子做了父亲,可是他自己还是个胡地胡天的恶少,家里没人管得住他。结识了一批市井无赖少年,经常带领他们演习行军作战,自己发号施令俨然一世之雄。”(《袁世凯演义》)
其胞叔保庆以道员宦江苏、山东等省,颇有战功,老而无子,拟立世凯为嗣,遂往依之,而故态不稍改变。〔日〕佐藤铁冶郎《袁世凯》。
“胞叔笃臣公保庆为端敏公甲三从子,从端敏公暨毛文达公昶熙转战皖豫间,年四十无子,爱公,以为嗣。”(《容庵弟子记》卷一)
“同治八年,公八龄,从笃臣公宦山东,延师明经王志清授读,颖悟过人。师导游明湖,入铁公祠。从师问铁公事迹,太息流涕。携入剧场,遇演忠孝事迹,乐观不倦,荒唐神鬼,辄屏不视,师大奇之。”(《容庵弟子记》卷一)
“袁世凯在弟兄中排行第四,他的叔父袁保庆没有儿子,就把他过继过来做‘一子兼祧’的嗣子,他幼年跟随嗣父到过济南、扬州、南京、上海等处。”(《袁世凯演义》)
淮宁令杨某,于考试时虐待生童,世凯闻之,率众挺身与之抗辩。保庆恐其惹祸,命其仍回原籍。适河南地方凶旱,其堂叔保恒倡办赈济,世凯遂襄助之,全活甚众。灾欠之区深感其惠。然好为大言,常侮辱绅耆,恒面责地方官吏过失,以是官吏乡里衔恨切齿,思阴陷之。斯时也,世凯内不容于家族,外不容于官长及乡里云。〔日〕佐藤铁冶郎《袁世凯》。
(第三节)结识徐世昌
徐世昌像徐菊人(世昌)先生昔以孝廉馆汴之项城县署,一日,往游袁氏别墅,阍者阻之。若不闻也者,昂然径入。至仰山堂,是为项城读书所居,时方执卷朗诵。徐进室,向之一揖,项城起立还揖,延之上座,讶问:“客从何处来?”徐详告之。坐谈良久,慷慨论天下事,互相倾服,遂订交,徐返署,对令曰:“吾今识一人,他日必成伟业丰功。”令询何人,徐大声曰:“项城袁世凯也。”《容庵弟子记》卷一。
“徐菊人初与袁慰亭相见,二人都少年,袁对徐曰:‘吾可方古何如人?’徐曰:‘诸葛亮。’袁曰:‘何敢比武侯?’且曰:‘公他日功业名望当不在谢安、王导下。’徐曰:‘安石、夷甫何如人?以沙石比珠玉,令人汗颜。’”(《新语林》卷五)
(第四节)投奔吴长庆与受教张謇
时有提督吴长庆,系世凯父执,时统领庆军等营清朝营制,每择统兵官名氏一为统带军队名称。吴名长庆,故其军曰庆军。世凯既不能容身故里,乃率其党往投吴。吴虽武士而性耽翰墨,广罗海内名流。殿撰张謇时即居吴幕内。吴见袁雄姿英发,卓荦不群,窃喜故人有子,又以其正在英年,遂命与其公子辈同肄业于张謇氏门下。夫世凯之出山也,呼朋引类,谓此去从军定可立功异域。乃仍令其读书,大非来意,然世凯处此莫可奈何之际,只得姑且安之。
“他的嗣父袁保庆有一位同寅弟兄,名叫吴长庆,官至提督,镇守山东登州。”“袁世凯同他手下的小兄弟们商议,想仿照薛仁贵投军的故事,打伙儿前往登州投军。1881年,袁率领他们来到登州,找到了庆字营,投刺求见‘吴军门’。”“吴长庆倒不是不关心故人亡子,他同袁保庆一样,认为此应当埋头书城,从科举场中求出路,不应投笔从戎。他身边有一位文案老夫子,名叫张謇,别号季直,当时被看作是个誉满大江南北的才子,因此叫袁跟张謇学习。习文八股,以备乡试应考。”(《袁世凯演义》)
且袁携来党伴居于旅邸,费用皆仰给于袁。是既受拘束于师长,又困于经济,日坐愁城,更何能安心向学?始则托故废学,继则以书室为游戏场,遂为张謇氏所不容,告吴以世凯不堪造就。吴氏固古道君子也,视故人之子如己子,培养世凯之心甚热,固请张氏善诱其向学。嗟呼,以意马心猿之袁世凯,使从事于子曰诗云,乌呼可?未几诸种状态皆萌,张謇遂以去就之意告吴曰,如不使袁氏子离书室,只有敬告不敏,辞席之他;如专课公子辈,仍惟命是从。吴因张之坚请,命世凯居外舍,于是袁世凯遂为张謇屏出门墙之外。
世凯为张謇所排斥,乃以初意陈吴曰:“世凯性不嗜学,独喜武备,非敢违长者命也。处今竞争世界,非学万人敌不可,岂读书始可立名哉?如公之建伟业,立奇勋,又何尝得力于诗书耶?如蒙俯鉴下忱,虽执鞭亦所心愿。”吴壮其议,心颇嘉许,以袁年龄太幼,碍难位置。
“他终日懒洋洋得过且过,无心读书,张謇免不得教训几句他就鼓起铜铃般大眼发火说:‘大丈夫当提三尺剑,立功万里外,岂甘伈伈伣伣老死牖下以腐儒而终其身!’说也奇怪,几句牢骚话却打动了张謇,认为此子心雄志大,终非辕下之驹,原来这位老夫子比袁只大得六岁,也是个有志四方之士,不禁同情地问道:‘你不愿读书却待怎的?’袁索性大放厥词说:‘我袁某人岂是到这里来混饭吃的!既无用武之地何处不可容身?我不久就要远走高飞了。’”(《袁世凯演义》)
世凯叔时充旅顺船坞炮台等工程总办,遂往求之,思得若干金加捐官级。其叔又命其回籍读书,袁大失意,不得已取其叔数百金捐升同知。复往见吴,伪称其叔亦然其志,命仍投宇下,吴因予帮办营务委员,令随营学习,以资历练,然终不假以权,第有其名而已。袁经此种种磨砺,一切纨绔恶习去其大半,方针稍变,与吴左右相结纳,遇事多为人排解,而营员中贤袁者甚多。袁遂得安处其营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