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智联谐趣(开启青少年智慧故事)
2799900000004

第4章 雪浪亭皇帝兴笔墨

清朝皇宫每年都要到清西陵祭祀。清西陵位于保定西部山区。涿州清代行宫是乾隆十六年建的,就是为了赴西陵祭祀路中休息的皇家专用地方。

这年,乾隆带领皇宫眷属和几个近臣赴往西陵。男骑马,女坐轿,中午才到涿州。涿州知县带领一班地方官员迎接于城门外,遂引至行宫中。午饭后,乾隆到雪浪亭去看雪浪石。这雪浪石倒有一番来历,据说北宋元祐八年,苏东坡被贬到这里任知府时,在中山后圃发现一块大石头,形色奇异,黑石白脉,犹如水纹奔流石间,就专门雕琢一个白玉盆盛之,定名为雪浪石,并在盆唇处刻上一首诗。康熙四十一年,知府将雪浪石连盆一起移于行宫内,并建了一个雪浪亭。

乾隆游完了雪浪亭,突然诗兴大作,又要撰联写字了。皇上身边人知道皇上走到哪都要作诗、作联、写字,文房四宝——笔、墨、纸、砚随时带着。今天皇上高兴,竟写了三副对联,涿州城门对联:

日边冲要无双地:

天下繁难第一州。

行宫对联:

春色芳菲入图画;化机活泼悟鱼鸢。

行宫观风楼对联:

雨旸时若天休应;风日恬活物象舒。

乾隆一行在行宫里住了一宿,第二天继续向定州方向前进,不觉来到一条大河边,河上有一座大石桥,由于桥小人多,不堪拥挤,好长时间才过去。乾隆帝望着大河,感慨万分,遂吟道:

十八省通衢,冠盖如云。斗大一州供应苦;二千年归郡,河梁落日。车停片刻感怀多。

然后对身旁一大臣说:“记下了,回宫颁旨,重修这大石桥!”(乾隆二十五年重修河北拒马河桥,改名永济桥,这副对联被立桥头)。

一路急行,终于到了定州。下午休息,明天一早前往西陵祭祀。

午睡后,乾隆叫过来一个侍卫说:“陪朕微服走走。”

定州城内有一个塔,高84米,建于北宋时期,那时叫“嘹敌塔”。当时这一带是边塞地区,建塔用于瞭望敌情的。明朝在此建开元寺,塔随寺叫开元寺塔。

乾隆皇帝扮作客商黄老爷,带着下人游开元寺。黄老爷被一阵童声吟句吸引过来,只见一个书斋里有位教书先生在教十来个学生作对联。黄老爷站在开着的窗外边看边听。

那位老师出一个句子:

板上钉钉;让学生找出合适的对句。并说:“这‘钉’字当动词用时,是仄声,当名词用是平声,‘钉钉’是一动一名,是仄平。这是下联,很多汉字有这种特点,谁能对出上联?”

乾隆皇帝听了,轻轻地点着头,佩服这位老师的高超教学方法,自己也在想这上联。

只听一个学生说:我对:

手中扇扇。

老师说“好”。

另一个学生说:我对:

肩头担担。

老师又说“好”。

又一个学生说:我对:

房前磨磨。

老师又说“好”。

这时,有一个学生迟疑地问老师:“我想了一个不知行不行?”遂说道:

手中弹弹。

就是儿童用手弹玻璃球。

老师说:“虽然声母稍别,但字形、平仄都对,可以活用。”

师生们这一番对句,乾隆听了很感兴趣,情不自禁地连说:“好!好!”

师生们听到赞喝声,都向窗外望去,只见一位客官喜形于色,和蔼可亲,文雅之中又透出几分活泼。老师立即出来相见,看对面这位客官,天庭饱满,气宇轩昂,知非等闲之辈,便拱手见礼,遂让学生暂时休息,自己陪这位黄老爷说话。乾隆随便问了些情况后,看寺院内满地黄花,笑着对老师说:“受老师‘钉钉’句启发,我这里有副句子,请老师玉成一对。”遂吟道:

遍地黄花,好似金钉钉地;那老师一听,便知道面前的黄老爷定是对联高手,这出句多么如实又形象:遍地一朵朵小黄花确实像一颗颗金钉子钉在地上一样。遂微笑地说道:“黄老爷堪为高手,如此出句,难得!不才只好献丑了。”望了望那白色的开元寺塔,吟道:

耸天白塔。犹如玉钻钻天。

乾隆一听高兴地说:“老师对句,堪称绝妙。”又问道:“为何不进京城谋个差事做?”

那位老师突然面露敛色道:“家境不济,人情欠通,曾几次碰壁。”

乾隆面带惜情说:“我有一个表弟在课书院当差,你可找他,必能为你谋个事做。”说完,跟老师借用笔墨,写下“遇名师”三个字,交于那老师,并说:“凭此,表弟可见。”

这位老师姓赵,得到黄老爷写的字条,也不十分当真,出于礼节,谢过黄老爷。

后来,赵老师进京抱着试试看态度,找到课书院,方知黄老爷便是当今圣上,又喜又有些后怕。

不日,赵老师进宫做了皇子皇孙们的御用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