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智联谐趣(开启青少年智慧故事)
2799900000024

第24章 讽刺妙联(1)

民国万税天下太贫这是谐联大师刘师亮讽刺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一副妙联。

刘师亮(1874—1939),原名丰芹(一说慎三),号谐庐、双龙池主,四川内江人。当过塾师、讼师,辛亥革命后到成都经商兼事写作。工诗词文赋,尤擅对联,联语幽默尖刻,有“谐联大师”之美誉。

此联盖作于北伐胜利、全国统一至抗日战争爆发以前的一段时间里。这期间的国民政府,利用社会安定、百业复苏之机,巧立名目,制订各种税法,大肆搜刮民财,又兼各级地方政府层层加码,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联语巧借谐音,表达了人民的心声。上联“税”谐“岁”,下联“贫”谐“平”,全联表面上看似歌颂,实际上是讽刺,读之令人拍手称快,不禁叹绝以身作贼奋勇向钱这是当代联家王钟磷先生(今已故)运用谐音技巧撰写的一副刺贪对联。比拟书法艺术里的“飞白”笔调,这种由谐音巧合而成的讽刺联,又叫做“飞白联”。

上联原为成语“以身作则”,本意是说领导者亲身作出表率和榜样,其属下就会跟着去做。下联原为熟语“奋勇向前”,与上联相联系,本意是指领导率领群众,向着胜利目标奋勇前进。此处利用谐音,改上联的“则”为“贼”,下联的“前”为“钱”,上下联各一字之改,顿使全联变味,意思完全相反。

用以讽刺贪官,可谓入木三分。

勤劳自富大供吾私这也是王钟磷先生撰写的一副飞白体讽刺联。

上联原为熟语“勤劳致富”,本意是依靠辛勤的劳动创造富裕的生活。下联原为成语“大公无私”,本意是一切为人民大众的利益着想,毫无个人打算。此处巧借谐音,改上联中“劳”字为“捞”,“致”字为“自”;下联中“公”字为“供”,“无”字为“吾”。使全联立刻变成了一副绝妙的讽刺联。

此联与前面一联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不同的是,前联的讽刺对象是掌握权力的贪官,此联的讽刺对象不局限于贪官,还包括那些贪图不义之财的世俗小人。

哥哥你错了妹妹我思之这是一副戏谑对联,传为某主考官与一考生的巧合之作。

清朝某年科举考试时,试题有句云“昧昧我思之”。语出四书五经之一的《书经·秦誓》,“昧昧”在此作形容词,整句表示沉静思考之状。有一位考生,不知是本来就缺乏辨别字形的能力,还是因为临场慌乱,竟然把“昧昧”二字写成了“妹妹”,使整句话变成了情书中的语言:

妹妹我思之主考官看了,觉得十分可笑,于是提笔在试卷上批曰:

哥哥你错了把这位考生的试卷和主考官的批语颠倒过来,恰成一副绝妙的戏谑对联。

戏谑对联是讽刺对联的一种,多是以戏谑之语用来嘲笑和规劝那些虽有缺点、错误,但是并非坏人者。与专对敌人的讽刺对联相比,戏谑对联更多了几分幽默和风趣。

未必逢凶化何曾起死回过去有一位个体医生,医术欠佳,却爱自吹自擂,号称“吉生”,说他能药到病除,让病人“逢凶化吉,起死回生”。并用这八个字,写成一副对联,贴在诊所门上。然而实际上经他医治的病人,一般都是既治不好病,也丧不了命,但却花了不少冤枉钱,而又耽误了正确治疗的时机。有个上当者一气之下,写了上面这副对联,覆盖在这家诊所对联的上面。上下联首各加两个否定词,联尾故意各少一个字,正是这位医生的名字。医生一看,羞得无地自容,从此关门停业了。

又,有的联书把此联归入隐字联,也很有趣。

早去一天天有眼久留此地地无皮这是旧中国某县民众赠给县长的一副讽刺对联。

这位县长贪赃枉法,滥用职权,千方百计搜刮民脂民膏,黎民百姓痛苦不堪,对其恨之入骨。但因为他上有后台撑腰,所以对他敢怒而不敢言。

一天晚上,百姓们请出一位教书先生写了上面这副对联,上款曰“恭奉××县长大人”,下款曰“××县民众敬赠”;趁黑夜悄悄贴在县衙旁边巷口的墙壁上。上联结尾“天有眼”,是期望上头能有明眼之人体恤百姓的苦衷,早日把这个贪官调走;下联结尾“地无皮”,俗称搜刮民财叫“刮地皮”,是说若让他“久留此地”,恐怕地皮就要被他刮光了。联语通俗易懂,又切合民意,很快便传开了。待到县长发现派人撕掉时,已经深深印在老百姓的心里了。

这副对联很快也传到了县长后台的耳朵里。此人是省府的一位大员,为了缓和矛盾,他便马上下令把这个县长调走了。讽刺对联的作用,于此可见一斑。

海南地暖难逢雪湖北山高不见丘这是两位才子互相戏谑的一副妙联。

传说明代海南有一位姓邱的才子,湖北有一位姓薛的才子,两位才子都才智超群,很有名气。他们虽未谋面,但是久闻大名,互相仰慕,却又互不服气。

有一天,邱薛二人邂逅相逢,不胜欣喜,互道寒暄之后,便想试试对方的才学。邱才子首出半联曰“海南地暖难逢雪”,请薛才子答对。薛才子略加思索,答对云“湖北山高不见丘”。

两位才子凝眸对视,不禁哈哈大笑,伸出拇指互相夸奖,遂结为莫逆之交。

此联妙在谐音转义。上联“雪”谐“薛”,表面上说海南气候温暖,很难见到雪;转义指薛才子虽有名气,在海南却鲜有人知。下联“丘”谐“邱”,表面上说湖北地势多高山,小山丘就被遮盖不见了;转义指邱才子满腹经纶,但在湖北却难以显现。全联虽含取笑之意,但无仇恨之情,十分切合两位才子的身份,准确地表现了他们的心态。联语对仗工稳,平仄协调,文词高雅,语意双关,令人叹绝。

曲礼篇中无母狗谷梁传外有公羊相传,这是清代名人郑板桥与某塾师属对的一副趣联。

郑板桥任范县知县时,一日微服巡察至一私塾,听塾师正在教学生念:“临财母苟得,临难母苟免。”他当即指出:这个字不是“母”,而是“毋”。塾师不听,仍然教学生念“母”。郑板桥于是亮出县官的身份,要取消塾师的任教资格,以免误人子弟。塾师急忙下跪磕头求饶,郑板桥说:“我出一对句,你能对出来,就留下继续教书。”出句云:“曲礼篇中无母狗”。塾师急得抓耳挠腮也没对出来,只好卷起行李走了。

塾师回到家中,闭门不出,发愤苦读,后来终于考上了秀才,对出了下联:“谷梁传外有公羊”。郑板桥见了,伸出拇指夸奖他知耻而后勇的精神,并提升他到县学任教。

此联妙在巧借俚语,活用典故,收到了讥讽引喻、催人奋进的效果,读之令人忍俊不禁,扼腕叹绝。上联典出《礼记·曲礼上》:“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意思是:遇到钱财,不要随意获取;遇到危难,不要随意逃避。“毋”、“母”形似,“苟”、“狗”同音,但其意义却大相径庭。

下联典出《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公羊”二字是复姓,本指《春秋公羊传》的作者公羊高;此处转作别解,正好用以对“母狗”。上联是激励的原因,下联是奋进的结果。全联耐人寻味,予人教益。

另据《中国对联故事大观》(楚石主编)记载,此联为:

《礼记》一篇无“母狗”

《尚书》三传有“公羊”

所述故事亦不同,说是某塾师疏于教务而致学生误读“母狗”,被一学生家长发现,遂以“母狗”出句向塾师索对,塾师以“公羊”对之。此联以“《尚书》三传”对“《礼记》一篇”,堪称工巧。可惜《尚书》只分今古(即西汉伏生的今本《尚书》和孔安国的古本《尚书》)并无“三传”,疑《尚书》为《春秋》之误。然《春秋》(并列结构)与《礼记》(偏正结构)虽同是书名,但词语结构不同,两者相对又欠工。

一代良师桃李满千秋名士杜林胡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文革”前后)的一段时间里,有不少地方和部门外行领导内行,闹出许多笑话。

“文革”期间,某学校组织学习恩格斯的《反杜林论》。许多发言都有“杜林胡说”什么什么,进驻学校的工宣队领导便拍案而起,怒声吼道:“把杜林胡这家伙揪出来示众!”惹得哄堂大笑。

某市召开教师表彰大会,总结30年教育工作成就。一位主管教育的领导上台讲话,在念讲稿时,把形容教育培养众多人才的一句成语“桃李满天下”的头三个字当作了人名,说:“像桃李满这位老师就很好,值得大家学习。”大家听了,想笑而又不敢笑。讲稿是由秘书代写的,秘书在他耳旁小声提醒道:“错了!桃李满不是人……”秘书是说“桃李满不是人名”,但“名”字尚未出口,这位领导立即大声宣布:“大家注意!这个桃李满不是人,是个坏蛋!”与会者再也忍俊不禁,笑得满场前仰后合。后来有人依据这两个故事,撰写了上面这副妙联。

又,《中国古今奇联鉴赏》载,此联上联为“一代奇书镜花录”,说某图书馆领导系半文盲,把李汝珍的小说《镜花缘》读成《镜花录》,荒唐可笑。此联以书名对人名,亦堪称妙。可惜“镜花录”在此为拗句,并且用“一代”来修饰“奇书”,亦觉牵强,艺术格律上显然比前联逊色。

少目焉能评考卷欠金何可望功名横批:口大吞天这是一副用析字法撰写的嵌名讽刺对联。

清代乾隆进士吴省钦,嘉庆年间任四川学政。此人贪赃枉法,埋没人才。某年乡试,蜀中学子凡无钱向其行贿送礼者,尽管满腹经纶,才华横溢,也只能名落孙山,弄得一时怨气沸腾。那些落第秀才们气愤不过,便巧借他的姓名写成这副对联贴在贡院大门上。

上联析吴省钦的“省”字为“少目”,骂他是瞎眼之人,故曰“少目焉能评考卷”;下联析吴省钦的“钦”字为“欠金”,借言落榜才子们无钱送礼,故云“欠金何可望功名”。横批“口大吞天”,正好是吴省钦的姓氏。

一副短联加横批,连名带姓都嵌进去了,把吴省钦这类贪官的丑恶面目刻画得淋漓尽致。析字之巧妙,讽刺之深刻,令人叹为观止。

天增岁月娘增寿春满乾坤爹满门有一位乡绅,几近文盲,却爱附庸风雅。某年新春佳节,恰逢其母60大寿。他想写一副既是春联又是寿联的对联贴在大门上,以表双庆之喜。可他琢磨来琢磨去,怎么也想不出合适的词语,只好请出一位秀才来代劳。

秀才问明了其意,稍加思索,提笔写了一副常用的春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这副春联,本来已经包含了祝寿之意。可是乡绅嫌它不够贴切和明显,想了想,说:“这样吧,把那个‘人增寿’改成‘娘曾寿’。”秀才尊其意给改了,然后问道:“对联讲究对仗,既然上联的‘人’改成了‘娘’,那么下联与其相对应的”福“字改不改?”乡绅说:“改。只要能明白表示为我老娘祝寿的意思,怎么改都成。”有了这句话,秀才放心了。他想,与“娘”对仗最工整的字,莫过于“爹”了。于是便给乡绅写了上面这副对联。大年初一早晨,走过乡绅门口者,一看大门上的对联,一个个都笑着跑开了。

史笔流芳终可法洪恩未报反成仇这是一副用对比法褒贬历史人物的对联。作者无考。

上联写史可法(1602—1645),字宪之,号道邻,明河南祥符(今开封)人。崇祯进士,历任推官、御史、漕运总督,后由凤阳巡抚升任南京兵部尚书。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他在南京拥立福王(弘光帝),加东阁大学士,入阁参政。因马士英等排挤,使守扬州。清军兵临城下,多尔衮致书诱降,拒之;城破被俘,慷慨就义。被世人誉为大义凛然、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联语巧借其姓氏,故曰“史笔留芳终可法”。

下联写洪承畴(1593—1665),字彦演,号亨九,明福建南安人。万历进士,崇祯帝对其极宠信,时任兵部尚书,总督河南、山、陕、川、湖军务,后调任蓟辽总督,抵御清兵。

崇祯十四年(1641)与清军在松山(今锦州南)会战,大败;次年松山陷落,被俘后降清。1644年随清军入关,次年至南京,总督军务,镇压江南抗清义军,杀害黄道周、夏完淳等多人。被世人斥为变节降敌、为虎作伥的民族败类。联语运用谐音(“承畴”谐“成仇”)故云“洪恩未报反成仇”。

全联一褒一贬,以民族英雄来反衬民族败类,对比鲜明,加深了对前者歌颂、对后者讽刺的力度。

此联另有一种版本,上联曰“史鉴流传真可法”,下联不变。传为洪承畴大摆宴席庆贺60寿辰之日,宾客中洪的一位门生呈送的贺联。借贺联讽刺之虽有可能,但慑于洪的权威,未必敢当面呈送。出自其门生,似更无可能。

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这是一副流传较广的讽刺对联,作者无考。

上联的讽刺对象是李鸿章(1823—1901),字少荃,安徽合肥人。清道光进士,历任江苏巡抚、两江总督等职,1870年起,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管清廷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洋务派首领。开办近代军事工业,先后设立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天津电报局、上海织布局、开平煤矿、津榆铁路等,又建立了北洋海军。在对外交涉中,秉承慈禧旨意,一贯妥协退让,代表清政府先后与英国、法国、日本、俄国以及八国联军等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下联的讽刺对象是翁同毹(1830—1904),字声甫,号叔平,江苏常熟人。清咸丰状元,光绪帝师傅。历任刑部、工部、户部尚书,曾两度担任军机大臣,一度兼任总理衙门大臣。反对李鸿章对外求和,主张光绪帝亲政,变法图强。支持维新派,向光绪帝密荐康有为。戊戌政变后,被慈禧太后革职,交地方官严加管束。

此联巧妙之处是,全联不露被讽刺者的姓名,只以其职务(宰相、司农。李鸿章权倾朝野,相当于宰相;翁同龢曾任户部尚书,相当于古代的大司农)和籍贯(李是合肥人,翁是常熟人)取代之;上联巧借“肥”与“瘦”,下联巧借“熟”与“荒”,形成鲜明、强烈的对比和深刻、绝巧的讽刺。全联对仗工稳,平仄和谐。若单从艺术角度分析,此联堪称讽刺联中之珍品。

但是平心而论,此联用于讽刺李鸿章,可谓恰如其分;用于讽刺翁同龢,则未免有失公正。作为清末洋务派首领,李鸿章对于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虽然作过贡献,但他对外妥协,代表清政府与外国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两相对比,功不抵过。更重要的是,在与外国签订不平等条约时,从中渔利,贪公肥己。据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记载,仅1896年在莫斯科签订《中俄密约》,向俄国出卖我国东北铁路修筑权一事,他就收受了俄国人50万两银子的贿赂。

翁同龢虽然当过“大司农”(户部尚书),但是出现“世间荒”的局面,则是由于清朝末期的腐败统治造成的,若把这笔账算在他的头上,实在冤枉。相反,作为一代帝师,他积极支持光绪帝变法图强,因此而落得个“革职”和“严加管束”的下场。他也曾掌握军事、经济、外交大权,但却能清廉自守。据徐珂《清稗类抄》记载,有一次向某国借款,主管机关送来回扣,翁见了十分生气,立即退还,并奏闻了光绪帝。维新变法失败,他被遣回原籍,临行时,荣禄受命(按;盖受光绪帝之命)“赆以千金”,他坚决拒收。蔡冠洛编著的《清代七百名人传》称他“(光绪)三十年五月卒于家,身后萧然。吴中士民见其情,同深嗟惜!”

自古未闻屎有税而今只剩屁无捐据说这是谐联大师刘师亮的又一副讽刺妙联。

国民革命军北伐胜利后,蒋介石于1927年发动“清党”运动,进行了骇人听闻的“四·一二”大屠杀,宣告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一时间乌云笼罩,中国出现了最黑暗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