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21世纪的中日关系
2792200000038

第38章 中日关系的基础条件(3)

从对外贸易看,中国的外贸总额1978年仅为206.4亿美元,2004年则增至12830亿美元,已超过了日本,仅次于美国和德国而居世界第三位;2004年,日本外贸总额约12480亿美元,列中国之后居世界第四位。从贸易结构看,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在劳近年来日元兑美元汇率在约1美元=103-120日元的范围内波动,按美元换算的日本GDP也随之波动。

根据2005年12月20日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公布的经济普查数字。

2004年,世界货物和服务贸易总额达222760亿美元。其中,美国外贸总额29230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贸易逆差6470亿美元;德国外贸总额19490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贸易顺差1330亿美元:中国外贸总额12830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贸易顺差210亿美元;日本外贸总额12480亿美元,居世界第四位,贸易顺差700亿美元。

动密集型、农业密集型和矿产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方面几乎不再具有比较优势,但在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比较优势系数却呈上升趋势;中国则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领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并在农业密集型产品出口方面比日本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在利用外资总额方面,截至2004年底,中国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621亿美元,累计使用外资存量约2100亿美元。近年来,中国在单年度引进外资总额仅次于美国而居世界第二位,个别年份超过美国而居世界第一位。2004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606.3亿美元,再次居世界首位,中国在引资方面已连续多年远远高于日本。2005年底,中国的外汇储备达到8189亿美元(比前一年增加34.3%),已接近同期日本8469亿美元;2006年2月,中国外汇储备已超过日本而居世界第一位。

多年来,日本没有积极引进外资,但却早已成为对外投资大国。2003年,日本引进外国直接投资63亿美元,约为当年中国引进外资额的11.1%,但其对外直接投资却达288亿美元,是弓进外资的4.5倍。相比之下,中国的对外投资规模尚小。截至2004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370亿美元。日本企业具有雄厚的国际竞争力,其海外投资企业产品返销率超过50%的占57%,通过对外投资,从各国和地区源源不断地获得了国家和消费者所需的廉价产品和资源。而在中国企业中,目前在国际上拥有核心技术竞争优势的企业还寥寥无几。

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取代美国而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

在日本国内经济持续低迷的背景下,其海外资产余额却不断膨胀。1991年其海外纯资产为3831亿美元,2002年已达到16227亿美元,相当于法、德、意对外纯债权总额的6倍。目前,日本海外资产每年创造的总产值在1万亿美元之上。2001年,日本贸易盈余额为71132亿日元,首次低于海外投资所得收益86000亿日元,日本首次转变为投资利益超过出口收益的国家,正由制造大国转为投资大国。2004年,日本海外资产汇回国内的收益达到97331亿日元,

接近800亿美元,几乎占日本经常项目顺差总额1718亿美元的50%。目前,中国的多项发展指标仅相当于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达到的水平。比如2000年,中国的农业部门在GDP中的比重为15.9%,相当于日本1959年的水平;中国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9.2%,而日本1965年的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就已达到38.8%。目前中国人均电力消费水平,还低于日本1960年的人均水平;其他人类发展指标,如人口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目前中国也只相当于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的水平。

中日两国的国土与人口之差使两国经济实力的对比呈复杂状况。中国在经济总量上正逐步缩小与日本的差距,呈现出其(以美元计算的)人均GDP虽然仅为日本的1/20,但其部分地域与人群经济质量正快速赶超日本的双重局面。这一复杂局面,给中日政治与安全关系和经济关系产生着十分复杂的外交效果和心理效应。因此,对中日国力对比及其对两国关系的影响进行考察时,必须从中日国情的不对称性出发,全面、客观地把握这些基础条件产生的外父和心理影响。

(二)中日科技力对比

科学技术是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的关键。科技力反映的是一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其对其他方面的影响和贡献情况,它是决定国家实力的核心因素,是未来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主要动力。人类历史进程表明,科技革命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改变国家综合国力的对比关系,促进国际政治格局发生变化。随着知识社会与信息时代的到来,科技力的重要性正与日俱增,科技革命为各国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更为发展中国家发挥后发优势、缩短与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差距提供了可能。

一国的科技力主要包括科技成果(万人拥有专利数,科研成果对外转让数等)、科技队伍(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等)、科技投入(研究与开发经费等)、科技活动(高技术产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高技术产品出口额、通信、计算机服务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等)四个方面的指标。(参见表5-2),它对促进一个国家经济、政治、教育、文化、道德发展等都有着重要作用。

日本一贯注重以发展科学技术来提升综合国力,因其国土狭长、资源匮乏的国情,尤其重视依靠科技和知识创新来推动自身发展。二战后,日本积极吸取外国科技知识,向独立科研方向发展。在积极推行规模宏大的科学计划的同时,强调科技产品的创新。日本政府在1980年版《科学技术白皮书》中正式提出了“科技立国”的方针。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一改长期依靠技术引进、吸收和改造来实现科技发展和产业化的状况,推出了一系列旨在推动科技和知识产业发展的措施,如《促进信息科技开创未来的战略举措》等等,逐步加强基础科学和突破性科技创新成果的研发。1997年,日本居民申请专利占世界比重的44.05%,居发达国家首位。1998年,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页。

日本研发(R&D)支出在世界研发总支出中所占比重达到10.06%。21世纪初,日本在高科技领域的新产品开发及其商品化、市场化方面,特别是在半导体芯片、计算机硬件、电子产品、汽车新型材料的研制与开发、工业机器人等方面占有较大优势。日本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其中约50%是大学工程系出身,这是日本跟踪开发优势的关键所在。

中国的研发投资长期占中国GDP的0.7%以下,近年来这一比例逐年增大。2006年,中国国家研发经费支出2943亿元,比2005年增长20.1%,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1%;而日本的研发经费一直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5%以上,以其高于中国近2倍的GDP总量计算,目前其研发经费总额仍比中国高好几倍。

中国的科技发展水平极不平衡。中国在航天技术等一些领域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而在科研队伍、体制、装备、科技输出、科技成果向科技产品转化率等方面,总体上与日本相比仍具有较大差距。中国的最薄弱环节在于科技创新能力,中国的知识创新能力(指科学论文数比重)仅为世界的1.77%,技术创新能力(指本国居民申请专利数比重)仅为世界的1.6%。

近年来,中国的科技发展进入了快车道。2006年2月9日中国国务院发表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均进入世界前五位。如果这些目标得以实现,中国的科技水平将得到全面提升,与日本科技水平的差距有望进一步缩小。

据2006年3月10日全国人大十届四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部长徐冠华的介绍,目前中国科技人力资源达到3850万人,研发人员109万人,在世界上分别排名第一和第二。据测算,中国科技综合创新指标已相当于人均GDP5000-6000美元国家的水平,在生物、纳米、航天等一些重要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水平。

(三)中日军事力对比

军事力是一个国家保卫国家利益、实施国家战略、提高国际地位、营造对己有利的外部环境的重要条件。国与国之间的军事力对比,不仅是双方军事能力的比较,而且也是其国防政策,即使用军事力量的意图的比较。

就中日关系而言,军事力对比无疑是影响其相互战略态势及相互作用的重要方面。对中日两国的军事力进行比较,不仅要看双方军事力的主要指标,而且要看各自的安全需求与国防能力之间是否平衡,还要看各自的安全政策与安全需求之间是否平衡,最后还要看各自对对方采取的各种国防政策。

中国武装力量的主体是人民解放军,其人数一直呈下降趋势。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已经完成两次大规模裁军,共裁减军队员额150万。2003年9月,中国政府决定,2005年前再裁减军队员额20万,军队总规模保持230万人。

经过对外侵略、战败和被占领,日本战后制定的《和平宪法》第九条明确规定:放弃“交战权”和“陆海空战争力量”。在宪法限制和政策选择下,日本确立了以依赖美国的核保护伞为主,以自主防卫为辅的防卫体系,采取了以不发展战略进攻性武器、不向海外派兵为核心的“专守防卫”方针。日本至今在理论上仍不拥有军队,其在1950年重建的武装力量几易其名,到1954年改称“自卫队”。日本陆、海、空自卫队现有编制26.6万人,实有兵力约24万人,多于英国军队人数。

与中国军队相比较,日本自卫队的优势不在人数,而在武器装备的先进水平上。日本自卫队已发展成为拥有宙斯盾驱逐舰、F-15战斗机、空中预警巡逻机等最尖端装备的、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强大军事力量,军备先进程度早已遥遥领先于亚洲所有国家,其武器装备正日益朝着攻击型体系转变。在未来几年内,日本仍将把重点方文在发展海、空军事力量上,致力于推进武器装备向大型化、远程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的武器装备水平与其国防需求相比尚处于一个低水平,常规武器装备与日本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中国在冷战时期多次受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核威胁、核讹诈的背景下确立了有核国家的战略地位,以此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常规武器方面的劣势。中国从拥有核武器的时刻起就一贯坚持决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并主张最终彻底销毁核武器。中国实行的是“三不政策”(不首先使用,不扩散,不在外国部署)和“有限自卫核反击战略”。

2005年,中国国防费预算为2477.56亿元人民币,合302亿美元;日本国防费预算为453亿美元,仍高于中国。

2007年3月初,中国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审议批准的2007年国防预算为3509.21亿元人民币,约合450亿美元,比上年预算执行数增长17.8%。

从人口与国土面积、与各国的地缘安全关系和发展压力等方面看,中国的安全环境所承受的压力显然要比日本大得多。在这种条件下,中国以10倍于日本的人口、25倍于日本的国土,其国防费却直到2007年才基本上与日本持平。按照人均军费开支计算,中国为34美元,而日本为323美元,日本为中国的近10倍;按照军人人均军费开支,中国为1.96万美元,日本则为19万美元,是中国的9.69倍。

中国加强有限的国防力量,首先是出于保卫疆土的正常防卫目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不得不对美国及美日同盟对台湾问题的干预态势有所准备。中国对日本采取睦邻友好政策,并没有把日本当作“假想敌”。然而,近年来,日本却与美国一道鼓噪莫须有的“中国威胁论”,一则欲以此为其突破二战后体制、走向军事大国扫清障碍;二则欲“挟美制华”,掌握东亚地区主导权。因此,在目前的态势下,中日军事力量的对比,决不可能是中日两国的对比,而必须把日美同盟的能力与意图加到日本军事能力当中。2005年,美日加紧了推动军事一体化和构筑地区干预型军事体制的步伐,美日建立导弹防御系统的进程已跨越了共同研究阶段而进入共同开发阶段,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将进入共同部署的第三阶段。

2005年11月22日,日本自民党在建党50年庆典上正式公布了《和平宪法》修改草案。其中删除了现行宪法第九条第二项有关不保持战争力量、不拥有军队的条文,代之以“为了确保我国的和平与独立以及国家和国民的安全,保持以内阁总理大臣为最高指挥官的自卫军”。2006年底和2007年初,日本国会众参两院相继通过关于修宪的《国民投票法案》。如这一改革成功,日本军事力量的发展以及动用这一力量的意志将空前提尚。

在现代军事技术飞跃发展的趋势下,当今大国间相互开战的风险空前增大,各国国内和国际社会承受能力也愈加脆弱,因而真正开战的概率反而大为降低;反过来,平时的军事威慑和心理作战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真正开战。从这一观点看,中日在安全方面的地理、物质及心理承受能力和脆弱性方面各有长短,优劣各异。

1991年苏联解体,向世人展示了一个超级大国不是因外敌入侵,而是因国内政策失败而自我衰败的经典事例。这一事例雄辩地证明,大国间的实力竞争,归根结底首先是各国处理国内问题能力的竞争,军事力量对比最终只能是这一竞争的附属因素。因此,中日军事力量对比绝不是左右中日关系发展趋势的独立因素甚或决定性因素,而只能是整个中日综合国力和内外政策对比结构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四)中日社会发展程度对比

社会发展程度是综合国力盛衰的反映,它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发达水平和发展能力,包括社会保障的发达程度、法律的完善程度、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的发达程度、人们的生活质量、生活水平和保健程度等等。

1.中国的社会发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