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历代兵法精粹
2792000000010

第10章 孙子兵法(9)

唐朝建立后,李世民东出攻伐盘踞洛阳的王世充,因为这时的隋王朝虽完了,可还有很多起义军没有降李氏王朝。这无疑是对唐王朝的一个隐患。李世民大军和王世充大军在洛阳城下激战了半年,王世充遭重创被围困在洛阳城中不得出。这一困守就等于是断了粮道,熬了些时日实在不行了,就向河北夏王窦建德连连派使求救。窦建得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知道如果王世充被消灭,那下一个就该轮到自己了。所以说政治上虽没有朋友但因有共同的敌人也会组成联盟的。于是窦建德决定出兵相救。看历史可以了解,起义军开始时只是为了吃饱饭而战斗的,可随着势力壮大可能就会为权力而战了。如果只是为了消灭黑暗的隋王朝那目的已达到了,为什么这些起义军不解散回家呢?原来权力有着更大的诱惑,看来我们不要随便相信哪个政治家是为了我们吃饱饭来领导革命的。

窦建德为了自己的权力不被唐王朝所侵害决定出兵救王世充。621年春,夏王窦建德带着十多万兵马西援洛阳,一路上是攻克了管州、荥阳、阳翟等地,真可谓是士气风发,很快进抵虎牢以东的东原一带。这时的窦军气势可谓如日中天,这令秦王李世民在攻城未下、兵疲马倦的情况下很是着急。于是赶紧召开紧急会议,大多数将领怕遭内外夹攻而主张退兵以避敌人正劲的风头,只有宋州刺史郭孝恪、记室薛收反对退兵。如果这时退兵就等于是让窦、王联合了,那势力就更强了,完成统一大业则无期。他们主张应留一部分兵力来围攻洛阳,即便不是真的强攻,但也不要给洛阳城内的敌军以喘息的机会,这会让城内的兵士因不见救兵而应战无心。这时再派主力去虎牢扼拒窦军,只有窦军被破,那洛阳城就会不战而下了。因为现在的洛阳城只有等待的力量,如果希望没了那他们还打个什么劲呢。李世民一听确实有理,于是就让齐王李元吉、大将屈突通继续围洛阳,自己则率精兵3500人赴虎牢迎拒敌军。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李世民的王者风范,率那样少的兵力准备去对抗敌人的十多万人马。

到了虎牢,李世民一面令唐军坚守城防,一面率小拨人马骚扰试探窦军,尽数掌握了敌军的虚实。李世民知敌军现在士气正旺,决定耗一下他们的锐气。于是他是拒守不出,无论窦军是怎样叫阵就是不予理睬。窦军只能在虎牢城外屯扎,又攻不破,又不能打,无法向西挺进,心情自是不爽,士气也在这长时间的等待中一点点消耗掉了。4月,李世民又派人截袭了窦军的粮道,这对远途征战的窦军可谓是致命一击。本来将士们在河北过得很滋润,现在却跑来河南受罪,自是思乡之情渐浓。见此情状,窦军谋士凌敬献策,让窦建德转攻怀州、河阳,再越过太行山,向汾晋进军,从北面威胁唐都城长安,则洛阳围可解。也想把围魏救赵之奇术重演一遍。可是历史的天平在当时已偏向了李唐一边。窦的部将多不愿,可能他们认为这一计被太多人用过了而达不到预期效果。而这时王世充也快挺不住了频频告急,本来窦建德想用一下这个千年古计的,但这时他又发现唐军粮草快要用尽了,于是决定趁唐军到河北岸牧马之机袭击虎牢。李世民得到了这个情报,遂将计就计,他派了一部分兵马过河,故意留下千余匹战马于河渚以诱窦军来袭。这时的窦军还以为自己神机妙算,于是全军出动,在汜水东岸布阵,依河背山,准备进攻唐军。看现原地形可以说是对窦军有利的,因其是背山而战,可以说是没有后顾之忧。可这又出现前面出现过的情况,那就是人家李世民又不迅速迎战。因为李世民分析了一下形势,认为窦军犯险而进,逼城而阵,有轻视唐军之意,因为轻视可能其士气就锐,于是他令军士严阵以待,又开始用疲劳战术,因为只有拖垮敌军,因为这时李世民的人马是非常少的,他只能靠智慧取胜。窦建德一看李世民又玩这一套很是不耐烦,就遣将向唐军挑战。李世民命王君廓率200长矛兵出战,这一下双方短兵相接,格斗数次也没分出胜负。这一耗就到了中午时分,因为窦军是沿河列阵而战的,时间长了自然是又累又渴,浑身没劲,很多人就倒在地上。又有很多人抢水喝,队形开始混乱。这可以看出了农民子弟兵的天然之性,也见出了他的领导者亲民之情,不然在战场上怎么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呢?李世民观察到了这些迹象后,即遣宇文化率300精骑经敌人阵西先做了一番试探,并指示说:如窦军严整不动,即回军返阵,若敌阵有动,则继续东进。

宇文化及于是领军至窦军阵前,窦军没想到唐军会突然来到有些骚动,李世民见状当机立断,下令唐军倾巢而出,自己率骑兵在先,主力步兵随后跟进,冲过汜水直扑敌人大本营。窦军被突如其来的精骑这样一冲,立时大乱。而这时预备抵抗唐军的战骑通道又被退避的回大本营的兵士所阻塞。窦建德急令众人闪开,但这时人们已是六神无主,根本没法来反应主帅号令,等他们反应过来时,唐军已冲了过来。从这里我们可看出窦军的无组织性,而为他们这无组织所付出的代价就是死亡。窦建德见此情景只好领军撤退,但唐军这时已是如虎下山,怎肯放弃这样的机会。

一路追杀到窦军的大本营,这时窦军可以说是被唐军这气势吓坏了,就为这瞬间的恐惧就被唐军杀得丢盔弃甲。李世民又遣大将秦琼,程咬金率军迂回抄窦军的后路,分割窦军。窦建德见大势已去,便令全军撤退,而唐军又追击30里,斩杀俘虏窦军五万余人,而窦建德也被唐军俘获,他的部属也都纷纷溃散,最后只有他的妻子领着数百骑逃回了河北。到这里我们就很奇怪窦建德出兵打仗还带着老婆干什么,军队出兵作战带过多的辎重就已是不便,孙子在其《作战篇》中就提出“智将务食于敌”,而这个窦建德竟敢出兵远伐而带着老婆。这不得不怀疑其智商了。在这一战唐军可谓一箭双雕,击灭了两大割据势力,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名家论战】武经总要·教例

凡教为阵,少者在前,长者在后;其还,则长者在前,少者在后。长者持弓矢,短者持戈矛,力者持旗,勇者击鼓。刀揗为前行,持稍者次之,弓箭为后行。将帅先告士众,使习见旌旗指挥之节,旗作则跪,举则起;习知金鼓动止之节,击鼓则进,鸣金则止;知刑罚之苦(或作明),赏赐之利,持五兵之便,战斗之备,习惯跪起及行列险隘之路。凡步骑二军之士,备则满数,省则半之,损益随时,唯不得减将帅。凡相拟击,皆不得以刃及。凡步七,逆退限过中表二十四步而止,不得过也。

九变第八

【本篇主旨】

前一篇主要是论述迂直之计,本篇则进一步论述在实战中如何灵活的运用这一原则,尤其是对为将者提出了这一原则的运用,前一篇开篇即说“将受命于君”,但这一篇中又提出,一个将帅还必须根据地形和敌情的变化要随机处理,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君命有所不受”。因为战机只有当事人可以感觉得到。本篇分析了战场之上会遇到种种需要变通的情况,同时也对军队将领所应具备的一些基本素质进行了具体的论述。

文中用辩证的观点提出凡事有它有利与不利的两面,所以在打仗之前一定要先考虑好它不利的一面。这样才会尽量去做到防备。但也要充满信心,只有将帅充满信心,士气才会昂扬。历来战争斗的就是士气。只有根据情况分别晓以利害才能使各诸侯国为我所折服。用兵打仗只有充分的准备才可能胜利。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地无舍(1),衢地合交(2),绝地无留(3),围地则谋(4),死地则战(5),途有所不由(6),军有所不击(7),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8)。

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9);将不通九变之利,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10),不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注释】

(1)圮地无舍:屺,倒塌、毁坏。圮地,梅尧臣注:“山林、险阻、沮泽之地。”舍,住舍。本句意为在山林险阻沼泽的地方不能宿营。

(2)衢地合交:衢,四通八达之地。交合,与诸侯相结交。本句意为在四通八达的地区要结交诸侯以求援助。张预注:“四通之地,旁有领国,先往结之,以为交援。”

(3)绝地无留:绝地,没有泉、井,缺乏柴草的地方。意为在难以生存的地方不宜停留。

(4)围地则谋:谋,谋划奇计。张预注:“居前隘后固之地,当发奇谋,若汉高为匈奴所围,有陈平计得出,兹近之。”本句意在容易被围困的地区要设计以求脱身。

(5)死地则战:在没有退还生路的地方就要拼死一战。李筌注:“置兵于必死之地,人自为私斗。韩信破赵,此是也。”

(6)途有所不由:由,经过。部队行军时有的道路不能走。贾林注:“途且不利,虽近不从。”

(7)军有所不击:对于有的敌军不能进行攻击。曹操注:“军虽可击,以地险难,久留之,失前利,若得之则利薄,因穷之兵,必死战也。”

(8)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有的城邑不要去攻占,有的地方不要去争夺,即使是国君的命令,因为情况的不同也可以不接受。王皙注:“谓地叶要害,敌已据之,或得之无所用,若难守者。”张预注:“苟便于事,不从君命。但临时制宜,故统之以君命有所不受。”

(9)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通,通晓。九变,指从“圮地无舍”到“地有所不争”的九事。变,权变。引申为变通处理。杜佑注:“九事之变,皆临时制宜,不由常道,故言变也。”本句意为将领能通晓各种机变的利弊,就算得上是懂得用兵之道了。

(10)虽知五利:五利,指“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不能得人之用矣:张预注:“凡兵有利有变,知利而不识变,岂能得人之用?”

是故智者之虑:智者,聪明的人。虑,思虑。意为聪明的人思考问题。

必杂于利害:杂,兼顾。张预注:“智者虑事,虽处利地,必思所以害;虽处害地,必思所以利,此亦通变之谓也。”本句意为思考问题既考虑到有利的一面,也要考虑有害的一面。

杂于利而务可信也:信,通伸,此处指伸展,达到务,指作战的任务。本句意为在不利的情况下要考虑到有利的一面,事情才能顺利进行。张预注:“以所害而参所利,可以伸己之事。”

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患,祸患。解,消除。意为在有利的情况下要考虑到不利的一面,危险才可以被消除。张预注:“以所利而参所害,可以解己之难。”

屈诸侯者以害:屈,屈服,此处做使动词。害,危害。本句意为要想使别的诸侯屈服就必须用他们最害怕的事情去威胁他。杜牧注:“言敌人苟有所恶之事,我能乘而害之,不失其机,则能屈敌也。”

役诸侯者以业:役,驱使。业,此处指危险的事情。本句意为以消耗国力的事情驱使敌国为之疲于奔命。杜佑注:“能以事劳役诸侯之人,命不得安逸。”

趋诸侯者以利:趋,趋附。以小利引诱迫使诸侯归附。杜牧注:“言以利诱之,使自来至我也,堕我画中。”

无恃其不来:恃,依靠。其,代指敌军。不来,指不来进犯。不要指望敌人不来进犯。

恃吾有以待之:待,意为有准备。本句意为要依靠自己有充分的准备。

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不要指望敌人不来进攻,而是要依靠我们确有实力使敌人不能攻克。杜佑注:“安则思危,存则思亡,常有备。”

必死可杀:必死,指有勇无谋,固执死拚。杀,诱杀。本句意为死拼硬打就会遭到敌人的诱杀。张预注:“勇而无谋,必欲死斗,不可与力争,当以奇伏诱致而杀之。”

必生可虏:将帅临阵畏怯,贪生怕死就有可能被敌人俘获。

忿速可侮:忿速,指性情急躁,容易愤怒。本句意为将帅如急躁易恕,就可以设计轻侮他。杜牧注:“忿者刚怒也,速者偏急也,性不原重也。若敌人如此,可以凌侮使之轻进而败之也。”

廉洁可辱:将帅如过分地追求名节,清廉自守,就容易受到污辱。

爱民可烦:将帅如一味地爱惜民众,就容易因之而劳烦。杜牧:“言仁人爱民者,唯恐杀伤,不能舍短从长,弃彼取此。不度远近,不量事力,凡为我攻,则必来救。如此,可以烦之,命其劳顿而后取之也。”

将之过也:这些都是将领的过失。

【译文】

孙子说:用兵打仗的一般法则是,将帅领受国君的命令,征集民众、组成军队,出征后遇到山林险阻、沼泽等难以通行的“圮地”,不可宿营;在几国交界、四通八达的“衢地”,要注意与临国诸侯结交;在没有水草、粮食,交通困难、难以生存的“绝地”,千万不可停留;遇到四面地势险要、道路狭窄,进出困难的“围地”,要巧设计谋,出奇制胜;陷入前无进路,后有追兵,战则存、不战则亡的“死地”,要坚决奋战,殊死拼争。有的道路不要去走,有的敌人不要去打,有的城池不要去攻,有的地方不要去争,即使是国君的命令,因为情况的不允许也不能执行。

所以,将帅如果精通在各种情况下机智应变的利弊,就真正懂得用兵了;如果不懂得在各种情况下机智应变的利弊,即使是熟悉地形,也不能得到地形之利。统帅指挥军队而不知道各种机变的方法,纵然了解五种地形(即圮、衢、绝、围、死)的利弊,也还是不能充分发挥全军将士的战斗力。

因此,聪明的将帅考虑问题时,必定兼顾到利害两个方面。在不利的情况下充分考虑到有利的因素,战事就可以顺利进行;在有利的情况下充分考虑到不利的因素,各种可能发生的祸患便可以预先排除。

要使别的诸侯国屈服,就要用他们最害怕的事情去威胁他们;要使别的诸侯国任你驱使,就要用各种他不得不做的事去烦扰他;要使别的诸侯国听你的调遣,就要用各种利益去引诱他。

所以,用兵打仗的一般原则是,不寄希望于敌人不来进犯,而要依靠自己做好充分的准备,严阵以待;不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攻击,而要依靠自己防守坚固,敌人不可攻破。

所以说,将帅有五种弱点是致命的:只知道死拼硬打,就有可能被诱杀;只顾贪生活命,就有可能被俘虏;性情暴烈、急躁易怒,就有可能被敌人的侮辱激怒而中计;廉洁好名,就有可能被流言中伤而落入圈套;过分溺爱民众,就有可能被烦扰而陷入被动。以上这五种情况,是将帅的过错,也是用兵的灾难。全军覆灭、将帅被杀,都是由这五种危险引起的,对此,不能不予以充分的注视。

【故事论述】

楚汉相争时,汉大将韩信,在平定魏国以后,又率兵进攻赵国。赵王歇和他的将相成安君陈余、广武君李左君率领大军二十万,守住井陉口,准备上前迎击韩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