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历代风云人物(合集)
2791900000090

第90章 明朝篇(14)

敌人潮水般地涌上城头了!起先,史可法曾与总兵庄子固约好:万一城破,就由庄子固将自己杀死,以免被俘。现在事到临头,庄子固却怎么也下不了手。史可法迅速拔刀自刎,刀刃刚接触颈子,便被庄子固和参将许谨夺刀抱住,衣襟上已是颈血淋漓。史可法又叫义子史德威动刀,史德威也哭着不依。数十名将校幕僚拥着史可法向小东门突围,而东门已被攻破;又折走南门,此时后面追兵已至。许谨、庄子固等都中箭牺牲,义子史德威仍死命相随。而前面又来了一支清军,史可法见事已至此,乃奋然大呼:“我就是史督师,快引我见你们主帅!”

清兵将史可法绑于多铎面前,多铎敬重史可法,相待如宾,口中直呼先生:“现在先生已经尽了做臣子的忠心,不为叛国了。如果能为我收拾江南,定当不惜以重任相委。”史可法回答:“我身为朝廷大臣,岂肯苟且偷生做万世罪人!我头可断,身不可辱,愿速死,早从先帝于地下。”多铎仍不死心,又说:“君不见洪承畴的榜样么?”史可法以蔑视的口吻回答说:“承畴身受先帝厚恩,而不能死节,实属不忠至极,我怎能跟他学!”这时,杨遇蕃这个动摇分子也来给多铎帮腔了,他劝史可法暂且不死,以救百姓。史可法厉声怒斥这个胆小鬼,越说越动火。多铎见亲自诱降仍不成,恼羞成怒,马上露出了征服者的凶残嘴脸,他拔出佩刀便朝史可法砍来。史可法迎着刀锋,巍然挺立不动。多铎被他这大无畏的气概镇住了,他倒退数步,连呼:“好男子!”

多铎又想玩弄诱降把戏,而史可法态度愈益严厉。多铎绝望之余,狠狠地说:“你既要做忠臣,我就成全你的名节!”史可法坦然回答说:“我早就下定了城亡与亡的决心,你可以将我碎尸万段。但扬州百万生灵,既属于你,当示以宽,万不可杀戮。”说罢,他慨然就义于南城楼上,时年44岁。史可法与扬州全城军民的心连在一起,血流在一起,尸体也混在一起。至今扬州梅花岭下葬钓乃是他生前服用过的衣冠——这位民族英雄的“衣冠垛”。

史可法在怒斥多铎、壮烈殉国之时,全城军民正与敌人进行着浴血巷战。仅文武官员,壮烈牺牲的就达二百人以上,一时奋战而死的军民,多至无法统计。这是清军进攻南明以来所遇到的第一次顽强抵抗,它开了后来嘉定、江阴全城奋起抗清的先声。多铎将全部仇恨都倾泻到扬州百姓的身上,他下令屠城十日。在屠杀了全城数十万人民之后,才行“封刀”。

在史可法牺牲后的二十天,多铎进入南京,弘光逃走被俘,后与潞王朱常淓、所谓“北来太子”一道,斩于北京宣武门外的柴市。一场加速弘光小朝廷覆亡步伐的无聊官司,至此彻底了结。而在史可法牺牲后的一个星期,李自成为英王阿济格所率清军击败,在通山九宫山区被地主武装杀害。一连串的重大事件,标志着一个阶段的结束,历史又将展开新的一页。史可法为国家民族鞠躬尽瘁的精神与宁死不屈的气节,鼓舞和感召着江南人民的抗清斗争,“嗣三吴兵起,咸日可法尚在,竞借其声相慰奋。”而农民军将领们则与继起的南明政权联合起来,在更为广阔的地域里,进行了一场持续二十年之久的声势浩大的抗清斗争。

史可法的复书,受到清统治者的赞扬。清乾隆皇帝曾作御批:“可法遣人报书,语多不屈,”“卒再一读,惜可法之孤忠,之叹福王之慧,有如此臣而不信用,使权奸掣其肘而卒至沦亡也。”并将史公与宋代的文天祥相提并论。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即史可法就义一百三十年,乾隆帝赐其谥“公正”,并派人为史可法建祀立碑,题像赋诗,赞辞颇佳。“节秉清刚,心存于济,危颠难救,正直不回。”史可法,这位明朝的孤臣赤子,在朝时未得重用,死于清军之手,而死后却获得清朝皇帝的如此礼遇,可见其忠义之举感人之深。

史可法历经了神、光、熹、思及弘光五朝,以一介书生,受命于国家危难之秋。从政十七载,由推官逐步升为南京兵部尚书,直到南明首辅,官位至极,无不以其功德获得提升。他一生廉直恭毅、平易近人、克己奉公。在民族危亡之时,不避艰难,屡次上疏诤谏,与高弘图、姜曰广协心戮力,同辅弘光,不为高官厚禄所诱。然弘光帝不思进取,昏庸至极,奸臣当道,灾歉频繁,民心已失,士气堕落,南明政权已是风中之烛,无御敌之力。以史可法为首的忠良力量单薄,孤掌难鸣,无法挽回亡国之势。史公最终以身殉国,真可谓“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其气浩然长存于天地之间。

时局类残棋,杨柳城边悬落日;衣冠复古处,梅花冷艳伴孤忠。古城扬州,庄严肃穆的史公祠内,楹联款款,道出了人们对明末忠相史可法的不尽哀思。“人生自古谁无死”,史可法凭借着明清之际的历史舞台,演出了自己慷慨悲壮的最后一幕。从此,伟大祖国的历史画廊里,又多了一位民族英雄的塑像。

李自成

李自成(1606年~1645年),出生在陕西米脂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他有勇有谋。后加入反明农民起义军,南征北战,公元1643年建立大顺政权。次年率军攻占北京,推翻了腐败的明王朝。但因镇守山海关的名将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李自成被迫领兵退出北京,转战陕西、湖北等地。在湖北通山县九宫山为地主武装所杀,有的说他出家为僧。

被迫起义

明朝末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天灾人祸不断发生。连续多年闹灾荒,土地都被皇亲贵族、地主豪绅霸占了。千百万农民身上无衣,口中无食,受着统治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李自成从小就因欠债被迫给姓艾的地主放羊。21岁那年,他打伤了地主,逃到银川当了一名驿卒。当时,全国到处都有农民起义爆发。1630年,张献忠在陕西米脂十八寨起义,自称“八大王”。李自成也杀死贪官造了反,在高迎祥领导的起义军中当“闯将”。1635年,明朝派洪承畴出陕西,朱大典出山东,两面夹攻起义军。斗争的实践教育了起义军,他们深深感到,只有联合作战才有力量。1635年,各路起义军会师于河南荥阳,共13家,72营,在一起共商对敌之策。杰出的农民军领袖李自成提出联合作战、分兵出击的方案,得到大家的支持。

高迎祥是明末农民战争早期的一位杰出领袖。1636年,他不幸被俘,英勇就义。起义军把“闯王”这个英雄称号推让给屡建战功、声望很高的李自成。从此,李自成做了“闯王”。李自成领导着起义军继续和明朝作战,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农民革命领袖。

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英勇善战,南征北讨,声威大震,使腐朽的明统治阶级闻风丧胆。他们每到一处,都是砸官府,开粮仓,对官僚、地主坚决镇压,把粮食和财物分给劳动人民。他常向群众宣传:“我们杀掉欺压穷人的贵族地主,就是要解你们的心头之恨。”因此,李自成很受群众欢迎。当时在民间广泛流传这样的歌谣:“盼闯王,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迎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闯王领导的起义军,经历了艰难曲折的斗争过程。1637年,李自成起义军中了敌人埋伏,队伍被打散。李自成、刘宗敏等十几个人被迫隐伏在商洛山中。但他并不灰心,同将士们白天耕田练武,晚上读书思考,吸取历史上各次农民起义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研究斗争策略,总结自己的斗争经验。

1639年,他率众出山,又受挫折,被困于巴西鱼腹山中。后来,李自成只率50骑人马突围,闯入河南。这时,河南大旱,斛谷万钱,饥民争相参加起义军者数万人,一个更大的革命高潮出现了。起义军获得迅速发展,人数达到50万以上。1641年,李自成提出了“均田免粮”的革命纲领。均田就是把土地分给农民;免粮就是取消封建的赋税剥削,把农民从封建压迫下解放出来。李自成还特别注意农民军的自身纪律约束。他规定:战士不准收藏白金;缴获物品归公;行军不住民房,自带帐篷宿营;损坏庄稼,严厉处罚;“公平交易”,“平买平卖”;不滥杀人,不奸淫妇女。他提出“杀一人如杀我父,淫一妇如淫我母”的口号。李自成本人作风民主,上下平等,大的决策都和部下讨论决定。平日生活简朴,粗茶淡饭,食无兼味。每天早晨只喝小米粥,与战士同甘苦,始终保持劳动人民本色。这些正符合被剥削、被压迫劳苦大众的愿望,对部下是极大的鼓舞。

崇祯十四年(1641年)一月,李自成攻占洛阳镇压了福王朱常洵。次年,攻下襄阳,称新顺王,初步建立了政权机构。张献忠于崇祯十六年(1643年)五月攻下武昌,把楚王投入江中。张献忠在武昌称大西王,初步建立了政权。次年,张献忠带兵入川,八月攻陷成都,在成都称帝,改元大顺,建立大西政权。

李自成攻下襄阳后,在政治上提出“均田免粮”口号争取群众;军事上改变过去流动作战的战术,建立了各种军事制度。他连克承天府、孝感、黄州等地,基本上摧毁了明朝在河南的精兵。李自成已具备了推翻明朝的实力,并确定了先取关中、继取山西、后占北京的策略。崇祯十六年(1643年)十月,李自成大军攻克潼关,率10万大军围歼明三边总督孙传庭,十一月起义军不战而进入西安。崇祯十七年(1644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建立了大顺政权,年号永昌。还颁布了新的历书,铸造永昌钱币,平抑物价,招抚流亡,镇压地主豪绅,废除八股文,选拔官员接管地方政权。这时,李自成的起义军已经是雄兵百万了,开始向明王朝发动总攻击。

闯王进京

起义军进入山西后取得了节节胜利,消灭了大量的明朝官军,迅速攻下了太原、大同、宣化、居庸关、昌平。公元1644年3月17日,起义军包围了明王朝的都城——北京。北京明军不攻自溃,19日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统治中国276年之久的朱明王朝,终于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推翻。但是农民军进入北京后,内部却发生很大变化。许多将领犯了严重错误。有的将领被胜利冲昏头脑,产生骄傲自满、麻痹轻敌的思想,忽视了地主阶级猖狂反扑的危险;有的进城后开始蜕化,不能抵制金钱酒色的侵蚀,原来的革命意志逐渐消失;也有些士兵,以为革命已到尽头,盼望回家务农。这给关外虎视中原的大清贵族和明朝的残余势力以可乘之机,胜利果实被满族贵族和汉族地主官僚篡夺了。1644年4月,原明朝山海关守将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大败李自成亲率的农民军,李自成撤回北京。29日匆忙称帝,建国大顺,次日退出北京。5月初,清军占领北京。

遭遇清军

1644年3月17日,农民军兵临北京城下。城内乱作一团,崇祯帝急得捶胸顿足,大呼:“内外诸臣误我!”他仓皇召集大臣问策,群臣一个个战战栗栗说不出话来。驻守城外的明军,不战而降;守城明军,连饭都吃不上,哪有心思抵抗?18日夜,农民军占领外城,崇祯帝领着几个太监乱窜,妄想冲出城去,都碰了壁。他只好奔到万岁山上吊。临死前,他逼迫皇后、妃子自杀,还挥剑砍伤、砍死两位公主。3月19日,由丞相牛金星、军师宋献策等陪同,李自成头戴大绒帽,身穿青布衣,骑着高头大马,从德胜门进入北京城。城内百姓热烈欢迎农民军。许多街门前书写着“大顺永昌皇帝万岁”等字。李自成来到承天门前,立马仰望,感慨万千。他摘下弓箭,向承天门的匾额射去,正好射在天字上,将士们雀跃欢呼。

农民军进入北京,军纪严整。大顺政权命令明朝贵族、官僚、富户交出巨额赃款,还镇压了一批罪大恶极的贵族、官僚。那时候,大顺政权控制了长城以南、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入北京城前,李自成连发三箭,同农民军约法说:“军人入城,有敢伤一人者,斩以为令。”进城的当天,他又张榜宣布:大军进城,秋毫无犯,敢有抢掠人民财物的,立即处死!百姓高兴地奔走相告,店铺很快开张营业,城内外迅速恢复正常生活。李自成两次接见城乡老年人,询问民间疾苦和农民军有没有扰乱百姓的现象。受接见的老人,出宫后向人们述说,李自成简朴可亲。

李自成进军北京的消息传到关外,清朝摄政王多尔衮,急忙率领大军南下。驻守山海关的明朝将领吴三桂,投降清朝。李自成亲自率兵同吴三桂军队以及清军在山海关展开大战,农民军失利。山海关大战异常激烈。李自成在关下列阵,农民军英勇战斗,吴三桂军队面临崩溃局面。吴三桂见形势严峻,亲自去清营见多尔衮,请求清军立即出兵。多尔衮令清军进关。那一天,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对面不见人影。清军从吴军背后冲出,猛攻农民军。已经连续奋战两天的农民军被清军冲乱阵势,大将刘宗敏负伤,李自成只得下令退兵。李自成回师北京,接着被迫向陕西撤退。

清军入关以后,占领北京。顺治帝迁都北京,由多尔衮辅佐。清军继续追击农民军。

清军占领北京以后,明朝官僚在南京拥立福王组成小朝廷,这就是历史上南明的开始。小朝廷重用奸臣,政治更加腐败。1645年,清军进入江南,包围扬州,劝守卫扬州的南明统帅史可法投降。史可法拒绝,城破,他不屈而死。南京的南明小朝廷也迅速覆灭。

清军在江南进展迅速。多尔衮令汉人剃发易服。这种民族压迫政策,激起江南人民强烈反抗。剃发令限男子在十天之内,必须照满洲人的风俗,剃发梳辫,还宣布“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服装也要照满洲人的样式,男子穿长衫马褂,女子穿旗袍。江苏江阴人民誓死不剃发,提出“头可断,发决不可剃”!他们推举典史阎应元领导大家守城。阎应元组织全城百姓投入战斗,坚持了80多天。最后清军攻入城中,阎应元和守城百姓都壮烈牺牲。经过20年的战争,清朝才基本上统一江南。

起义失败

李自成撤出北京后,经山西退回西安。清军在清顺治元年(1644年)冬分兵两路进攻西安,次年二月潼关失守,李自成从西安经襄阳进入武昌。五月,李自成在湖北通山县南九宫山遭到地主武装袭击,壮烈牺牲,年仅39岁。顺治三年(1646年),清军由陕南入川,攻打大西军。张献忠于次年七月撤离成都,北上与清军作战,十一月牺牲在凤凰山(今四川南溪县北)。李自成、张献忠牺牲后,农民军余部继续坚持战斗。大顺农民军分为两路:一路由郝摇旗、刘体纯等领导,活动在洞庭湖以东地区;另一路由李过、高一功领导,活动在洞庭湖以西地区。大西农民军在孙可望、李定国率领下转入川贵,坚持抗清斗争。清军集中兵力镇压义军,李过病逝,高一功、刘体纯、郝摇旗等战死,孙可望降清,李定国兵败。到顺治十五年(1658年),明末农民军余部的战争完全失败。

明末农民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的伟大历史功绩是永垂史册的。它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遏止了土地高度集中的发展,使得农民对地主阶级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起义中提出的“均田”口号,是唐宋以来农民战争的一个新发展,它直接触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这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是第一次,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战争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明末农民起义,为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