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历代风云人物(合集)
2791900000041

第41章 隋唐篇(6)

在平定徐敬业的叛乱之后,武则天又对宰相班子进行了调整。因为原来的宰相裴炎在这次危机中不但不帮助武则天对付徐敬业,还以此要求武则天还政睿宗,结果被武则天处死。然后,武则天将其他几个宰相罢免,补韦方质、武承嗣、韦思谦为宰相。以后的两年内,武则天对宰相班子进行了频繁的调整,建立了效忠于自己的执政亲信。

为了给自己做女皇铺路,武则天在舆论方面利用迷信等手段来为自己树立威信。比如她的侄子武承嗣派人送来一块刻着“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的白石头,谎称是来自于洛水。武则天十分高兴,还改年号为“永昌”。后来武则天总共改过18次年号,有时一年就改三次之多。武则天还接受了睿宗和群臣上的尊号“圣母神皇”。这在历史上是绝对没有先例的,原来的皇帝只有在死后才有尊号,武则天却打破了这个惯例。

武则天为当女皇做的这些准备,遭到了唐高祖李渊第十一子李元嘉的武力反抗,但不久就被武则天平定了。从此,再没有人对武则天的权势提出过挑战。

武则天是一位很不寻常的女性,她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把登基之日选在重阳节这一天,意义就很不一般。同时,武则天也把自己名字的“照”,改为“兆”,意为武氏王朝将如日月当空一样,长久永存。

选拔贤能

发展科举制,是武则天选拔治世贤能的又一种方法。唐太宗时对科举制已进行了不少改革,无论在考试的内容、方法上,还是对考生的录用、授官方面,都有一些新的规定。但是,唐太宗是个十分精明的君主,他一方面反对以门第取人,主张凭才学任官;另一方面,他又不愿使更多的寒士仅通过考试便获取高官。因此,他在把大批知识分子卷进争夺进士桂冠的激流中去之后,又设置种种关卡,仅使很少一部分人得到官品。唐太宗执政23年,一般每年才取进士几名至十几名。

武则天执掌朝政之后,大开科举之门。她对科举制的发展,一是改变考试内容,二是增加录用人数。隋朝招考进士科,起初只是策问。唐太宗时又加入读经史一部,但主要还是策问。而策问大多只是泛泛而论,并不能真正切中时弊。武则天在招考进士时,增加为三个内容:(1)贴经;(2)杂文两篇,成文、诗赋各一篇;(3)策问。加试杂文制度,对于全面了解考生的知识、文才,以及对时事的分析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唐代文坛空前繁荣,就是这一政策的直接作用。唐玄宗开元盛世年间的名相姚崇、宋璟、张九龄和文坛巨擘陈子昂、刘知几等,都是这时期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杰出人才。

武则天为了加快培植自己的势力,放开关卡,大量录用有才学的考生。在她执政的50多年中,取进士达1000多人,平均每年录取人数要比唐太宗时增加一倍以上。公元690年,武则天在洛成殿亲自主持对贡生的考试,以示皇恩。从此,贡生考试都有了殿试。除此之外,武则天还破格用人,放手给人官做。

她招官的办法主要有:

(1)自举——九品以下官吏以及百姓,皆可自我举荐,请求做官或升官;

(2)试官——各地举荐人才。凡是被举荐者,一律允许做官,称为试用之官;

(3)员外官——即编制之外的及第士人,暂无官职,置为员外官,同正官一样享受俸禄;

(4)武举——招收天下有武艺的人。此项内容为武则天在公元702年首次开创。

由于武则天放开手脚,广开仕途,使大量的普通地主和下层贫民涌进了武氏王朝的官僚队伍。当然,这一制度在冲破官僚贵族把持政局的同时,也出现了用人过滥的问题。

如何驾驭如此急剧膨胀的官僚队伍呢?武则天自然有她的办法。她虽然放开手脚大量招收官吏,给人官做,但一经发现不称职者,轻的革职,重的诛杀。当时投机为官者很多,武则天法纲严峻,大量予以诛杀,使很多本想过官瘾的浅薄之徒,没上任几天便丢了脑袋。

武则天善于在实践中选拔有真才实学之士,任用官吏不是仅凭考试、推荐或自我吹嘘。为官者不能枉受国家俸禄,在位者要胜任其职,造成损失者得拿命补偿。她在大量的及第考生中,选拔、任用了不少文武大臣,其人数并不比贞观时少。如她当时任用的主要宰相魏元忠、狄仁杰、姚崇、张柬之等,都为大唐盛世的出现,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也是中国历史上名扬千古的官吏。

镇压异己

武则天在治理国家方面,除了运用一帮文人学士之外,还组织了一批凶残狠毒的酷吏队伍,以严刑酷法来慑服群臣,镇压反对自己的势力,维护自己的统治。

武则天在称帝前后,都实行了一套酷吏政治,但前后有所差别。称帝之前,武则天主要运用酷吏来清除自己临朝称帝的各种阻力。在封建社会,一个女人要登上皇权高位,面临的阻力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公元694年2月,中宗被废,武则天独揽朝政,同时开始滥用酷刑。她在朝堂放置铜匦,接受告密文书,并且规定:凡是告密者,其他任何官吏不得过问,一律用驿马送至京城,按五品官标准供给食宿,失实者不加追究。结果造成“四方告密者蜂起,人皆重足屏息”的恐怖气氛。武则天任用了来俊臣、周兴、索元礼等一批酷吏,专办告密信件。这些人凶狠成性,灭绝人性,专门编写了《告密罗织经》,教唆党徒按经上告,就会使被告无法自辩。他们还制造发明了“定百脉”、“喘不得”、“突地吼”、“失魂魄”、“宿囚”、“驴驹拔橛”、“玉女登梯”、“凤凰晒翅”、“猕猴钻火”等骇人听闻的酷刑,使被告者见之“战栗流汗,望风自诬”。凡被下狱者,几乎无一人生还,朝臣人人自危,不知何时也会大难临头。不过武则天在这个阶段里,主要把屠刀指向宗室王公,尤其是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代皇帝的皇子们。

武则天通过酷吏,一批又一批地将皇族中的异己杀掉。连续几年的诛杀,到她改唐为周称帝时,这三代皇子除了自己生的李显、李旦外,其余全部被杀。皇族近支,诛杀殆尽。对于唐室重臣元老,稍有不满,也大加诛杀。武则天靠着血腥的屠杀,摧毁了同自己争夺帝位的劲敌李唐宗室,打通了通往皇帝宝座的道路。

武则天称帝之后,继续任用酷吏,但主要是为了巩固帝权。其滥刑主要对象转移到了朝廷中的反对自己的文武大臣,特别是权倾朝廷的宰相们。朝臣连连被杀,宰相走马灯般地更换,以至形不成一个反武的核心势力。朝臣们每次上朝,总是战战兢兢地同家人诀别,不知还能否回得来。

武则天动用酷吏,主要是为了镇压反对势力。但酷吏们滥杀无辜,到了群情激愤的时候,她便陆续杀掉酷吏,以平民愤,缓和政局。公元691年,她称帝后第二年,便杀掉了索元礼,流放了周兴,以向天下表示,以往的滥杀罪在二人,不在她自己。公元697年,武则天又诛杀了最大的酷吏来俊臣。由于来俊臣作恶多端,仇家们争着咬吃来俊臣尸体的肉,挖其眼珠,剥其面皮,剖其心肝。武则天为了收拢人心,立即下诏书,列举来俊臣的罪恶,并加以灭族罪,说是“以雪苍生之愤”。其实,来俊臣所做的一切,都是秉承她的旨意办的。

值得指出的是,武则天在动用酷吏和严刑对皇帝贵族和上层官僚大开杀戒的时候,也并非“随意滥杀”。如她在酷吏杀人最为猖獗的时候,也保护了徐有功、狄仁杰、魏元忠等一批高才直臣。其实,武则天动用酷吏,以刑怖天下,与破格用人的滥选不无关系。她以快速流动的方法,来更换、筛选有用之士,打破僵死的政治机构和门阀世袭的特权,使大量的普通地主和寒门出身的俊杰们,有机会登上政治舞台,施展自己的才能。正是因为武则天不断地在统治机构中更换新鲜血液,才使得当时的社会没有为酷吏的血腥气息所淹没,历史还是坚定地向前迈出了步伐。

还国李氏

通过酷吏政治,武则天巩固了自己的权势和皇位,但在皇位继承问题上,她又左右为难。建立周王朝之后,她让侄子们做了宰相和将军,掌握朝政大权。其余大臣有了功劳也赐给武姓,而不是李姓。她还免掉了武姓的田赋,把自己的故乡文水县改为武兴县。从这些看来,武则天是想把皇位传给她的侄子。这促使她的侄子武承嗣等人公开地对李旦的皇储地位提出了挑战。

公元693年,武则天在万象神宫举行了祭典大礼。武则天让侄子武承嗣为亚献,武三思为终献,而正式的皇储李旦却被冷落到了一边。武则天的行为无疑是对侄子们的公开鼓励。

但是,武则天的意愿遭到了宰相狄仁杰等人的强烈反对,这让武则天非常矛盾:如果把侄子立为皇储,虽然可以保住大周政权,但以后的即位人绝对不会把她供奉到祖庙里去,因为她是武氏家族出嫁的女人,这在封建社会等于是外人了;如果立自己的儿子做皇储,将来继承皇位,她可以顺理成章地保住皇后的正统地位,和丈夫高宗一起享受儿孙们历代的供奉。但是,这样又要回到她已经打破的旧传统中去。

武则天的矛盾最后还是由聪明的狄仁杰给化解了。一天,已经74岁的武则天对狄仁杰说:“朕昨天晚上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一只大鹦鹉的两个翅膀折断了。爱卿看是什么征兆啊?”狄仁杰抓住这个绝佳的时机对武则天说:“陛下姓武,那鹦鹉便是陛下了。两个翅膀就是陛下的两个儿子,如果陛下再次起用两位爱子,两个翅膀就会重新好起来的。”

同时,宰相吉顼也在努力。他对武则天当时的男宠张易之和张昌宗兄弟俩说,你们俩因为受皇帝的宠爱,蔑视群臣,被众大臣们嫉恨,如果要保住性命,只有现在为立储君出力,日后才会有可能将功赎罪。你们要利用自己接近皇帝的有利条件,劝说她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张氏兄弟听了吉顼的话,十分卖力,劝说武则天立李显为太子。

公元698年,武则天将李显秘密接回了京城洛阳。这让武承嗣极为气恼,因为他的继承权完全被剥夺了,不久武承嗣便气闷而死。武则天为了避免在自己死后侄子和儿子们相互残杀,还处心积虑地把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武姓的侄子们召集到了明堂,然后祭告天地,立下了铁券,把铁券收藏在史馆,以为佐证。

公元704年年末,武则天病倒在床上,几个月也不召见朝臣。只有张易之兄弟俩侍奉左右,左右朝政大事,这使大臣们六神无主。宰相张柬之发现机会难得,经过周密部署,在公元705年的正月里发动了兵变,迫使病中的武则天让位,由中宗复位,重建唐朝。

这年的正月二十五,武则天不情愿地离开了她做了15年女皇的宫殿,搬到了洛阳宫城西南的上阳宫。中宗给她上了尊号“则天大圣皇帝”,但没有了帝位的武则天心情很坏,没有了皇帝这个精神支柱,本来就衰老的身体很快垮了下来。公元705年的十一月初二,虚岁82的武则天死于上阳宫的仙居殿。临终时她异常清醒,立下了遗嘱,包括去掉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葬在乾陵,和高宗合葬。只许为她立碑,不许立传,这就是武则天无字碑的来历。公元706年的正月,武则天的灵柩运回了长安。

武则天死后,她的谥号几经变动,但儿孙们尊敬她的态度没有变。睿宗第二次即位后,改称为“天后”;后来又先后改为“大圣天后”,尊为“天后皇帝”,改为“圣后”。唐玄宗即位后,改为“则天皇后”。到了公元749年,李隆基最后把武则天的谥号定为“则天顺圣皇后”。武则天14岁入宫,从才人、昭仪,到皇后、天后、太后、圣母神皇,一直到龙袍加身、立国称帝,一生当政50余年,独掌朝纲21年,其中有15年是名正言顺的大周帝王。武则天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的谜,经受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褒贬。她的刚毅、果敢和权欲,不让须眉,登极问鼎,自有她不同凡人之处。她不让后人在自己的墓碑上刻字,有人说其本意是自己功德无量,书不胜书;也有人说,那是武则天认识到一个人的功过是非,不应自己吹嘘,还是由后人去评论。各种猜测,不一而足。

据《新唐书·艺文志》录有武则天《垂拱集》一百卷,《金轮集》十卷,已佚。令人辑有《武则天集》行于世。

武则天夺李氏天下,做李氏没做的事,死后又复归李氏天下,前无古人。这样的人应该也可以被称为“则天”了。

郭子仪

郭子仪(697年~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唐代著名的军事家。武举出身。安史之乱时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打败史思明。后联合回鹘(原称回纥)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代宗时,叛将仆固怀恩勾引吐蕃、回鹘进犯关中地区,郭子仪正确地采取了结盟回鹘、打击吐蕃的策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宁。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以84岁的高龄告别沙场。天下因有他而获得安宁达20多年。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举国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

郭子仪的父亲郭敬之,历任绥州、渭州、桂州、寿州、泗州五州刺史。在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下,他从小爱读兵书,练武功,无论读书还是习武都刻苦认真。郭子仪身材魁梧,体魄健壮,相貌秀杰。他不仅武艺高强、阵法娴熟,而且公正无私,不畏权贵。传说,他20岁时,在河东(今山西太原)服役,曾犯过军纪,按律处斩,在押赴刑场途中被当时著名诗人李白发现。李白见他相貌非凡,凛然不惧的样子,甚感可惜。他认定此人将来一定会大有造化,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便以自己的官职担保,救下了这条年轻的生命。郭子仪果然不负所望,参加武举考试后,便获高等补左卫长史(皇帝禁军幕府中的幕僚长)之职,因屡立战功,多次被提升晋职。天宝八年(749年)他便出任安塞军使,拜左卫大将军。安史之乱爆发的前一年,他已出任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

领军讨逆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初九,安禄山以“奉密旨讨杨国忠”为名,召集了诸蕃兵马15万人,号称20万,日夜兼程,以每天60里的速度长驱南下杀入中原。

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提拔郭子仪为卫尉卿,兼灵武郡太守,充朔方节度使,命令他带领本军讨逆。唐朝的国运几乎系郭子仪一身之上了。

自“贞观之治”以来,唐朝内地多年未发生战争。在和平环境里,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军队战斗力锐减,军备空虚。因此,当叛军打来的时候,黄河以北24郡的文官武将,有的开城迎敌,有的弃城逃跑,有的被叛军擒杀。安史叛军长驱南下,势如破竹,一路上几乎没有遇到什么阻力,很快就席卷了一大片地区。在安禄山的放纵下,叛军每到一个地方,就烧杀掳掠,奸淫妇女,强抽壮丁,残害百姓,无恶不作,使得沦陷区广大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长期沉溺于游乐宴饮的唐玄宗由于对这场叛乱毫无应变的准备,事到临头,仓促应战。他急派封常清、高仙芝去东京洛阳募兵抵抗。但乌合之众难敌虎狼之师,洛阳很快陷落。玄宗在盛怒之下,处斩了封、高二将。当时的形势十分严峻。在这紧急关头,朔方节度右兵马使郭子仪被升任为朔方节度使,奉命率兵东讨叛军。

郭子仪立即亲赴校场,检阅三军,誓师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