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历代风云人物(合集)
2791900000037

第37章 隋唐篇(2)

公元585年,新五铢钱通行全国。为了防止再有私铸钱币流入市场,破坏钱币统一,杨坚严令,如有敢私铸钱币者立即诛杀。

隋之前的度量衡也十分混乱。各朝官吏总想多搜刮民财,因此总是将度量衡由小变大。以王莽改制后的度量衡为标准,南朝尽增大不到一寸,北朝尽增大到二至三寸。南朝,齐国一斗等于王莽时的小斗五升,一斤等于一斤八两;北朝,魏国、齐国一斗等于原来的二斗,一斤等于原来的二斤。隋文帝即位后,下令停止使用原来的度量衡,规定一尺等于王莽时的一尺二寸八分,一斗等于莽制三斗,一斤等于莽制三斤。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三代以来,权量之制,自隋文帝一变。”由于唐沿隋制,宋、元、明、清又沿袭唐制,因此,历代再无更大变化。

统一钱币和度量衡,是为了适应国家统一、经济发展而出现的,它反过来又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经济的发展。以当时东都洛阳为例,有三大商业市场,即丰都市、大同市、通远市。其中丰都市周围六里,有一百二十行,三百余肆,四百余客栈,南北商贾往来,络绎不绝。粮、绵、纸、青瓷器、漆器、铁器、盐、香料等商品,应有尽有。市场商品经济之繁荣,可见一斑。

创立科举

隋朝开国之前,选拔官吏采取的是九品中正制度,做官要凭门第,仕途完全被门阀世族把持。

公元587年,杨坚下令废除九品中正制度,规定每州每年要推荐有才学的贡士3人。推荐的标准是文章华美,并需经过特别考试。公元599年,杨坚又命令,凡是京官五品以上、地方官总管刺史,要以有德、有才二科举人。把德和才结合起来,通过考试的办法来选拔人才担任官吏。到了隋炀帝时,开始设立十科举人,其中有“文才秀美”一科,即进士科。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成立。

科举是以分科考试的方法取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进士科,考试以诗赋为主。隋朝的进士一科,对后世影响很大。以科举制度代替九品中正制,这是选拔官吏制度的重大变革。科举制度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者联系起来,这就使得无论是官宦子弟,还是贫寒子弟,都可以通过读书、考试,获得做官的机会。由此便打破了门阀世族垄断做官的局面,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社会基础。同时,也使得大批下层平民,为了将来能获取官职而安心读书,这对于维护社会安定很有益处。科举制度大大加强了中央政权的权力,巩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

自从秦朝制定了残酷而又苛刻的刑律之后,汉承秦律,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都是一脉相承。公元578年,北周武帝死后,周宣帝即位。周宣帝颁布了《刑经圣制》,用法更加残酷。杨坚在辅佐周静帝时,革除了周宣帝的一些暴政,删削《刑经圣制》,改作《刑书要制》,用法宽大了许多。

杨坚即位之后,命令杨素、裴政等十多人修定刑律。裴政为主,上采魏、晋旧制,下及齐、梁,以“以轻代重,化死为生”为指导原则,制定了《开皇律》。废除了前代枭首、车裂、鞭刑等酷法,除了犯谋反罪,一律不用灭族之刑。律文仅五百条,极为简要。刑名分死、流、徒、杖、笞五种。死刑只分绞、斩二等;流刑分一千里、一千五百里、二千里等;徒刑分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半等;杖刑分杖六十至杖一百五十等;笞刑分笞十至笞五十五等。此外,又有“十恶”不赦之条,即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等,凡有犯者皆从重治罪,均不赦免。

公元586年,杨坚又下令废除孥戮、连坐之法。孥戮之法,原见于《汤誓》,连坐创自商鞅。这是两种十分野蛮残酷的刑法,至隋终于全被废除。公元592年,杨坚又下诏:死罪囚必须报经大理寺复审,各州县不得自决死罪,不得在当地处决。同时又规定,死罪须经过三次奏请,才能行刑。民众有冤屈可以逐级上诉,直至诉至朝廷。

杨坚是个非常清明的开国君王。他采取的是“官严民宽”的政策,对各级官吏往往小罪重罚,可以不依法律,在朝堂上任意诛杀;而对民众犯罪,用心却平恕。杨坚认为,官吏本负有治国安民之责,拿着国家俸禄,知礼知法,如渎职犯罪,必须严处。平民一年四季,耕作劳苦,自食血汗,知礼知法者不多,犯罪可以从宽。杨坚晚年,对待官吏更严,诛杀尤甚。

杨坚在改革刑律的同时,对兵制也进行了相关的改革。魏晋以后实行府兵制,其特点是士兵以战争为职业,完全脱离生产。府兵制在和平时期为了维持军队的训练,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北周与北齐对峙时,由于人力物力不及北齐,宇文泰便创立了府兵制。府兵来源于农民中的强悍者,平时从事生产,本身免除租税;农闲时进行军事训练,战时由邻居六家供给军需。府兵制寓兵于农,但又自立军籍,不编入民籍,不属州县,可以随时调发。家属也随营居住,不入民户,随军流移。这比完全依靠军饷为生的坊兵制有节省军费的优点。因此,府兵制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公元590年,杨坚对府兵制进行了重要改革,规定军人和家属都隶属于州县。垦田和户籍,与一般农民一样,也可按均田令分得土地。这样,军人和家属就有了固定的居所,可以从事农业生产。军人本身仍旧保留军籍,属于军府统领。军府是府兵制的基本组织单位。隋制设立十二卫,即左右翊卫、左右骁骑卫、左右武卫、左右屯卫、左右御卫、左右候卫。各卫置大将军,为府兵的最高将领,总统于皇帝,各卫下辖军府。

杨坚改革后的府兵制,把兵制和均田制结合起来,改兵农分离为兵农合一,寓兵于农,平时生产,战时打仗,既增加了农业生产劳动力,又减少了军费开支。

灭太子党

杨坚由专权而称帝,独孤氏家庭的地位和影响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杨坚对独孤氏一直存在畏惧的心理。杨坚称帝后,独孤氏直接参与政事。独孤氏实际成为皇帝的皇帝,故宫中把二人合称“二圣”。独孤氏嫉妒心非常强,一般情况下不允许杨坚和其他女人接近。虽然当时在后宫也有嫔妃几十人,但杨坚根本不能与她们亲近。由于独孤氏喜欢次子杨广,杨坚最后也废除了长子杨勇继承皇位的资格。

杨勇是杨坚的长子,幼时颇得父母喜爱,故在杨坚做随王时便被立为世子,后来确立为太子。开国之初,杨坚为提高儿子的地位,凡有军国大事,都要杨勇参与处理。随着年龄的增长,杨勇越来越迷恋女色,东宫嫔妃多被宠幸。独孤氏最讨厌和除妻子外的女人生孩子的男人,当然对杨勇的行为也不满意。杨勇的第一个儿子是与尚未选入东宫的云氏在外边生的,杨坚对此也大为不满,指责杨勇。但杨勇不服,依然我行我素,从此逐渐失宠。但杨勇既为皇太子,当然会有一批人为了将来的利益为他出谋划策,于是杨勇周围逐渐形成一派势力。当杨勇在父母面前失宠时,善于察言观色的杨广便开始策划取而代之,在他周围以当朝重臣杨素为首形成另一派势力。

公元598年冬至日,朝廷百官都到东宫朝见杨勇。杨勇大张旗鼓地接受朝贺,这实际上是对杨坚的示威。杨坚不能容忍,专门为此下诏,严禁此类事情再次发生。杨坚废除杨勇的决心此时已经正式形成。其后,父子互相猜疑。为防备杨勇,杨坚把东宫强壮的警卫全部挑走,并将警卫经常轮换。侍卫以上的官吏全由皇宫卫队统一指挥,不受东宫调遣。杨勇本来就没有雄才大略,依附者在皇帝的再三警告下也不敢妄动,杨勇便也束手无策。公元600年,杨坚正式废杨勇,并杀掉和罢免杨勇的一大批臣僚,彻底消灭了太子党。杨广是杨坚的次子,善于讨好父母,成为隋朝的第二代君王。

公元604年正月,杨坚要到仁寿宫游玩,把朝廷的日常工作全部交给了杨广。4月,杨坚染病;7月,病重,召杨广等入宫侍候。然而,杨广为尽快处理杨坚的善后事宜,写信征求杨素的意见,但杨素的回信却被人送到杨坚手中。杨坚阅信后,勃然大怒,这对他的病情是很大的刺激。同时,在独孤氏死后,杨坚最宠爱的宣华夫人向杨坚诉说杨广夜里调戏了她。杨坚一怒之下,怨恨已故的独孤氏怂恿他废杨勇而让杨广做了自己的继承人,便让人赶快召杨勇进见。杨广听说此事,便派亲信进宫,把侍候杨坚的人全部赶出去。不久,杨坚病死,享年64岁,庙号“高祖”,谥号“文皇帝”。

杨坚结束了自东汉以来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动荡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他废除九品中正制,开科取士,奠定了中国科举制度的基础。他对行政机构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创造出一套适合时代要求、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他创建的三省六部制和进行的一系列精简机构、裁汰冗官的改革,为以后历代所遵循。他以身作则,严肃吏治的有效措施,促进了社会的高速发展。他实行均田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他减轻剥削和检查户口的办法,对促进经济发展和加强国力有重要作用。他继承了汉代以后的儒、法兼用的统治手法,又掺进了不少佛家、道家的因素,这就使得他的文化政策更多包容兼蓄,而较少专宗一派。因此,在中国历史上,杨坚是一位功名赫赫的开国皇帝。

窦建德

窦建德(573年~621年),贝州漳南(今山东武城漳南镇)人,隋末唐初河北起义军前期领袖。

自称将军

窦建德出生时,正处于北齐、北周的昏暴统治下,他在山东门阀世族的残酷剥削压迫下度过了童年。隋文帝统一全国时,窦建德已是17岁的青年了。窦建德家世代务农,自言汉景帝太后之父安成侯窦充的后裔。家里稍有资产。

窦建德年轻时就“重然许,喜侠节”(《新唐书·窦建德列传》)。有次乡人家中丧亲,因家贫无法安葬。当时窦建德正在田中耕种,闻而叹息,便将自家的耕牛给了乡人,让其发丧,结果很为乡里所敬重。还有一次有几个盗贼在晚上去窦建德家抢劫,窦建德站在门边,待盗贼进屋后,先后打死三人,其余的盗贼吓得不敢再进。盗贼只好请求将三人的尸首要回,窦建德说:“可投绳系取之”(《新唐书·窦建德列传》)。盗贼于是将绳投进屋里,窦建德将绳系在自己身上,然后让盗贼拽出。窦建德随即持刀跃起,再杀数人,从此更加闻名。

此后,窦建德为乡里所归附,当了里长。那时已是隋文帝晚年,隋朝统治日益昏暴。隋文帝建仁寿宫,杨素主持营造,“夷山堙谷,营构现宇。崇台累榭,宛转相属”,日夜施工,役夫死者不计其数。杨素竟然令官吏将路上尸骨焚烧,又将“疲敝额仆者,推填坑坎,复以土石,因而筑为平地”。而刑法严峻,骇人听闻:隋文帝“命盗一钱以上皆弃市,行旅皆晏起晚宿,天下懔懔焉”。甚至“四人共盗一榱桷、三人同窃一瓜,事发,即时处决”。因而激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迫使隋文帝废除“一钱弃市法”。窦建德“犯法亡去”,大约就在这段时间。这表明他并没有充当官府的爪牙,而是敢于反抗苛法的人物。隋炀帝继位后,大赦天下,他才回转家乡。窦建德父亲死的时候,乡里送葬的有一千多人。人们给他赠送的财礼,皆一概不收。

隋炀帝上台后,荒淫残暴,倒行逆施,把苛重的力役和赋税加在农民身上,使得广大农村“耕稼失时,田畴多荒”,无数贫苦农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隋大业七年(611年),隋炀帝杨广征兵攻打高丽,窦建德应召入伍。本郡选勇敢优异者当领导,窦建德因勇敢被选为二百人长。当时,山东发大水,与窦建德同县的孙安祖家被大水淹没,妻儿饿死。县令见孙安祖骁勇过人,也将他选入军中。孙安祖向县令陈述自己家中贫困,不愿入伍。县令大怒,处以鞭刑。孙安祖气极,杀死县令,投奔了窦建德。窦建德暗中放孙安祖逃走。是年,山东大饥,窦建德对孙安祖说:“文皇帝时,天下殷盛,发百万之众以伐辽东,尚为高丽所败。今水潦为灾,黎庶穷困,而主上不恤,亲驾临辽。加以往岁西征,疮痍未复,百姓疲弊,累年之役,行者不归。今重发兵,易可摇动。丈夫不死,当立大功,岂可为逃亡之虏也?我知高鸡泊中广大数百里,莞蒲阻深,可以逃难,承间而出,虏掠足以自资。既得聚人,且观时变,必有大功于天下矣。”(《旧唐书·窦建德列传》)孙安祖依计而行。随后,窦建德帮助孙安祖聚集贫困农民和拒绝东征的士兵几百人,占据漳南县东境方圆数百里的高鸡泊(今河北故城西南),举兵抗隋。孙安祖自称将军,号“摸羊公”。

当时,清河鄃县(今山东夏津)人张金称纠集百余人,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高士达率千余高士达义军,在清河一带起义,往来漳南一带。所过之处烧杀抢掠,唯独不去骚扰窦建德所在的村落。郡县怀疑窦建德与他们私通,逮捕并杀害了他全家。窦建德便率麾下二百人投奔高士达,被任命为司兵。后孙安祖被张金称杀害,其部数千人尽归窦建德。从此,势力渐盛,壮大到万人,仍然往来于高鸡泊中。窦建德倾身接物,能与兵士同甘共苦,所以士兵也愿为其效死力。

大业十二年(616年)十二月,隋涿郡通守郭绚率兵万余人攻打高士达。高士达认为自己智略不及窦建德,便以窦建德为军司马,让其指挥作战。窦建德掌管兵权后,想树立自己的威信,便提议由高士达留下看守辎重,自率精兵七千人前去抵抗郭绚。窦建德假称和高士达不和前来投奔,郭绚却心怀疑虑。正值高士达也四处宣称窦建德背信弃义投降隋军,并将俘获来的一名妇女,当做窦建德的妻子,在军中杀掉。窦建德派人给郭绚递上降书,并说自己愿意作为先锋,带郭绚去攻打高士达。郭绚相信了窦建德,率兵随建德至长河界地相会,共图高士达。郭绚部遂放松了对窦建德的戒备,窦建德抓住战机,发起突然袭击,大破郭绚军,杀略数千人,获马千余匹,并将逃跑的郭绚斩首。自此,窦建德所率义军兵威大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