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与我同姓的那些人:李姓
2791300000037

第37章 近现代李姓名人(7)

李德全出生于河北通县(今属北京朝阳区),1911年进入北京贝满女子中学读书,1915年考入北京私立协和女子大学。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她积极参与,被选为协和女子大学学生会会长。同年8月大学毕业后,开始在北京贝满女中任教。1922年1月担任北京基督教女青年会学生部干事。

1923年,冯玉祥原配夫人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留下了还未成年的两个儿子和三个女儿。冯玉祥中年丧妻,需要重新建立家庭。由于他握有重兵、举足轻重,因此为了拒绝显贵们的攀亲拉拢,冯玉祥给自己定了三条择偶标准:一是不许穿绫罗绸缎,只穿粗布衣裳;二是会纺纱织布;三是要精心抚养前房子女。当时,李德全在贝满女中讲课,而冯玉祥勤勉好学,经常和其他人到贝满女中去听课,对李德全颇有好感,李德全也对冯玉祥的人品十分赏识。在第7旅旅长张之江的介绍下,1924年2月,冯玉祥与李德全结为夫妻。

1925年春李德全随冯玉祥到苏联考察,了解苏联的社会制度和妇女生活状况,开始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回国后,在北京创办求知学校,专门招收贫家子女免费入学读书。1930年和1933年,冯玉祥两度退隐泰山。期间,她相继创办15所小学,使当地农民子女都有机会接受教育。

1936年1月李德全南下南京,积极投身妇女解放运动,联合南京知识界妇女组织成立了“首都女子学术研究会”,并任常务委员。同时,她还积极参与营救被捕的共产党员和爱国民主人士。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李德全又投身于全国慰劳总会,与中国共产党密切合作,广泛团结各界妇女,积极支援前线的抗日战争。1938年筹办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任副理事长,抢救、保护了大批战地难童。1939年任中苏文化协会常务理事,主要负责妇女工作。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她联络了许多进步妇女,组织中国妇女联谊会,并担任主席一职,积极参加反内战、反独裁、争民主的运动。1946年1月,中国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李德全被选为军事考察团成员,并任政治协商会议陪都各界协进会理事。她还发起组织中国儿童福利事业协进会,推动各大城市创办托儿所,为儿童福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46年9月随冯玉祥赴美考察,出席在美国召开的世界妇女代表大会。1948年9月,冯玉祥及其小女在由美回国途中不幸遇难,她强忍悲痛于11月到东北解放区。

1949年3月,李德全出席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副主席,并任北京师范大学保育系教授兼系主任。同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10月,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部长。1950年8月,任中国红十字总会会长。1952年6月,当选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后改为中央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席。1953年2月,被增选为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她还在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连任代表。195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1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1972年4月2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李振翩

李振翩(1898年~1984年),世界著名的细菌学和病毒学专家。

李振翩是一位杰出的医学家,将自己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医学科学事业,在病毒学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享有“科学医星”的美誉;他也是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曾和毛泽东一起探索拯救中国的道路,并为推动中美建交和两国之间科学技术交流而付出极大努力,因此获得“中美友好使者”的称号。

1898年10月16日,李振翩出生于湘乡县乐善乡(现娄底市娄星区)的一个没落的乡宦家庭。7岁时,进入私塾读书,后来进入泰山学校(现振翩学校)学习,开始接触进步的革命思想。李振翩从小忧国忧民,少年时代就有过三次“革命行动”,一是带头剪辫子;二是多次劝说母亲不要给姐姐缠足;三是拒绝了家里的包办婚姻。

1915年,李振翩进入湖南预备医科学校学习。在湘雅求学期间,连年军阀混战。1919年初,毛泽东从北京回长沙,从事学生运动,成立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湘雅学生组织发行了《学生救国报》,后改名为《新湖南》周刊。《新湖南》周刊从第三期开始由毛泽东接办。此间,李振翩正担任学校学生组织干部,便和毛泽东一起从事《新湖南》的编辑工作,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后由毛泽东介绍加入新民学会,积极参与了新民学会的有关活动。

1919年底,湘雅学生会再度组织罢课,与长沙市其他学校的学生一同发起抵制日货、检举奸商活动,并强烈反对当局镇压学生运动,随即形成了声势浩大的“驱张运动”。还组成了以毛泽东为团长,湘雅学生李振翩、高也愚等参加的“驱张请愿团”赴京请愿,终于将张敬尧逐出湖南。在这次运动中,李振翩积极参与,十分活跃,险遭反动军阀杀害。

1920年,李振翩16岁的学友陈自宝死于天花,这使他冷静地在政治与医学之间做出了重要抉择。1921年,毛泽东准备赴上海参加缔造中国共产党的活动时,李振翩选择留在原地,从此专注于医学研究,立志献身医学,济世救民。1925年6月,李振翩取得博士学位,学业成绩和毕业论文皆第一名,同时还被授予一枚金质奖章。他接受了协和医学院的聘请,在细菌学系任初级研究员。

1926年,在系主任卡尔·坦布鲁克教授的指导下,李振翩研究出防止猪霍乱瘟病疫苗,在《免疫学报》上发表了《自家血球凝结》的医学论文。1929年,被推荐去美国留学。1930年,李振翩与汤姆·里弗斯一同在《医学实验》杂志发表论文,标志着“李氏—里弗斯”病毒疫苗培养法取得成功,为病毒疫苗的研制开辟了道路,这种方法后来被广泛应用。此后,为征服小儿麻痹症脊髓炎,他全身心地投入研究工作,与黑伯尔一同发明了把血清注入了老鼠脊髓的“李氏一黑伯尔”脊椎内注射法,这标志着小儿麻痹症第三种类型的毒株被征服。他还研究发现了小儿麻痹症病毒,并与谢菲尔合力研制出防止小儿麻痹症的“李氏一谢菲尔”疫苗,并在全世界推广,有效地控制了小儿麻痹症的发生与流行,这是对医学界和人类健康的重大贡献。在此领域取得成功后,他又着手癌症病源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效。

1931年日本侵华后,他抛弃高薪待遇毅然回到祖国,投身于抗日救亡行列。他与其他爱国志士一道投身于抗日救国斗争中,随国防医学院辗转南京、广州、桂林、安顺等地,除了担任细菌学、血清医疗制造研究所所长外,还先后在协和医学院、上海医学院、陆军医学院和中央大学任教授和系主任,并几度代理校长。他以渊博的学识,培训了大批医务工作者,在军事医学方面也有所建树。

1941年至1942年,安顺地区霍乱横行,李振翩率助手们全力灭菌防病,制止了城内霍乱蔓延,使2000余民众幸免于难。期间,时任陆军医学院教授的李振翩建议教育部选送500名学生赴美学医,教育部部长陈立夫对此予以采纳。为此,李振翩为学生们请了专门的英语教师。1943年,李振翩被提升为国民党陆军少将。1945年,时任上海国防医学院血清疫苗研究所所长的李振翩奉命接收侵华日军1644细菌战部队设在南京的细菌工厂,发现了大量致命细菌。

抗战胜利后,李振翩迁居南京,应后任美国国务卿的马歇尔将军的邀请,协助司徒雷登在国共和谈中担当和平使者。1948年,李振翩到中央大学学习细菌学,与几位友人组建了“中国科学促进会”。1948年底,根据中美文化交流协议,美国国务院邀请李振翩赴美国从事医学研究。1955年加入美国国籍。1968年李振翩于美国退休,相继完成了两部有关中国医学的著作——《中国的草药》和《中国的抗癌药剂》,增进了中西医学的交流。

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两国刚刚突破了20多年的隔绝状态,李振翩便热切向往重回祖国。1972年l0月,中国医学代表团访美,代表团成员林巧稚向李振翩夫妇转达了毛泽东的问候和访华邀请。1973年8月2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亲切接见了李振翩夫妇,会见长达一个半小时。此前,周恩来总理于7月29日会见了李振翩夫妇。

李振翩先后三次回国,1975年6月和1978年6月,他两度回国参观,分别同周恩来总理和邓小平副总理会见。而他最后一次回国时已是80岁高龄的老人,但仍然不辞辛苦,积极促进中美之间的友好交流。

李振翩积极增进中美医学科学的交流,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医学知识和经验,把美国和他本人在癌症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传授给中国医学界,同时把中国医学研究的成果带回美国,并且组织了美国中国医学科学中心和美籍华人全国协会。他还积极推动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1975年6月,后任美国总统的布什与李振翩畅谈三个多小时,李振翩还向布什提出了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以前中国要求解决的三个主要问题。在他最后一次回国前的两个月,他还会见了美国国务卿万斯和国防部长施莱辛格等高级官员,同他们讨论了将中国驻美联络处升级为大使馆的问题。

1984年11月16日,李振翩被癌症夺去了生命,终年86岁。美国副总统布什亲自打电话表示哀悼。

李立三

李立三故居李立三(1899年~1967年),原名李隆郅,曾用名李能至、李成、柏山、李明、李敏然等,湖南醴陵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工人运动领导人之一。

李立三早年先后就读于渌江中学、长郡中学和广益中学。广益中学毕业后,到护国军当兵。1919年9月赴法国勤工俭学。

1921年12月中旬,李立三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回到湖南,由中共湘区委员会派往安源路矿工作。1922年,在安源创办平民学校和工人补习学校,发展党员,成立中共安源支部,并任书记。5月1日,成立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当选主任。7月,成立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兼任经理。9月14日,和刘少奇、蒋先云等发动和领导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罢工取得胜利后,当选为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总主任。在安源领导工人运动期间,常回醴陵县立中学、开元学校、县立女校宣传马克思主义,介绍工人运动情况。

1923年至1925年李立三先后任中共武汉区委书记、上海总工会委员长,1925年2月和邓中夏等领导上海日本纱厂的“二月罢工”运动。在“五卅运动”中,任上海市反帝大示威总指挥。“五卅惨案”发生后,当选为上海市总工会委员长。1927年1月3日、5日,武汉分别举行10万人反英、30万人反对奉系军阀的示威大会,任大会总指挥。

大革命失败后,李立三在九江与谭平山、邓中夏等向中共中央建议组织南昌起义,并任南昌起义中共前敌委员会委员、革命委员会委员和政治保卫处处长。南昌起义部队撤至潮汕突围后转赴上海。12月18日,李立三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在香港重建广东省委,恢复党的工作;曾提出在农村实行武装割据,然后夺取广州的战略思想。

1928年至1930年李立三在上海中共中央工作,是当时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之一,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兼秘书长和宣传部长。在“六大”以后近两年时间内,与中共中央其他领导人一起贯彻执行“六大”决议,使全党工作取得很大进步。1930年夏,错误估计了革命形势,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时通过《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决议案。对于中国革命的形势、性质和任务等问题提出一整套“左”倾错误主张。这种“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后被称为“立三路线”,致使革命事业遭到重大损失。9月24日,瞿秋白、周恩来回国召开中共六届三中全会,纠正“立三路线”的错误,结束了其在党中央的统治。李立三很快认识到错误并诚恳地作了自我检查。

1931年至1946年李立三在莫斯科学习,任苏联国际工人出版社中文部主任,并主编《救国时报》,对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宣传党的民族统一战线方针作出了贡献。后因“日特嫌疑”被苏联内务部逮捕。虽无罪释放,但仍被共产国际停止党籍。多次申请回国参加抗日战争,均遭到苏联内务部拒绝。1946年元月始离苏回国,任军调部东北三人组成员、首席代表,同阴谋发动内战的美蒋反动派作针锋相对的斗争。次年5月,任中共中央东北局敌工部、城工部部长等职,争取滇军六十军起义,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和东北根据地的开辟作出了积极贡献。

新中国成立前后,李立三历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劳动部部长、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处书记等职,主持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等数十项法令条例,在组织全国工人阶级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1956年,在党的“八大”会议上发言,对历史错误进行了“总清算”,进行坦诚的自我批评,受到全会好评,并当选为中央委员。1958年初,李立三通过调查研究,提出干部参加生产,工人参加管理,领导干部、工人、技术人员三结合管理工业的思想。后毛泽东将其主要内容归纳为“两参一改三结合”,定为“鞍钢宪法”,为促进我国工业体制的民主化和科学管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1967年6月22日,李立三在“文革”中迫害致死。

1980年3月22日,中共中央召开追悼大会,认定李立三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工人运动杰出领导人之一。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为纪念其功勋,后修复其故居,设为陈列馆,展览其生平事迹。

李克农

李克农(1899年~1962年),又名泽田、峡公、种禾、曼梓、稼轩、天痴、震中等,安徽巢县(今巢湖市)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

李克农早年就读于安徽公学附小和圣雅阁中学。1917年,在北京《通俗周刊》做发行工作;后张勋复辟,被迫回芜,是年娶赵瑛为妻。1918年参加蒋光慈等组织的“安社”。“五四”运动后,参加芜湖学生运动,与高语罕、朱蕴山、钱杏村(阿英)、宫乔岩等,常在科学图书社聚会,并为《皖江日报》撰稿。1920年就任省政府秘书,次年赴六安任县政府第二科科长。1925年5月,李克农与宫乔岩、钱杏村等创办民生中学,任事务主任。“五卅”惨案后,任安徽省“外交后援会”宣传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