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与我同姓的那些人:李姓
2791300000031

第31章 近现代李姓名人(1)

李汝珍

李汝珍(约1763年~约1830年),字松石,直隶大兴(今属北京市)人。清代小说家。

李汝珍一生多在江苏海州生活。曾在河南任县丞。他博学多才,读书不屑于章句帖括之学,对壬遁、星卜、象纬、篆隶之类,无不广涉;对音韵之学,尤能穷源索隐,心领神会。

李汝珍是一个有社会理想、憧憬新生活的落魄秀才。一生的著作有《镜花缘》、《李氏音鉴》、《受子谱》。

《镜花缘》是李汝珍晚年花了10年心血才完成的作品,原拟写200回,结果只写成100回。它是一部与《封神榜》、《西游记》、《聊斋志异》一样带有浓厚神话色彩和浪漫幻想的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作者李汝珍以其神幻诙谐的创作手法数经据典,奇妙地勾画出了一幅绚丽斑斓的彩图。

小说前50回写秀才唐敖和林之洋、多九公三人出海游历各国及唐小山寻父的故事。故事起因于女皇武则天在严冬乘醉下诏要百花齐放,当时百花仙子不在洞府,众花神不敢违抗诏令,只得按时开放。百花仙子同99位花神因此被罚,贬到人间。百花仙子托生为唐敖之女唐小山。唐敖仕途不利,遂生遁隐之志,抛妻别子跟随妻兄林之洋到海外经商游览。他们路经几十个国家,见识了许多奇风异俗、奇人异事、奇花异草、奇禽怪兽,并且结识了由花仙转世的十几名德才兼备、美貌妙龄的女子。后唐敖至小蓬莱山求仙不返,唐小山跟随林之洋寻父,也到了小蓬莱山。后遵父命改名唐闺臣,上船回国赴才女考试,考中后父女方可相聚。

后50回着重表现众女子的才华。武则天开科考试,要录取100名才女。正如泣红亭石碑名序所言,众才女们多次相聚“红文宴”,各显其才,琴棋书画、医卜音算、灯谜酒令无所不晓,人人论学说艺,尽欢而散。后唐小山再入小蓬莱山寻父未返。时徐敬业、骆宾王等人的后代又起兵反周讨武,在仙人的帮助下,他们攻破了长安城外武家军的酒、色、财、气四大迷魂阵,拥立中宗复位,武则天仍被尊为“大圣皇帝”。她又下诏次年再开女科,并命前科百名才女重赴“红文宴”,唐小山亦往赴。

《镜花缘》内容庞杂,涉猎广阔。作品颂扬女性的智慧才干,肯定女子的社会地位,批判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观念。作者理想中以女性为中心的“女儿国”,“男子反穿衣裙,作为妇人,以治内事;女子反穿靴帽,作为男人,以治外事”。在那里林之洋被选为女王的“王妃”,被穿耳缠足。“女儿国”从皇帝到辅臣都是女子,女子的智慧、才能毫不弱于男子。这里反映出作者对男女平等、女子和男人具有同样社会地位的期望。虽然自明中叶以来,不乏歌颂妇女才能的作品,但“女儿国”却是李汝珍的独创。

作者还借想象中的“君子国”,表现了他的社会理想。“君子国”是个“好让不争”的“礼乐之邦”,城门上写着“惟善为宝”四个大字。国王明令严禁臣民进献珠宝,违者烧毁珠宝并予以治罪;宰相“谦恭和蔼”,可亲可敬;百姓互谦互让,卖主力争少要钱,售出上等货;买主力争付高价,取次等货,彼此相让不下。小说以此来否定专横跋扈、贪赃枉法的封建官场和尔虞我诈的现实社会。

作者以辛辣而幽默的文笔,嘲讽那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冒牌儒生。例如,在“白民国”装腔作势的学究先生,不学无术,又视钱如命,唯利是图;“淑士国”身着儒巾素服的各色人等,举止斯文,然而却斤斤计较,非常吝啬。作品以内外对照的手法揭露了这些假斯文的酸腐气,淋漓尽致地讽刺了儒林的丑行恶态。

作者还以漫画的手法,嘲讽和批判种种品质恶劣和行为不端的人们,皆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例如,“两面国”里的变色龙般势力的双面人,“无肠国”里的刻薄富翁,“穿胸国”心术不正的人们,“翼民国”里好听奉承的人们,“结胸国”里好吃懒做的人们,“犬封国”长着狗头的人们,“豕喙国”长着猪嘴的人们。

《镜花缘》继承了《山海经》中的《海外西经》、《大荒西经》的一些材料,经过作者的再创造,凭借丰富的想象、幽默的笔调,运用夸张、隐喻、反衬等手法,创造出了思想新颖、结构独特的长篇小说。但是小说对人物性格的刻画较差,众才女的个性不够鲜明。尤其后半部偏重于知识的炫耀,描摹人物不够形象。

李善兰

李善兰李善兰(1811年~1882年),字竟芳,号秋纫,别号壬叔,原名心兰,浙江海宁人。他是中国清代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力学家、植物学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者。

清嘉庆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1811年1月22日),李善兰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他出身于读书世家,先祖可上溯至南宋末年京都汴梁人李伯翼。李伯翼一生读书论道、不乐仕途。他的儿子李衍举非常贤良,也倍受器重。后因官职调迁,李衍举带全家定居海宁县硖石镇。500年来传宗接代至十七世孙,名叫李祖烈,专治经学。李祖烈先后迎娶许氏及其妹,均早逝无子。后来又娶崔氏,生有三子——李心兰(李善兰)、李心梅、李心葵,和一女。李善兰早年在家乡曾娶过一妻,无子;晚年在北京又纳一妾,仍未得子,便过继外甥崔敬昌为嗣。

李善兰自幼就读于私塾,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天资颖异,勤奋好学,读诗书过目成诵。9岁时,李善兰发现父亲的书架上有一本中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便取下阅读。他仅靠书中的注解,竟将全书426个数字应用题全部解答出来,从此便迷上了数学。14岁时,李善兰又靠自学读懂了明末徐光启和利玛窦合译的古希腊数学名著——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前六卷。可惜徐光启和利玛窦并没有译出后面几卷,李善兰深以为憾。欧氏几何严密的逻辑和推理,与偏重实用解法和计算技巧的中国古代传统数学有很大不同,因而李善兰在《九章算术》基础上又吸取了《几何原本》的新思想,数学造诣日趋精深。

李善兰在故里与蒋仁荣、崔德华等好友组织“鸳湖吟社”,常游山水,分韵唱和,曾利用相似勾股形对应边成比例的原理测算出山的高度。直到现在,李善兰的家乡还流传着他在新婚之夜将头探出阁楼窗外观测星宿的故事。

后来,他作为州县生员,到省府杭州参加乡试。虽精通算术,但因八股文章做得不好而落第。他并没有懊恼,而是利用在杭州的机会,搜寻各种数学书籍,包括李冶的《测圆海镜》和戴震的《勾股割圆记》,他的数学水平又有了很大提高。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的现实激发了他科学救国的思想,从此在家乡刻苦从事数学研究工作。1845年前后,李善兰在嘉兴陆费家设馆授徒,得以与江浙一带的著名学者顾观光、张文虎、汪曰桢等人相识,共同讨论数学问题。期间,李善兰陆续撰成《四元解》、《麟德术解》、《弧矢启秘》、《万圆阐幽》和《对数探源》等,声名鹊起。1851年,李善兰与著名数学家戴煦相识,在学术上相互切磋,取长补短。与数学家罗士琳、徐有壬也往来甚密。

1952年夏,他搬到上海,结识了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与艾约瑟,他们对李善兰的才能颇为赏识,便邀请他到墨海书院共译西方科技书籍。1852至1859年间,他与英国汉学家伟烈亚力合译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后九卷,完成了徐光启、利玛窦的未竟事业,也算了却了少年时的一个心愿。又与艾约瑟合译了《重学》20卷,其后与伟烈亚力合译了《代数学》13卷、《代微积拾级》18卷、《谈天》18卷,与韦廉臣合译了《植物学》8卷。以上几种书均于1857至1859年间刊行。此外,他还与伟烈亚力、傅兰雅合译过《奈端数理》,即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可惜没有译完,最终未能刊行。

1860年,李善兰在徐有壬幕下作宾客时,正值太平军占领苏州。因为战事,他的各种著作手稿全部散失。从此,他“绝意时事”,埋头从事数学研究,重新著书立说。其间,他与数学家吴嘉善、刘彝程等人都有过学术上的交往活动。

1861年秋,洋务派首领、两江总督曾国藩在安徽筹建安庆军械所,并邀著名化学家徐寿、数学家华蘅芳入幕。李善兰也于1862年被曾国藩聘请前来主持科技活动事宜。他到安庆后立即请求曾国藩重印刊行《几何原本》等数学书籍,并推荐张文虎、张斯桂等人入幕。他们经常进行学术讨论,积极参与洋务新政。

1864年夏,曾国藩攻陷太平天国首都天京,李善兰等人也随之前往。他再次提出刻印他所译著的数学书籍,这个建议也得到曾国藩的支持和资助,于是1865年金陵刊本《几何原本》15卷和1867年金陵刊本《则古昔斋算学》24卷问世。1866年,在南京开办金陵机器局的李鸿章也资助他重刻《重学》20卷,并附《圆锥曲线说》3卷出版。

1866年,在北京的京师同文馆内添设了天文算学馆,广东巡抚郭嵩焘上疏举荐李善兰为天文算学总教习,但李善兰忙于在南京出书,直到1868年才北上就任。从此,他完全转向于数学教育和研究工作,直至去世。

李善兰到同文馆后,1869年即被“钦赐中书科中书”,从七品卿衔。1871年,加内阁侍读衔。1874年,升户部主事,加六品卿员外衔。1876年,升员外郎,从五品卿衔。1879年,加四品卿衔。1882年,授三品卿衔,任户部正郎、广东司行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一时间声誉遍及京师,但他依然孜孜不倦从事同文馆的教学工作,并埋头进行学术著述。期间,1872年发表《考数根法》,1877年出版《代数难题》,1882年去世前几个月,还在著《级数勾股》二卷。

他学通古今、融合中西,以《测圆海镜》为基本教材,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其间所教授的学生共百余人,知名者有席淦、贵荣、熊方柏、陈寿田、胡玉麟、李逢春等。这些人在传播近代科学特别是数学知识方面都起过重要作用。

李善兰在数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见于其所著《则古昔斋算学》中的13种24卷,以及题为“《则古昔斋算学》十四”的《考数根法》。其中,1867年刊行的《则古昔斋算学》收录他二十多年来的各种数学著作,计有《方圆阐幽》1卷、《弧矢启秘》2卷、《对数探源》2卷、《垛积比类》4卷、《四元解》2卷、《麟德术解》3卷、《椭圆正术解》2卷、《椭圆新术》1卷、《椭圆拾遗》3卷、《火器真诀》1卷、《对数尖锥变法释》1卷、《级数回求》1卷、《天算或问》1卷。而《考数根法》则发表于1872年的《中西闻见录》第二、三、四号上。李善兰还有其他数学著述多种,如《测圆海镜解》、《测圆海镜图表》、《九容图表》、《粟布演草》、《同文馆算学课艺》和《同文馆珠算金踌针》等。

李善兰的数学成就主要在尖锥术、垛积术、素数论三个方面。其中对尖锥求积术的探讨,已初步具有积分思想。他对三角函数与对数的幂级数展开式、高阶等差级数求和等题解的研究皆达到较高水平。李善兰继梅文鼎之后,成为清代数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他一生翻译的西方科技书籍甚多,将近代科学中最主要的几门知识,从天文学到植物细胞学的最新成果介绍传入中国,对促进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李善兰于光绪八年十月二十九日,即1882年12月9日,在北京逝世。

李秀成

李秀成李秀成(1823年~1864年),原名李以文,广西藤县大黎里新旺村人。晚清时期太平天国运动领袖之一。

李秀成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亲李世高,母亲陆氏,家中共有两子,李秀成和弟弟李明成。他幼年起就和父母一起居无定所,“寻食度日”,潦倒不堪。小时候跟随舅舅读书,只能认识一些字。年少的时候就跟随父母种地帮工,但只能维持不饿肚子而已。

1849年,二十六岁的李秀成秘密加入拜上帝教。1851年9月,太平军经过藤县大黎里,李秀成投军,跟随洪秀全攻克永安,当年二十八岁。

由于李秀成作战机智勇敢,很快就从一名普通士兵晋升为青年将领。1853年太平天国攻克金陵,定都天京后,东王杨秀清亲自提拔他为右四军帅,镇守太平门外新营。8月,升迁为后四监军,驻扎在仪凤门外高桥村。10月,李秀成随翼王石达开赴安庆抚民,他“逢轻重苦难不辞”,“修营作寨,无不尽心”。随后转到胡以晃帐下。胡以晃因他机警精细,用兵快捷矫健、为人正直、吃苦耐劳,便非常看重他。所以,1854年春,攻克庐州后,胡以晃命令他带兵驻守庐州,随后派他把守和州、太平等地。杨秀清后又提升他为十八指挥。不久,李秀成就因为战功被封为殿右二十二检点、地官副丞相。

1855年,天京地区形势日趋紧张。清将吉尔阿与总兵张国梁率兵围困镇江,威胁天京的安全。1856年2月,李秀成和燕王秦日纲、陈玉成等救援咽喉之地镇江。带兵入汤头时,受到张国梁部队的阻扰。李秀成巧出奇兵,带三千人乘夜越过汤头岔河与陈玉成、吴如孝内外呼应,夹攻清军,遂解镇江之围。太平军乘胜渡江到达瓜州,连续摧垮清营一百二十余座,占领扬州。

1856年6月,李秀成配合石达开参加了破袭江南大营的战斗,进驻天京城外东北燕子矶观音门。石达开则进占黄马群,把敌人切成两半。6月20日,太平军与清军统帅向荣发生激烈战斗,最终攻破了孝陵卫满、汉营寨二十余处。杨秀清派人从城内策应。最后向荣大败,自缢而死,江南大营土崩瓦解。

1856年9月,天京事变爆发,东王、北王全部被杀死,使太平天国遭到了严重挫折,清军则蓄势待发,图谋庐州。李秀成带兵入桐城,图谋保全安徽省,被封为地官正丞相。在安徽驻扎期间,他还召集了捻军张乐行、龚德树的部队归顺。洪秀全赞赏他的功劳,封他为合天侯。后与陈玉成合作,大破桐城,连克舒城、六安、霍邱。天王洪秀全考虑到时局危机,于是命令李秀成升为副掌帅。

在“朝无佐政之将”的情况下,洪秀全重建领导核心。1857年10月,李秀成开始成为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一员。但这时的洪秀全不肯相信外臣而专信同姓,专门倚重两个兄弟——安王洪仁发、福王洪仁达。李秀成便极力劝告洪秀全,要择才而用,定制恤民,申严法令,肃正朝纲,同时希望洪秀全用诚恳的态度召石达开重新回朝,罢斥安、福二王。洪秀全对李秀成的犯颜直谏十分恼怒,将李秀成一度罢官。经过在朝文武官员的据理力争,才又恢复了李秀成的职务。

1858年,洪秀全恢复前期五军主将制,李秀成任后军主将。清军进逼天京,李秀成负责主持天京解围的战斗。陈玉成向东进军,破庐州、克滁州。李秀成则在滁州东南与陈玉成合兵击败清军主力德兴阿、胜保部。紧接着又奔袭浦口,摧毁了江北大营。此时,曾国藩带领湘军在安徽发动大规模进攻。李秀成配合陈玉成取得三河大捷,歼敌李续宾部队六千余人,沉重打击了湘军的气焰,稳住了长江上游的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