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与我同姓的那些人:李姓
2791300000026

第26章 唐后李姓名人(4)

李纲整顿军政的措施,有助于宋朝廷支撑局面,尚能为宋高宗所接受。然而,他坚决主张抗金和反对投降,却为宋高宗及汪伯彦、黄潜善等投降派所不容。因此,他们又设法驱逐李纲。首先,调李纲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左相),委派黄潜善接任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以牵制李纲。接着,又罢免张所、傅亮,撤销河北招抚司及河东经制司,破坏李纲的抗金部署,迫使李纲辞职。李纲任宰相仅七十五天,就被逐出,不久被贬至鄂州(今湖北武汉市武昌),继又流放到海南岛的万安军(今广东儋县东南)。直到建炎三年(1129年)底才又重获自由。

建炎四年,李纲回到祖籍邵武居住。此后,于绍兴二年(1132年)二月至绍兴三年间,担任荆湖广南路宣抚使,兼知潭州(后改为湖南安抚使);又于绍兴五年十月至七年十一月任江南西路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洪州。李纲虽然被排斥在外,但一直关心国事,一再上疏力陈抗金大计,反对屈辱投降,支持岳飞的抗金斗争,但均未被采纳。

李纲一生坚决抗金,但苦于不为宋廷所容,壮志难酬,数起数落。绍兴十年正月,抑郁而终,谥号忠定。七百年后,清代两广总督林则徐造访福州李纲祠,有感于二人同是抗敌壮志难酬,慨然留下名联:

进退一身关社稷,英灵千古镇湖山。

李纲颇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生动鲜明,风格劲健沉雄。代表作为《水调歌头》、《六幺令》、《喜迁莺》、《水龙吟》、《永遇乐》、《念奴娇》、《江城子》、《雨霖铃》、《望江南》等。其中《六幺令》以江烟水云歌月和玉树疏钟古寺高楼等背景映衬词人“六代兴亡如梦,苒苒惊时月”之感古伤今之情怀和“纵使岁寒途远,此志应难夺”之坚韧不拔之操守,读来令人肃然起敬。李纲一生著述甚多,共有文章、诗歌、奏议百余卷,其遗文由其诸子编成《梁溪全集》(或说《梁溪先生文集》,包括《易传》内篇十卷、外篇十二卷,《论语详说》十卷,以及《梁溪词》等)一百八十卷,刊行于世。其中《靖康传信录》、《建炎进退志》、《建炎时政记》等,是李纲在北宋末、南宋初置身于朝廷时的亲身经历见闻的记录,是研究这段历史的宝贵资料。

李清照

李清照李清照(1084年~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南宋杰出女词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被尊为“婉约宗主”,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合称“济南二安”。

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李格非进士出身,北宋齐州历城县人,齐鲁著名学者、散文家,苏轼的学生,官至礼部员外郎,藏书甚丰,善属文,工于词章。母亲王氏,乃名门之后,状元王拱宸的孙女,知书善文。

李清照幼承家学,早有才名。五六岁时,已能背诵古诗上百首。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十八岁时嫁与吏部侍郎赵挺(有名的政治家,官右丞相)之子赵明诚,婚后,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如擅朋友之胜”。赵明诚是金石考据家,李清照遂与之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研究,编写成《金石录》一书。其住所名为“易安堂”,李清照因而自封为易安居士。

李清照以词著名,她的词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写闺阁生活和离别相思之情,如《醉花阴》之“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女词人以黄花自喻,秋闺的孤寂与闺人的惆怅倏忽间跃然纸上,把相思怨别之情写得情意深挚,别具一格。

后期金兵入侵,中原沦陷,遭遇国家巨变,与丈夫南流,过着颠沛流离、凄凉愁苦的生活。1128年,赵明诚病死于建康(今南京)之后,李清照境遇更加孤苦。故词作多感慨身世飘零,“物是人非事事休”,其中又寓亡国流离之恸。名作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可以看到李清照的作品和“愁”字是分不开的,从早年离别相思的情愁,到家破人亡的家愁,再到江山沦陷的国愁。真是这诸多纷繁的愁绪令她一步步地迈入了文学的圣殿,写出了许多佳作。另一首有名的《永遇乐》由“元宵佳节”感伤地追怀往日的“中州盛日”,下篇写到:“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流露出对国家变故、昔乐今哀的惋惜悲痛之情。宋末词人刘晨翁读了此词,不禁“为之泪下”。

李清照的词有两大特点,一是以其女性身份和特殊经历写词,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而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如《如梦令》(之一)描写惜春怜花的感情,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二是善于从书面语言和日常口语里提炼出生动晓畅的语言,善于运用白描和铺叙手法,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其语言艺术上的独到之处可与南唐后主李煜相提并论。如《一剪梅》下篇抒发女词人盼望丈夫来信时的细腻心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构思新颖,意趣高雅,绝非一般男性作家代言体怨词所能相比。

李清照词风婉约,情调低沉,但也偶有豪放之致者。她擅长抒情造境,善于把强烈的感情熔铸在艺术形象里,造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还善于从描绘一段情节、一个思想曲折中,表现出感人的意境来。她工于造语,创意新奇。词作语言既浅显自然,又新奇瑰丽,富于表现力。李清照的词用典不多,善于运用口语、市井俗语,把词写得明白如话而家常。她的词作音节和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李清照的词独具风貌,被后人称为“易安体”。

李清照还著有《词论》一文。《词论》是第一篇论述词的发生发展、评论自有词以来的诸词人,并明确提出词不同于诗而“别是(具)一家”的文章。

李清照兼工诗文,善书画,通音律。她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被尊为“婉约宗主”,因此有“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的说法。她的诗文感时咏史,与词风迥异。名文如《金石录后序》;名诗如南渡初期所写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现存诗文及词作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等。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成就最大的女词人。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于外太空环形山命名的女性。她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后世对李清照文学成就评价甚高。“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只(枝)女儿花。”形容的便是李清照。后人赞誉不绝,如沈去矜:“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四库提要》:“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白雨斋词话》:“李易安词,独辟门径,居然可观,其源自淮海、大晟,而铸语则多生造,妇人有此,可谓奇矣。”又云:“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济南李清照纪念堂(趵突泉公园内漱玉泉北侧)前郭沫若题定的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柳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李师师

李师师,生卒年不详,北宋末年汴京名妓。

李师师本姓王,三岁时父亲把她寄名佛寺,寺内老僧为她摩顶,她突然大哭。老僧说她与佛有缘,又因人常呼佛门弟子为“师”,所以为她更名为师师。第二年,父亲获罪身亡。妓院老鸨李蕴见她是个美人坯子,就将她收养,并亲自授其琴棋书画、歌舞侍人。师师从此便落入娼籍李家,遂改名李师师。

待到李师师年岁稍长,更是出落得如清水芙蓉一般,再加上她能歌善舞,琴棋书画又无所不通,堪称色艺双绝。一时间李师师名噪京城,各地文人雅士、王孙公子竞相来访。

李师师身上总是透着一份淡淡的忧伤,她常喜欢穿着乳白色的衣衫,轻描淡妆,她喜欢读凄婉清凉的诗词,吟唱哀怨缠绵的曲子,这一切给了她一种“冷美人”的气质,但这反而使她更加迷人。

后来,宋徽宗对其也是百闻其名而意欲一见。经内侍官张迪安排,宋徽宗一日穿了文人的衣服,乘了一顶小轿来到李师师处,自称殿试秀才赵乙,终于见到了朝思暮想的李师师。李师师钟灵毓秀,谈吐优雅,更兼才艺卓绝,更投合了宋徽宗的所好。宋徽宗对其一见倾心,再不能忘。

从此以后,宋徽宗便常来眷顾。真是有人欢喜有人忧,宋徽宗对李师师的情有独钟,让多少的风流达贵只能望“师”兴叹,惆怅而去。昔日门庭若市的青楼门前,如今已是车马人稀。只是有一人李师师却久久不能忘怀,他便是当时的大才子周邦彦。周邦彦风雅绝伦,博涉百家,又擅长制曲,所做乐府长短句,词韵清蔚,这些都深深吸引着李师师。有一次宋徽宗生病,李师师便约了周邦彦前来幽会。事有凑巧,孰料此时宋徽宗却来看望师师。周邦彦一时手足无措,情急之下就躲了起来。

原来当日宫中从江南用快马送到了一批新鲜橙子,宋徽宗便是特意为她送橙子来的。亏得宋徽宗身体有恙,才没留宿。徽宗走后,周邦彦填了一首词《少年游》以此来讥讽:“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锦帏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筝。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一次徽宗与李师师宴饮,李师师一时忘情把这首词唱了出来。宋徽宗心下疑惑,便问是谁做的,李师师未经考虑便脱口而出说是周邦彦。宋徽宗听了脸色骤变,一时怒不可遏,拂袖而去。翌日早朝时,就随便找了个借口将周邦彦罢官免职押出京城。李师师自悔其言,冒着风雪为周送行。

后来李师师将周邦彦临行前所赠的一首《兰陵王》唱给宋徽宗听: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谶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桑条过千尺,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映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剪,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凄侧。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记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沈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李师师唱的声情并茂,泪流满面。宋徽宗此时冷静下来,也有几分悔意,觉得太过严厉了,就将周邦彦又招了回来,任命他为管音乐的大晟府乐正。

1125年,因烦于政事,宋徽宗禅位给太子赵桓,太子尊徽宗为道君太上皇帝,住在太乙宫内,专奉道教。不久,金兵攻破汴梁,徽钦二宗也在靖康之难中成了俘虏。金军本想连李师师一起俘虏,但没有成功。

对于李师师的死,史书上有很多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汴梁城沦陷后,李师师以死殉国。《李师师外传》上记载说,金人攻破汴梁后,金主对李师师也是倾慕已久,派兵到处寻找李师师,但是始终没有找到。汉奸张邦昌为讨好新主,出卖了李师师。李师师大义凛然,不侍金主,先用金簪自刺喉咙不死,于是又折断金簪吞金而亡。临死之前,她大骂张邦昌:“告以贱妓,蒙皇帝眷,宁一死无他志。若辈高爵厚禄,朝廷何负于汝,乃事事为斩灭宗社计?”清朝人士黄廷鉴在《琳琅秘室丛书》称赞她的殉国行为实乃大丈夫之气概的表现,“师师不第色艺冠当时,观其后慷慨捐生一节,饶有烈丈夫概,亦不幸陷身倡贱,不得与坠崖断臂之俦,争辉彤史也”。但小说实乃借事抒怀,不足以信。《李师师外传》在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中被称为传奇,宋之在《皇帝与妓女》一书中宣称“外传的作者所写的是传奇,恐怕是感慨多于事实,作者大概是想借李师师的忠义以讽世”。邓广铭《东京梦华录注》更直接表明“一望而知为明季人妄作”。蔡东藩《宋史通俗演义》、李逸候《宋官十八朝演义》也同样认为是作者借李师师事以讽世。

还有一种说法是李师师最终老死江湖。据《青泥莲花记》记载:“靖康之乱,师师南徙,有人遇之湖湘间,衰老憔悴,无复向时风态。”张邦基在《墨庄漫录》一书中说李师师被籍没家产之后,沦落于江浙一带,偶尔也为当地士大夫唱歌,“靖康间,李生与同辈赵元奴及筑毯吹笛袁綯、武震辈,例籍其家。李生流落来浙,士大夫犹邀之以听其歌,憔悴无复向来之态矣”。这一说法在清初陈忱的《水浒后传》中得到了继承,书中说李师师在南宋初期,流落临安(杭州),寓居西湖葛岭,仍以旧业为生。“唱柳耆乡‘杨柳外晓风残月’”。宋代评话《宣和遗事》也有类似记述,不同处只是添加了“后流落湖湘间(今湘南一带),为商人所得”。宋人刘子翚《汴京记事诗》云:“辇毂繁华事可伤,师师垂老过湖湘,缕金檀板今无色,一曲当年动帝王。”此种说法,凄惨惆怅,颇有“门前冷落车马稀”和“落花时节又逢君”的苦味,很可能是时人的借托。

皇帝与妓女,贵贱悬殊,其情事即国事,有关李师师的传闻,怕难免有许多臆测和讹传的成分,因此说她的归宿究竟如何,恐怕永远是个不解之谜。

李公麟

李公麟(1049年~1106年),字伯时,号龙眠居士,庐州舒城(今属安徽桐城)人。北宋著名画家。

李公麟于熙宁三年(1070年)中进士,先后任中书门下省删定官御史检法和朝奉郎等。元符三年(1100年)因病辞官,归居龙眠山。

李公麟一生仕途上不是很得意,但诗文书画成就很高。工行楷,有晋、宋书法家之风,且博学好古,擅长辨鉴古器物。李公麟虽被列入文人画家之列,但他除了后世文人画家所擅长的山水花鸟题材之外,更擅长人物鞍马、神仙佛道,尤工画马。人称“每欲画,必观群马,以尽其态”;苏轼称赞他画马“龙眠胸中有千驷,不惟画肉兼画骨”。但其所画山水,亦有独创和别具一格之处。

李公麟曾对传统绘画作过大量的临摹,继承了顾恺之以来的传统,且重视写生,勇于独创,能自立新意,在刻画人物个性和情态上甚具功力,所画人物能从外貌上体现出身份、地域和性格特点。在画法上,他以白描著称。善用线描,多不设色,造型准确,神态生动,把传统的线描造型方法提升到新的高度;并把曾经仅作为粉本的白描画法确立为画种之一,使之独立成科,并创造出“扫支粉黛、淡毫清墨”,“不施丹青,而光彩动人”的画法,对后代人物画有很大影响。后人论其作画“以立意在先,布置缘饰为次”。

李公麟的作品,保存下来的不多。有《五马图》、《临韦偃牧放图》、《免胄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真伪尚待研究)、《维摩诘像》、《十六小马图》、《龙眠山庄图》、《辋川图》、《九歌图》、《洛神赋图》、《草堂图》、《西园雅集图》、《莲社图》(以上二者均为描写文人诗酒生活之作,今有摹本传世)、《明皇演乐图》、《农节图》、《明皇醉归图》、《维摩演教图》、《汴桥会盟图》、《白描罗汉图》、《海会图》、《百马图》、《孝经图》(藏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真伪尚待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