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名人成功启示录:每天一个小故事
2791000000005

第5章 一月份(4)

天还未亮,颜回就又返回到孔子那里去,跪下说:“老师,您那两句话,救了我、我妻和我妹三个人哪!您太英明了,您怎么知道我身上将要发生的事呢?”

孔子把颜回扶起来说:“昨天天气太过燥热,估计不久将会有大雷雨,所以我提醒你‘千年古树莫存身’。而你又是带着怨气走的,身上还带着佩剑,所以我提醒你‘情况不明勿动手’。”

颜回说:“老师料事如此,学生十分敬佩!”

孔子又开导颜回说:“我知道你请假回家是假的,其实你是认为我老糊涂了,赌气不愿再跟我学习了。那件评理的事你想想看,我现在说三八二十三是对的,你输了,只不过是输个帽子;如果我说三八二十四是对的,他输了,那可是输得一条人命啊!你说,帽子重要呢还是人命重要?”

颜回恍然大悟,跪在孔子面前,说:“老师是重大仁大义而轻小是小非,而学生我误解了你,学生十分惭愧!”

从此,颜回安心地跟着孔子学习,再也没有离开过孔子。

人活一辈子,不要太浮躁,不要只会较劲;应将最宝贵的光阴用在最有意义的事情上。不然的话,就算你赢了又能如何?任何事情都有轻重缓急之分,顶牛抬杠是不可取的,不要为了争一口气而后悔莫及!

26养成读书必动笔的好习惯

马克思一生博览群书,学识渊博而精深。在伦敦期间,马克思每天都在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院图书馆里工作10小时以上,回到家里后又继续工作到深夜。虽然他的记忆力惊人,对所读过的书能够记得深刻而又准确,但他读书时还是有做笔记的习惯。

他读过1500多种书籍,他写提纲,写内容提要和笔记。仅是这些内容提要和笔记就可以编成许多书。一切科学,主要的如历史、哲学、经济学、法律学、物理学、化学、数学、语言学、文学,他都用极大的钻研精神进行研究,从中追求他所发现的新思想。他的好朋友恩格斯曾经说,“马克思在写作的时候,如果他不确实知道所有的有关书籍都参考过了,所有的疑义都考虑过了,所有的论点都彻底探讨过了,他是绝不肯下笔的。”

为写作《资本论》,马克思光是笔记就写了100多本。马克思的笔记不少是自己制作的。通常的做法是将一叠白纸一折为二,然后居中间缝上一道线。在封面上写明做笔记的时间和地点,编上笔记的序号,有的还加上标题。笔记记得密密麻麻,旁边留出的空白处有用铅笔、钢笔作的粗细实线、虚线、“×”、“+”等各种记号。

为了查阅方便,马克思还对许多笔记编制了目录和内容提要,然后放到特定的地方,需要时不用翻找,随手就能抽出来。同时马克思还在书上直接做笔记。

像马克思这样的伟人,学者还需要做笔记来帮助自己的记忆,我们这些普通的人是否更应该做笔记呢?

读书做笔记,一方面可以帮助自己的记忆,另一方面也是一个整理自己思路、思想的过程。中国古代就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训示。

27苏东坡成才照样得靠勤奋

宋代的朱载上曾经在湖北黄冈担任学官。在他的任上,恰好苏轼被谪居黄冈。

苏东坡原先与朱载上并不相识,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有人在诵咏朱载上的诗,苏轼听后觉得很好,称赞不已,后来相见两人便成为了知己。

一天,朱载上去拜访苏东坡,已通报姓名很久了,却迟迟不见苏东坡出来,等待了很久,苏东坡才出来,对朱载上致歉说:“对不起,刚刚才做完了当天的日课,怠慢了朋友了,多多包涵。”

朱载上疑惑地问苏东坡:“先生,你所说的‘日课’是什么呢?”

苏东坡回答说:“抄《汉书》。”

朱载上说:“以先生的天才,聪敏过人,开卷一读就足以终身不忘,干嘛非得手抄不可呢?”

苏东坡说:“我自读《汉书》以来,已经手抄过三遍了。第一遍,每一段抄前三个字,第二遍则抄前两个字,现在可以只抄第一个字就可以了。”

朱载上看了看苏东坡所抄的文字,不能明白是什么意思。

苏东坡说:“你可以读一字考考我。”

朱载上按苏东坡所说的,每读一个字,苏轼便能应声背出其后数百字的整段文章,而且一字不差。

朱载上叹服道:“先生真是被贬于人间的神仙。”

后来朱载上对自己的儿子朱新仲说:“苏东坡这样的奇才、大才尚且如此,我们这些才质居于中等的人,能不勤奋读书吗?”

章太后主政时,苏东坡在朝廷担任要职,每晚工作到深夜,所写奏议等公文受到朝廷内外的学者的追捧。等章太后去世后,苏东坡再次被贬谪到南方的穷乡僻壤。苏东坡的继任者,也每天工作到深夜,对自己写的奏议颇自负,问侍候的太监说:“我写的奏议与苏东坡相比,是不是比他写得更好些?”

太监回答说:“对于文章的事情,我是个粗人,无法判断。不过苏东坡写文章的时候,从来不翻检藏书,你写文章的时候,不翻检藏书就写不出来。”

我们常说:“再高的大厦一层一层盖上去的,再大的学问也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是的,海洋再浩瀚也是一滴滴水聚集起来的。连苏东坡这样的天才都无法例外,何况是我们。

28你真的成竹在胸了吗

某大学毕业考试的最后一天,在一座教学楼前的阶梯上,有一群机械系的大四学生们挤在一起,正在讨论几分钟后就要开始的考试。他们个个信心满满的样子,这是离开学校的最后一场考试,随后就是毕业典礼和找工作了。有几个人说他们已经找到了工作,其余的人则在热烈地讨论他们想得到的工作。

怀着对4年大学教育的肯定,他们都觉得自己心理上早有准备,能够征服外面的世界。

他们知道即将进行的考试只是件很轻松的事情,因为教授说他们可以带自己认为需要的教科书、参考书和笔记等一切东西,只是有一条严格的纪律:考试时谁也不准互相沟通和交头接耳。

他们高高兴兴地先后走进教室。教授把考卷发了下去,学生都眉开眼笑,因为看到试卷上只有五个论述题。3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教授开始收考卷。学生们已经没有了先前的兴高采烈,似乎不再有信心,他们的脸上出现了愁眉苦脸的表情。大家都默不作声。

教授把收上来的考卷拿在手里,面对着全班同学,端详着他们担忧的脸,镇静地问道:“把五个问题全答完了的举手?”没有人举手。

“把四个题答完了的举手?”仍旧没有人举手。

“三个?”“两个?”学生们在座位上不安起来。

“那么一个呢,一个应该有人做完了吧?”全班学生仍然保持沉默。

教授放下手中的考卷说:“这正是我所预料的,我今天只是要加深你们的印象:即使你们已完成了四年的工程学习,但仍旧有许多有关工程的问题是你们所不知道的。这些你们不能回答的问题,在今后的日常操作中是非常普遍的存在的。”

教授微笑着说下去:“这个科目我会让你们全都及格,但是你们要记住,虽然你们已经是大学毕业生,但你们的真正的教育才刚刚开始。”

很多时候,我们自认为已经准备好了,已经准备得很充分了,但实际情况却是差得很远,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学得够多了,足够用了,其实,一切不过才刚刚开始。

29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公元前501年,51岁的孔子被鲁定公任命为中都宰相。由于政绩突出,第二年便被提升为司空(管理工程的官职)。后来又被提升为大司寇(掌管司法礼制的官职)。在齐鲁两国之会时,孔子担任鲁国的相礼。曾很有见地地建议鲁定公带领左右司马同去,以防不测。果然,齐国想以会议为名,使鲁国屈从于齐国。由于孔子义正辞严,又有大兵压境,齐国只好作罢。孔子凭着自己的机警又使鲁国避免了一场灾祸。还收回了齐国曾经侵占鲁国的三座城池,从此,人们对孔子更是刮目相看了。

但是,齐国国君齐景公认为孔子若是留在鲁国继续做官,将会对齐国产生很大的威胁。于是,齐景公决定设法迫使孔子离开鲁国。

为了使鲁国的国君不问朝政,丧失治国的意志,齐景公特意送给鲁国国君美女80名,骏马120匹。果然,鲁定公从此整天沉湎于酒色之中,对于孔子的主张开始表现得越来越冷淡。孔子想去劝说他,但是他总是避而不见。因此,孔子开始失望。

到后来,孔子只好无奈地离开鲁国,带着他的学生开始周游列国。希望寻找机会,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孔子带着他的学生们在外游历了长达十四年之久,先后到过卫国、宋国、陈国、蔡国、楚国,这些国家的国君都没有重用他。因为这一时期社会正处在巨大的变革转折期,而他所宣传的恢复礼乐、讲究天道、平息争斗的主张,被这些国君认为太过迂腐,因此都不接受。

他首先来到卫国,卫国国君卫灵公虽然想用他,但又怕他带的这些学生是替鲁国做事的,也不敢任用他。孔子只好不辞而别,带了学生去往陈国。在去往陈国的途中路过一个叫匡的地方,匡人把他当成了阳虎,阳虎是一个十分凶暴的人,曾迫害过匡人,于是匡人把他包围起来。正在这时卫灵公派人又将孔子追了回去,才解除了危机。

孔子回去后,以为卫灵公想施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谁料,卫灵公只是想假借孔子的名声来壮一下卫国的国威。在当时的卫国,卫灵公没有实权,权力都掌握在他的夫人南子的手中。南子是一个十分漂亮的女人。她邀请孔子去见她,孔子盛情难却,只好面见了南子。这件事令许多人都不能理解,就连他的学生子路也十分生气。孔子解释说:“我绝没有做什么不合理的事,如果那样,叫老天罚我!”

孔子还是被南子利用了,一次,卫灵公与南子盛情款待孔子,并且还带着孔子一起坐在车上招摇过市。老百姓见如此有学问的圣人孔子竟然和一个女人同出同入,心里都感到不痛快,孔子也觉得自己十分窝囊,认为自己连一个女人都比不上。最后,终于下定决心离开了卫国。

孔子最后回到了鲁国,时年68岁,这时,他已无心做官,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到了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学生上。在他去世以后,他的弟子继续传播他的学说,形成了儒家学派。

如果孔子没有行万里路的周游列国的经历的话,还真的很难说孔子的读万卷书的结果还有他后来所取得的辉煌业绩。

没有比较就没有文化,如果当年的孔子不周游列国的话,他能否产生如此深刻的思想,如何能对各国的历史文化有如此深刻的理解,从而整理出以《诗》、《易》、《礼》、《春秋》为代表的古代典籍呢?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30人生世上,首先应立大志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1866~1925),幼名帝象,读书时取名文,号日新,字德明,辛亥革命后,常以中山为名。他改变了中国,成为了一代伟人。

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篇章。

孙中山出生在广东一个农民家庭。在他12岁的时候就随母亲投靠了远在夏威夷的舅舅。来到夏威夷后,孙中山就进了一所由英国基督教监理会创办的学校。由于他天资聪颖,学习刻苦,3年后,他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授奖那天,是夏威夷的国王亲自把奖品交给了他,这对于当地的华人来说是难得的殊荣。后来孙中山又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医科学士学位。

医科毕业后孙中山回到广州行医。有一天,孙中山为清政府一个提督的家人治病。他看见一批衣衫褴褛的犯人正要被处决,他们的身上拴着铁链,都在凄惨地喊冤,拼命地挣扎,几个刽子手挥着刀就站在一边准备行刑。

孙中山着急地走到跟前问一个官员:“这些人都审问了没有?为什么要喊冤?”

这个官员生气地说:“这些人还用得着审问,再杀几个也不多!”孙中山实在不忍再看下去,因为他是个医生,眼看着这些人就要被杀死,却不能救他们。医生只能治人的病,却不能治国家的病,国家如果没有一个清廉的政府,那就还会有许多无辜的人被屠杀,医生再有本领又有什么用!想到这里,孙中山感到,要救人先救国,不能放弃救国的责任。

1894年,孙中山离开广州回到家中。他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奋笔疾书,他要上书李鸿章,提出兴利除弊、改良政治的方法。他想,如果清政府能够接受这种改良的方法,是再好不过的了。然而,孙中山失望了。这年夏天,他和陆皓东一同北上给李鸿章上书,但竟然被置之不理。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敲开了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的大门。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中国不仅要付出巨额赔款,还要割让大片领土。

这一切都深深地刺痛了孙中山。他下定决心,放弃行医,投笔从戎,开始走上了革命道路,并把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了救国救民的大业。

一个人首先要有大志,因为志向是一个人的奋斗方向和不竭动力。只有先定下了志向,然后才能摆脱庸俗,不浑浑噩噩地虚度一生。

31要善于借助他人的力量

胡雪岩12岁那年父亲死了,在家贫的窘境中,他告别了母亲,只身去杭州信和钱庄里当起了学徒。胡雪岩天资聪颖,机警过人,还十分勤快。开始时,胡雪岩和其他伙计一样在店里站柜台,后来东家觉得这个小伙计顺眼,就派他出去收账,胡雪岩认真操办,从来没有出过纰漏,深得东家的赏识。

有一年夏天,胡雪岩在一家茶店里碰到一个落魄青年,攀谈后得知他叫王有龄,是一名候补盐大使,打算北上“投供”加捐。王有龄当时境况不好且又举目无亲,穷困潦倒,每天在茶馆穷泡,消磨时光,虽然捐了官却无钱去“投供”。胡雪岩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心头不由地一亮,他想,眼前的王有龄绝非等闲之辈,若助他进京“投供”,日后定有出头之日,到那时岂不成为助己飞黄腾达的靠山!于是,胡雪岩把老板交办给他的银票交给了王有龄。事实证明,胡雪岩的判断是对的。他后来正是靠着朋友王有龄的帮助,成为商场上呼风唤雨的人物。

后来王有龄自杀身亡,但已踏上官商之路的胡雪岩不能一日无官场靠山,于是他又将目光投向了更有价值的人物左宗棠。由于有了左宗棠这个大靠山,胡雪岩衰败的生意很快有了生机,而且比以前发展更快。

十数年间,左宗棠购置弹药,筹借洋款,拨饷运粮,无一不经其手,借用左宗棠的力量,胡雪岩的事业如日中天,成就了自己红顶商人的一番伟业。

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单靠自己一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在力量不强大时,要善于积极借助他人的力量。在他人的大树下,开辟出自己的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