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一家亲
27901300000083

第83章 房产之伤(上)

张国玲两口子等了一个晚上,指望儿子回家一趟,也给孙子大宝说了,爸爸晚上要回来,给大宝带好吃的,好玩的,让宝宝不要早睡,打起精神等爸爸。等到十一点了,宝宝喊着爸爸快回来,爸爸快回来,喊累了,也睡着了。其间,李成龙给儿子打了几遍手机,无人接听,想着,这个李小明一定是喝多了,到酒店就睡着了。

第二天一大早,李小明才过来,开着奥迪,在家门口使劲按着车喇叭。李成龙忙开了大门,李小明大包小包往家里拎。大宝要上幼儿园,起得早,又得了爸爸这么多好东西,自然高兴。儿子说马上要回上海,抱了儿子,又忙着说走,走时,又说身上的现金带得不够,怕路上不够用,问家里有没有现金,拿点出来,说到上海就汇过来。张国玲听说儿子要钱,二话没说,马上去卧室拿了一千五百块钱,说:“就这些了,你都拿着,穷家富路,带好了。什么还不还的,你自己好好的,多忙点,省着点花,攒钱把房子买了,才是正道。”

张国玲又问了杨红的情况。李小明说:“她呀,烦人,早想一脚把她揣了。”李小明手机响,看是老舅打来的,接了老舅的手机,说一会就到。又对妈妈说:“我老舅请我们吃早饭的,我回去了。再见了大宝,爸爸下月再来看你,拜拜!”

儿子走后,李成龙说:“这么大了,还是不成熟,昨晚在酒桌上那么大方,今早就没有钱了,唉,还是不稳当。”

“比以前好多了,知道给家里买东西了,知道疼儿子了,就是进步,你得看到好的一面。”

张国玲让李成龙把孩子送幼儿园去,自己去菜场买菜。到了菜场,顶头遇到妈妈,娘俩就走到路边说话。妈妈唠叨一气,把话转到赵小琳身上,说赵小琳有意见了,找她说多少回了,说张国丁的房产被你弄了去,原来看不出来,现在值钱了,赵小琳说现在值一百多万了。

张国玲听了这话,不高兴了,说:“你不要管这事,让她找好了,我不怕的。”妈妈还想说什么,国玲岔过话去,要给妈妈买条鱼,妈妈不让,两人分开,各忙各的了。

想着赵小琳这个时候还想着张国丁的家业,心里就生着大嫂子的气来,想着这个大嫂子,真是痴心妄想,自己捂着半个嘴,也能说过她的。

忙忙碌碌的赵小琳,早对张家的家产去向有意见了。让赵小琳不高兴的是,这些家产处置,多数是背着老大一家的,也就是说,没有和老大通气,就被处置了,或者是,和老大通气了,老大不同意,也处置了。

在张家几兄弟姐妹中,张国刚家过得最好,儿女双全,儿女工作单位好,儿媳女婿工作单位也好。相比之下,兄妹六个,其他家里,多多少少都有遗憾,唯老大没有。就凭“我比你强”这一点,老大对张家的财产,也没怎么在意。如今,原先在赵小琳看来那些不值钱的破房产,其价值不知翻了多少倍,赵小琳和丈夫工作一辈子积攒的那点钱,尚不及一套破房子升值带来的收益。

退休在家,闲下来的赵小琳,对张家的家产,越来越有看法,赵小琳觉得,都是张家的儿女,在张家财产处置上,各自为政,谁手快谁下得了手,谁得便宜,没有这个道理。

私下里,赵小琳常在张国刚面前数落:“就说张国玲把张国丁的房产弄去了的事,给谁打招呼了?偷偷弄了去,还到公证处做了公证。这个国玲,真下得了手。一开始,咱都不知道,也没在意,现在好了,房产价格疯涨,几经捣腾,张国丁原先那点房子,翻到一二百万了;你大弟张国臣呢,低价买了张家的那栋小楼,十二万块钱,现在一折迁还原,门面是门面,住宅是住宅,八十万不止了吧?这门面,原先你也是不同意卖的,最后,还是卖了;仪表厂分给咱爸那套楼房,拆迁后,还原两套,老太太一小套小的,张国飞得了一套大的。咱妈住的那套,迟早是大家的,没有什么,他张国飞拿去一套,征求你意见了吗?也是背着你的,这又是几十万。这不也是张家的共同财产吗?现在,我看,这些财产都应该拿过来重新分配,不该就这样拉倒了。”

张国刚是一个十分听老婆话的人,也是一个自己过好为上,尽可能不帮弟弟妹妹大忙的人,对于张家这个大家族的事,很少关心,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没想到,这多年下来,几个弟弟妹妹,也没把他当老大,该征求他意见的事,背着他办了。还有,他那个老妈刘文英,自从爸爸去世后,脑子也糊涂了,作不了主了,尽着儿女胡来。现在,张家出了尾大不调的局面,怨谁呢?张国刚过着自己的舒心日子,攒着自己挣来的小钱,感到富足而安稳,却没有想到,原来自己在张家这个大家庭里,落伍了,首先从经济上看,越来越排不上名次了,自家经济地位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身为张家的老大,却没有得到张家的一点好处,原以为过好自己的日子就满足了,现在看,得到家产的弟弟妹妹们,比他老大富足了。

赵小琳对张家的财产演变再熟悉不过,她在张家过了这么多年,太清楚张家的底细了。身为老大,干看着弟弟妹妹们捞张家的好处,自己一无所获,心里不平衡。房价越来越高,越来越值钱,赵小琳也越来越不舒服。

赵小琳不高兴,只好向张国刚倾诉,抱怨之声不断。过去,张国刚听到老婆的抱怨还不以为意,一副大度的表现:“给他们争什么,都是过去的事了。再说,咱家也不缺钱,钱够花的就行了,儿子女儿又不要你的钱,有房有车,工作又好,行了,知足吧,知足常乐。”

“张家的财产,是你爸妈的,这一点不假吧?老二买的那个门面,咱不说,国玲她凭什么把小丁子的房子弄了去,国飞他凭什么把老头子的房子居为己有?你说说,这不是明摆着不合情理吗?咱是老大,小君子又是张家长孙,张家三辈人中唯一的男孩,咱得到什么了。咱不要,咱姿态高,有什么用,谁说你好了。再说,他们拿到好处,哪个给咱说一声了,一个招呼不打,都以为理所应当,看看你这些弟弟,看看那个国玲,怎么下得了手的。”

赵小琳所说的张家那几笔家产,在这里我要向读者简单交待一下。

张殿清去世时,留下仪表厂分配的住房一套,另有厂前公路旁小门面一间,约二十多平米,这是张殿清老人留下的所有资产。仪表厂倒闭前,刘文英就在这间小门面里做小生意,卖烟酒百货。仪表厂倒闭后,一家人对这个小门面重视了起来。那个时候,九十年代,生意好做,一个小店的收入,够一家人吃饭,还有剩余。有了余钱,张家翻修了门面,将原来的简易房改造成了水泥房,将起脊的房子,改成了平顶,铺上了楼板。后来,县城进行规划,临街门面不能一层,至少要三层以上,不然,影响县城美观,要折除。张家抓住这个机会,把这门面盖成了三层楼房。那个时候,房子不值钱,加之地点又小,三层楼房,也才花了三万块钱。

张殿清去世后,正是世纪之交,刘文英老人年纪也大了,店不能再开了,租出去一阵子,也觉麻烦,干脆,老人决定把这个房子卖了,对外呢,多卖点,要价高点,对内呢,比如卖给自己的子女,要价低些。卖来的钱,兄弟姊妹平分。

刘文英老人把这个想法说给六个儿女听后,大家各有想法,有的同意卖,有的不同意卖。同意卖的,是手里有钱的主,如张国玲,张国臣,张国飞,不同意卖的,是老四国藩,老大张国刚,和老五张国云。六个儿女,三票对三票。这时候,刘文英老人的一票就起了关键的作用,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