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一家亲
27901300000007

第7章 张国玲的心事(下)

张国飞走后,张国玲恨恨地说:“怎么人家没把你打死呢?要不是你老舅,你今天非脱一层皮不可。你也不小了,我们对你也尽了责任了,你再这样胡闹下去,出了事,你自己负责,以后,别想要家里一分钱,我们淘够了,你再这样下去,我非气死不可,我死了,你就好过了。”国玲气得不办法,又转向李成龙,“都是你教育出来的好儿子,子不教,父之过,看看你的好儿子吧,这样下去,这个家快家败了,现在就家败了。”

李成龙心有不甘,这个当口又不好在小明面前与他妈吵架,再说吵架也解决不了问题。再说儿子这样,又怎么能是他李成龙一个人的责任,在李成龙看来,凡事都认为自己正确的张国玲才是主因。

李成龙也承认,自己管不住儿子,在儿子面前,这个当父亲的还没有张国飞管用。张国飞说话,李小明肯听。以后,得多让张国飞管管这个小子才好。

在这四个舅舅中,李小明最崇拜的,是他老舅张国飞,张国飞财大气粗,结交广泛,在这个崇河县城,不认得张国刚的有,不认识张国藩的更多,不认识张国飞的,却很少。所以,平时,国飞说话,李小明很能听得进去。有时,国飞在街上遇到李小明闹事,打架,训斥几句,李小明就逃之夭夭了,很怕老舅撞见。

在家里,李小明有点怕母亲,对父亲李成龙,儿子李小明是一百个不怕。小时候,李小明很少喊李成龙“爸爸”,而是常喊李成龙的小名“小二子”。李成龙在家排行老二,兄弟三人,李小明是李家三兄弟中,唯一的一个男孩,老二老三家生的都是女孩,所以,在李小明的爷爷奶奶那里,这个大孙子更是受崇。

现在,张国玲和李成龙最头痛的,就是这个儿子了,生性好强的国玲,怎么也不愿看到小明天天这个样子,花钱事小,这儿子不成材事大。谈起儿子的事,要强的国玲,常常埋怨丈夫管不好儿子。对此,丈夫李成龙一肚子苦水,被老婆说极了,不免发起牢骚来:“这个家哪一样不是你说了算,你看在这个家里,哪件事是我作主的?没有理的事情,你也能说出理来,什么事都是你对。现在,儿子有事了,你怪我,我怪谁去?我有责任,难道你没有责任?”李成龙平时在家里任劳任怨,很少抱怨,偶尔抱怨一次,那也是积累到一定程度了,才发泄一下,发泄过了,就啥事没有了,即便这样,国玲也不让着他,总是数落着丈夫的不是,贬损丈夫这不是,那不是。

其实,李成龙对这个老婆是又恨又怕,同时,又十分佩服。李成龙承认,这个家业,绝大部分是国玲挣下的,没有国玲的努力,就没有这个富有的家。老婆的脑子比自己好使,尤其在经商上,强过他李成龙十倍。李成龙也落得在家里做个配角,享受着丰收的成果。凡事都让着国玲。

如今儿子的事是大事,不管不行,管又管不住,难坏了国玲两口子。晚上,李成龙看店,国玲一个歪在床上看电视,不知看哪个台好,不断调着台,调到崇河台,正在播报崇河新闻。无精打采的国玲,看到一则征兵新闻,似有所悟,觉得这是个机会。部队是个大熔炉,是培养和教育人的好地方,多少青年,在家表现不好,到了部队,几年锻炼下来,就成了一棵好苗子,像变了个人似的。说实话,望子成龙的国玲,原本想让儿子读高中,上大学的,现在看,儿子实在不是那块料。让儿子当兵,国玲心有不甘,却也是无可奈何。当然,如果儿子在部队学好了,可以继续学习,可以考军校,考上军校,同样可以成才。

县城青年参军,必须是高中学历,乡镇青年参军,可以是初中学历。儿子初中尚未毕业,户口在城关,参军肯定有难度。不过,国玲办事,能办好说,不能办,创造条件也得办的,何况国玲手头有钱。有钱好办事,国玲是信奉的。国玲首先想到的是她二哥国臣,请二哥想办法,让小明从他镇里走,大不了挤掉镇里一个兵员指标。

为姊妹办事,二哥也真是出力。没用大妹花钱,二哥一手把外甥当兵的事办成了。这其中,李小明毕业证的问题,户口转移的问题,挤了镇里兵员指标的问题,都没成大问题,一个个问题迎刃而解。

送儿子当兵的时候,儿子才十六岁不到,看着高大漂亮的儿子穿着迷彩服,从县人武部登上送新兵的客车,李成龙表面平静,心里像掏空了一样,叮嘱儿子注意这,注意那;国玲不禁掉下泪来,觉得儿子这么小就去当兵,对不住儿子。儿子原本应该在家上学,初中毕业上高中,高中毕业上大学的,没想到,这么小就去当兵了,真是亏欠了儿子。

儿子走后,一连几天,国玲都提不起精神,生怕儿子受罪,觉得不该让儿子当兵的;又觉得,儿子当兵的事,全是二哥一手办成的。二哥办了这么大的事,一分钱没让自己花,过意不去。想着,哪天去二哥家,看看张蕾,送个两千块钱,也算是还二哥一个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