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似水年华
2789200000016

第16章 原子弹和眼泪(2)

有人问雕刻家:“就靠一把小锤和凿子,你是如何雕刻出这样一件精美的艺术品的?”

雕刻家回答道:“同往常一样,我也是从一块大石头开始雕刻的。我的脑海中已经有了我的雕刻作品,我只是把不属于我脑海中的雕像的所有东西,用小锤和凿子凿掉。最后,我雕刻出来的骏马,就和我想象的完全一样。”

每次开始做一个项目,我们的脑海中都必须首先拥有一幅清晰的画面,必须“看见”出色的、成功的、有效的结果是什么样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凿掉”那些与我们的愿景和目标不相符的东西,克服可能遇到的种种困惑与障碍,顺利地抵达成功的彼岸。

我站在你面前,望你,如望一座高山,山上有树木,有泉,有云雾,山顶,是一片积雪。

采药人

文/李汉荣

终年出没于深山林莽,你身上有草木的气息,有岩石的气息。我站在你面前,怀着敬意和惭愧的心情感受你。我觉得你不同于一般的乡下人,你的朴实里又多了几份坚韧。我觉得你已不大像是我们这种被严重污染却又自以为是的社会生物,我觉得你像是一株纯真的、带着野性、滴着露水的植物,你不善言语,你的每一片叶子都是语言,无声透露了你的山水岁月。

你不善言语,大约是你总在山中听惯了溪的语言、泉的语言、鸟的语言,以及风和树叶的交谈,月光和涧水的交谈,你觉得那些语言很好听,万物都在与你说话,没有你插嘴的机会,也没有插嘴的必要,于是你习惯了倾听。万籁俱寂的夜晚,你就抚摸那些药,听它们说一些苦涩的话,说一些心里的苦和世上的病。

浅山已采不到药了,必须到深山更深处,才能采到人世的处方里急需的药。浅山里也多了农药、化肥,和从城市里、工厂里弥漫来的废气尘埃。你知道世上的病越来越多了。而山上的药越来越少了。世上的病越来越严重,而山上药物的药性却不如以前了。是不是药也有病了,药把自己的药性用于治自己的病,就没有多余的药力治世上的病了?

你到深山更深处采药,腰系绳索,手握药刀,在悬崖峭壁上寻找那尘世已经失踪的药草。好药都生长在云雾中,生长在人迹罕至的高峻处。在远离人境的地方生长出来的药才能治人的病,在远离人境的地方修炼出来的高人才能看清人世的真相。我们在低处害病,你在高处采药,多高处的药才能治愈我们这些低处的病人?你爬的山越来越高了,人世的病越来越重了。低处的病追着高处的药。云在你身边聚散,星在你肩上起落。当山下的某位文人望着高山上的白云雅兴大发的时候,你正在白云中,在陡崖上,抓着死神的衣襟,打听那一株药的去向。

那药也不愿下山吗?也怕多病的尘世吗?

谁让你是药呢?谁让我是采药人呢?

方圆数百里的连绵群山,你都攀援过了,最高的山峰你也去过了。好药越来越少,人世的病越来越多。最高的山都已采过,要根治世上的重病,怕只有到天上去采仙药。你老了,爬了一生的山,你已老成一架山脉。

我站在你面前,望你,如望一座高山,山上有树木,有泉,有云雾,山顶,是一片积雪。

你这座高山上,藏着多少药啊。

看见了,我觉得你就是一副五味俱全的中药。

让我们生活得更聪明,让所有的花都在她们自己的季节里开放吧。

养花人的梦

文/艾青

在一个院子里,种了几百棵月季花,养花的人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每个月都看见花。月季的种类很多,是各地的朋友知道他有这种偏爱,设法托人带来送给他的。开花的时候,那同一形状的不同颜色的花,使他的院子呈现了一种单调的热闹。他为了使这些花保养得好,费了很多心血,每天给这些花浇水,松土,上肥,修剪枝叶。

一天晚上,他忽然做了一个梦:当他正在修剪月季花的老枝的时候,看见许多花走进了院子,好像全世界的花都来了,所有的花都愁眉泪睫地看着他。他惊讶地站起来,环视着所有的花。

最先说话的是牡丹,她说:“以我的自尊,决不愿成为你院子的不速之客,但是今天,众姐妹们邀我同来,我就来了。”

接着说话的是睡莲,她说:“我在林边的水池里醒来的时候,听见众姐妹叫嚷着穿过林子,我也跟着来了。”

牵牛弯着纤弱的身子,张着嘴说:“难道我们长得不美吗?”

石榴激动得红着脸说:“冷淡里面就含有轻蔑。”

白兰说:“要能体会性格的美。”

仙人掌说:“只爱温顺的人,本身是软弱的;而我们却具有倔强的灵魂。”

迎春说:“我带来了信念。”

兰花说:“我看重友谊。”

所有的花都说了自己的话,最后一致地说:“能被理解就是幸福。”

这时候,月季说话了:“我们实在寂寞,要是能和众姐妹们在一起,我们也会更快乐。”

众姐妹们说:“得到专宠的有福了,我们被遗忘已经很久,在幸运者的背后,有着数不尽的怨言呢。”说完了话之后,所有的花忽然不见了。

他醒来的时候,心里很闷,一个人在院子里走来走去,他想:“花本身是有意志的,而开放正是她们的权利。我已由于偏爱而激起了所有花的不满。我自己也越来越觉得世界太狭窄了。没有比较,就会使许多概念都模糊起来。有了短的,才能看见长的;有了小的,才能看见大的;有了不好看的,才能看见好看的……从今天起,我的院子应该成为众芳之国。让我们生活得更聪明,让所有的花都在她们自己的季节里开放吧。”

一朵花何干人事?偏偏教人看见内里乾坤,真是千岁而下,读之如新。

见花如见仇

文/凉月满天

清晨出门,远远的青灰墙上凭白多出一幅“画”:一片芭蕉,阔绿大叶,一枝亭亭,上面一朵红花灼灼其妍。日常来去,并不见它起眼,及至花开,它活了,连带整面墙都活起来,楚楚地生动。可见花是好东西,锦熟容颜,叫人心生喜欢。

情绪这种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最难摹状,有人写得好,有人写不好。写不好的无非是大而化之的几个词轮番招呼:高兴、兴奋、悲哀、气愤、忧虑、郁闷……高手摹情状绪,由物生发,多多变幻,如狐如仙。古人失意诗多。李白失意会写“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贺替辞汉的金铜仙人做诗曰“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张继一首《枫桥夜泊》,更把离愁之状写到逼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秀才下第,最为失意,一肚子酸气没处跑,化成诗句冒出来,所以下第诗颇多,诗句也湿漉漉地带水。唐罗隐六试不第,连妓女云英也羞辱他:“罗秀才犹未脱白耶?”隐遂强颜自嘲兼嘲人:“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卿未嫁,可怜俱是不如人。”贾岛则有“泪落故山远,病来春草长。”孟郊更是“情如刀刃伤”。袁枚《随园诗话》里也录下同代不少下第诗:“也应有泪流知己,只觉无颜对俗人”、“得原有命他休问,壮不如人后可知”、“共说文章原有价,若论侥幸岂无人”、“亲朋共怅登程日,乡里先传下第名”。

其中最有意味便是这首:

“失意雅不惬,见花如见仇。

路逢白面郎,醉簪花满头。”

这句“见花如见仇”,最艳,最悲,最有意思。

人生失意,备觉风雨如箭,雨低云黯,前路漫漫阻关山,却少有人奇思妙想到见花如见仇。偶有一个,十分抢眼。

见这一句,就晓得了老舍先生是什么样的巨匠高手。《四世同堂》里钱先生被日本人抓走,钱孟石被日本人和汉奸打死,钱太太和儿媳妇恨不能哭死,街坊邻居也满腔悲愤,李四爷忍痛劝两个女人收泪,祁瑞宣想说什么话又说不出来,粗人孙七对此惨状“不忍再看,躲到院中去。院中的红黄鸡冠花开得正旺,他恨不能过去拔起两棵,好解解心中的憋闷:‘人都死啦,你们还开得这么有来有去的!他妈的!’”

果然,花是喜兴东西。《诗人玉屑》一书中就有一则《诚斋纪逸诗》:“予昔为零陵丞,尝肩舆过一野寺前,壁间有山谷亲笔一诗……止记一联云:‘春将国艳薰花骨,日借黄金缕水纹。’”但是放在愁人眼里就如同箭逼。老舍先生多么谙熟人的心理。

老舍先生亲经亡国之恨,做诗才子亲历下第之愁,才能说出这么真切的语言。一朵花何干人事?偏偏教人看见内里乾坤,真是千岁而下,读之如新。

经由这样的过程,让自然之物与自己的生活走得更近,进而又让自己更加得心应手、怡然自得地走进自然之物。

通向自然的心

文/张琳

解开湿漉漉的棉线,剥去暗绿色的芦苇叶,在一股幽香里,糯米的冰肌玉肤露出来了。粽子,这是一种多么淳朴自然却又奇妙无比的食物啊!

由于芦苇叶子的包裹,糯米散发出了一种植物的清香。这当然是芦苇叶子的功劳,如果没有它清凉的怀抱,只是一团糯米,还有什么吃头呢!而这芦苇的叶子,不只带来自己的清香,它还牵引人的思绪,因为它把它生长之地的水流所发出的“哗哗”声带到了饭桌上,把曾经拂过它面颊的清风带到了饭桌上,把整整一个芦苇荡飘摇涌动的气势都带到了饭桌上……

由于植物参与了食物的制作,使得一种食物的滋味更美妙了,韵味更悠长了。

江浙一带的特色菜“叫化子鸡”是这类食物的又一个品种。在一只母鸡的鸡腹中填入馅料后,以荷叶包裹,用细麻绳扎成圆形。再厚厚地裹上酒坛泥,最后用包装纸包裹放入烤箱烤熟。鸡原本是一种油腻的肉类,但是由于荷叶的包裹,渗入了植物的风味,油腻的感觉就大大地减弱,变得爽口耐品了。“叫化子鸡”,它是植物与肉类珠联璧合的杰作。

然而不只是植物,非生命的自然之物也会被邀请来担当烹制食物的重要角色。“石头饼”就是石头这种看上去土苍苍的物质参与食物的制作带给人们的一个惊喜。它显然是古代石烹的遗风,谷物粒食,不宜于火上直接烧烤,先民们因此发明了“石上燔谷”之法。“石头饼”的做法是先将石子淘洗干净,倒入鏊子,为了防止石子粘在面饼上,要给它擦点油,因为油,石子儿一个个都焕发了容颜,颜色变深,闪动暗暗的光泽,仿若青铜。

反复搅拌使石子均匀升温后,将檊好的圆形薄饼置于鏊子的中心,再将四周热烫的石子覆盖于上。由于石子儿传热均匀,烙成的面饼既不易焦糊又能熟透,色泽微黄,吃起来香酥松软,具有一种别样的风味,在面的糯软中,偷偷散发出石头硬而坚的滋味,使得这块饼柔且韧。同时也造就了它特殊的外形,一个个由石头带来的小窝,圆润而富有意趣,意趣相通于雨打芭蕉。

这些自然之物参与了人类食物的制造,它们也就以另一种角度、另一种形式和另一种风味进入了人类的生活。它们成为一种介质,将人类生活的目光探得更广阔了,也将人类感觉与思维的触角延伸得更辽远了。

因为吃过粽子,下一回,当我们再次看到芦苇的时候,我们就不会仅仅只将它看作是一些形状像箭般的叶子、一些水生植物、鸟类良好的栖息地……我们更知晓它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深情地包裹着糯米,给我们的食物带来一种特别的清香滋味。我们会回想起母亲包粽子的那双手,或者一家人围在灯下吃粽子的情形,那随着粽叶的剥开飘逸而出的香气,千里万里地飘过来,融入了芦苇荡中……

而当我们徘徊在湖边,看到一湖临风飘浮的荷叶的时候,我们知道这不只是一种浮在湖面上供人观赏的、衬托着美丽若仙的荷花的植物的叶子,也不只是一味药,我们会联想到它裹着一只鸡从烤炉里取出来的时候热乎乎的样子,此时它已经给这只鸡浇灌了植物的气息,借助于它,我们造就出一种风味食物。于是,在我们的心中,荷叶就从超然的高处落下,落脚在我们的饭桌上,让我们感慨万端。尽管我们在湖边看到荷叶的时候,蹲在它上面的断然不是一只鸡,而可能是一只绿色的青蛙。

某一天,当我们有机会身处于戈壁滩上的时候,目之所及,都是大大小小的石头,但我们不会认为这些石头只是一些没有生命的、干巴巴的东西,不会觉得它们只是一堆硌疼了我们行走的脚底板的讨厌鬼,不会觉得它们只是一种让汽车颠簸颤抖的障碍物,我们会想起某个黄昏我们在一家小店里吃过的石头饼,想起那种齿颊留芳的感觉。这些石头,它们好像把自己的魂魄都附着在一张饼上了,好像石头本身已经变成了一种奇特美味的食品。

人类是多么聪明,如此巧妙地利用自然之物,来为自己的生活增添美妙的、迥然不同的情趣。这样日常而自然的行为之中,蕴含了机敏与通达的智慧。经由这样的过程,让自然之物与自己的生活走得更近,进而又让自己更加得心应手、怡然自得地走进自然之物。也经由这样的过程,自然万物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天长日久地相互渗入,彼此记忆,并产生出微妙而高贵的情感。

也许你是一株百合,但,你是不是错长在了麦田里?长在麦田里的百合,就只是杂草。

百合

文/李平

一粒百合花籽,意外地落在麦田里。花籽发芽了,抽出了修长的茎和叶,又孕育出了花蕾,开出了洁白的花。看看周围都是千篇一律的麦苗,百合十分骄傲:“看看你们,都是凡俗的麦苗,你们的价值也就是结出几穗麦子,成为人类的食物。而我,是高贵的百合,是纯洁的象征,你们谁都不能跟我相提并论……”

百合洋洋自得,麦苗却一言不发。这时,一个农夫走了过来。他对花卉没有研究,眼里只有他的庄稼。美丽的百合对于他,不过是一株和庄稼抢水肥、争阳光的杂草。只见他随手拔掉百合,扔到田埂上了。

百合被烈日暴晒着,渐渐枯萎。

——我相信你很优秀,你周围的人都比不上你。但,你就是郁郁不得志。也许你是一株百合,但,你是不是错长在了麦田里?长在麦田里的百合,就只是杂草。还是认真想一下,适合自己的位置在哪里吧。

生长中的许多不易处,让我越发知道,世间真正美好的东西实在太少。

那一束伴地莲

文/丁丁

在我的故乡,每年春天,都遍生一种野草,或许因为多,平常至极,很少有人能叫出它的名字来。尽管一眼就能认出它高高的枝、苍绿的叶。

早春它是不开花的,到了春末夏始,桃花李花都一齐谢了,大地又显单调的时候,它才绽开一粒粒小骨朵,雪白的瓣、乳黄的蕊,不足指甲大的小花儿开在山坡上、荒地头、野沟边,如夜空里的繁星,簇簇丛丛灿烂一片,随风散布一种沁人的苦香。

在我的印象中,它的花期很长,要过一整个酷烈的夏季,似乎在仲秋前后,也还会有两三朵小花稀疏散杂在日渐寂寞的景色里,而那枝叶,却也是褪了绿,转入翠黄,尔后再无可逃避地被季节洗蚀了色彩,被干燥的秋风榨尽了水分,被霜露浸得枯脆干焦。其时,它便成为一味药了,这在普通的乡人眼里是不识的,更不知它竟有一个美丽得几近脱俗的名字:伴地莲。

我知道伴地莲,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那时父亲已在遥远的江南工作,家里全靠母亲操劳,我又病了。就在那样一个雪落之后的冬天的傍晚,母亲背着我去山后的医疗社看医生。临了,医生送给母亲一截枯草,叫母亲去野地里找,拿回去洗净切碎煮水给我喝,医生说它能治我的病。

归途中升起了一轮月亮。月亮很圆,被雪地映衬得更加明亮,我至今还记得那时看见远处雪原中静卧的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