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徜徉书海
2788600000017

第17章 永远的校园(1)

我们的生命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将在校园度过,那里有醉人的书香,有温馨的灯火,有纯真的友谊,有活泼的笑颜……校园让每个人流连忘返,校园让每个人魂牵梦绕。

阅读这一组文章——

感受校园生活的美好;

掌握写景状物的方法;

体会抒情的作用。

永远的校园选自《课外名篇散文卷》,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版。内容有删节。作者谢冕,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着名的诗评家。(节选)

谢冕

一颗蒲公英小小的种子,被草地上那个小女孩轻轻一吹,神奇地落在这里便不再动了——这也许竟是夙缘。已经变得十分遥远的那个八月末的午夜,车子在黑幽幽的校园林丛中旋转终于停住的时候,我认定那是一生中最神圣的一个夜晚:命运安排我选择了燕园一片土。

燕园的美丽是大家都这么说的,湖光塔影和青春的憧憬联系在一起,益发充满了诗意的情趣。每个北大学生都会有和这个校园相联系的梦和记忆。尽管它因人而异,而且也并非一味的幸福欢愉,会有辛酸烦苦,也会有无可补偿的遗憾和愧疚。

我的校园是永远的。因偶然的机缘而落脚于此,终于造成决定一生命运的契机。青年时代未免有点虚幻和夸张的抱负,由于那个开始显得美丽,后来愈来愈显得严峻的时代,而变得实际起来。热情受到冷却,幻想落于地面,一个激情而有些飘浮的青年人,终于在这里开始了实在的人生。

匆匆五个寒暑的学生生活,如今确实变得遥远了,但师长那些各具风采但又同样严格的治学精神影响下的学业精进,那些由包括不同民族和不同国籍同学组成的存在着差异又充满了友爱精神的班级集体,以及战烟消失后渴望和平建设的要求促使下向科学进军的总体时代氛围,给当日的校园镀上一层光环。友谊的真醇,知识的切磋,严肃的思考,轻松的郊游,甚至失魂落魄的考试,均因它的不曾虚度而始终留下充实的记忆。

燕园其实不大,未名不过一勺水。水边一塔,并不可登;水中一岛,绕岛仅可百余步;另有楼台百十座,仅此而已。但这小小校园却让所有在这里住过的人终生梦绕魂牵。其实北大人说到校园,潜意识中并不单指眼下的西郊燕园,他们大都无意间扩展了北大特有的校园的观念:从未名湖到红楼,从蔡元培先生铜像到民主广场。或者说,北大人的校园观念既是现实的存在,也是历史的和精神的存在。在北大人的心目中,校园既具体又抽象,他们似乎更乐于承认象征性的校园的精魂。

我同样拥有精神上的一座校园。我的校园回忆包蕴了一段不平常的记忆。时代曾给予我们那一代青年以特殊的际遇,及今思来,可说是痛苦多于欢愉。我们曾有个充满期待也充满困惑的春天。一个预示着解放的早春降临了,万物因严冬的解冻而萌动。北大校园内传染着悄悄的激动,年轻的心预感于富有历史性转折时期的可能到来而不安和兴奋。白天连着夜晚,关于中国前途和命运,关于人民的民主和自由的辩论,在课堂,在宿舍,在湖滨,也在大小膳厅,广场上激烈地进行。

这里有向着习惯思维和因袭势力的勇敢抗争。那些富有历史预见和进取的思想,在那个迷蒙的时刻发出了动人的微光。作为时代的骄傲,它体现北大师生最敏感,也最有锐气的品质。与此同时,观念的束缚,疑惧的心态,处于矛盾的两难境地的彷徨,更有年轻的心因沉重的负荷而暗中流血。随后而来的狂热的夏季,多雨而湿闷。轰然而至的雷电袭击着这座校园,花木为风雨所摧折。激烈的呼喊静寂以后,蒙难的血泪默默唤醒沉睡的灵魂。他们在静默中迎接肃杀的秋季和苍白而漫长的冬日。

那颗偶然落下的种子不会长成树木,但因特殊的条件被催化而成熟。都过去了,湖畔走不到头的花阴曲径;都过去了,宿舍水房灯下午夜不眠的沉思,还有轻率的许诺,天真的轻信。告别青春,告别单纯,从此心甘情愿地跋涉于泥泞的长途而不怨尤。也许即在此时,忧患与我们同在,我们背上了沉重的人生十字架。曼妙的幻想,节日的狂欢,天真的虔诚,随着无可弥补的缺憾而远逝。我们有自己的青春祭。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校园与我们青春的希望与失望相连,它永远。

……

怀着神圣的皈依感,一颗偶然吹落的种子终于不再移动。它期待并期许一种奉献,以补偿青春的遗憾。

燕园,是北大人现实的校园,在这里,北大人开始了实在的人生;燕园,是北大人的精神校园,在这里,北大人生发了庄严的献身精神和使命感。请你感受作者对北大的炽热情怀吧!但愿明天的我们也为自己在北大埋下一粒蒲公英的种子,让它成为我们生命中最神圣的校园。

1.综观全文,那颗蒲公英小小的种子,在文中有着怎样深刻的含义?

2.作者说“燕园其实不大,未名不过一勺水”,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根据和下文内容的关系来看,运用了写作上的什么表现手法?

3.如何理解“这校园与我们青春的希望与失望相连,它永远”这句话?

4.读了本文,你对北大校园有何认识?请写一段话把你心中的北大描述出来。

抒情是写作语言表达方式之一,在抒情诗和抒情散文中,它往往是最基本的表达方式。运用抒情,首先要做到真实自然,只有发自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才能使人为之感动,其次要做到积极健康,具体丰富。

依恋如歌选自《黄冈新话题作文·中学生热点话题个性作文》,南方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写在搬迁新校区的日子沈天韵

走了,全部走了。整个校园搬迁后,就只剩下我们在这位于湖畔的校园里,为人生的转折点奋力冲刺。整个校园相当安静,没有了往日的喧闹,也没有了学弟学妹们青春的面容,就只我们,即将面临毕业的高三学子们,在书海里拼命遨游。

对于我们的留守,大家有些愤愤不平,而我,却相当庆幸,总觉得这校园里留有我们太多的足印,而我们血液里也早已浸润着这个校园的气息。甚至,这个位于湖畔的校园已成为我精神的家园。而在家园——这么一个熟悉的地方,也许我们会学得更好。我们——在我的感觉中——便十分幸运地成为从这个校园里毕业的最后一届。

我承认我有些恋旧,喜欢古老的东西散发出的悠久气息,校园在我的身边一次又一次地发生巨变。现在,看着这里崭新的教学大楼,我已无法辨认出昔日老屋的模样;而只有校园的树,校园的桥,校园的湖仍然几十年如一日地见证着校园的历史与她散发出的独特气息。夏日的夜晚,每每总有成群的麻雀在高大的泡桐树间飞来飞去。在黄昏的红晕中,一大片一大片黑色的剪影,唧唧喳喳地和着我们的诵读声,还有呼啦啦拍翅膀的声音。这时,我每根疲惫的神经都被这田园之音撩拨得富有活力起来。

这样的生活,还有一年。

当我们背上行囊,走向另一个陌生的地方,开始我们新的生活时,这校园便真正不再属于我们了。

也许,更多的高三学子心中填满了对大学生活的渴望,开始我也是,可当我看到学长学姐高考后的兴奋过后,在毕业典礼上相拥而泣时,我渐渐懂得了眷恋的内涵。而现在,当我同样面临着毕业、面临着别离时,我更深刻地感受到曾经在一起时的快乐,继而是更深刻的别离之痛。可是,我们又能做什么呢?也许,只有道一句“珍重”,祝福一路平安。

人终究要成长,校园终究会改变。我知道,在这个九月,学弟学妹们告别了这白鹅舞池的美丽校园,去了一个崭新的校园继续他们的高中生涯。而我们,在下一个九月,也要告别这白鹅舞池的美丽校园,带着对母校对家乡的依恋,登上出发的航船,开始我们新一段的航程。

也许,你我共有的,便是这份对旧时的依恋和对新生活的美好展望吧!

散发着古老人文气息的旧校园渐退二线,顺应时代潮流的现代化校园拔地而起。作者目睹新老校园的更替,抒发了对老旧校园的依恋之情,进而一唱三叹地感悟生活哲理。

取材生活中事,又能会冷静地思考生活,借校园之变抒写人之成长,可谓独具慧眼。

1.请找出能揭示中心主旨的句子。

2.在举校乔迁之时,作者却庆幸自己仍留在旧校区学习。

原因是:(1)。

原因是:(2)。

原因是:(3)。

3.第三段末句中的“田园之音”具体指什么?

4.本文的景物描写很精彩,对作者描写的角度你有何感悟?

抒情可以通过叙述,也可以通过议论来表达。作者在叙述时加上自己主观感情色彩,根据感情的流动来叙述,使读者在叙述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作者在议论中,表达强烈的爱憎、褒贬之情,这种议论一般是利用判断来进行的。

有些文艺作品寓情于景,表现了一定的新鲜感,做到情景交融,因而能够给人以感染、启发和美的享受。

夜晚校园中的歌选自《罗兰散文》,海天出版社,1990年出版。罗兰,台湾女作家。

罗兰

我喜欢歌。

不是那种站在台上向万千听众炫耀的歌,而是在幽静的夏夜,在深暗的校园,在花木丛中,在星光闪烁之下,轻轻的歌。那歌,不只一个人唱,而是此起彼应的一群少女的声音在唱。

那总是在晚自修之后,休息铃之前,9点至10点的那一段属于我们自己的时间。

夜的微风从遥远的地方飘来,轻盈的人影这里那里地隐现,有时,我们之中一个人低唱一句“劝君莫惜金缕衣”,另一个角落就会有人应声唱出“劝君惜取少年时”。然后,会有更多的人接下去唱那“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这首《金缕衣》《金镂衣》是中唐时的一首流行歌词,作者已不可考。由古城一位名作曲家配乐,成为一首极其动听的四部混声合唱,当女声唱完第一节,跟着有零落的单音带着幽怨重复两句“无花空折枝”之后,如果这时有一声沉雄的男中音蓦然接下去唱那转接下一节的“无花空折枝……”我们就知道音乐系的劳老师也在校园里,而他的旁边一定有那位弹钢琴的丁老师。

也许,国文张老师也在。她的记号是那一支明明灭灭的香烟。当她吸那香烟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漆黑的夜色里,倏然亮起一星金红。这一星金红会再倏然隐去,但我们已经可以朝着那金红的余影追寻到我们的女诗人。

她的忧郁在校园中是一首动人的无言的诗。我们知道,到了明天,国文课的时候,她会为我们背诵一首她自己新填的词,或一段沉郁散文。

我们所爱的,只是那浓浓的如诗般的气氛。在我们幼稚的心里,想不到成人们的认真的愁,与承载不住的凄苦。我们的歌声轻飏[飏]即扬。在校园里,只因我们太快乐、太自由、太多幻想、太爱人生。

而我们相信,在那沉雄的男中音,与烟头那一星郁暗的金红之中,会蕴藏着更多、更深沉,也更庄严激动的人生。

于是,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当我回忆那一园幽暗,和晚风中的歌声时,我才突然在其中找到了更丰富更深沉饱满的意义……

星光闪灿的校园,却有幅动人的画面,抒写着两代人对生活的不同感悟:少女轻歌重唱,表露着快乐浪漫的人生;沉雄的男中音,倾吐着爱的心声;一星金红,蕴藉着不尽的忧思。

1.作者说:“我们所爱的,只是那浓浓的如涛般的气氛。”你能凭借你的想象再结合课文内容,把这种气氛描述出来吗?

2.夜晚校园的歌,确切的时间是什么时候?来自于谁的歌喉?

3.音乐老师和国文老师表达情感的方式一样吗?作为成人的情感,他们和少女的有何不同?作者又是采用怎样的手法表达这种不同的?

4.联系你父母生活的实际情况,来揣摩一下文中成人们愁与凄苦的内容。

《金镂衣》一诗含意单纯,表达了“莫负好时光”之意。一、二句讲劝君不要珍惜华丽贵重之物,而要珍惜青春时光。三、四句用花比喻少年好时光,用折花来比莫负大好青春,是前两句的继续,但语调更热烈,是对青春与欢爱的放胆歌唱。

校园的琴声选自《散文与随笔》,山东文艺出版社。

张炜

这些文字所显示出来的真挚和纯洁才最为动人。它们是来自校园的琴声,令人心醉神摇。那儿汇集了四面八方的青春,因而也最生动、最活泼、最富有希望也最无可挑剔。

我保存了很多关于校园的美好记忆,于是这琴声成为我回想的伴奏和弦。那儿是天地间奇特的一角,站在那儿展望世界,当另有一番情怀。我看到了投射过来的各种各样的目光:热烈、激切、凝思、期待……

生活该用什么去回报这些目光呢?

他们走进来还要走出去,走到自己的远方。校门大概是人生记得住的一条界线,虽然界线两旁各有一份纷纭复杂的生活。他们沉思昨天和明天,不断吟哦,是正在成长的歌手和哲人。

看到街头熙熙攘攘的人群了吗?那是又陌生又熟悉的一个画面,切近而又遥远;你时而融入其间,时而退居一隅。你怀抱一本珍爱的书,它在你心中价抵千金。也许这时人群中有人伸手一指说:看,一个大学生。

是的,多少年来,关于大学生的故事讲也讲不完。大学生与文学,大学生与书,大学生与人心和历史……一个人的学生时期终会过去,他单薄的身材终会浑实,可他将永生葆住那颗炽热的、不同凡俗的心。

一个人从学会倾听自己心声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了真正的站立。心声引导生命,而不是其他。听从它的召唤才是幸福,辨析它的踪迹才会聪颖。让鲜花跟住春天,让肉体跟住心灵。

这里汇拢了多少歌喉。不同的音色,不同的光彩,都让人屏息静听。年轻的歌、诚实无欺的歌、自由自在的歌。比起这些歌来,那些花哨的嗓子变得一钱不值,那些阿谀的歌手也难掩耻辱。我只赞扬洁净和挚爱、只赞扬一个人的纯粹。

说到洁净,我是指,它使人想了带着露滴的浆果。有的涩一点,有的则甘甜入口;但它们都从绿野中挺出,没有污痕。它不仅给人欣悦,还给人希望,给人有益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