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庭教育必知的47大关键
2787900000045

第45章 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势

条条道路通罗马。只要在一个方面你比别人强,拥有优势,你就会成为人生的胜利者。所以,父母要认清当前社会的竞争激烈性,做个聪明的父母,要善于发现自己孩子的优势和长处,为发展孩子的特长创造条件,使这一优势和长处成为孩子自信的支点,为孩子托起明天的太阳。

每个孩子都有或多或少的好胜心理,希望自己是优秀的。健康的“好胜”和“竞争”的心理,可以促进孩子全面健康的发展,使孩子变得更优秀。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妨根据孩子的天赋及心理特点,适当激发孩子的好胜心,也许能产生一些出奇制胜的效果。

小斯一直被小强视为竞争对象。囚为小斯的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

小斯对这事向来都不在意。直到有一次他在体育课上长跑输给了小强,并且被小强和其他孩子奚落,小斯才愤怒了,冲上去扑打小强。但是,小强个子比他高,力气也比他大,小斯反而被推倒在地。

当小斯的爸爸了解了整件事情,说:“孩子,你输给小强是很自然的,”他安慰孩子说,“但是这并不是你的错,而是我没有加强你平时的体育锻炼……现在弥补还来得及,你愿意吗?你还想赢他吗?”

“想!”小斯擦干脸上的泪痕,精神马上就足了。

于是,从第二天,小斯就开始锻炼——为了超越自己,在跑步上胜过小强。

在第二个学期的长跑比赛中,小强和小斯并列第一:小斯对这个结果感到很满足,这就是好胜心带给孩子的动力。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中,适当地激发孩子的好胜心,可以增强孩子前进的动力,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出来。

但是,孩子的好胜心及参与竞争的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培养和锻炼获得的。父母可以有意识地为孩子创设一些合理的竞争环境。比如,早上起床,可以让孩子与父母比一比,看谁能按时起床。平时,可以鼓励孩子和小伙伴一起学习、游戏,并有意识地运用比赛的形式让他们比高低、赛胜负,如比一比谁跳得高,谁跑得快,谁的积木搭得好等。在这些简单、轻松的小竞赛中,逐渐激励孩子的好胜心和竞争意识。

在父母巧妙引导孩子好胜心的同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竞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在于实力,而要提高实力,关键是超越自己。当然,孩子要提高自己就得向他人学习,要进行横向的比较,以发现自身的优点与不足。但是无论怎样横向比较,最终还要改变自我,才能有成效。连自我都不能超越的人,是无法超越他人的;超越自我是超越他人的前提,超越他人只不过是超越自我的一种自然结果。很多父母把超越自我和超越他人的关系颠倒了,他们总是搞横向比较,忽视了孩子自己跟自己比是否有进步。这样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形成眼睛盯着别人看的不正常的“排队心理”,于是很自然就会滑向嫉妒的泥坑。

敢于面对失败。在竞争中,孩子难免会遭到失败,受到打击。这时,父母千万不能责备、讥笑孩子。这样会使他气馁,甚至失去信心,丧失竞争意识。父母可以引导孩子从竞争中发现自己的进步和长处,帮助孩子走出失败的阴影,使他懂得竞争既是展示自己的力量,也是检验自己的不足,其目的是求得进步。

好胜应该对事不对人。所谓“胜”,只是说在某一件事情上比他人做得优秀,如此而已,并不是说整个人比他人高一等。数学不如你,但语文可能比你好;学习不如你,但书法可能比你强;音乐不如你,但绘画可能比你好。换言之,所谓胜负,主要是对事而不对人的。人都是平等的,都是好孩子。这样的“好胜”和“竞争”,就不容易造成某些孩子的妄自尊大和另一些孩子的自卑,就比较健康。如果对孩子某次考试成绩的高低和某次比赛的输赢太在意,老要分出个“好孩子”和“差孩子”,这种竞争的结果就会涉及孩子整个的生活质量,于是一下子就把孩子的注意力从事情的比赛转移到人的高低上去了。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是无与伦比的。如果父母告诉孩子“你是最棒的”,那么孩子就一定会相信自己是有前途的,随之变得更加自信、自强。因此,即使你的孩子不那么优秀,你不妨也给孩子一个善意的谎言。甩这种虚拟的手段,可以把你的孩子变成天才,让他们在各方面都取得异乎寻常的进步。

一位年轻的妈妈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她满怀期待。老师会怎样评价自己的孩子呢?轮到她了,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可能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3分钟都坐不住,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高兴地问妈妈,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28位小朋友,只有他表现最差;只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她的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1分钟,现在能坐3分钟。其他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儿子破天荒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转眼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对妈妈说:“这次数学考试,全班43名同学,你儿子排第41名,而且他的反应奇慢,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回去的路上,她坐在街心的长椅上哭了一场。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后,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是有点马虎,要是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3名。”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儿子好像长大了许多。第2天上学,也没让妈妈叫他起床。

当孩子上了6年级,她又去参加儿子的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总是在差生的行列中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一直到结束,都没有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时特意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初中有点危险。”

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老师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就一定能考上重点初中。”

后来,儿子从小学毕业了。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重点初中录取了。因为在考试前,她对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中学。

儿子从学校回来,把通知书给了妈妈,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赏我……”

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这些年来压抑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没有一个孩子会在批评贬低声中对学习产生兴趣。

这位伟大的妈妈一直在“骗”她的孩子,然而她善意的谎言却给她的孩子带来了信心和勇气,年幼的孩子相信了妈妈的话,妈妈一直都在用语言、用行动暗示他:“你是最棒的孩子!”

孩子的成长方向在很大程度上来自父母的期望,你期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他就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因此,在孩子表现得不那么尽如人意时,父母们就可以用善意的谎言把孩子的心理调整到一个最活跃的状态,使孩子真的如自己期望的那样达到一个个目标。

同时,父母要像对待天才一样爱他、欣赏他、教育他,给他一个天才的感觉。对于父母来说,鼓励孩子并且为孩子未来的发展前景考虑,为他们提供最适当的教育方式,这才是教育的最佳体现。父母应给予孩子更多的激励,运用虚拟的手段让他们相信:自己确实是最出色的孩子。赏识和喜爱优秀的孩子是每位父母能轻而易举做到的,但是,我们目前所谓的好孩子,毕竟只有很小一部分,更多的孩子则属于“普通孩子”甚至“顽劣的孩子”。对于那些没有达到父母预期效果的“坏孩子”来说,关爱才是真正的雪中送炭,他们更需要格外精心的关爱和呵护。而一些教育学家也通过实验证明,对于任何一个孩子,只要他所崇拜的人给他热情的肯定,就能得到希望的效果。

孩子的小脑瓜里到底在想些什么呢?为什么这么想呢?这是孩子关注的问题,更是父母关注的问题。千万不要小看这些似乎很幼稚的思考,有些问题父母甚至都无法回答。因为这些问题直追本源,是纯粹而未被影响过的。这些思考,这些想象,是孩子求知的动力、成长的方向。

水有源头,事有缘由,万物都有起点,万事都有起因。追问原因正是孩子思想产生的原动力,是孩子进行思考与获得理性知识的途径。

追问“为什么”,可以促使孩子不断地去思考,进而探求原因背后的原因,这是促进孩子思维的一个很好的办法。

人类的幸福有一半以上来自想象的憧憬,人没有想象估计也不会得到幸福。贝鲁泰斯曾经说过:“想象是人生的肉,若没有想象,人生只不过是一堆骸骨。”凡是年幼时充分发展了想象力的人,当他遭遇不幸时,也有能力体验幸福;当他陷入贫困时,也有能力感受快乐;可以说,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是不善于想象的人。

而孩子的想象力,往往被父母用“幼稚”“可笑”“荒唐”等词语压制了,忽略了,扭曲了。父母根本不了解孩子的脑瓜到底在想些什么。要想了解孩子在想什么,首先父母要转变观念,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

想象力既然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呢?父母不要指望,依靠抽象的说教培养孩子的想象力。这项工作,只有在具体的活动中才可以有效进行;并且,越是对于幼小的孩子,这一点就越发明显。

父母在孩子的生命中,充当的角色不是去扼杀孩子的想象力,而是给他们自由想象的空间。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呵护孩子的想象力,并培养孩子善于想象的习惯呢?

首先,要扩大孩子的知识经验,增加表象储备。创造需要原材料,没有相应的表象储备,有关的新形象是创造不出来的。因此,作为父母应让孩子从小尽可能地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接触人世间的万事万物,以使孩子对尽可能多的事物产生基本的认识。在未来的想象活动中,使孩子拥有更多的事物形象来参与思维过程。

其次,要重视和支持孩子的游戏。游戏是孩子的主要活动,每个孩子都喜欢游戏,在游戏中孩子的想象力能够得到很大的发展,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女孩抱着娃娃、男孩坐在小木凳上开车。这时,也是他们想象最活跃的时候,他们完全忘记了自己,而沉浸在妈妈、司机的角色中。因此,游戏时孩子玩得越好,想象力的发展也越好,父母应重视和支持孩子做游戏。

此外,还要讲一些孩子喜闻乐见的故事。孩子在听故事时,想象力特别活跃,他们头脑中不断出现故事中的人物、情景,想象着以后的情节。故事讲完了,有时孩子对结果感到满意,但有时他们不喜欢这样的结局。于是,他们想象着新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孩子的想象力得到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