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庭教育必知的47大关键
2787900000038

第38章 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的动力,兴趣加方法加勤奋等于成功。让兴趣成为梦想的翅膀,让兴趣成就终生的事业。兴趣能够让人更多地接触该领域的内容,让人积极主动地寻找答案,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和进步。

日本的木村久一曾经说过:“如果孩子的兴趣和热情得以顺利发展,就会成为天才。”遗憾的是,许多父母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忽视对孩子兴趣的培养,在孩子的许多兴趣刚刚萌芽时便将它无情地扼杀了。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家教实践中,挖掘并培养孩子的兴趣是很重要的任务。保护孩子的兴趣,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它。任何形式的不尊重、限制或否定态度,都不利于保护孩子的兴趣。同样,对孩子的兴趣进行任何形式的过度挖掘都是竭泽而渔,都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父母不能眼睛只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的兴趣和要求。

达尔文在自传中写道:“就我记得的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产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趣味,沉溺于我感兴趣的事物,深刻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达尔文少年时代的兴趣,对他创立生物进化论起了重要的作用。

古往今来,做父母的无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成龙”、“成凤”,这本无可厚非。问题的关键在于,究竟怎样才能让孩子走上成才之路?婴儿从母体来到这个世界上时就像一张白纸,父母的教育和引导就像是在这张白纸上作画。那么怎样才能作出最新最美的画呢?其中就有一个如何善待孩子的兴趣的问题。

发明大王爱迪生上学的时候,对老师讲的问题都喜欢寻根究底,有时甚至唱“对台戏”,他的“无理”被老师斥责为“捣乱”。为此,他父亲十分生气,可是他母亲却非常珍惜孩子的好奇心理,鼓励孩子多问,并到学校求老师不要常常斥责她的孩子,想不到老师对此大发脾气。出于无奈,母亲只好让孩子退学,自己教他,还指导他做多种不同的试验,从中发现与培养爱迪生的创造才能。后来,这个只上了几个月小学的孩子,正式登记的发明就有1300多种,成为发明大师。

父母要做好引导孩子叩开兴趣之门的导师。我们知道,家庭是孩子生长的最初环境,有人称它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对孩子形成兴趣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在家庭环境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对孩子的特殊兴趣、特殊能力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孩子往往通过耳濡目染,学习和模仿父母的行为和兴趣。因此,孩子的兴趣与父母的兴趣有时是很相似的;父母有什么样的兴趣,孩子也容易形成什么样的兴趣。

第25届奥运会乒乓球女子单打冠军得主邓亚萍,就深受她父亲的影响。邓亚萍的父亲是一个乒乓球队的教练,她从小就看父亲打球、练球,很小的时候就迷上了乒乓球。一天,她对爸爸说:“我要打球。”当教练的父亲吃惊地盯住她看了半天,因为她当时还不到5岁。最后,父亲郑重地点了点头。从那时开始,邓亚萍每天坐在爸爸的自行车后,由爸爸送她去训练馆练球。

在爸爸的支持和鼓励下,邓亚萍苦练乒乓球的基本功,不久便进入了郑州少年体校。父亲对乒乓球运动的喜好,使女儿也喜欢上了乒乓球;也正是父亲对女儿的支持、鼓励和正确指导,使她的球艺大有长进。通过刻苦训练,邓亚萍终于登上了世界乒乓球冠军的宝座,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她的成功与父亲对她的影响以及教育是分不开的。

指挥孩子要用兴趣来指挥,调动孩子要用兴趣来调动。兴趣是一个法宝,兴趣是一个手段,兴趣是一个武器。兴趣可以攻破很多堡垒:科学的,艺术的,哲学的,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甚至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

一、小兴趣左右大发展

父母千万不能小看孩子的兴趣与爱好。兴趣是智力活动的巨大动力,是人们进行求知活动和学习的心理基础。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孩子的学习,强烈而稳定的兴趣是从事活动、发展才能的重要保证。

姚明的父母是很民主的。在姚明小的时候,他们并没有刻意鼓励他把篮球当做自己将来的事业,他们只是想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同时,在学习上,姚明的父母也从来不逼迫姚明,而是以启发引导为主,重视培养他的兴趣。他们希望小姚明与别的孩子一样读书、上大学、找工作,然后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

直到姚明9岁时,才逐渐对篮球有点兴趣。到12岁的时候,他已经十分喜欢这项运动了。于是,父母就把他送到了上海体育学院,他在那儿每天都要打上几个小时的篮球。因离家比较远,姚明开始住校,这使得他有更多的时间来打篮球,他对篮球越发专注了。

那时候,姚明最崇拜的球员是阿瑞维达司·萨博尼斯、哈基姆·奥拉朱旺和查尔斯·巴克利,姚明还坦言他曾用“萨博尼斯”作为网名。在他的心目中,萨博尼斯是篮球中锋技术的教科书,“简直拥有了所有位置球员该有的技术”。姚明喜欢萨博尼斯打球的方式——娴熟的运球,用不可思议的方式把球传给空位的队友,精准的中远距离投篮。每当他在场上时,他都会效仿他的偶像打球的方式。后来,姚明很关注当时的休斯敦火箭队。这支球队以另一个敏捷的大个子哈基姆·奥拉朱旺为首,1994年和1995年连续两年赢得NBA的总冠军。

姚明迷上了这支球队,也非常崇拜奥拉朱旺。这些都使姚明对篮球更感兴趣,也使他打球的动力更足。最终,姚明登上了NBA的赛场,穿上休斯敦火箭队的队服,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可见,兴趣对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对一个人的生活和活动,有巨大的影响。

对孩子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天赋而是教育。如果想让孩子的兴趣发挥作用,进而左右未来的发展,父母要在孩子广泛发展兴趣的基础上,按照孩子的特长及爱好,发展他们的中心兴趣。父母如果仔细观察孩子的各种“劳动成果”,就不难发现孩子的中心兴趣与爱好。保护这种兴趣爱好,对孩子的劳动成果给予充分肯定,让孩子体验到创造和成功的快乐,然后加以培养与引导,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同时,父母要为孩子的兴趣发展创设良好的条件。比如,有的孩子爱好小制作,父母就该为他寻找或购买一些必备的工具及材料;有的孩子爱好音乐,有条件的父母就可以给他买些乐器。对孩子参加学校或校外组织的各种活动,如夏令营活动、参观活动等,父母也要大力支持,让他们更深刻地体验自身的兴趣和爱好,逐步使他们独具的特殊才能得到体现及发展。

二、要知道孩子的真正兴趣在哪里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是培养其各方面兴趣的关键。

在培养孩子的兴趣之前,首先要知道兴趣是怎么产生的。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且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例如,对绘画感兴趣的孩子就把注意力倾向于绘画,在言谈话语中也会表现出心驰神往的情绪。

爱好是在兴趣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孩子对某项活动发生了兴趣,就会产生参与这种活动的动机,继而参与这项活动。在活动中,他会感到很有趣,于是就产生了对这项活动的爱好。这一过程可以这样表示:兴趣一动机一行为及爱好。

一般说来,孩子对一件事物的关注时间越长,喜爱得越深,越接近他的真正兴趣。

罗宁喜爱看足球,和多数足球迷一样,他狂呼“地球因足球而转动,我们因足球而生存”,“生命诚可贵,球赛更重要”。一个不大的球,主宰了罗宁全部的生活。他的房间是足球明星会聚的“殿堂”——马拉多纳、巴乔、贝利、罗纳尔多、欧文、菲戈、贝克汉姆……这些闪光的名字和精彩的图片,在他那小房间里各显风采。还有精彩的射门镜头、疯狂的角逐场面、无奈的红牌罚下……他对这些简直如数家珍。意甲联赛、欧洲杯冠军赛、德甲联赛、世界杯……精彩的赛事他是场场不落,甚至废寝忘食。

每天放学后,同学们总能在学校的绿茵场上看到他的身影,见识他那高人一筹的足球技术,很多人都会为之赞叹。但他对足球的爱好却令父母倍感担心。原因很简单,罗宁的学习成绩,随着他的足球技术的提高而频频下跌,大有为足球而不惜放弃学业的意向。

一次家长会后,爸爸铁青着脸质问罗宁:“老师说,你上课精神不集中,学习劲头不足。下课整个班级就数你的声音最大,一有时间就去踢球。那你说说,你计划考什么大学?考体校吗?”爸爸强压怒火问儿子。

“考大学还远着呢,现在说有什么用?”罗宁接茬儿。

爸爸一听就气不打一处来:“什么有用?这个有用,还是这个有用?”爸爸一边说,一边把写字台上面摆着的足球杂志和球星照片统统都扔到了地上。

儿子大怒:“您干什么呀?您干吗扔我的东西?”

“你的东西?就这些破烂你还留着干吗?没有它们,你能整天心不在焉吗?没有这些东西勾着你,我就不信你会考得这么差!”爸爸一边说,一边动手撕墙上贴着的海报。

这下可激怒了罗宁,他抓起书包,冲出了家门,很多天都没有回家。罗宁在一个同学家借宿,心里充满了对父亲的恨,恨他不尊重自己的选择,摧毁了自己的梦。

如果孩子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此举是为了编织自己的梦,那么父亲粗暴的斥责或反对,都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打击,甚至会导致父子反目。对于这样的孩子,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帮助孩子在学习和梦想之间达成平衡,使孩子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根据孩子的兴趣来培养孩子。

孩子的兴趣往往表现出一定的不稳定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注意到孩子的兴趣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改变,不久前还很感兴趣的东西,现在已“靠边站”,让位给其他更感兴趣的事物了。

孩子的兴趣有一定的可塑性。经常听父母抱怨说,我们的孩子对什么都感兴趣,就是对学习不感兴趣。其实不然,只要用合适的方法引导,孩子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塑造和改变的。

孩子的兴趣还具有广泛性。从一定意义上说,孩子的兴趣就好像孩子的胃一样,生来就已经准备好接受任何“食物”,只是由于外界环境长期潜移默化的熏陶,而对不同的事物表现出的兴趣程度不同而已。

另外,不要让孩子在许多种兴趣之间穿梭,那样会使孩子应接不暇,疲于应付。不要指望孩子的兴趣会在一夜之间就奇迹般地开花,也别认为“狂轰滥炸”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兴趣;相反,那将破坏孩子的兴趣。

三、让孩子保持对学习的兴趣

兴趣在人的学习、工作及一切活动中起着动力作用,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确实如此,孩子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就能自觉地克服困难,集中注意力,强化记忆,活跃思维,促进学习活动有效地开展。有关资料统计表明,那些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功,首先是他们对所研究的学科有浓厚的兴趣。家长在激发、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上多下工夫,是使孩子学得愉快、学有收获的重要途径。

在现实的教育中,许多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是重成绩不重过程。在开始时就错失了良机,而待孩子的兴趣枯死之后,他们才开始紧张杂乱地对孩子乱管一通。这是典型的填鸭式、注入式教育。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孩子很容易因失去了学习兴趣而厌学。

有一位老师经常说他学校里的一个故事。有一个学生,成绩非常好,总是考年级第一名,他的家长要求把孩子转入重点中学读书,这个学校的老师与校长不同意,都说以他现在的成绩考上重点大学没有问题。可家长并没有听从老师们的意见,还是一意孤行地把他的孩子转入了重点中学。在重点中学,他孩子的学习成绩非但没有上升,反而倒退了许多,因为压力让孩子产生了自卑。好学校固然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比如枯燥、郁闷、自卑等,是非常不利于学习的。有很多成功人士,当初书还没有读完就被迫退学,但他们还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奋斗取得了让我们羡慕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