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把握当下
2786900000025

第25章 没有进取精神就丧失了先机(3)

在美国以经营推广“麦当劳”快餐店闻名世界的企业家雷·克罗克说:“我从来不认为梦想是浪费精力,反而我觉得梦想总是和实际生活有联系的。”

盛田昭夫是日本索尼公司的创始人兼公司总裁,关于创新,他说道:“唯有创新才能生存。”

美国莫里森国际公司创始人罗伯特·莫里森说:“我从来就认为,一个人不应该害怕去做任何创新的事情。”

美国波音公司创始人兼首任董事长威廉说:“在我们的观念里,没有什么是荒诞不经的,也没有什么是不能做到的。我们的工作就是不断地研究与实验,并且尽快把实验出来的结果做成成品。尽管飞行物及飞行装备已经得到了改良,我们仍要保持一颗不断创新的心。”

实践证明,不创新,你就会落后;不创新,你早晚会失败,唯有大胆创新,勇于创新,不断创新,你才能永立潮头。

磨难造就伟人

司马迁是我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也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他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在《史记》中说:“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这里提到的著作,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而这些经典,无不产生于人生的低潮时期。就是被鲁迅称做“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也是写于司马迁受了“宫刑”之后。

“愤怒出诗人”,也许就是这个道理。这种现象在国外也有不少实例。

塞万提斯在马德里的监狱里,写成了著名的《堂吉诃德》。那时他穷困潦倒,甚至连稿纸也无力购买,只好把小块的皮革当做纸写。有人劝一位富裕的西班牙人来资助他,那位富翁答道:“上帝禁止我去接济他的生活,唯因他的贫穷才使世界富有。”

产生于监狱中的伟大著作还有《鲁滨逊漂流记》、《圣游记》;瓦尔德·罗利爵士那著名的《世界历史》,也是在被困监狱的13年当中写成的。

音乐家贝多芬在他两耳失聪、穷困潦倒之时,创作了他最伟大的乐章。席勒病魔缠身15年,却在此间写就了他最好的著作。密尔顿就是在他双目失明、贫困交加之时,写下了他最为著名的著作。

马丁·路德被监禁的时候,把《圣经》译成了德文。但丁在被放逐的20年中,仍然孜孜不倦地在工作。约瑟尝尽了地坑和暗牢的痛苦,终于做到了埃及的宰相。

有的人不到穷途末路,就不会激发起他的潜能。历史上有名的“背水设阵”就很透彻地说明了“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个人生道理。

有史以来,犹太人一再受尽异族的压迫,可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诗歌、最明智的箴言、最悦耳的音乐,大多出自于犹太人。对于他们来说,仿佛是不断的压迫给了他们繁荣。如今,犹太人仍旧很富有,不少国家的经济命脉几乎都控制在犹太人手中。对于他们,困苦是快乐的种子。正因为隆冬的严寒杀尽了地下的害虫,植物才能繁茂地生长。

斯潘琴说:“许多人的生命之所以伟大,都来自他们所承受的苦难。”

1893年一个寒冷的冬夜,在南非彼得玛利兹堡的一个铁路小镇,一个年轻人因为他的肤色而被扔下火车。这个青年就是印度的甘地,那一年他24岁。当时他去南非办理一件诉讼案,并买了头等车票。火车抵达彼得玛利兹堡时,有个欧洲人走进车厢包房。这个白人一见到有色人就召来列车乘务员。其中一个直截了当地叫甘地离开,到三等车厢去。甘地反抗说:“我有这个车厢的票。”“那没用。你必须走,要不然我叫警察赶你走。”甘地愤怒地答道:“你可以赶我走,但我有权待在这儿。我决不自动出去!”结果,甘地被警察驱逐下车,在荒凉漆黑的彼得玛利兹堡火车站待了一夜。他的外套和行李都被乘务员拿走了,冷得要命。他独自一人坐着,在黑暗中颤抖。他实在不能理解为何竟有人以折磨他人为乐。特别让他愤怒的并非他自身受到的伤害和侮辱,而是人对同类的残忍,是由于肤色和信仰不同所引起的种族间的迫害。

“那是一个冬天,”他后来回忆道:“是在南非寒冷地区的一个严冬,我的行囊是我唯一的外套,而我却不愿去取回,因为我不愿再遭受一次侮辱。我瑟瑟发抖地坐着,屋里没有一丝灯光。”

很多年以前,一个美国传教士问他什么是他一生中最有创造性的时刻。他回答说是在彼得玛利兹堡铁路小镇度过的那个夜晚。在那个夜晚,他问自己:“我是就这样屈服于这种不公正待遇呢?还是为了改变与我处境相同的人们的命运而做点什么呢?”那漫长的一夜使他决心永不向暴力低头,也决不用暴力手段来达到目的。后来,他成为印度伟大的“非暴力之父”。

坚持就是胜利

在现实生活中,人人都想成功,出人头地,但大部分人都不能正视前进途中的困难,稍有挫折,就会退缩。殊不知,放弃就等于半途而废,唯有坚持才能胜利。

放弃必然导致彻底的失败。而且不只是手头的问题没有解决,还导致人格的最终失败,因为放弃会使人产生一种失败的心理。

如果你使用的方法不能奏效,那就改用另一种方法来解决问题。任何问题总有一把解决的钥匙,只要继续不断地、用心地循着正道去寻找,你将会找到这把钥匙。

很多有目标、有理想的人,他们工作,他们奋斗,他们用心去想,他们祈祷……但是由于困难过多,他们愈来愈倦怠、泄气,终于半途而废。

怎样才能培养这种不放弃、打不败的心态?办法之一是永远不要说失败,因为如果你一直说失败,你很可能会说服自己去接受失败。

阿利克斯·哈利一直梦想成为一名自由作家,为此,他离开工作了20年的海岸卫队,来到了纽约。在纽约,哈利只认识乔治·西姆,他们是在田纳西州的海宁市一起长大的伙伴。

哈利租住了一间储藏室居住,这间小屋又阴又冷,而且没有浴室,但他并不在乎这些。哈利赶紧买了一台旧的打字机,开始了写作生活。

大约过了一年,哈利在写作上仍然没有什么突破,哈利有点儿怀疑自己的能力了。推出一篇作品是那么难,挣的钱勉强能糊口。但哈利坚持他多年的梦想,继续为之奋斗,即使前方的路充满失败的恐惧与坎坷。在那些日子里,希望就像幻影一样渺茫,大凡每个渴望成功的人,都领略过这种希冀与焦虑搅和在一起的滋味。

哈利希望境况马上好转,但并不如愿。感谢上帝,幸好乔治帮助哈利暂时地渡过了难关。

通过乔治,哈利认识了纽约的一些艺术家,他们也在为成功、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苦苦奋斗。例如,约·戴乐尼,他是位绘画能手,但他总是缺吃少穿的,每逢这时,他就去临街的屠户那儿要个大骨头——尽管上面仅挂着一星半点儿肉,再从杂货铺那儿要点儿蔫菜叶,约用这两样东西就能做上一顿可口的家乡汤喝。

还有一位同村人是年轻英俊的歌唱家,他努力经营着一家餐馆。据说,如果有位顾客想吃一份牛排,他马上就会跑到街那头的超级市场买来。他的名字叫哈利·贝勒弗特。

像戴乐尼和贝勒弗特这样的人给哈利树立了榜样,使他懂得了要实现梦想,就必须做出一些牺牲,并要想尽办法维持生计。这就是在成功的幻影下生活的全部内容。

吸取教训后,哈利渐渐开始出售一些文章。哈利写了些当时大家所关注的问题,例如民权、美国黑人和非洲黑人等。就像鸟儿南飞,哈利的思绪也回到了他的童年,在他那间静静的小屋里,哈利仿佛又听见了奶奶、表姐乔治亚、还有姑妈普拉斯和丽兹的声音,仿佛又听到她们讲述其家族和奴隶制度的故事。

这些故事都是美国黑人过去忌讳谈及的,哈利向来只把它们埋在心底,并留在了记忆里。但是,有一天在和《读者文摘》的编辑们吃午饭时,哈利向他们讲述了他奶奶还有其他人给他讲过的故事,哈利还告诉他们,他想写一部家族史,从他的家族中被贩运到美国的第一代人写起。就这样,午饭后他拿到了一份合同,他们保证给哈利9年的生活费用,让哈利专门从事研究与写作。

实现梦想是漫长而艰难的跋涉。就在哈利离开海岸警卫队第17年,也就是1976年,坚持终于让他获得了成功,他的作品《根》发表了。一瞬间,哈利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以前所有的疑惧,今天都变成了人们对他的赞誉。

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只要你认真,凡是能想到的事,就有可能做到。因为他相信,任何困难,都是可以被战胜的,只要你肯去努力,肯去拼搏与奋斗。在进取心面前,阻力会知“难”而退,下面是关于拿破仑·希尔的一个故事:

年轻的时候,拿破仑·希尔抱着一个当作家的雄心。但由于他小时候家里很穷,所接受的教育并不完整,因此,有人就告诉他,他的雄心是“不可能”实现的。

年轻的希尔存钱买了一本最好的、最完全的、最漂亮的字典,他所需要的字都在这本字典里面,而他的意念是完全了解和掌握这些字。以后他把整个的事业建立在这个前提上,这就是说对一个要成长,而且要成长得超过别人的人来说,没有不可能的。

要想做成一件事,你要从心里就坚信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并且把“不可能”的想法,从你的心中铲除掉。谈话中不提它,想法中排除它,态度中去掉他,抛弃他,不再为它提供理由,不再为它寻找借口,把这个字和这个观念永远地抛弃,而且用光辉灿烂的“可能”来替代它。

消极是进步的最大敌人。首先你要认为你能,再去尝试、再尝试,最后你就会发现你确实能。

做事情要有如此的精神,才会成功,一个人在面临困难的时候,逃避不是办法,只有鼓起勇气予以克服才是最重要的。在这种情况下,往往能够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智慧和潜力而获得良好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