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美军海外征战记(全集)
2780600000015

第15章 先训后战潘兴坚持己见 边干边学美军终成劲旅(2)

一个星期天的上午,“老虎”乔治·克列蒙梭来到美国陆军第1师师部。他当时尚未担任法国政府总理,但已是内阁的一名重要成员,他来找潘兴。因为没有找到,他就同该师师长塞伯特将军举行了一次会谈。法军总参谋部成员维扎特·德卡斯特尔诺陪同克列蒙梭前来,当着克列蒙梭的面,他期望这个师能在9月12日开赴前线。

“这是一个大难题”,塞伯特将军当即说明,他未被授权作这样的安排,这样的决定完全要由潘兴将军来作出。

这时克列蒙梭从椅子中立起身来,在小房间里走来走去,用英语发表了一篇慷慨激昂的讲话,说明了局势的严重性和美国部队立即开赴前线的绝对必要性。塞伯特将军说明了全师的官兵状况,克列蒙梭针对这个问题又作了发言。

他说,现在不是要我们等这个师一切都准备好了再开赴前线的问题,现在关键是这场战争的胜败问题;法国士兵的力气已经耗尽,士气已降到了最低点;几个月过去了,前线还看不到美国的一兵一卒,他开始怀疑美国的诚意。他说他曾设法求见潘兴将军,但没有找到。因为事情至关重要,所以他直接来找塞伯特将军,美国部队必须投入战斗,作出某些牺牲,以此来向法国军队证明,他们是说到做到的,他们将在那里战斗到底。

塞伯特听了这番谈话感到很窘迫。他力图说明,他不能下这样重要的命令,必须同潘兴本人商量,接着竭力委婉而又坚决地继续指出,在对美国部队进行充分训练,使之能在训练水平相当的情况下去对付敌人之前,就把他们投入战斗,乃是一场极大的冒险。

“对于我们这支威名远播的精锐部队来说,一开赴前线就蒙受严重和不光彩的挫败,将对美国士兵和盟军的士气产生灾难性的影响。”塞伯特实际上是在重复潘兴的训词。

克列蒙梭“哼”了一声,德卡斯特诺尔嗤之以鼻,他们冷冷地向美国人告别,带着难以名状的失望心情匆匆离去。

伴随着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不仅法国人和英国人越来越不耐烦,而且连有的美国军官也认为潘兴的训练计划搞得太过分了。

陆军参谋长马奇将军一向不喜欢潘兴,他对潘兴的这一做法当然是极尽冷嘲热讽之能事,他在参谋部军官中散播了这样一种论调:“潘兴方针的实际效果是这样的:作为美军大部队的师经过了4到6个月的训练,而且往往主要在美国本土营地内进行,士气极为高涨,渴望着一到法国就立即投入战斗。但却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他们早在美国就受过的训练和操演,从而磨掉了他们的热情和锋芒。”

时间长了,甚至连一向对潘兴信任有加的贝克部长也赞同了上述观点,只是碍于情面,才没有贸然对潘兴进行干涉。后来他实在是有些着急,终于忍不住给潘兴写了一封信,信上说:“我们刚刚发觉两件与在我国境内进行训练有关的事情,而在我们参战之前,显然谁也不懂得或谁也没有想过这两件事情。第一,如果说在和平时期,在没有现实战争刺激的情况下,将新招募入伍的人训练成士兵可能需要9个月或1年的时间;那么现在激烈的大战正在进行,人们都急于使自己符合标准以便参加战斗,在这种情况下就不用费这样长的时间。我们现在肯定只需要3个月就能使一名士兵受到比和平时期9个月的训练内容更丰富的训练。第二,我们也知道,人们在国内训练营地待的时间过长,就会意志消沉,急躁不安的情绪就会产生,它的害处同较长时期的训练所带来的好处一样多……“我想您将会看到,在此经过4个月训练的人已接近于做好准备,可以与您的老兵和有经验的部队结合使用,因此,至少就步兵而言,在欧洲进行长时间的训练似无必要。”

贝克部长的建议是否对潘兴起了促动作用,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面对着德军1918年攻势,也为了建成一支能参加协约国军反击的美国陆军,潘兴终于不得不将他那些尚未完成预定的全面训练的师用于进攻。

事实上,自从踏上法国土地那一刻起,众多美国军官尽管在不熟悉的地点同不熟悉的敌人即将打一场不熟悉的战争,但他们边干边学,很快就适应了环境,进入了角色,许多人逐渐成为独当一面的行家里手,在他们的指挥和带动下,整个美国陆军成为一支任何人都不可小视的生力军。

其中尤以乔治·马歇尔、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小乔治·巴顿三人的表现最为出色。

乔治·马歇尔这时只是美国步兵第1师参谋部的一名临时中校。后来在他成为名将时有人认为他在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没有参加过一次前线的战斗。如果这是说他没有真正跳出战壕,用步枪和刺刀同德国人进行过肉搏的话,那是真的。但如果说他大部分时间呆在后方,没有经历过战壕作战的危险、磨难和艰苦生活,那就完全错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经历过的战斗和躲闪过的毒气弹、子弹和炮弹比许多美国军官都多。

当时,马歇尔的任务是使第1师师部随时了解前沿阵地的情况,检查部署和物资给养,密切注意部队的士气。他执行任务认真,因而他更经常的是呆在前沿战壕,而不是在指挥所。他常常单身一人步行到前线巡视,只带上防毒面具、左轮手枪、干粮和一件笨重的雨衣,用来抵御在这块阴森可怖的战场下个不停的寒雨。那里经常雾气腾腾,他却巴不得有雾,因为有雾他就可以爬出蜿蜒曲折、坑坑洼洼并且鼠患成灾的壕沟,趟过无人区的泥泞地,从一地走到另一地而不被敌人发现。他已经习惯于冒着炮火前进,每当听到炮弹循着弹道从头顶上空飞啸而过,他便本能地仆地卧倒。像每一个正在作战的士兵一样,他最怕一件事-在爆炸的炮弹当中有一发会把毒气溅他一身。

在马歇尔参加过的大小数十战中,没有比康蒂尼村战斗更令他刻骨铭心的了。那是一个被德军占领的小村庄,协约国军需要它,第1师奉命把它拿下来。

士兵们经过苦战终于攻下来,他们受令坚守阵地。他们经受了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后阶段最密集的炮火射击,守住了村子。

马歇尔差点没有赶上康蒂尼战斗。刚好就在战斗开始前,他骑马朝战壕走去时,马在泥泞中打滑把他摔了下来,他的一只脚卡在马镫里被拖了一段路。他的脚踝骨折了。但他只是包扎了一下,忍着巨大的疼痛坚持到战斗胜利结束。作为一名军人和一个男子汉大丈夫,康蒂尼成为他个人发展道路上的一个新起点。

马歇尔的出色表现引起了总司令潘兴格外注意。随后,一纸调令将他从第1师调到驻在法国肖蒙的美国远征军总参谋部工作。

潘兴的总部设在巴黎南面的一大片葡萄园中,这里没有受过战争破坏,远离西线的泥泞、血污和作战噪音,对于马歇尔来说,这是一个陌生的环境。他后来写道:“这里的新同事们一年来一直在为一支数百万人的大军做着计划和组织工作。诸如海运吨位、卸船港口、供应和物资调运部门的船坞和仓库建设等问题,每天都使他们伤透脑筋。训练新到法国各师的方法,设法弄到七五(加农)炮和英式重炮,制造坦克以及处理同法军和英军的复杂关系等,则是他们日常谈话和讨论的主题。”

在潘兴总部的作战室里过日子,也许不会像在第1师那样有生命危险,但马歇尔发现它十分累人,而且,每当自己不得不为部队的行动作出重大决定时,他更感痛楚。在这里,他学会了如何组织一系列复杂的部队调动,来保持向前推进的势头;学会了如何让一个装备充足的师接替另一个行将粮尽弹绝的师,轮番交替前进,不给敌人以喘息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