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婚姻捍卫战
2773400000031

第31章 学会理财,让你的婚姻“利滚利(1)

经济是婚姻的栓马桩

英国流传着一首民歌,民歌的内容是:小伙子必须在两个女子之间做出选择,一个美丽却贫穷,另一个富有却难看。小伙子娶富有的女子为妻,结果是一场悲剧:至少两个人甚至常常是三个人都痛苦而死。民歌的主旨是小伙子应该娶那个自己真正爱着的美丽的姑娘为妻。

民歌所表达的意思很明确,为了钱而结婚不会有好下场,而娶一个美貌的妻子则不会有不好的结果,但是民歌中并没有说原因是什么。难看姑娘,天生命好,拥有一大笔财富。所以你可以说,她因此不配得到小伙子的爱。但是贫穷姑娘虽然美丽,也不能成为她赢得小伙子的理由,因为她的美貌也是天生的。她们两人都是从父母那里得到了自己的财富或者美貌。既然如此,为什么小伙子拒绝财富选择美貌就是高尚和可取的,而他拒绝美貌选择财富就是低贱和卑劣的呢?

情感无疑是婚姻的基础条件,但绝非充分条件,就像林妹妹是绝对不会嫁给樵夫一样。如果从经济入手来看待婚姻,很多人认为那一定会伤感情,但当人们越来越感到经济原来像情感一样是维系婚姻的重要支柱时,婚姻离不开经济基础,经济是婚姻的保障这一观点也是不言自明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社会理论在婚姻上也同样可以套用,最常见的一句俗语:贫贱夫妻百事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其余的各方面的都有,唯独没有经济基础的时候,家庭琐事所需要的钱就能成为感情不和的代名词,生活是多彩多姿的,这就决定了上层建筑也是丰富多样的,但它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

有一位出身豪门,漂亮而又任性的姑娘,钟情于一位贫穷的青年画家。她的家庭强烈地反对他们的结合,姑娘离家出走,坚决地搬进了青年的家。在画家那间冰冷、阴暗的小屋里,姑娘眼睛明亮闪烁,坐在青年的画板面前,青年怀着深深的情感,把她的爱意印在了画面上。但是,时间一天天过去,寒冷、饥饿使得姑娘日渐憔悴,从她嘴里吐出的那神圣的三个字,也越来越微弱。终于有一天,她在这冰冷的小屋里病倒了。姑娘提着自己的小皮箱回家了。许多年以后,青年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中年画家。在他的盛大的画展上,题为“我爱你”的那张纯情恋人的肖像,依然是他的创作中最夺目的作品。这时,他当年的恋人已经是他人之妻。一位贵妇人站在那肖像面前,久久不愿离去。当画家听说,有人希望出高价买他的这幅画的时候,他虽然不假思索地拒绝了,但还是怀着好奇心,走过来看看意图买画之人。可以想象,这对儿当年的恋人,在肖像前重逢的景象:百感交集,久久凝视。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出现矛盾时,不要轻易而固执地选择上层建筑。也许你放弃“面包”而选择爱情时,你会什么也得不到。感情在婚姻中都得遵循经济规律,没有经济什么也无从谈起,在家庭的争吵中没有一件归跟到底不是为了经济的。由此可见,经济有时就像是婚姻的栓马桩,婚姻的幸与不幸大都维系在上面。

当然这里的经济所指的不是一段婚姻需要多少钱,现实中不乏那些钱不多,但是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的故事,也有夫妻二人财产很多,但是婚姻并不幸福的实例。可是婚姻当然离不开经济,经济是一个家庭的命脉,没有经济,幸福的生活无从谈起,那么婚姻的经济是什么?婚姻中的经济是指,一个家庭的收入来源、开销以及理财等。如同现代社会离不开电能一样,我们也离不开金钱,绝对离不开,如果你离开了你就是圣人,所以婚姻也在由原来的感情变成现在经济的门当户对。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到今天的历史来看,我们是得遵守,而且必须得遵守。

婚姻走入理财时代

很多人现在忌讳在婚姻里谈钱,但钱却是我们每天都要面临的问题,如果连钱都不能谈,那日子应该怎么过。理财是为了让我们活得更快乐、更自由。随着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人们的钱会越来越多。过去个人和家庭积累资金的办法就是省钱存钱,工资除了日常开支就全部存在银行里生利息,这就是唯一的投资途径。现在的股票、基金、外汇,还有各种名目的理财产品,让人眼花缭乱,难以选择。真是没有投资渠道时发愁,投资渠道多了更发愁!

无论身处豪门,家财万贯,或者小康家庭,小有积蓄,还是一穷二白,都离不开理财。身在豪门中,有数不尽的家财,理财才能让家产得到合理规划和充分利用;小康家庭懂得理财,才能争取利益最大化,将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口袋从来没超过半年的口粮,那么你就更需要理财,才能咸鱼翻身,大展宏图。

环境和社会的大变化让我们不再轻松了,我们好像也没有单位可以依靠终身。我们知道未来是不确定的,说不定一场大病或者意外就能让自己的婚姻和家庭风雨飘摇;我们还需整天琢磨着怎么在孩子身上多投点资,或者让父母和自己“老有所养”,不至于增加子女负担。那么,现在你是否应该打点理财的主意了呢?

在北京东四四条小巷的家门口,一位银发碧眼的外国老太太整倚着门等丈夫买菜回来。这就是上个世纪有名的跨国之恋的主人公杨大爷和范?霍亨德普?米拉大妈。杨大爷叫杨宝禄,土生土长的老北京。米拉大妈出身于荷兰的一个名门望族,就连驻华大使见到她也要敬她三分。在两人牵手走过的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这条老胡同见证了一位荷兰贵族小姐到一位北京平民媳妇的独特经历,见证了一段从一见钟情到白头偕老的爱情故事。而两位老人作为故事的主人公,如今也成了胡同里最动人的一道风景。用杨大爷的话来说:“早已老头老太,依旧青梅竹马。”

回忆起当年,米拉大妈总是一脸幸福。1956年夏季的一天,北京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市电机总厂工作的杨宝禄下班回家,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让他在公交车站和米拉撞出了缘分。说起当年事,米拉的中国话,便是一串串的。她说,那天下雨,自己打着雨伞在5路汽车站等车,忽然伞下钻进一个男青年。没有别的理由,躲雨呗。伞外大雨滂沱,伞下两人相视一笑。米拉有伞,所以她把男青年送回了家。

第二天,天空格外明媚,米拉听街坊说有个秀气的中国小伙子等在院外,一看,正是昨天那位。原来昨天她把地址告诉他了。米拉的大姐当时就埋怨她,放着周围那么多优秀的追求者不找,为什么偏要找个中国穷小子?米拉回答大姐:“不是找的,是碰上的。我觉得这很浪漫,我就喜欢这样的浪漫。”

当时米拉随母亲、姐姐和继父一起来华,在北京已住了3年,杨宝禄是她第一个看上眼的男子汉。可那时她已经买好了回荷兰的机票。接下来的4年里,在公共汽车站埋下的爱情种子,借着一封封书信,横跨碧波万顷的大洋,在两个年轻人的心中生根发芽。

1960年1月1日,米拉和爱人携手步入婚姻殿堂,北京的胡同里多了一位荷兰姑娘。成了北京媳妇,米拉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按照荷兰的传统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了丈夫的姓,变成——杨米拉。杨宝禄戏称为:“羊”把大米拉回家。在这个中西合璧的家庭里,两位老人在生活习惯和文化习俗上都努力向对方靠拢。米拉爱吃中国菜,杨宝禄则喜欢西餐、油画和交响乐。

杨宝禄是靠寡母在袜厂做工,在幼儿园当老师辛苦赚钱抚养大的独子,后来又靠一名教师资助才从北京大学电机系毕业,家境的贫寒可想而知。为照顾好大家庭,大学毕业的米拉放弃了参加工作,成了一名全职家庭主妇,她跟着婆婆学做中国菜,照顾全家的生活起居。远在荷兰的母亲生怕女儿受委屈,时不时寄来些营养品,都被她当成了给婆婆、孩子们改善生活的“调剂品”了。

上世纪60年代初,随着家里人口不断增多,经济上越发紧张了,一向认真的杨宝禄开始在家中实行“计划经济”,建立家庭账本,开始了小家的理财,这让从小衣食无忧、性格大大咧咧的米拉有些接受不了。“连几分钱都要记账。每个月对账,如果差了钱,他的脸立刻就阴沉下来。”直到现在,提起记账的事,米拉还是一肚子苦水。坐在旁边的杨宝禄却一直呵呵地笑着。米拉也深知,在困难时期家里还多亏了有这个账本:“那时候一个月就十几块钱,要养活一家人。如果不好好计算,日子还真不好过。”现在,杨家还保留着这个传统,家里的记账本已经有厚厚一大摞了。

其实婚姻不是你最大的财就是你最大的债。从财务的角度讲,结婚本身就是理财。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婚姻财富的规划正是对家庭负责任的表现,任何事情事前的防范远比事后的救济成本要小得多,双方在理财中都可以得到自己的保障。婚姻理财的作用就是将一些规则透明化:夫妻之间将来将按照一种什么样的财富模式来生活?夫妻的日常消费体系是怎么构成的?你对财产的管理权和支配权有多少?未来你将得到什么样的预期收益?人们都希望能和自己的另一半百年好合,理财更是婚姻幸福美满的重要因素。

理财误区逐个数

很多人对婚姻中的理财或者是还不了解,或者很盲目,这些都是理财方面的弱点。盲目冲动、斤斤计较、随波逐流、突击消费的事时有发生。想要理财成功,首先就要认识理财有哪些误区:

1认为钱少没法投资。

小财更要理。刚结完婚的年轻夫妇,积蓄不多,觉得理财这个问题离自己似乎还很遥远,就那么点钱有啥可理的。努力赚钱,不乱花钱,有钱就存银行,这是大多数人对于理财的认识。其实,财不论多少都需要理,特别是小财更要打理。

小尤和小孙是大学同学,都刚结完婚。小尤在上海工作,月薪平均7000元,小尤是租房,每月需交2200元房租。小孙与小尤情况差不多,但是小孙已经拥有两室一厅的房子两套。而这完全取决于小孙的理财观念。

他先是在工作最初的几个月省吃俭用,按揭了一套两房一厅,而后他自己住一室,租出去一室,那一室户的租金基本上可以用来按揭。这就叫以房养房。不久,他又用自己的存款购得了一套按揭房,又是租出去,又是用房租来交按揭金。于是,工资差不多的,小孙已经有了两套房子了,可是小尤却还在租房子住。

理财不是有钱人的事,小财更需要理,理得好,往往事半功倍,提前使你的家庭达到财务自由。

2埋头储蓄。

“钱多了,就代表理财效果有了。”一些人认为,理财不可靠,存钱才是王道。牛先生经营自家小店十几多年,辛苦赚的钱多数存在银行,他从来没想过购买什么理财产品。

把钱全以储蓄存款的方式存入银行来理财是不合理的。如果遇见通货膨胀,那么银行里的钱就会贬值,客户必须要提高投资收益才能抵御通胀,所以专业理财方案和合理的资产配置才能为理财加分。

3只买不理。

小唐在一家外企上班,一个月工资有15000元。由于工作忙,关于理财,她是“有闲钱没时间”,所以她一直坚信长期投资的理念。她买过不少理财产品也投资过股票,但是几乎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长期投资其实不代表是对某一产品持有较长年限,而是投资者应养成的一种长期投资习惯。理财其实要讲与时俱进的,长期理财不一定就是最好的。不同时期,投资方向和风格都要随之改变。适时也可以选择一些短期产品。

4为了理财而理财。

为了能够拥有更多的财富而拼命地工作、拼命地赚钱,却不知道积累财富的意义何在,这种生活方式是自己成了金钱的奴隶,而不是金钱的主人。

也许在五年前,“理财”对大部分人来说还是个稍显生涩的词语。但在经历中国理财市场这几年间的爆发式增长后,“理财”的观念可以说是深入人心了。然而,从对理财漠不关心,到现在不知不觉中有些人却又走入了一个新的误区,那就是为了理财而理财,每日每夜为钱财奔波劳碌不得自拔,却忽视了理财的根本要义是让生活更加美好。理财固然是为了生财,但这并不等于说,这便是理财的根本目的。财富对于每个人、每个家庭的重要性自然毋庸置疑,但培根曾经说过:“金钱好比肥料,如不散入田中,本身并无用处。”尽管坐拥大笔财富,却不知如何使用它,不知如何用财富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完美,为了理财而理财,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新的误区。

那么理财的要义究竟是什么?理财的目的并不是财富越多越好,数字的堆积除了给我们带来一种所谓的“安全感”之外,并没有太大的意义。真正的要义在于在拥有同样多资源的基础上,动用理财这种工具,让我们获得更多享受生活的机会。比如通过积极的理财投资,让我们的储蓄获得更高的保值增值效果,确保我们在今后丧失收入能力后仍然能够保持较高的生活水平;比如通过合理地分配财富,让我们提前达成各种生活的目标,保障这一生中优越的生活。

5只要赚的多,理不理财无所谓。

当下高收入群体中也存在着大量不会理财、不愿理财的人士。大部分人都抱着的观点就是:反正我挣得多,即便大手大脚地消费都花不完,何苦还难为自己制定理财规划呢?这样的家庭往往已经不用为买房、买车、结婚等高开销项目发愁,但需要注意的是,当下挣得多并不代表一辈子挣得多。特别是许多经商的群体,也许生意好的时候可以赚个盆满钵满,但不能忽略其存在的不稳定性。也许现在挣得多,那么十年后呢?二十年后呢?乃至退休后呢?是否能依然保持目前的生活品质?因此,资产管理也讲究可持续发展,而理财则是最有效的方法。

6盲目投资无主见,躲不开的“羊群效应”。

投资没有主见,盲目听别人的话,跟随别人的投资行为,导致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或投资产品。很多新手尚未掌握基本投资知识就急于开始投资,并对周围一些获得较好收益的投资者、专业证券机构存在“崇拜心理”,导致他们在进行投资决策时都出现了仅听别人推荐就购买某只股票或追随大多数人购买同一只股票的情况。而即便是一些老股民,也会出现从众心理,或者以小道消息为投资风向标,结果遭遇惨跌。

片面追求“快速致富”,片面追求“短高快”,是很多个人投资者的通病。

但我们必须明白,任何投资行为都存在一定的风险,投资者只有在了解自己、了解市场的基础上做出适合自己的投资决策,才是对自己负责任的表现。任何盲目听从他人意见或“随大流”的行为,非但不能降低投资风险,反而容易给自己的投资带来更大的损失。

轻易听从他人意见、盲目跟随市场热点,也是投资者对自己的判断、决策能力缺乏自信的表现,而要想树立自己对投资决策能力的自信,投资者就必须学习并掌握相关股票、基金、债券和保险等投资理财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