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能看得见的有限的东西里面,也常常是看得不够真实的。比如,每秒钟二十四帧的图画,就让我们看起来以为是真实的动作了,所谓电影。何况每秒钟振动十的九次方以上的微粒了。这些微粒的排列密度的不同,不但是把我们的视觉给骗了,甚至是把我们身体的触觉也给骗了,使得我们对物质的感觉有硬的、软的、滑的等等多种分别。
试想一下,我们如果是生活在具有望远镜、显微镜、聚光镜、透视镜等等佛教所说的“天眼”情况下,我们所看到的一切会是什么样子的?我们耳朵的听觉、鼻子的嗅觉、舌头的味觉、身体的触觉,这四件对外界能够感触的器官也是一样,不但功能低劣,而且绝大部分是给了我们不真实的信息。
我们众生因为无始以来的贪、嗔、痴把自己迷惑了,使得我们失去了像佛一样的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六通(一天眼通、二天耳通、三他心通、四宿命通、五神足通、六漏尽通)的对外感知的本事。它把我们本来也具有的,像佛一样的感知能力给迷惑掉了。
所以,我常常比喻,我们凡夫的这些感觉,就像躺在手术台上被打了麻醉针的病患,失去了平时能够感知疼痛的能力一样。我们被贪、嗔、痴这个麻醉品,把我们对外界感知的能力给麻醉了。而佛则是时时刻刻处于觉悟的状态,这就是我们凡夫众生与佛对外界感知能力上的区别。
但是,佛陀告诉我们,不要害怕,只要我们去掉这些贪、嗔、痴,我们就能够一点一点地恢复我们本来具有的,像佛一样的对外界的感知能力。通过使用这些能力去为大众服务,达到圆满的程度,我们凡夫也就成佛了。所以,佛教的理念是一切众生皆能成佛。
佛教“业”字科学说
从字典上我们可以查到“业”这个字有很多的意义,在网络上我们也可以查到。从佛教的角度来说,它还有下面这些意义:
古印度语称为羯摩(梵语Karma,巴利文Kamma),中文翻译为“业”。业有三种含义:一者,造作;二者,行动;三者,做事。在佛陀未出世之前的古印度,人们对业的解释为“做事情”。他们认为因为有欲,故有种种的欲向与欲望,我们的意念就有意志与方向,因为有欲向就会造业,有业故有果报。佛教用语中的“业”特别有“造作”之意。我们起心动念,对于外境与烦恼,起种种心去做种种行为。行为可分为身、口、意:即用身体去做,用口去讲或心里在想,这些都是行动,称为造作,也称为业。这样的一个造作过程,就会招来将来的果报,从果报来看它的原因,就有所谓业的因;从业的因到业的果报,就有所为的业力,即是说由业力与外缘配合形成果报,就是所谓的业力。具体分析如下:
1、业因:我们在造作时,所做的行为,以及所做的事,称为业因。然而真正的业因是烦恼,如果没有它,我们就不会造作,故烦恼才是造作(业)的真正之因。
2、业力:我们造作的行为会形成一股力量,将来使我们承受各种果报。比如说我们骂人一分钟,这一行为(业因)一分钟后就已消失,但他有力量存在着,到将来有因缘时,它就形成果报,此称为业力。业力本身没有控制者,没有主宰者,是行为本身形成的力量。比如说天下雨,大地自然被它淋湿,它有一股令草木旺盛的力量存在着;我们造作各种行为之后,自然会形成一股力量,将来我们就得要承受各种果报,此为自然界的现象。
3、业果:即是业报。我们过去造业,因缘成熟,就形成果报,称为业报。有了业因,就形成业力,但未必即有果报,因为业力形成果报,要依赖外在的因缘来引发。所谓因缘成熟,即是业力(一般人所说的业因)与众缘配合,而形成果报;如果没有众缘,就不可能形成果报。故经中常说:“若经千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聚时,果报还自受。”这是佛教中一个很著名的偈语,它的意思是:我们所做的行为(业因),形成了业力,它需要众缘来引发,才会形成果报。如果业因没有形成果报,它的势力可延续到千百劫之久,等到因缘会遇成熟时,我们必定还要承受那个果报。
再看一下业的分类:
1、以业的作用方式来分:
(1)身业:身体的行动是一种造作,故身体的行为就是身业。
(2)口业:用心驱使口讲话,是一种行为造作,故讲话是口业。
(3)意业:我们的思想,也是一种造作,故驱使心去思维事物,就是意业。身、口、意三业的真正造业的主因是意,也既是我们的心。故有身、口业,必然会有意业存在,有意业未必有身、口业。
2、以业的性质来分:
(1)善业:我们造作的一切行为、事情,将来会形成好的果报。
(2)恶业:我们造作的一切行为、事情,将来会形成恶的果报。
(3)无记业:我们造作的一切行为,它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比如走路、挠痒,这其中无善亦无恶,那只是你身体痒,就很自然,很习惯地挠了一下,这就是无记业。有人说无记业没有果报,这是不正确的。大乘佛教认为,无记业是有果报的。比如说,在一起飞机意外失事的事件中,当时机师并没有生起杀害搭客之心,但是当一些搭客在命终时,可能生起嗔心,怪罪於机师,认为这是他的疏忽所致,将来那位机师就可能要受到果报。善恶是指我们的心起善或起恶心而言,但有时候并非完全如此。我们有时候会因为愚痴而起善心造恶业。比如说,有人病得很痛苦,你起善心杀了他,杀人是恶业,以后要受恶的果报,但你却以为帮他脱离苦海,解脱了。依佛教的因果业报来说,这只是使他要受的病苦,延迟到下一世罢了。所以善恶业有时候并不因为我们的心是善或恶,而是要以果报来决定才是最正确的!
3、以共业与不共业来分:
(1)共业:我们造一些业,互相影响,关系密切,大家一起受果报,称为共业。比如我们共用佛堂来听闻佛法,同住在一所屋檐下等,此皆是我们的共业。
(2)不共业:我们造一些业,只影响个人的身心,个人受报,称为不共业。每个人的身心都是不共业所形成的果报,比如我们内心的思维,别人是不能和我们共同享用的。
通常共业中有不共业,比如同是一个国家的人却有不同的家庭,每个人享用自己的家庭物资,享受自己的家庭生活,这就是共业中的不共业。
4、以定业与不定业来分:
(1)定业:有些业的“果报”与“受报的时间”都已肯定,称为定业。比如杀人,果报是将来坠入地狱,称为报定;如果坠入地狱的时间也肯定,称为定业。如果坠入地狱的时间不肯定,称为不定业。在佛经中说,杀父母亲的业是逆罪,死后下一世必定坠入地狱,称为定业。
(2)不定业:有一些业的“果报”与“受报的时间”都不肯定,称为不定业。经常听说拜佛忏悔消业障,如果我们有深入经藏的话,就知道佛陀有三不能,其中一项就是“定业佛不能转”比如杀父杀母,定业不能转,今生死后必定坠入地狱,任有你怎样拜佛忏悔,都无法改变它的果报。但是不定业就不同,可以通过拜佛忏悔、修行来改变它。所以有许多人想靠忏悔来把一切的业消灭掉,这是不可能的。有些定业没办法转,一定要受报。那佛陀不是很差劲,没有能力吗?那也不能这样说,佛在世时有一位波斯匿王,他杀父篡位,后来忏悔皈依佛教,在他死后,坠入地狱,但是很快就脱离地狱之苦,这是因为他遇到佛陀,皈依三宝,求佛忏悔等种种善根因缘,使他的定业有如此的改变,但“坠入地狱”的这一定业一定是要受的。
5、以引业与满业来分:
(1)引业:我们造了某些业,可引今生死后到六道中的某一道出世,称为引业。
(2)满业:我们投生到某一道,必须要有一些业报,使这一生的业报完满,称为满业。我们今世做人,就是过去世造了投生到人道中做人的引业,但每个人的果报都不一样,所以除了引业之外,还有其他的业,这种种业与引业配合起来,才圆满我们这个人生,这些业报,称为满业。又比如我们造很大的善业,可升天,享受天上的果报;如果造了很大的恶业,也可使我们坠落到地狱中受苦,这就是引业,但坠入地狱的每个众生的业报有不同,此为满业。业的分类很多,现在只讲这些,它们之间都有关系,比如身口意三业,有分善恶与无记,就是说身业有善恶与无记,口业有善恶与无记,意业有善恶与无记。身业有共与不共业;口业有共与不共业;意业有共与不共业,它们之间都有关系。
从经典角度来看“业”字:
佛教使用的“业”是梵文(karman羯摩)的意译,今译为“行为”(英译act,action,performance,business)。“造业”也就是实施一定的行为,指有情之行为。此“业”之思想,原是印度独特的思想,在印度人中相当普及,并以之为招致轮回转生之一种动力。佛教沿用此语,谓以此“业”为因,能招感苦乐染净之果,而得众生与器界之报。若于迷界而言,由烦恼起业,由业招感苦果,现出迷界之依正二报。佛教认为一切万法无不基于因果之法,不仅众生之种种苦乐果报,其依报——世界之净秽等,亦悉由业所感。
业之种别甚多,大别之,不出身业、语业、意业三种。此身语等业又可依表、无表之标准加以区分。能表示自心之善等以令他人知晓之业,称为表业;不能表示自心之业,称为无表业。依《俱舍论》卷十三所载,表业、无表业俱以色性为体,故身语二业各有之。意业非色,不能表示,故不称为表;无表故亦无无表。依此说,业总有五门,即身表业、语表业、身无表业、语无表业、意业。然若依《成实论》卷七所说,意业亦有无表。另外,《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三(末)载,大乘亦有人谓意有表、无表二种。又,《成实论》卷八分别作业、无作业、非作非无作业,谓业有此三种,其中非作非无作即是意业。
此外,诸经论中将业分别为思业、思已业二种。“思业”是所谓心所之思,即意业;“思已业”又称思所起业,谓思之所作,即身语二业。此中,说一切有部说身语二业系以色声为体,故思已业即为色业,然而经量部及大乘谓三业皆以思为体,故思惟思(即“审虑思”、“决定思”二思)为思业,作事思(即动发胜思)为思已业。
此外,又可约三性,而将业分为善业、恶业、无记业三种。或约界之上下及感果之可爱、非可爱,分为福业、非福业、不动业。或约苦、乐、舍三受,分为顺乐受业、顺苦受业、顺不苦不乐业三种;又,此三受业各有定、不定之异,故可再分为决定业、不定业二种;又,决定业中由于受报之时限不同,故可分为顺现法受业、顺次生受业、顺后次受业三种,此三种与不定业合并为四业;又有将不定业分为时分不定异熟定、时分不定异熟不定二种,合并前三种决定业而称五业;又可将三种决定业各分“时分异熟定”与“时分异熟不定”二种,加上前述二种不定业,总计为八业。此外,又有多种分类法,文繁不具。
关于业之感果,亦有多说。综言之,断道之有漏业具有五果,即异熟果、等流果、离系果、士用果、增上果。断道之无漏业唯有四果,即除去异熟果。其余非断道之有漏善及不善业亦有四果,即除去离系果。其余非断道之无漏及无记业唯有三果,即除去异熟与离系二果。一一诸业准之可分别其果。
此外,业为感果之因,故称业因;牵引业之力,称为业力;业之作用,称为业用;系缚有情,令不自在,称为业缚、业系或业绳;其所感之果报,称为业果或业报。
从我们现实的生活中来说“业”字:
我们学佛的人都知道而且常常说:“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那么我们看看能带走的业是什么呢?简单来说,业就是我们的身、口、意造作的结果。所谓身业就是身体的行动是一种造作,所以身体的行为的结果就是身业。口业就是用心驱使口讲话,是一种行为造作,所以讲话的结果是口业。意业就是我们的思想,也是一种造作,所以驱使心去思维事物的结果,就是意业。身、口、意三业的真正造业的主因是意,也就是我们的心。所以有身业和口业的存在,必然会有意业存在,有意业未必有身、口业。
这样讲可能我们对业感觉还不是很了解,我们继续深入地研究这些身、口、意三种造作的结果。我们知道我们的价值观、成见、习惯等等精神方面的东西,甚至忍辱精神、意志力、信念乃至知识和智慧等等,都是我们日常的行为结果和延续。我们的日常行为实际上就是身、口、意的造作,这些造作的结果和延续产物就是业。这样我们就会知道业实际上就是我们的价值观、成见、习惯等等精神方面的东西,甚至忍辱精神、意志力、信念乃至知识和智慧等等。
这样理解我们就知道我们能带走的业是什么了。实际上,能带走的就是我们的价值观、成见、习惯等等精神方面的东西,甚至忍辱精神、意志力、信念乃至知识和智慧等等精神财富。事实上,这些精神财富不但是在这一期生命结束之后可以带走,而且在这一期生命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就可以让我活得更加精彩。这些精神财富能让我们战胜困苦、创造财富、和谐自律、互惠互荣……是我们进步不可缺少的动力。这些精神财富不怕自然灾害、不怕战争、不怕疾病,甚至不怕死亡,因为这是生生世世跟随我们的东西。
那么如何得到这些精神财富呢?这就需要我们有一个良好的生活、工作、学习方式。因为我们的身、口、意是我们在生活、工作、学习等等方面使用的工具,我们在使用这些工具之后,就会产生一个结果和延续产物那就是业。所以,要想有一个好的业,就要有一个好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继而养成好的习惯。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好的业来。
基因与业定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