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理的艺术(智慧必读丛书)
2761700000053

第53章 走出管理的误区(10)

日本某公司的董事长就是很好的例子。这位董事长不但头脑灵活,观察也很敏锐。他还未当上董事长时,就很擅于掌握基层人员所提供的情报,决策都能够很顺利地推行。

当他坐上董事长的宝座之后,开始不信任下属,任何事都自己决定,动不动就呵斥下属。

在主管会议上,经常都是董事长一个人在演讲,大小事全都一手包办,任何主管所提的意见都不能改变他的决定。

所以,当董事长提出自己的方案征询大家的意见时,大家心想反正说了也没有,于是全都不表示意见。

大家都不说话,董事长就用点名的方式,被点到的人嘴里虽然说"董事长的想法真是太棒了,推出去一定会大受欢迎。"心里却难以苟同。由于大家都没有说出真心话,结果董事长的计划一推出,就弄得狼狈不堪。

日复一日,公司状况就在这样的情形下逐渐恶化。

不信任部下的主管得不到部下的合作,部下即使握有第一线的情报也不贡献给主管。而且,即使知道主管的做法不可行,部下也不敢或不愿提出谋言。因此,主管很容易犯。F过失,整体效率也非常低落。

领导人不宜感情用事

和你喜欢的人在一起的时候,你很高兴,感觉良好,心情舒畅,谈笑风生,得意洋洋,什么原因你自己也说不上来。谁也说不清,这只能归结于人性。你在评论你所喜欢的人时,总会赞誉有加,对你不大喜欢的人则往往吹毛求疵。上司坐下来写下属的行为评估时,动笔前应先注意自己对下属的感情问题。你在心中应不停地问自己:"我对这个人看法如何?我喜欢他吗?为什么?"如果你不能找到足够的原因加以证明,那你极可能受到了潜意识的影响,这些潜意识形成于一些和工作无关的事。

上面说的是"心理移情"问题,根据他人引起我们的联想来作出对他的感情判断。你和你的下属在处理相互关系时,可能会有这种现象。例如,你可能有个下属,他非常依赖于你,总是问你许多问题,不断征求你的意见,力图让你开心,未经你的允许,从不敢擅自决定。如果你有弟弟妹妹,你很喜欢他们,他们也总是依赖于你;你习惯于接受他们的求助并给予帮助,你就可能对那个下属产生积极的心理移情现象,你可能在潜意识当中把他也当做了你的弟弟妹妹之一。同样是这个属下,就可能使别的老板非常难以忍受或者发怒,对他缺少独立工作能力不能容忍。因为这个老板总是憎恶他弟弟妹妹的一贯依赖,自然而然也就憎恶属下的依赖。这次心理移情是消极的。

我们再看另一个例子。你可能有一个属下独立工作能力很强,善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他不常征求你的意见,甚至也不在意你的赞美。你可能喜欢他,理由充足:他使你免于分心,专注于其他事情。这种反应是基于理性,基于你的工作习惯,而菲基于心理移情。另一个老板,由于过去他的小弟弟擅自行动,无视兄长和父母的权威,曾使家庭陷入非常尴尬的境地。那么,他就会对属下的过分独立表示不满,认为他应该更多地征求上司的意见。这样的例子会让你清楚地认识到,好好反思你为什么喜欢某种行为或人员是很重要的。只有当你对这种情况保持警惕时,你才能做到评价的是属下的工作而非某个人。

在对某些事情或个人进行评估之前,你必须具备详实可靠的资料,全面回顾过去一段时间的工作情况,并且明确自己的态度,保持警惕不让个人感情影响评估的公正性。现在,列出你所需要的要点,草拟出这次回顾性会谈要作出的结论,安排好恰当的时间。如果会谈很少进行,比如说一年一次,时间应该至少在一小时以上,如果你和你的属下经常进行这种交谈,时间就可以短些。另外,时间的长短还取决于你有多少话要说。如果一切顺利,交谈可能只持续半个小时。当然,事先要做好安排}防止别人打扰,既节约时间,又让人感觉到你重视这次交谈,还能帮你创造出一种良好的气氛。如果你是值班干部,或出了某些紧急情况必须由你出面,你可以事先约好人替班,在办公室外进行交谈。

为官不可自作聪明

中国人都很聪明,但许多人却不能正确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干工作、办事情常走小路。如果一个人只会自作聪明,耍一些小手腕,那就会聪明反被聪明误,到头来常常身受其害。

领导者必须心谋大略,不务虚名,切不可自作聪明,沽名钓誉。

战国时期,赵国武灵王派一名臣下去侦察中山国,使者回来后主张立即出兵。

武灵王问:"为什么必须急着攻打呢?"

使者说:"中山君很喜欢找出隐居乡里的无名学者、君子,接见他们。另外,如果在路上遇见隐者便亲切地跟他们打招呼,或者邀进宫中请教。他到过贫民地区数十次,拜访住在那里的贤者,至于无意任官的清廉高士,中山君则以平等的礼数待之。"

"这么说来,中山君是有道明君,如何能攻打也?。"

"非也。不想做官而隐居的贤人,中山君故意去把人家找出来,加以礼遇,这一来,做官的人心里头就感觉不舒服,丧失士气。另外,只尊敬读书人,农民也会产生反感,不愿工作,农民不务本业,这样的国家如何运作呢?君主自己一个人摆出一副贤人的姿态,其实这样的君主是愚君,这样的国家一打就垮。"

武灵王依言出兵,果然一举消灭了中山国,生擒其国君。

中山君的这种做法在许多领导身上就有体现。真正脚踏实地的部下他们不欣赏,却重用那些只会夸夸其谈、不懂得傲实事的人,用这种办法来博取一个礼贤下士的"美名"。这种领导其实是自作聪明,他们正处于危险的边缘,不改正就有失败的可能!

领导者切莫忘节俭

在我国实行市场经济过程中,每一位领导都掌管着大量的资金。但在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时,切莫忘记节约俭省,这既是一种传统的美德,也是对领导清正廉洁的考验。

宋仁宗曾经对他的侍臣说:"昨天晚上睡不着,因为饿了想吃烧羊肉。"侍臣说:"怎么不叫人呈上来呢?"仁宗说:"害怕以后养成不好的习惯。宁可忍受一晚的饥饿,也不愿开启无穷的杀生惯例。"又有人献上蛤蜊二十八枚,一枚值千金。仁宗说:"一下子就花费二万八千金钱,太奢侈了。我不想这么做。"于是不接受进贡。

元世祖每当思念起太祖创业的艰难,便取来一棵青草,放到大内丹墀前面,称之为俭草,要使子孙们都懂得勤俭的道理。元英宗曾经到御用大安阁,见到列位世祖遗留下的衣服,都是以普通的木棉做成的,好多都打了补丁。英宗很是感慨,随后对侍臣说:"祖宗创业艰难哪!衣服用品也是这样的节俭,我敢一刻忘记吗?"

唐肃宗当太子的时候,有一次陪同皇上吃饭,有肥美的羊腿,皇上看着他用刀割取。肃宗割取时,油脂漫透了刀刃,于是用大饼来擦拭,皇上全神贯注地看着他。肃宗慢慢拿起来吃,这时皇上才高兴地说:"福分就要如此珍惜。"

汉代明帝时的马皇后,位立正宫后,更加自我谦让朴素了。她经常穿的衣服一点也不豪华。有一次很多嫔姐来拜见她,看到她的打扮,都感到好笑,马皇后却说:"这也是人们制作出来的,所以我就敢穿上这样朴素的服装。"从这里就可以看出马皇后俭节朴素的风范。

宋代的永宁公主,曾经是一身豪华的高贵打扮。拜见皇上时,皇上说:"从今以后不要这样打扮了。"公主笑着说:"这又能花费多少钱?"皇上说:"作为皇帝的女儿如此奢华,宫廷里必然效仿起来,京城里的高档服装价格太高了,百姓们必然追求利益。你生长在富贵的家庭里,应该知道珍惜福分,不能生出一些不好的念头来。"

从以上几则小小的实例中,可以看出帝王们及他们家庭自奉的态度,以及他们的家庭教养,也可以得知古代朝廷的节俭风范。

所以南北朝时,齐高帝萧道成自从继位后,就以节俭表率天下。他说:"在我治天下十年中,使黄金与泥土等值。"到武帝时,百姓富足快乐,盗贼全无,这也是节俭的结果。

现代生活和过去相比,已有了相当的提高,但仍然要生活节俭不能浪费。

不能在愤怒时作决定

作为领导,你一定保持自己的公正和形象,千万不能感情用事。即使是遇到了胡搅蛮缠、不易对付的属下,也应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切不可证明你是多么的重要,而他作为一名职员又是多么的渺小。你要知道,你是一个领导者,你是在领导别人,而不是在和别人进行意气之争,所以你应该拿出领导的气度来,不要一般见识,否则只会导致别人的反感。你也可以利用手中的职权去开除这样的人,但那只是一种最差的做事手段。如果以后再碰到这样的人怎么办呢?你是否只当一名专门开除职员的"威力领导者"?所以,千万不要在愤怒时作决定。

如果在一怒之下匆忙作决定,容易丧失最起码的理智判断,那么有可能会导致失败。唐朝时,唐太宗李世民曾在上朝期间,与吏部尚书唐俭下棋。唐俭是个直性子人,平时不善逢迎,又好逞强,与皇帝下棋却使出自己浑身解数,架炮跳马,把唐太宗的棋打了个落花流水。此时,唐太宗心中大怒,想起他平时种种韵不敬,更是无法抑制自己,立即下令贬唐俭为潭州刺史。唐太宗还不干休,又找了尉迟恭来,对他说:"唐俭对我这样不敬,我要借他而诫百官。不过,现在尚无具体的罪名可定。你去他家一次,听他是否对我的处理有怨言,若有,可以此定他的死罪!"尉迟恭听后,觉得太宗这种做法有点过分,所以当第二天太宗召问他唐俭的情况时,尉迟恭只是不肯回答,反而说,陛下请你好好考虑这件事,到底该怎样处理。

唐太宗气极了,把手中的玉版狠狠地朝地下一摔,转身就走。尉迟恭见了,也只好退下。唐太宗回去后冷静回想事情的来龙去脉,一来自觉无理,二来也是为了换回面子,于是大开宴会,召三品官入席,自己则主宴并宣布道:"今天请大家来,是为了表彰尉迟恭的品行。由于尉迟恭的劝谏,唐俭得以免死,使他有再生之幸;我也由此免了枉杀的罪名,尉迟恭自己也免去了说假话冤屈人的罪过,得到了忠直的荣誉。尉迟恭得绸缎千匹之赐。"

唐太宗这样做,当然主要还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明正"。同时,为此他当然也感谢尉迟恭--假使尉迟恭真的按他的话去陷唐俭而致其死,又安知唐太宗"明正"起来,不治尉迟恭的罪呢?

不强求完美

世界上少有完美的东西。即使当我们自以为是完美的时候,实际上也未必就完美。我们日常使用的"完美"一词,往往不过是"很好"、"非常好"的代名词罢了。追求完美,在很多情况下都是苛求。

现实生活中是有一些人喜欢追求完美,他们往往在强烈的向往,也肯为之努力。但是,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完美使他们的追求成了永无止境的苦役。有些人到后来便变得灰心失望,一蹶不振。领导者苛求完美的危害还远不止于此。

领导者做事要根据对象和事物给予适当的评价。有些事必须要求完美。比如,写收据的金额,就必须要求百分之百正确,不能潦草,也不能修改涂抹。一张20,000元的支票,如果不在"贰万"之后写上"整",看似不错,却不能允许这种马虎。凡是诸如此类是只达合格标准就可以的事,自然必须命令其修正改进,否则就会出差错,降低了业务处理的效率。但并非每件事都要如此。凡事都有合格标准,而这一标准通常和一百分有点距离。入学考试的时候,就算是第一流的学校,也不会录取到各科都是满分的学生。

如果下属所做的每一件工作都以满分为目标,反而会影响工作效率。试想,一个工作人员本来一天可以完成两份报告,如果领导从百分之百完美的要求出发,要求每个字都必须铁划银钩,象练习书法一样,每个标点符号都必须像印刷出来的;行文不仅要清楚明白,而且要显示出文学造诣,但又必须简洁,不能写得像小说、散文。如此一来,这个办事员恐怕一天连一份报告也无法完成。少写几份报告,或许事情还不算太大,若是大事上也出现这种情况的话,岂不糟糕?

对每件事都要求满分,是大多数下属所办不到的。这么一来,要指责的事就多了。有的领导素来喜欢整洁,看到下属办公桌上的东西乱七八糟就皱眉头。有的领导喜欢朴素,下属在衣着上稍不入眼,就会被他指责。这就会造成下属的极端不满。而且,"虱多不痒,债多不愁",指责太多了,也就失去了作用。当你指手画脚,把所有的人差不多都批评一遍之后,下属们不过是相视一笑而已。很多人还会在肚里说一句:"我们的领导真是个怪人!"

五种错误的说服方式

在对某一敏感事情争论最激烈的时候,领导者的三寸不烂之舌有着四诱拨千斤的妙用。这是统一意见、调整对立策略、增进彼此了解的重要手段。所以,有人说领导者有两宝,一宝是头脑,二宝是口舌。下面是一位从事了数十年口才培训教学的高手介绍说服他人技巧的做法:

"在过去的数十年里,我教过成千上万的人如何说服别人。我以问话来开始我的授课,问参加讲习班的人是如何说服别人的。我通常听到下面这些回答:

错误之一:如果我非常想得到某种东西的话,我通常是不得到它绝不罢手。

这是强行说服式推销者的说法,一切全凭着三寸不烂之舌。他们奉行不停地讲,让他们受不了,直至告饶的原则。这是消耗式说服。

错误之二:我讨厌强求不休,所以我大多是间接暗示。

这类人感觉到直接说出并索要是一种罪过,所以他们在论题上绕圈子,等待别人明白并认可的那一刻。这是闪避式说服。

错误之三:我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说出我认为正确的。

听起来像个明智的策略,但要慎重。当急功近利的说服者用是非或好坏做标准来考虑问题时,可能会陷入麻烦。这是命令式说服。

错误之四:我为自己始终能具有逻辑性、讲道理、观点正确而感到自豪。

说得真是太好了,但我们并不是生活在一个纯粹的逻辑世界里,人类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充满了像恐惧、不安全感这些不合理的成分。你可能为一个自认为无懈可击的案件辩护,却发现你的听众仍然不接受你"完美"的论证。这是纯理性的说服。

错误之五:我不知道我如何来说服,但有时还真说服了别人。

这是最普通的回答。大多数人其实一直在说服,但他们对自己是如何做的毫无所知。当说服见效时,自然一切都好;当说服不起作用时,嗯,那就……这是机会式的说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