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沟通的艺术(智慧必读丛书)
2761600000040

第40章 沟通中最神奇的力量是赞美(5)

人与人之间交往需要谈话,谈话能促进交往。在交谈中正确运用语言技巧,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交谈中需要把握的是:妥善地运用赞美和批评。赞美能释放出一个人身上的能量以调动其积极性,训斥会使一个人情绪低落、体力下降。与人谈话,要学会用赞美的语言。充分地、善意地看到他人的长处,因人、因时、因场合地适当地赞美,不管是直率、朴实,还是含蓄、高雅,都可收到很好的效果。但赞美不能滥用,真心的赞美必须恰如其分,千万不能言过其实,因为过了头的"赞美"已经不是赞美,而是在"拍马屁"了。俗话说"过分恭维别人,便是贱卖自己的人格"。当然,需要提醒和指出对方必须改正的缺点时,应有真挚的批评。"明知不对少说为佳"的处世哲学弊多利少。批评的措词大有讲究,分寸恰当、善意真诚、委婉含蓄、人情人理的批评是祛病除疾的良药。但批评后,对方认识或者改正了时,就需要赞美了。人性中有被人赏识的深切渴望。

总之,赞美是人们的一种心理需要,是对他人尊敬的一种表现。恰当地赞美别人,会给人以舒适感,同时也会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所以在社交中,我们必须掌握赞美他人的技巧。

需要了解他人的心理

赞美本质上是通过一方颇具处世艺术的语言来实现对方心理上的满足,从而取得双方心理上的沟通。了解他人的心理是赞美的前提条件。是否了解他人的心理,决定了你的赞美是否恰当,成效是否明显,也是衡量你赞美水平高低的标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憾,但在自己信任的人面前,总是把自己最美的部分坦露给对方。你只有谙熟对方的心理,才能辨别其优缺,"顺藤摸瓜"你的赞美才能准确定位,并尽可能触及其最美的那一部分。对方在欣喜之余,会视你为知己,继续向你坦露心怀,使你不断捕捉赞美的闪光点,你的赞美也才更加慷慨,得体,游刃有余。

如果不了解他人心理,你就不知道他有何可赞之处,更不知道他需要什么。首先,可能连一句话都说不到点子上去,更不用说赞美。如一位财主家业兴旺,喜得贵子,满心欢喜,亲戚朋友也都皆尽恭维之能事。有人说这孩子长大定能当大官,有人说他将来定能发大财……但有一位却走到财主面前说:"这孩子将来肯定会死。"此君一言,使财主满头晦气。其次,若不了解他人心理,你貌似慷慨的赞美可能在对方看来是毫无意义的累言赘辞,甚至会伤害对方。A女士生性刚烈,事业心强,从不喜欢生活在作为名人的丈夫的光圈里。但她最近的一次晋升之机确是夫君助了一臂之力。这使她既高兴,又略有惭愧之感。同事B前来向她祝贺,并特地称赞道:"你是有眼识泰山,选对了老公,受益无穷,嫁人就嫁哥哥这样嘛。我都恨不得另嫁一次……"的确是赞美,而且是一箭双雕,滔滔不绝,但在被赞者听来,无异于一根根刺向其敏感神经的钢针,令她哭笑不得。

了解他人心理,不仅要抓住对方大致的心理波动,而且要于细微之处下功夫,利用细小兴奋的刺激来影响其特定情形下的心理,从而使你的赞美既巧收"润物细无声"之效,又有极强的针对性。周恩来作为一位伟大的外交家,他的外交艺术令世人为之赞叹。1971年7月29日,基辛格率代表团秘密访华,进行打破中美中断20年外交僵局的谈判。来华前,尼克松总统曾不止一次地为他们设想这次会谈的情形,以为中方会大声拍桌子叫喊着打倒美帝,勒令他们退出台湾,滚出东南亚,基辛格一行为此非常紧张。但周恩来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他们时,却与之截然相反。他微笑着握住基辛格的手,友好地说:"这是中美两国高级官员二十几年来第一次握手。"当基辛格把自己的随员一一介绍给周恩来时,他的赞美更是出乎他们意料之外。他握住霍尔德里奇的手说:"我知道,你会讲北京话,还会讲广东话。广东话连我都讲不好。你在香港学的吧!"握着斯迈泽的手说:"我读过你在《外交季刊》上发表的关于日本的论文,希望你也写一篇关于中国的。"周恩来握着洛德的手摇晃:"小伙子,好年轻,我们该是半个亲戚,我知道你的妻子是中国人,在写小说。我愿意读到她的书。欢迎她回来访问。"

周恩来简短的几句欢迎词蕴含着高超的赞美技巧。第一,他对基辛格一行的紧张心理有清醒的认识。新中国站在正义的一方,他们是作为曾欺压中国的另一方代表,肩负着为恢复外交关系的第一次谈判的政治使命,其紧张心理可想而知。他们在迎接周恩来时垂手而立,表情僵硬,手足无措之态足以证明其心理状态。周恩来为清除其紧张心理,故意淡化其政治角色,对基辛格的几位随员,不赞美他们政治舞台上的出色表演,而是抓住其生活、工作中的一些细节,如语言才能、论文、家庭成员进行赞美,既亲切、自然、又大方、得体。周恩来抓住这些表面看来与彼此外交使命无关的细节,琐碎之事进行慷慨赞美,一方面缩短了双方的心理距离。周恩来平易近人的温和态度,使客人们感觉到他们似乎并不是在会见一个国家的高级官员,双方不是进行严肃的政治谈判,而是在会见一位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亲切地在同他们拉着家常,赞赏着他们的独到之处。另一方面,"言者有意,听者有心",周恩来通过这些与主题毫无联系的赞美巧妙传达了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对美国的友好态度。因而,这些看似微妙,甚至不易为人觉察的信息却使基辛格一行的心理发生了一个大转变,由紧张、拘束一下子变得活跃了,为会谈消除了心理屏障。第二,要了解别人的心理,使你的赞美既慷慨又准确,必须对其做充分的了解,事先占有关于对方的翔实材料,并做出相对准确的心理预测。周恩来先对基辛格一行的工作、生活资料做了一定的了解,准确地找出他们在外交场合一般不为别人提及的细小之处。同时对其来华的心理有大致的分析,且为他们一下飞机踏上中国土地时的表情、举止所证实。为消除其紧张心理,周恩来于细节处入手,津津乐道,谈笑风生,以中国人的宽大胸怀使忧虑重重的美国客人顿感温暖、亲切。周恩来轻轻几句赞美之词,如丝丝春雨洒落在美国外交官的心田。紧张、僵持心理悄然解冻。

了解他人心理,还要以敏锐的洞察力观其内心所向,不为表面言辞所迷惑,你的赞美才能切中要害,打动其心。曾国藩在当时士人朋友看来,虽胸有大志,但处事却是谨小慎微,瞻前顾后,拘于名节。因此左宗棠在太平军势如破竹时势,想动员守丧在家的曾国藩办团练时,不免有些担心。但学杂识广的陈敷却另有高见。他通过曾国藩的《戒行图》,以其诗观其人,认为谨慎拘名节只是其外表,其实则是一渴望建非常之业、立非常之功、享非常之名的英雄豪杰式的人物,而不是那种规规然恂恂然的腐儒庸吏。他根据自己的判断,前往曾府游说,慷慨恭维,大加吹捧,当看到曾国藩谈到调兵遣将时三角眼中榛色眸子分外光亮,更相信了自己的判断,便进一步赞其既具有雍容大方、文人雅士之风度,又具有武士威严峻厉、肃杀凛冽之气,"此气骤然凝聚,有气冲斗牛状"。陈敷知世论人,独幽显微,句句话都说到曾国藩的心坎上。就这样,与曾国藩素不相识的陈敷竟被看作仙人知己。曾国藩被陈敷的大肆赞美灌得喜滋滋乐融融,对其所言深信不疑,最终带孝出山,大办团练。陈敷的高明之处即在于善从细微之处洞其内心世界,并在褒扬之时察言观色,以证实自己的推测,为下一步赞美捕捉信息。否则,即使陈敷巧舌如簧,也难以打动曾国藩。

熟人之间了解心理很容易,双方的言谈举止,表情变化,都传送着其心理信息。由于彼此接触较多,交往频繁,更能抓住对方微小的心理变化。人的心理有相对稳定的一部分,也有相对不稳定的部分,往往随气氛和场合的变化而变化。聪明人就善于捕捉别人此时此地的心境,予以适当的赞美。一个仲秋之夜,某单位举行宴会庆祝佳节。常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更何况是在这合家团圆的仲秋之夜。来自四川,"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刘斌面对美酒佳肴,思绪又飞回了父母身边。大家都是本地人,没有人注意到刘斌情绪的变化,但逃不过王处长的眼睛。他看到置身于欢乐人群之中却欢乐不起来的小伙子,立即意识到年轻人是想家了。随即高举酒杯,朗声说道:"在这中秋之夜,大家像亲人一样聚在这里举行欢宴,我非常高兴。尤其是小刘同志,远离故乡亲人,怀着极大的热情来我们这里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我在这里向刘斌同志表示感谢。希望大家关心刘斌,把他当作我们的亲人,使他在这里更好地发光发热!"细心的王处长在这种特殊的气氛下,通过观察刘斌情绪的变化,推测出他此时的心理,他不是直接地去安慰他,而是通过称赞和关心,使他抛弃思乡之情,加入到欢乐的宴会中来。如果大家都觉察不到刘斌情绪的变化,即使是再欢乐的宴会,刘斌也是无动于衷,了解别人的心理,需要你做个有心人。"粗心"、"太忙"不能成为你不能了解别人心理的借口,只能使你不能慷慨地赞美别人,降低你的水平。

赞美水平是高是低,慷慨与否,不在于你说话多少,关键在于你能否抓住对方心理,对症下药,动之以情。

摒弃嫉妒,坦然地欣赏别人

优点和成绩是赞美的主要内容。刘德华长得英俊潇洒,歌唱的也棒,位居香港"四大天王"之首,凭这个吸引了众多追星族。生活中明星毕竟是少数,但某一方面的相对优势还是随处可见。如某君是个热心肠,别人有难处都尽力相助,于是朋友送其"及时雨"之美称;某人没啥工作才能,却写得一手好书法……对于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每个人都会把它摆到最显眼的位置,以求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评价,以期获得赞美。能否慷慨地赞美别人的优点和成绩,关键是看能否坦然地接受别人的过人之处。而一看见别人的优点就心里堵得慌,嫉妒心作怪,就不可能发自内心地赞美别人。

嫉妒是赞美的大敌。没有一个人不希望自己在各方面都比别人强,但也没有一个实际上各方面都比别人强。长得很丑,或相貌平平,常常碰到比自己漂亮的人就嫉妒别人;钓鱼技术不高,眼睁睁地看着别人提上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鱼儿,心里很不是滋味;公务员考试别人都拿到了合格证书,自己却偏偏写作没通过……于是,嫉妒心就产生了。嫉妒可以产生压力,使人奋进,变成进步的动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却是赞美的绊脚石。一旦妒火中烧,就不可能对别人的优点和成绩容纳、认同,不会有一丝喜悦感,更不可能发自内心地、由衷地去赞美。相反,会为此感到气愤,表现在行动上则是不屑一顾,讽刺挖苦,甚至进行诽谤,打击和报复。战国时期的庞涓就是这种嫉贤妒能的人。庞涓到魏国后得到信任,成为魏惠王的将军。他认为自己才能不及他的同学孙膑,就派使者将孙膑召来,但当孙膑到了以后,又对孙膑远远超越于自己之上的军事才能恨之入骨。他先让人把孙膑的双腿膝盖砍掉,并把他扔到猪棚里关起来,脸上还烙上了标志犯罪的烙印。后来,孙膑被齐国使者救出,成为齐国军师。在一次战役中,庞涓被孙膑设计击败,自知已是穷图末路,大势已去,自刎而死。直至临死还愤愤地说:"终究还是成就了这小子的声名!"可见,一个人只要产生妒人之心,就不可能坦然地认识别人的优点和成绩,不会以谦虚的态度去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或者借别人才能助自己成就事业。反而惧怕别人超过自己,危及自己的地位,为狭隘地保全自己而不择手段。结果,众叛亲离,一败涂地的只能是他自己。正如塞万提斯所言:"嫉妒真是万恶的根源,美德的蟊贼!"

伏尔泰有句名言:"凡缺乏才能和意志的人,最易产生嫉妒。"这句话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一个人才能与别人大相径庭,却偏偏羡慕对方,但又缺乏奋发前进的意志,不愿为自己所追求的目标付出艰苦的努力,只坐在那里异想天开,希望天上掉下馅饼,由丑小鸭摇身变成白天鹅。当这个梦幻永远也无法变成现实时,他不可能客观地去分析别人取得成绩的原因,只是一味地怨天尤人,渐渐地把开始时的羡慕变成了对别人优点和成绩刻骨铭心的嫉妒。这样的人永远也成不了大事。另一方面,大凡具有相当的才能和意志的人,都能够坦然地欣赏别人的优点和成绩。百里奚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一度落人楚人之狱,秦穆公设计将他救出,并委政于他。百里奚却把自己的朋友蹇叔推荐给秦穆公。"下臣赶不上臣的朋友蹇叔。他有经世治国之才,却不为人所知。臣曾游宦于齐国,受困于侄,向人乞食,是蹇叔收留了为臣。臣原打算侍奉齐君无知,是蹇叔劝阻了为臣,后来无知被雍林人杀死。臣幸亏没有侍奉他,否则也难逃其难。臣去周时,周王子喜好牛,臣就以养牛术争取他的赏识,当王子颓想任用为臣时,又是蹇叔劝阻,臣离周而去,才免于同王子颓一起被杀。臣去侍奉虞君时,蹇叔也曾劝阻,臣也知不会得其信任,但由于贪图利禄爵位,暂且留于虞国。后来便沦为楚囚,因此,臣采纳蹇叔建议时,就得以平安康健;一旦没听从其劝阻,便身陷虞君之难。根据上述事实,臣知蹇叔才能出众。"秦穆公听了百里奚的举荐,马上派人携带重金厚礼去聘请蹇叔。蹇叔一到秦国,便被任为大夫。面对高官爵位,百里奚想到的首先不是个人名利,而是才能优于自己的蹇叔。他并不担心蹇叔才能、爵位会盖过自己,而是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经历,全力向秦穆公推荐蹇叔。这实际上是对其才能最真实的赞美。蹇叔的到来,不仅没有使百里奚遭到冷淡,才能埋没,反而使自己深得秦穆公信任,认为他是一位襟怀宽广、高水平的谋臣。后来在许多重大的决策上,秦穆公总要请教百里奚,以至于后来有史学家们的"里奚致霸"之说。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正确地对待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并给予适当的赞美,不仅可使他意识到自己的优点、成绩及其价值,也会使他及周围的人从中认识你自身所具备的优良素质,不仅利人,而且利己。对别人的成绩和优点视如眼中刺,肉中钉,人前挖苦、讽刺甚至设法打击,人后诽谤甚至陷害,害人也害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