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我的1894之甲午风云
2745500000034

第34章 日落的辉煌

混战还在继续,日本联合舰队急于冲出重围,而北洋水师则急于扩大战果乱作一团,“定远”失去动力停留在原地作海上碉堡;“济远”被“浪速”追着打;“靖远”、“致远”围着“千代田”打,“致远”反被“千代田”击中后起火,舱室进水,舰体倾斜;“经远”、“来远”两艘主力舰却忙于救援沉没的“超勇”舰落水舰员,将“镇远”堵在了战场之外;“广甲”、“广乙”、“扬威”被日舰“松岛”、“岩岛”、“扶桑”、“比睿”围攻,海面上炮弹到处飞舞……

15点30分,李经迈率领“泰山”、“海疆”、“海风”赶到时,“扬威”、“广乙”已被击沉。混乱成这个样子,李经迈就是有电台也指挥不起来。

“这都TM打得什么仗!叶斌,萨镇冰、林永升,你们给老子死哪去了!”李经迈冲着电台大喊到,胜利的喜悦被一扫而光。

“我是李经迈,邓世昌、叶祖珪!”

“李军门,标下叶祖珪!”

“邓世昌在!”

“松岛要跑就让他跑吧!海风舰,去营救济远舰;海疆舰,随我支援靖远、致远,迅速解决掉……什么来着?”

“大人,千代田!”旁边的黄建勋一头黑线。

……

“敌舰距离1300米!”

“开炮!”

“嘭!嘭嘭……”泰山舰吐出九道靓丽的火舌。

当即三发穿甲弹便从“千代田”后部穿到内部爆炸,一个锅炉被毁,航速下降了三分之一。

16点40分,日舰“千代田”在北洋6艘军舰的围攻下最终沉没。历时近5个小时的黄海海战以北洋舰队6:3胜利告终,李经迈命令不予追击,开始打扫战场救援落水人员。

17点,北洋水师曾经的旗舰“定远”伤势过重,严重进水,李经迈最终下令人员转移让其自沉。

“各舰空包弹准备!向‘定远’致敬!”

“放!”

“轰——”

看到缓缓下沉的定远舰,刘步蟾不禁留下一行泪水。李经迈看了看西洋,走到他身边说道:“人类什么都能征服,就是征服不了大海。”

“人们征服不了大海,那就靠这片海洋来征服世界!”

“子香兄能够将海军强国的理念认识到这种地步,真乃神人也”李经迈用惊讶的目光看着刘步蟾。

“哈哈哈,大人不必夸奖,英法靠着海洋从七万里之外到此打开我大清国门,说不定我们有一天也可以到它们家门口开上几炮!”

“哈哈哈……”李经迈也被刘步蟾今天的爽朗所感染。“定远的时代已经过去,你看泰山舰怎么样?”

刘步蟾立刻捕捉到李经迈话中那一丝不同寻常的味道,便出口来探李经迈的底,“大人愿将泰山舰给我?”

李经迈微笑着摇了摇头:“除泰山外,刘大人喜欢那座哪座山?”

刘步蟾却越听越糊涂,这谈军舰的事情怎么和名山扯上关系了,“职部出身在闽江边,未及弱冠便入船政学堂学习学习驾驶、枪炮诸术,之后便往返于大清西欧之间。就任“定远”管带后便一直专心于驻防操演,那里会去什么名山大川……”说着说着刘步蟾仿佛回到了过去一般,“要说名山,我还真是想看看三千飞流,九天直落的庐山瀑布是什么样子……庐山,你是说要有新舰了?”

“算你猜对了,我打算再弄两艘泰山级军舰,这其中一艘的名字就叫‘庐山’吧!这次我们的损失也很大,‘定远’、‘超勇’、‘扬威’、‘广乙’沉没,‘镇远’、‘致远’、‘济远’、‘平远’、‘广丙’看那伤势也不能用了,看似战胜,实则惨胜啊!我感觉这次海战人员伤亡也不低,统计伤亡就由你来做吧!”

“准备返航!”

夕阳西下,这里是一代人钟爱的海洋,这里是一代人用生命捍卫的海疆,大海像是被染成了血色旗帜,又像是燃烧的火焰,它是梦想,是民族崛起的希望……

……

1894年9月15日黄海海战中日舰只有有“松岛”、“岩岛”、“扶桑”、“比睿”、“浪速”、“西京丸”6艘舰跳出了包围圈。伊东右亨心力交瘁晕倒在了舰桥上。

“将军阁下,您没有事吧!”

“我没事,这次回去,我就该自裁以谢天皇陛下了……”伊东右亨虚弱地道。

-----------------------------------

北京城

夜幕下了紫禁城显得死气沉沉,仿佛一个沉睡的老者,不复当年的威严,不时地有穿着黄马褂的侍卫举着火把一闪而过。

“皇上,大捷啊!大捷啊!”翁同龢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翁师傅,什么大捷,是朝鲜方面么!”光绪惊讶地看着翁同龢,“翁师傅不是最仪态礼制么,怎么今天如此失态!”

翁同龢将帽子扶正,“不是,皇上,是海上!”

“海上?老师快说,不要卖什么关子了!”

“皇上请看,这是李鸿章的加急电报,昨日北洋水师护送兵舰返航途中偶遇日本舰队12艘,激战三时许(时辰,一个时辰两小时),击沉日舰6艘,北洋只沉4艘啊!大快人心啊皇上!”

光绪结果电报仔细地看了起来,“定远呢,定远怎么样!”

翁同龢表情一滞,“回皇上,定远由于伤势过重,返航途中沉没!”

“这漂亮仗是谁打的?”

说道这里翁同龢不高兴了,“皇上,您忘了,去年刚晋升李鸿章的儿子李经迈为北洋水师提督!”

“哦,哈哈哈!是他啊,朕倒是忘了,朕要大大赏他李鸿章,生了个好儿子啊”光绪兴奋地在地上踱来踱去。“不行,我得向亲爸爸报喜去!”

“哎——皇上稍安勿躁,稍安勿躁。”翁同龢急忙拉住了光绪,“皇上,您忘了,自园子修好后,太后就住哪了。”

“那好,明日,先开朝会商议乘胜再战事宜,然后随我去面见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