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我的1894之甲午风云
2745500000021

第21章 兵发朝鲜

李经迈回到刘公岛,开始整军备战。3月12日德国订购的第一批炮弹和无烟发射药到达刘公岛,这使李经迈心中更有了底气,给这些炮弹和发射药拍照后,开始疯狂地往海里砸炮弹,以至于打坏了全舰队一半以上的炮管,但是李经迈手上有逆天的实体复制照相机,完全不怕这样的情况。

卞语晗和解晨霜两个女孩住进了李经迈的那座小院,李经迈成为提督后也一直住在那里。但李经迈很忙,甚至连聊天都顾不上,回到小院儿后基本上就是倒头就睡,倒是两个小姑娘开始适应生活,颇有向贤妻良母发展的趋势,李经迈自从吃了卞语晗做的饭后就再也不去舰上吃了。

随着北洋水师习惯了晨跑5公里越野后,李经迈又增加了新的科目——俯卧撑。先是每天30个,然后是每天50个,最后是每天100个。将北洋水师官兵折腾地死去活来。在修理地球上,李经迈没少花力气,他在威海花了大把的银子建造港口,船厂。为了改善水师官兵的生活,李经迈在刘公岛先期规划了五十座营房和3座供应上千人用餐的大食堂……

4月2日,身在台湾的林履中用携带的大功率无线电台给李经迈发报,台湾的港口选址已经确定,但应为缺少建筑材料问题工程进度缓慢,李经迈用相机复制出了上万吨的水泥和钢筋从威海起运,发往台湾。鉴于日本间谍的猖獗,李经迈仿照解放军的保密条例,和邓世昌、丁汝昌一块整出一份适合北洋海军暂行保密条例,让全军遵守,传阅和背诵。比如说北洋海军内的无线电技术就属于绝密。由于《北洋海军保密条例》是用白话文写就的,刘步蟾等人还觉得不适合,但邓世昌却觉得这样的写就的保密条例通俗易懂,明白精确。在李经迈的强权下,被执行了下去。但在文化水平不高的北洋普通水手来说,确实达到了“深入人心”的地步。李经迈不知道的是,这本白话文版《北洋海军保密条例》成为中国史上第一个用白话文写就的文献。

1894年4月20日,天津。

“朝鲜与我大清唇齿相依,如今有事,我大清岂能袖手?着北洋大臣李鸿章速编精锐劲旅,兼程开赴朝鲜!”

“臣,李鸿章,接旨!”

6月3日夜,李鸿章签发赴朝命令。从6月6日起,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直隶总督叶志超和总兵夏青云分率士卒从大沽和山海关出发,前往朝鲜牙山,并按《中日天津条约》之规定电告日本。到25日,屯驻牙山清军人数为2465名。(注: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中日两国代表李鸿章、伊藤博文于天津签订《中日天津条约》,中日两国均自朝鲜撤兵,并约定:“将来朝鲜如有事,清日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应先行文知会;及其事定,仍即撤回,不再留防。”这是清政府和本签订的一个比较平等的条约,但实际是朝鲜归双**管,日本人占了到大便宜。)

6月2日,伊藤内阁决议出兵朝鲜。6月5日,日本立即设立有参谋总长、参谋次长、陆军大臣、海军军令部长等参加的“大本营”,作为指挥侵略战争的最高领导机关。6月9日,日本派先遣队400多人,在驻朝公使大鸟圭介的率领下,以《济物浦条约》规定之日本有权保护使馆和侨民为借口进入朝鲜首都汉城(今韩国首尔),同时又根据《中日天津条约》知照中方,其后又在6月12日派兵800人进驻汉城。在日军先遣队出发前,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训令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得施行认为适当之临机处分”,授权大鸟挑起衅端,找寻借口发动侵略战争。

全州和议达成以后,朝鲜政府要求中日两国撤兵,于是驻朝大臣袁世凯以东学党溃散、叛乱已平,要求日本同时从朝鲜撤兵,和大鸟圭介开始进行撤兵谈判。大鸟虽然口头上答应袁世凯撤兵,甚至就要达成书面协议,但是日本发动战争的决心已定,不可能同意撤兵。所以日本政府一方面电令大鸟拒绝达成共同撤兵协议,另一方面则在6月15日抛出了“中日两国共同协助朝鲜改革内政”的方案,从而使共同撤兵协议一笔勾销。此后,日本开始不断增兵,6月16日大岛义昌少将率领混成旅团第一批部队在仁川登陆,到6月28日混成旅团第二批部队登陆,侵朝日军达到8000余人,比起驻朝清军已占绝对优势。

同时,北京已经也开始了针对朝鲜问题的商讨。

“皇上,日本区区弹丸小国竟敢出兵侵占朝鲜,臣主战!”

“启奏皇上,日军在朝人数以数倍我军,应立即增援朝鲜!”

“臣等力主应战!”

此时翁同龢注意到了一个人,他的老对手——李鸿章。

朝会上,有两个人,一直在沉默着一个是翁同龢,另一个就是李鸿章了。在这一个时空,李鸿章此时的想法已经和历史大不相同,他已经萌生的退意,在官场上摸爬滚打了半辈子,今年已经72岁高龄,也该享一享清福了。李鸿章没有向历史上那样将出兵朝鲜的事情一拖再拖,而是皇帝说什么他就做什么。翁同龢想拿他的把柄都拿不到。

“李大人,你看这仗打得,打不得啊!”

“你户部拿得出钱,我这仗就能打得。”李鸿章一句话就把翁同龢咽在那儿了。

“李鸿章,这听你的意思?是要和么?自同治年间,日本人犯我台湾,就暴露了他们的狼子野心,你却一力主和,反赔了人家五十万两银子;光绪二年,你又和英国人签订了《烟台条约》坐视英人窥我云南;光绪十一年,冯子才、刘永福在越南连连告捷,你不趁胜追击,反而主张陈胜议和;光绪十二年,长崎事件,五名大清水兵白死。这一次,你能不能直起腰杆呢?”光绪听到了这边的对话,便问李鸿章,结果越说越激动。

“回皇上,并非臣不想打,陆军海军装备已经非常陈旧,打仗打的是国力,打得是银子,户部从三年前就连北洋买炮弹的钱都不拨了,臣拿什么去打……”

光绪将目光转到了翁同龢的身上,“翁师傅,户部还拿得出银子么?”

“这……户部近年着实有些捉襟见肘,太后又在修园子……臣尽力吧!”

“那好李鸿章,朕给你去筹钱,你给朕出兵!”

-----------------------------------

6月20日光绪东拼西凑给李鸿章弄来了50万两白银让李鸿章出兵,于是北洋大臣李鸿章,调总兵卫汝贵、提督马玉昆率军火速由大东沟登陆,进驻平壤;另调北洋陆军十余营分梯次渡海驰援朝鲜。

6月22日日本向清政府发出了“第一次绝交书”。此后,李鸿章试着请求美、英、俄等欧美列强调停,让日本撤兵。但美、英、俄只是对日本表示“谴责”而已,并未采取强硬措施,加之日本灵活的外交策略,列强最后都采取了观望态度,于是调停均告失败。7月14日,日本向清政府发出了“第二次绝交书”,拒不撤兵,并反诬中国“有意滋事”,扬言“将来如果发生意外事件,日本政府不负其责”。至此中日谈判破裂。

7月18日,李经迈接到了李鸿章发来的到大沽口护送运兵船指令。丰岛海战在即,对于了解历史的李经迈,等了一年多,战斗的号角终于吹响了。

(要考试了有木有,要放假了有木有,踏雨回家要坐火车,所以想跟读者们讨三天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