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作为决定地位
2743800000017

第17章 创新铸就大作为(2)

历史上被传为佳话的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实质上就是一个转换型思维角度的例子。由于小司马光不能通过爬进缸中救人的手段解决问题,因而他就换了另一手段,破缸放水救人,进而顺利地解决了难题。

所以,在工作中,当遇到难题时,一定不要忘了多从几个角度去思考和探索,这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保证。

4、不断尝试,多方寻求变革

威克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一位著名的教授,他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

首先,他把一只玻璃瓶平放在桌子上,瓶子的底部朝着窗户有光亮的一方,瓶口敞开,然后放进几只蜜蜂。只见它们在瓶子内朝着有光亮的地方飞去,不停地想在瓶底找到出口,结果当然只能撞在瓶壁上。经过几次飞行后,蜜蜂终于发现自己永远也无法从瓶底飞出来,它们只好认命,奄奄一息地停在有光亮的瓶底那儿。

接下来,威克教授把蜜蜂倒出,仍然将瓶子按原来的样子摆好,再放进几只苍蝇。没过多久,他们就一只不剩地全部从瓶口飞了出去。

苍蝇和蜜蜂的命运截然不同,苍蝇为什么能找到出路?其中的原因并不复杂:它们坚持多方尝试,飞行时或向上,或向下,或背光,或向光,一旦碰壁,发现此路不通,便立即改变方向,最后终于找到瓶口飞了出来。

苍蝇靠不懈的努力,在多次碰壁后总结教训,多方尝试,最终找到出路;而蜜蜂却一条道走到黑,即使面对无法逾越的瓶底也不回头,自然只能陷于困境。

以前,一个教师的教案可以管十几年,一个领导的同样一段话可以讲遍大江南北。但在现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这一切都一去不复返了。在当今,只有不断地寻求最佳的变革之途,才有出路。

事实上,那些职场骄子,遭受的失败或犯下的错误并不见得比一般人少,只不过他们不是因循守旧,而是勇于尝试,善于改变,最终才取得成功。

作为一名专家型工人,"全国技术能手"李斌有一句口头禅:"让我试一试。"

一次,上海液压泵厂引进了外国的数控机床。这类机床专一性强,国有企业不可能用更多的资金去进口各种数控机床。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技术改造。

"让我试一试。"李斌一头钻进机床内,对汽缸、油泵和夹具一一研究起来。接着,他又对机床大动"手术"。凭着他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进口机床改变了模样,成为工人手中的驯服工具。仅这一项,就为国家节省了一笔巨大的资金。

2002年初,上海液压泵厂接到国家专用产品加工任务。这种产品,2001年上海液压泵厂也生产过,但外壳是委托外厂加工的,加工费用每台为8500元。如今这几台产品的机壳怎么做?李斌向厂长提出:"我们自己在数控机床上也能做出来。"

国家专用产品的外壳长300毫米,宽260毫米,高140毫米,大小像一个小型的家用微波炉。在如此小的6个截面上,有大大小小的圆孔105个,深深浅浅的槽子12道,集铣、车、镗、钻、铰等多道工序,而且加工的各部位之间的位置精度和尺寸精度的误差要求在2丝以内,只有一根头发丝的1/4。

厂技术科没有现成资料可供借鉴,一时也无人能承担这个任务。李斌白天在车间解决正在生产的其他产品的技术、设备等问题,下班后,把图纸带回家中,反复思考。经测算,整个生产过程需要各种刀具78把,其中14把外面买不到,需要自己做;需要工装夹具2副;还需要完成全部工序的数控编程……一桩桩、一件件具体又重要的工作,在李斌的带领和其他部门的配合下一一完成。春节放假前两天,一台数控加工中心设备、一台数控铣床开始试运转,经过日夜调试,产品外壳加工的技术障碍一一被顺利排除。

大年初三刚过,李斌工段的几部主要数控机床就开动起来。李斌又日夜在车间里忙着,小组在3月初保质保量提前完成了壳体加工任务,为企业节约成本6万余元。产品的质量在有关方面验收试用时得到一致肯定,而厂工艺科还增加了一份加工这种产品的工艺标准文件。

如果没有李斌锲而不舍地"试一试",怎能会创造出这样的技术奇迹来呢?

英国海军统帅纳尔逊说:没有尝试的地方,就绝对没有成功。在工作中碰壁并非没有出路,而需要你勇于尝试,善于开拓。惟有如此你的视野才能不断超越常规,你的职业前景才会越来越开阔!

5、时时处处激发自己的创意

创造力不是天才们的专利。即使一名普通的员工,经过不断地培养和开发,同样可以具备非凡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可以从随时随地地激发自己的创意入手:

(1)时刻充满着创新的渴望

满足于现状,就不会渴望创造。没有乐观的期待,或者因为眼前无法实现而不去追求,都会妨碍创意的发挥。

发明家和普通人其实都是一样的人,所不同的是,他们总是希望有更好的方法。系鞋带时,他们希望有更简便的方法,于是便想到了用带扣、按扣、橡皮带和磁铁代替鞋带。煮饭时,他们希望省去擦洗锅底的烦恼,于是便有了不粘锅的涂料……

所有的一切发明创造,都来源于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2)自己提问自己

如果不问许多"为什么",你就不会产生非凡的创意。

为了避免这个常犯的错误,成功者总是透过所有的表面现象去寻找真正的问题。他们从来不把任何事情看作是理所当然地结果。他们也从来不会把任何事情看作是水到渠成的过程。那些不明确的、看来似乎是一时冲动之下提出来的问题,往往包含着更多的创意。

(3)经常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如果你有了想法,不管是什么样的想法,你都应该表达出来。如果是独自一人,你就对自己表达一番;如果你身处群体之中,不妨告诉其他人共同进行探讨。把你的不寻常的离奇想法说出来,把它们从头脑中释放出来。

(4)及时记录下来一些想法

人们在工作、生活、交际和思考过程中,常会出现许多想法,而其中的大部分都会因为不合时宜而被人们搁置直至彻底放弃。

其实,在创新领域中,从来就不存在"坏主意"这个词。三年前你的某个想法也许不合时宜,而三年后却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主意。更何况,那些看来是怪诞的、远非成熟的想法,也许更能激发你的创意。

如果你能及时地将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那么,当你需要新主意时,就可以从回顾旧主意着手。而这样做,并不仅仅是为了给旧主意以新机会,更是一种重新思考、重新整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轻易地捕捉到更新更多的创意。

(5)一有创意,马上去实施

创意虽好,如果不去努力实施,再好的想法也会离你而去。想努力去做,却又因为短期内收不到成效而不持之以恒,你也会和成功失之交臂。

爱迪生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坚持实施,持之以恒,才能让创意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6、与时俱进,升级自己

21世纪被称之为"知识经济时代",这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知识将急剧地膨胀并快速地传播。在21世纪,谁拥有了知识和技术,谁就拥有了生存权和发展权。

据统计,进入21世纪后全世界每天发表的论文达13000~14000篇,每年登记的新专利达70余万项,每年出版的图书达50多万种。新理论、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出现,使知识老化的速度加快。

研究表明,一个人所掌握的知识半衰期在18世纪为80~90年,19~20世纪中为30年,20世纪60年代为15年,到了80年代后缩短为5年左右。

由科技发明到工业应用的周期也缩短了:18世纪60年代发明的无线电花了35年时间,到20世纪初才付诸使用;19世纪末发明的调光机经过18年才开始得到应用;而20世纪发明的电视只经过12年就被应用了;原子弹从设计到应用只花了6年时间;晶体管的发明到工业生产只有3年时间;激光器从发明到应用只有不到1年的时间。

随着知识经济浪潮的汹涌而来,科学技术的"裂变效应"将会导致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西方职场中流行这样一条"知识折旧定律":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就会折旧80%。

你今天懂的东西,也许到明天早晨就过时了。据《华尔街日报》的一项调查,美国人平均每隔5年就得更换一次工作。因为当你干到5年左右的时候,你差不多已经跟不上工作岗位的新要求了,你必须从这个岗位上撤退下来,迅速完成知识技能的新一轮补充、转换和升级。

所以,身为21世纪的一名员工,要想有一番大的作为,就必须紧跟时代大潮,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升级自己的技能。因为只有与时俱与,不断升级自我,才能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武永合是哈尔滨建成集运输船的一名普通的焊接工人,武永合在20多年的平凡工作中,用自己高超的技术完成了10余项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的技术革新,并凭借自学的知识和经验承担起过去通常由工程师从事的工艺设计工作。

武永合1981年从部队复员到工厂从事电焊工作,一干就是24年。他懂得学好技术必须掌握更多的知识。在学徒时就给自己规定了"勤学、勤问、勤想、勤练"的原则,只要是与焊接有关的书,他总是一本接一本地"啃"。为了用知识充实自己,他用1年多的时间自学完了中专课程,用5年的时间读完了工人业大。

"当工人就要当最优秀的,学技术就要学最先进的。"武永合经常用这句话来激励自己。在掌握碳钢手工弧焊技术的同时,他还学会了铆工组装对接、手工电弧焊、埋弧自动焊、等离子切割氩弧焊等技术,对不锈钢、铝及铝合金、铸铁等材料的焊接都有自己一套独特的方法。

在我国机械部与德国相关部门共同举办的国际焊工班上,武永合是来自世界各国80多名学员中最勤奋的一个。早晨他骑车去上课,晚上别人休息,他回到工厂去操作,他把这称为"复习功课"。技能考试前两天,角向磨光机飞出的铁屑崩伤了他的右眼,医生让他住院治疗,可他却戴着眼罩走进考场,经过他的努力,终于成为唯一一名40道理论题得满分、13项技术操作得全优的学员,并从此获得了"国际焊工"和"国际焊工教师"两个证书。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武永合没有满足和安于现状。他深知,要想与世界接轨,必须学好外语。工余时间,他只要一放下焊枪,就捧起外语书,戴上"随身听"学习英语。1997年,工厂派他去德国学习散装物料车的焊接技术,他凭借扎实的技术功底和硬背下来的专业英语词汇,仅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就掌握了国外工人需要培训一年才能达到的技术水平,令国外同行伸出大拇指连称"中国工人OK"。

"学技术就要敢于冒尖,干工作就要敢超人先。"这是武永合的座右铭。在实践中,武永合不断探索,勇于革新。多年来,他提出近50项合理化建议,有10余项被采纳。他革新工艺工装14项,创造经济效益上百万元。他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解决了3类压力容器焊接返修次数多、质量难以保证的关键问题,使一次返修合格率达到100%。他革新成功的大罐内环缝自动焊机,应用在生产中,不仅减轻了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且提高效率10多倍。

他主持的CA1110、GA1150硝酸运输铝罐焊接还获得了"黑龙江省经济技术创新合理化建议优秀成果奖"。

创新能力的提升要求每一位员工头脑清醒,不断学习,不断吸取新东西。这一点,已引起了世界知名组织的高度重视。

在西门子,每一个员工都会积极主动地从工作过程中学习,向同事学习,从商业实践经验中学习,并通过和他人分享知识来学习,以此来保证自己的进步和未来的成长。

通用公司前总裁杰克·韦尔奇经常鼓励他的下属们,去仔细搜索好点子并据为己有。有些人可能会奇怪,为什么作为美国最强大的企业之一的通用电气仍然需要寻找好的点子?通用公司应该引导其他企业,让其他企业借鉴才对啊。"绝对不是这样的,"韦尔奇说,"每个组织都需要学习,通用电气也不例外。"

在英特尔公司,非常注重挖掘员工的学习能力。英特尔的一线经理人经常以有形的鼓励来肯定员工的贡献,这种开放性的环境,让每一位员工都能快速学习别人的经验以迅速地解决自己的问题。在英特尔,有一个专门的"创新日"。在这一天,员工都可提出自己的新想法,并给予冠军方案10万美元的奖金,同时也给提案人一年的时间全力投入,着手准备他的提案。对于有创新能力又善于学习的员工,不论他是否已经为晋升做好了准备,英特尔往往会直接授予他更高的位置,让他接受更大的挑战。正如英特尔的一位高层领导人所说:"关键在于一个人学习的速度,而非他以往的经验。"

在今日,一个能够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知识和技能的员工,领导更乐意将他们晋升到更高的位子上去。因为善于学习、学习速度快的人,更具有创新的能力;一旦授予他更高的职位,赋予更大的挑战,他便会以更快的速度学习,具备更强的创新能力,从而大有作为,为组织创造更大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