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养心,道养性:用佛的境界道的胸怀点释人生
2742100000016

第16章 正念,正思,正道(1)

人生并不如梦

弟子们和禅师一起在田里插秧,可是弟子插的秧总是歪歪扭扭,而禅师却插得整整齐齐,犹如用尺子量过一样。

弟子们疑惑地问禅师:“师父,你是怎么把禾苗插得那么直的?”

禅师笑着说:“这其实很简单!你们插秧的时候,眼睛要盯着一个东西,这样就能插直了!”

弟子们于是卷起裤管,喜滋滋地插完一排秧苗,可是这次插的秧苗,竟成了一道弯曲的弧形。

禅师问弟子:“你们是否盯住了一样东西?”“是呀,我们盯住了那边吃草的水牛,那可是一个大目标啊!”弟子们答道。

禅师笑道:“水牛边吃草边走,而你们插秧时也跟着水牛移动,怎么能插直呢?”

弟子们恍然大悟,这次,他们选定了远处的一棵大树,果然秧都插得很直。

不要只看着脚下,而应该给自己制定一个固定的目标。只有朝着确定的目标前进,才能少走弯路,获得最后的成功。

诗仙李白云:“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相反,积极地面对人生,不管到了哪样地步,若能毫不犹豫朝人生的标杆直跑,你就会发现人生并不如梦,而是实实在在的有意义的。

点亮心中的信仰之灯

在一个寒冷的冬夜,有一个乞丐来找荣西禅师,哭诉道:“禅师,我的妻儿已多日粒米未进。我想尽我的一切努力给他们温饱,可是始终无法办到。连日来的霜雪使我旧病复发,我现在实在是精疲力竭了,如果再这样下去,我妻儿都会饿死。禅师,请您帮帮我们吧!”

荣西禅师听后颇为同情,但是身边既无钱财,又无食物,如何帮他呢?不得已,只好拿出准备装饰佛像的金箔说道:“把这些金箔拿去换钱应急吧!”

听到荣西禅师的这个决定,弟子们都很惊讶,纷纷表示抗议:“老师!那些金箔是准备装饰佛像用的,您怎么能轻易送给别人?”

荣西禅师非常平和地对弟子说:“也许你们无法理解,可是我实在是为尊敬佛陀才这样做的。”

弟子们一时无法领悟老师的深意,愤愤地说道:“老师!您说是为了尊敬佛陀才这么做的,那么我们将佛陀圣像变卖以后用来布施,这种不重信仰的行为也是尊敬佛陀吗?”

荣西禅师不再辩解,只是说:“我重视信仰,我尊敬佛陀,即使下地狱,我也要为佛陀这么做!”弟子们仍然不服,还是嘀咕个没完。

荣西禅师于是大声斥责道:“佛陀修道,割肉喂鹰、舍身饲虎,在所不惜,佛陀是怎么对待众生的?你们真的了解佛陀吗?”

迷茫的人生需要信仰的天光,真正的信仰是坚定不移的,不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外界条件而改变。信仰是你生命的主心骨和顶梁柱。

真正的信仰应该存在于具体的事情之中,甚至存在于一件极普通、极平常的小事之中,比如雪中送炭。真正慈善的人,不会拘泥于礼节和形式,他们会将自己的善念化为一汪清泉,让其流进所有干渴的心灵。

人生需要真正的信仰,拥有了真正的信仰,看清了信仰之灯,就会处变不惊,稳操航向;宠辱看淡,就会获得一份洒脱的心情。这份洒脱自在就是你精神的家园和心灵的故乡了。在你人生的暗夜,你仰望到那座灯塔了吗?

泥里匍匐怎及一飞冲天

班超是我国西汉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和外交家,他从小勤奋好学,胸怀大志。然而,他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是大家,他青年时期的工作不过是给官府抄文件和给私人抄书籍。

当时,北方的匈奴时常侵犯汉朝边境,班超特别愤慨;同时,他又看到西域各国与汉朝的交往已断绝了五十多年,心中非常忧虑。班超抄了一段时间的书之后,整日处在苦闷之中,他觉得自己的人生不应该是这样的,他决定投笔从戎,去干一番大事业。

班超投笔从戎之后,随大将军窦固出兵攻打匈奴。由于他作战勇敢、屡立战功、足智多谋,最终威震西域各国,重新打通了丝绸之路,成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外交家,名垂青史,万古流芳。

班超投笔从戎,建下千秋功业,正在于他把自己的境界提升到为国立功的高度。如果他仅满足于抄抄字,安稳度日,能有那样的成就吗?

《庄子?逍遥游》中对境界的大小做了这样一段论述:“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这就是境界大小的差别,境界小者绝对不能体会到境界大者的生命境界。一个人若不能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就只能满足于在泥地上匍匐,终生碌碌无为。

找到适合你心中盘子的鱼

有一次,虚有禅师在河边行走。此时,有几个人正在岸边垂钓,旁边几名游客在欣赏海景。只见一位垂钓者竿子一扬,钓上了一条大鱼,足有三尺长。鱼落在岸上后,仍腾跳不止。可是垂钓者却用脚踩着大鱼,解下鱼嘴内的钓钩,顺手将鱼丢进海里。

围观的人一阵惊呼:这么大的鱼还不能令他满意,可见垂钓者雄心之大。

就在众人屏息以待之际,钓者鱼竿又是一扬,这次钓上的是一条两尺长的鱼,钓者仍是不看一眼,顺手扔进海里。

第三次,钓者的鱼竿再次扬起,只见钓线末端钩着一条不到一尺长的小鱼。围观众人以为这条鱼也肯定会被放回,不料垂钓者却将鱼解下,小心地放进自己的鱼篓中。

游客百思不得其解,就问钓者为何舍大而取小?

没想到钓者回答:“哦,因为我家最大的盘子只不过有一尺长,太大的鱼就算钓回去,盘子也装不下。”

禅师感叹说:“人生的道路上,找到适合自己的目标非常重要。否则,将永远会挣扎于不满的情绪之中。”

用世俗的眼光看,垂钓者的做法很愚蠢,但实际上却体现了一条重要的生活禅理:确定了目标,不为利所诱惑,才是真正的钓手啊!

然而,确立目标固然重要,但是在向目标迈进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阻碍,因此,如何克服这种种障碍是达到目标的重要一环,在这一艰难的过程中,只有自信才能达到目标。

相信这个合适的目标一定为自己预备,只要你安下心来,一定有那条适合你心中盘子的鱼。

修佛要用心专一,人生要有目标

尚书前去拜见景岑禅师,一番问候之后,尚书开口问道:“本性是什么?”

这个问题确实很难回答。

景岑禅师不禁想到这样一件事:有一天傍晚,他看到一个孕妇背着一只竹箩走过,她衣着破旧,脚上落满土垢,竹箩好像很重,压得她直不起腰来。她左手牵着一个小女孩,右臂揽抱着一个更小的孩子,急忙地赶路。

景岑禅师本以为这样沉重的生活一定会让她不堪重负的,可是她的脸上明明写着像明月一样温婉的笑容。

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人,为了生活辛苦奔劳,但是她知道自己的人生寻求的是什么,所以她不但没有觉得劳苦,反而感到十分快乐。

想到这里,景岑禅师终于明白了什么是本性。看着眼前的尚书,禅师开口叫唤:“尚书!”

尚书双手一揖:“是!”

景岑禅师摇摇头说道:“回答我的只是一个躯壳,而不是一个清明的生命。”

尚书低头想了想,眼中云雾迷茫:“只有躯壳有口舌,才能回答你的话呀!清明的生命哪里来的口舌?”

景岑禅师点点头:“是否回答都没有关系,关键是要自己觉悟。要明白自己的目标,不要弄错了人生的意义。弄错了生活方式,只能徒然使自己成为生命的奴隶!”

人若是知道自己生命的意义,即使是再多的苦难,也能够承受;不知道自己本性的人,只不过是行尸走肉而已!

只要你的目标是明确的,那么眼下的一点困难、阻力都不能构成成功的威胁。你只有自己相信自己,朝着你的目标奔去,周围的障碍就会让道。

一心垂钓,怎能没有大鱼

在《庄子?达生》篇中,有一篇很有趣的寓言故事,故事这样说:

孔子到楚国去的时候,一天,他和弟子们走出树林,看见一个驼背老人正用竿子粘蝉,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样容易。

孔子说:“先生的手艺真是巧啊!有什么门道吗?”

驼背老人说:“我当然有我的办法。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在竿头累叠起两个丸子而不会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已经很少了;叠起三个丸子而不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十次不会超过一次了;叠起五个丸子而不坠落,也就会像在地面上拾取一样容易。我立定身子,犹如临近地面的断木,我举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树枝。虽然天地很大,万物品类很多,我却一心只注意蝉的翅膀,从不思前想后、左顾右盼,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为什么不能成功呢!”

孔子转过身来对他的弟子们说:“运用心志不分散,就是高度凝聚精神,恐怕说的就是这位驼背的老人吧!”

庄子讲述这篇寓言的原意是说,一个人要想体悟大道,达到达生的境界,必须要像这个老人一样,凝神于心,日就功成。

梁启超先生在他的一篇小文章《敬业与乐业》中引用了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用于说明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拥有佝偻丈人承蜩的那种专注。

一个人只要能够真正地、切实地做到专注,他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正如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所说: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专注的重要性不容小觑。

用志不纷,乃凝于神

梓庆能削刻木头做,做成以后,看见的人无不惊叹好像是鬼神的功夫。

鲁侯问他成功的原因,说:“你用什么办法做成的呢?”

梓庆回答道:“我是个做工的人,哪会有什么特别高明的技术!虽说如此,我还是有一种本事。我准备做时,从不敢随便耗费精神,必定斋戒来静养心思。斋戒三天,不再怀有庆贺、赏赐、获取爵位和俸禄的思想;斋戒五天,不再心存非议、夸誉、技巧或笨拙的杂念;斋戒七天,已不为外物所动,仿佛忘掉了自己的四肢和形体。正当这个时候,我的眼里已不存在公室和朝廷,智巧专一而外界的扰乱全都消失。然后我便进入山林,观察各种木料的质地;选择好外形与体态最与相合的,这时业已形成的的形象便呈现于我的眼前,然后动手加工制作。不是这样我就停止不做。这就是用我木工的纯真本性融合木料的自然天性,制成的器物被疑为神鬼功夫的原因。”

梓庆之所以会那么成功,就因为他将心思完全集中在削刻上。一个人只有真正达到“用志不纷,乃凝于神”的境地,才能获得成功。

一位名人说过:“一切艺术与伟业的奥妙就在于专注,那是一种精力的高度集中,把易于弥散的意志贯注于一件事情的本领。”一个人如果能做到除了追求完整意志之外把一切都忘掉,把自己完全沉浸于工作之中,那他就是一个天才,他也就比谁都更接近成功。

有些成功,不需要太强的实力,需要的往往是专注;有些失败,并非缺乏良好的时机,缺乏的往往是坚持。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努力克服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一个人如果总是左顾右盼,那么永远不可能取得成功。

穷和尚反倒成了富和尚

在四川一个偏远的大山里,有一座很少有人去的寺庙。寺庙里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很贫穷,穿着衣不蔽体,吃得也很简单,身体瘦瘦的;另一个和尚很富有,穿着丝绸的衣服,吃着上等的食物,大腹便便,脸上油光发亮。

当时,人们都认为南海(今浙江普陀)是个佛教圣地,很多外地的和尚都把能去一次南海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打算去一趟南海,你觉得怎么样?”富和尚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认真地打量了一通穷和尚,突然大笑起来。

穷和尚被他笑得莫名其妙,就说:“怎么了?”

富和尚问:“我没有听错吧,你想去南海?你凭借什么东西去南海啊?”

穷和尚说:“带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行。”

“哈哈……”富和尚笑得都喘不过气来,“去南海来回好几千里路,路上的艰难险阻多得很,可不是闹着玩的。我几年前就准备去南海的,等我准备好充足的粮食、医药、用具,再买上一条大船,找几个水手和保镖,就可以去南海了。你就凭一个水瓶、一个饭钵怎么可能去南海呢?还是算了吧,别做白日梦了。”

穷和尚不再与富和尚争执。第二天,富和尚发现穷和尚不见了,原来,穷和尚一大早就带着一个水瓶、一个饭钵悄悄地离开寺庙,步行前往南海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