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别再为小事抓狂:青春篇
2741100000018

第18章 与其反抗生活,不如拥抱生活(2)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听到年轻人在抱怨父母,好像总是只注意到他们哪里做错了,却从没有注意到他们做对了什么。许多年轻人告诉我:"如果我的父母能看到我做对的事情,知道我有多努力的话,就更容易激励我做得更好,我在跟他们相处时也会更自在一些。"

我曾年轻过,也做过父母。年轻时,我的经验没什么两样,我也觉得父母的确总是看到自己负面的行为,而没有注意积极的一面。我也同意这样对个人的积极性、自尊、沟通与积极的思想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如果父母,包括我自己,都能记住这个浅显的生命规则,就能跟孩子相处得更好,他们也会更感激我们。

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开始为人父之后,我的体验也跟青春时期差不多。我的孩子、我所有朋友的孩子也都在做相同的事:他们只会注意到父母做错的事,而不会注意到父母做对了什么。然而,人就是人,不论是十六岁或四十六岁,我们都比较容易接受积极正面的鼓舞,不会喜欢负面的评价。比起批评,我们会对赞美作出更好的回应。我们会依照别人的期望,特别是家人的期许,表现出高标准(或低标准)的行为。

我认识一位母亲,她有五个孩子,其中一个儿子十四岁。除了要为这些孩子做每天例行的事之外,她还要一周四次带儿子去做定期的运动训练。她替他付训练费,帮他张罗器材,为他准备零食,受伤的时候带他去看医生,陪他参加所有的比赛,尽可能支持他,甚至还经常接送他的队友一起去练习。不用说,她为儿子作了很大的牺牲,而平时她所获得的最好回应,不过是偶尔的一句"谢谢你送我来"。

不久之前,有一天她送他去练习时晚了一点。这是一年多来她第一次迟到。但是你大概可以想象到,这对她儿子来说已经是世界末日了。儿子一味地责怪她,气她迟到了。当然,她也很不高兴儿子这样过度反应,结果那天晚上他们俩都在生对方的气。

以这个例子来说,这个孩子带给母亲的感觉,就像是你努力在做某件事,父母却只注意到你做错了什么或出了什么问题,或是对你说"你要如何才能更好"所产生的感觉是一样的。他们原本该对你的成果或努力引以为荣,现在却全被失望的感觉遮盖住,这会令你很伤心,也可能会让你很生气。

来做个实验吧,看看你能不能找到父母做对的事情。有多少次他们都准时把你送到某个地点,或总是帮你准备好一顿饭,为你填好表格,替你找到丢掉的东西,允许你去做某件事,为你买单……

我可以向你保证,我对父母也提出了同样的建议,所以请相信我,我没有偏向哪一边。我也可以保证,如果你多注意父母做对的事情,而不是做错的部分,你感受到的压力会减少许多,每天的生活经验也会改善。你会感觉更好,因为生活中的幸福感越来越强,你的注意力也会集中在积极的一面,而不是负面的能量。你的父母会更容易相处,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做的一切受到了感恩,也更有价值了。或许你树立的好榜样也会影响到他们,让他们也开始注意你做对的事情!

82.少一点固执,真诚地说:"你是对的!"

"你是对的!"这句话点到了事情的核心,这句话排除了你的固执心。这是一种谦逊的声明,承认你愿意倾听、软化、学习,并且承认至少有些时候,别人确实知道许多你不懂的事。

艾瑞克的母亲告诉我,她的儿子真的很固执,她简直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当我问十五岁的艾瑞克是怎么想的,他大吼着说:"我一点也不固执!"如果你在我十五岁时问我同样的问题,我可能也会用同样的声调说出同样的话。

这就是一种固执,然而这种情况通常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固执的一个大问题就在于当你这么做时,会很容易为小事抓狂。任何事都很容易让你抓狂,因为你的神经太紧张了。毕竟,固执意味着你不肯听别人说话,封闭了你的心灵,最后你会变得不计代价想要证明自己没错。你坚持站在原地,不肯稍作让步。

固执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大多数时候你都坚持自己才是对的。你老是想着、注意着,甚至指出别人的错。这么做会让你内心产生恼怒与挫折感,让你变得更紧张。这也会使更多的事情干扰到你,没完没了。

虽然"说"总是比"做"容易得多,不过要少一点固执,最好是学着说:"你是对的!"而且是真心诚意地说。对!我知道这可不是容易的事,更难的是,如果你想要小一点压力和固执,你就必须掩饰怒火,学习根据不同的情况,对父母、老师、老板、邻居、朋友及兄弟姐妹说这句话。

"你是对的!"这句话点到了事情的核心,这句话排除了你的固执心。这是一种谦逊的声明,承认你愿意倾听、软化、学习,并且承认至少有些时候,别人确实知道许多你不懂的事。你可以承认这一点:你跟每个人都一样,不但会犯错,还能从错误中学习。

十七岁的约翰进了少年感化院,因为他打伤了一个同学。他实在太固执了,就算别人跟他说只要道个歉,这件事就可以算了,他还是拒绝这么做。他坚持自己的暴力行为是在执行公道。就算你只是在读约翰的故事,可能也已经感觉到固执所带来的压力吧?你能想象只要他承认自己犯了错,在情绪上会得到多大的解脱吗?

不论牵涉到的是约翰这样严重的问题,还是一些很平常的事,固执的人总想在愚蠢的争吵中获胜,拒绝承认是自己的错或疏忽。总之,固执都会带来很大的压力。幸好,只要你肯放下固执,你也会变得非常自由,当下就会有解脱的感觉。此外,身边的人也会给你积极正面的帮助。每个人都喜欢谦虚、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愿意学习的人。想要少一点固执,需要走一段很长的路。试试看,你会了解我的意思。

83.什么是生命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回想一下,你可能会看出,亲切的表现与内心真正的满足感是息息相关的。我们这一生花了太多的时间,去追求那些我们自认为会让自己快乐的事情--成功、理想的恋人、美貌、成就。

有一次我问一群年轻人:"什么是你生命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他们一开始的答案是受欢迎、表现得很酷、有男女朋友、有人缘、玩得开心、缔造某项成功、赢得胜利、看起来很漂亮之类的答案。然后,教室后方有一个女生站起来说:"老实说,我生命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我记得待人要亲切的时候。"她接着说了两个故事,一个是她在学校与一个新生交朋友的故事。第二个故事则是她在祖母临终前,握着祖母的手陪在她身边。

她说完自己的故事之后,教室中的气氛就有了神奇的转变。每个人似乎都在重新思考所谓"有价值"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同样的那些人,五分钟前还说"受欢迎"是生命中最有价值的事,现在却想和大家分享一些不同的概念,一些跟仁慈亲切有关的事。这些年轻人都回忆起自己何时曾亲切待人,也都同意这样的事能带给他们非常美好的感觉。

如果你回想一下某次你对别人格外体贴、大方、尊重的时候,你可能会看出,亲切的表现与内心真正的满足感是息息相关的。事实上,许多你最美好的记忆很可能都是与亲切待人有关的,也许是你善待别人,或是别人善待你。

这个重要的策略值得你花点时间深思,因为我们这一生花了太多的时间,去追求那些我们自认为会让自己快乐的事情--成功、理想的恋人、美貌、成就。事实上,却只有看起来老掉牙的亲切仁慈,能保证带给我们持续不断的满足感。况且,亲切待人是很简单自然、不需要花力气又很自由随性的事。

当你变得更亲切仁慈时,就很难再为小事抓狂,因为你的脑海中充满的都是积极正面的思想。你会比较放松,更有耐心、更乐观、更容易相处。此外,你也能包容别人的不完美,对自己也不会太严厉。所以不论你是善待别人、举止谦恭、有怜悯心、礼貌周到或心怀感恩,最重要的是,我希望你的思想是仁慈亲切的。这样你身边的每个人都会受益,而收获最大的则是你自己。

84.别把批评当成是冲着你来的

批评反映出某个人的观点。这个观点可能包含了真理,也可能完全是胡说八道。只是说明了那个批评者需要靠提出批评来取得平衡。

我接到许多年轻人的来信或电子邮件,他们都提到做年轻人最困难的一个地方,就是要面对别人的批评。我发现有一种方法可以转化批评所带来的痛苦,虽然不是全然有效,但大多数时候还是很有用的。那就是不要把批评看得太个人化。

我希望你暂时不要去想关于批评的任何事,例如别人爱怎么样批评你,因为你不管别人批评得对或错,都会很痛恨批评,或是痛恨为什么会有这回事存在。让我们退一步,看看批评到底是什么吧。

关于批评的特性,有几件事是很确定的。第一,批评反映出某个人的观点。这个观点可能包含了真理,也可能完全是胡说八道。如果是胡说八道,我们根本不必去理会。比如某个人对你说:"我不喜欢你系鞋带的样子,我觉得你的动作应该再利落一点。"这时你可能会装糊涂,不理会他的一面之词。你不会把这个评论当一回事。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批评中有几分道理,我们就要明智地从中学习。举个例子,几年前我有一场演讲,演讲完毕后,一个人举起手,当着百余位听众的面对我说:"我认为你说话太快了,我听起来很不舒服。"后来我再想到这件事,我了解到不论他表达得有多鲁莽,他的观点确实很不错。我在说话时,确实会越说越快。从那次开始,我学会了讲话要慢下来,逐渐变成了一个更好的演讲者。

除了批评本身的正确与否外,关于批评,还有一件事是千真万确的,那就是当一个人批评你时,其实与你本身并没有太大的关系。这批评也不一定完全正确,只是说明了那个批评者需要靠提出批评来取得平衡。换句话说,如果我用批评来攻击你,我就是在表示:我,理查德,需要批评别人。会有这样的需要,可能是因为我很希望被注意,或希望有人肯听我说话。也可能是因为我心情很坏,或完全是源于我的挫败感。当然,我也可能是真心诚意地想要帮上忙。但是,不管我的动机是什么,我会批评你,只是因为我需要提出批评。这并不能说明我是好或坏,只是我有这个需要。

当你从这个观点来看待批评时,就很容易明白批评其实跟你没多大关系,却和批评者息息相关。这也是为什么我用不着在众人面前,把那个人的批评当作人身攻击。他只是在表现自己想要批评的需求而已。这没什么问题,我们每个人偶尔都会有这样的需要。我也是如此。结果,我反而从这个人身上学到了许多。如果我变得自我防卫,又把这件事看得太个人化,认为他是冲着我来的,我可能就学不到什么了。

我并不是在倡导不要理会别人的意见。我的意思是,当你不把别人的建议与批评当成针对个人而来时,才能放开心胸,真正听出对方在说什么,也能真正地从中学习。你不会把批评当作是威胁或攻击,而会看作只是对方的一种需要。你可以想象,如果不把批评看得个人化,我们会有多快乐,又多么不会为小事抓狂!

下一次当你被批评、攻击时,看看能否用上这个策略。与其把批评看得太个人化,不如转化一下,了解批评其实跟那个人本身更有关系,而跟你无关。你可能发现这样自己就不会受到伤害了。

85.找出思想与思想之间的空隙

两种独立的思绪之间,有着非常细微渺小的空间,只是那一瞬间的空隙,便能让你看见人生的另一条岔路。

第一次有人跟我说在思想之间找出一点空隙时,我觉得他一定是疯子。然而,一旦花点时间来考虑这个建议,我就能看出这句话真正的意义了。直到许多年之后的现在,我仍然经常运用这个策略,甚至经常不假思索就用了。

如果你现在要说一句话,接下来是另一句,你会发现两句话之间会有一点小小的空隙。那可能只是千分之一秒,是在两种独立的思绪之间非常细微渺小的空间。你需要运用想象力,才能体验到这样的空间。

这样的一个小小空间,通常就是"正途"与"歪道"的关键点。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验?你准备好做某件事或某个决定,但是在最后一刻,你却决定不这么做了。此时,你就是体验到了思想之间的那个空隙。那是一瞬间的空隙--无声的一刻--能让你看到路上的岔道。在一瞬间,你看到了另一个选择,或是有了新的观点,所以改变了心意。你看到自己可以往一个新的方向走。如果你全速往前冲,让思想快速运转,那么在这些思想之间必然没有空隙,你也一定很难换挡或看到另一条路,就像是失控的火车。但是只要有一点点的空隙,你就有机会看到新东西。

有时候有人批评我,我就会开始忧心烦恼,想要自我辩护。但是,就在我准备要说些什么来伤害他们时,我看到自己其实有另一个选择。我不想报复了,只想让事情过去。这就是心思澄澈的一刻。

许多年轻人跟我说过他们的故事,说他们是如何就要跟着大伙儿走,参与一件他们打心底认为不好的事。他们或许正在电话里跟朋友讨论时间与地点,而就在同意之前,他们有了一刻的迟疑,然后说:"对不起,我不能做这件事。"

要从你的思想空隙之间获益,你用不着做一些跟以前不一样的事。你唯一要做的就是打开心灵,知道有那样的空间,并开始寻找。如果你没有注意到,也不要担心,只要打开心灵就对了。

你要这么做的理由,是因为那样的空间中存在着清明的智慧。当你在烦忧某件事时,找找这样的空间会很有帮助。这只是个简单的动作,却能帮助你把思绪放慢,避免产生一连串负面的自我毁灭的思想。

86.问问信任的人:"我的弱点是什么?"

我们信任的朋友与家人会比其他人更了解我们。他们看到我们最好的一面,也看到最坏的一面。有时候他们甚至比我们自己还要了解我们。

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是很难做到的事,我几乎有点迟疑要不要把这项策略放进这本书。然而,对那些勇敢尝试过的人来说,其间的回馈是很有价值的,所以我断定这是件值得去做的事。

你也知道,我们信任的朋友与家人会比其他人更了解我们。他们看到我们最好的一面,也看到最坏的一面。有时候他们甚至比我们自己还要了解我们。他们很清楚我们的优点,也很清楚我们的弱点。他们看到我们表现突出的地方,也看到我们什么时候在自找麻烦。

通常在我们现有的生活与我们想要的生活之间,有一条很明显的界限。问题是,我们有时候真的很难看清自己的劣势。所有的人在看待自己的态度、行为与生存方式时,都会有一些盲点,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会被自己的方式困住,看不见自己的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