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养生高手(现代生活实用丛书)
2725500000008

第8章 心理障碍(2)

4.改善睡眠。要想改善睡眠,首先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注意生活有规律。晚饭不宜过饱,临睡前不要进食,不饮用具有兴奋作用的饮料,不要进行大运动量的体育锻炼,不听节奏感太强的音乐等,不睡觉时尽量不进入卧室,没有睡意绝不上床。有些病人害怕失眠而提早就寝或由于失眠而导致晚起均是不可取的。要认识到睡眠是一个自然过程,是生理现象,是由生物钟决定的本能现象,人为的努力不但无法奏效,而且越是为人睡焦虑,大脑皮层越兴奋,越难以入睡。患者为人睡而做出的种种努力,往往收到完全相反的效果。每当你下决心不睡,希望能熬个通宵时,却偏又睡意绵绵。所以,人应该顺从自然,不要强迫自己赶快入睡。应采取能睡多久,便睡多久,躺着就是休息的态度。人体会自动调整所需的睡眠时间,假如不去考虑睡着睡不着的问题,自然就会较快地入睡。

如何克服羞怯心理

在社交场合,常有人会存在羞怯心理障碍,有的人轻松自然,谈吐自如;有的人却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言谈举止都显得紧张失常。第一次上讲台的新教师或第一次当众演讲的人也有这样的体验:事先想好的话,一到台上就乱套了。这种情况在青年男女的交往中更为常见。在心理学上,把这种心理现象叫作羞怯心理。

一般说来,羞怯心理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其一,因为它带有普遍性,许多人都可能有过这种体验。美国心理学者的研究估计,有百分之四十的美国人认为自己有羞怯心理;其二,羞怯心理引起的生理反应是短暂的,反应过后,生理功能又恢复正常状态,因此无损于身心健康。但是,羞怯心理对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无疑是一种障碍。当羞怯心理产生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从而导致心跳和呼吸加快,血液循环加速。由于人的脸部皮肤表层毛细血管特别丰富,所以脸红非常显眼,这种突然的情绪反应,往往导致大脑中枢神经活动的暂时紊乱,使记忆发生故障,思维出现“混乱”。于是出现言辞迂缀、语无伦次、举止失措、紧张失常。这种羞怯心理包含强烈的自我意识。羞怯者过分考虑自己给别人的印象,总是担心别人瞧不起自己;无论干什么事,总有一种自卑感,总怀疑自己的能力;与人交谈时,不敢正视对方;过分夸大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使自己总处于思想消沉的状态之中。上述症状的核心是对“安全”的过分关注,循规蹈矩而不肯冒半点风险。

如何克服和消除羞怯心理,应注意以下几点:

1.去除心理上的孤独感。相信自己在陌生的环境中也能找到真正的朋友,而且还应看到其他人也同样在寻找朋友、寻找依托与帮助。当你确信自己与他人处于同样位置的时候,你就会消除孤独,由不安走向坦然。

2.克服自卑感、增强自信心。羞怯是内心不安的一种反映,它也是人的自卑感在作怪。自卑感的产生源于对自身盲目的否定。自卑感是自我意识的消极因素。羞怯者应认识到,人人都有其优势和长处,也有劣势和短处。那么不妨画一张表,标明自己的优缺点,牢记自己比他人优越的地方,确认自己是有才能的,然后便充满自信地去参加社交活动。经过一段时间,自卑心理便会逐渐消失。这样做实际上是自信心的培养与锻炼。要让别人承认自己,必须先得到自己的承认。不要对别人如何评价自己太敏感、太介意,要学会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自问一下:“我真的不如人吗?”“我真的不能向他人那样交谈、处事吗?”如果不是这样,你就无须为此担心;如果真是这样,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今后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改进上即可。

3.多参加社交活动,千万不能采取回避态度,要在实践中掌握克服羞怯心理的有效方法。要在与人接触中,学会如何对待别人的问候或恭维,如何与陌生人进行开场白,学会如何让谈话继续下去或中止谈话的技巧。锻炼在公共场合说话的本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技巧。多参加文体活动,扩大人际交往的圈子,这样你会在各种活动中自然地消除羞怯心理。

神经质症是怎样形成的

神经质症是在神经质性格基础上产生的。在某种特定条件下,任何人都可能发生神经质症症状。如第一次在众人面前讲话感到紧张而不知所措;听到有人谈论艾滋病、癌症就感到非常可怕;见到邻居被窃,自己变得格外小心等。性格健全的人,上述反应仅是短暂的,一过性的。而神经质性格的人,在面临心理困难时,精神上会出现强烈的不安,并由此导致错误的认识,把健康人都有的不安和不适感等心身生理变化误认为病态或异常。患者本人高度注意这些“病态或异常”,并企图排除之。但这些不安和不适的特点是越注意它,越努力想直接排除它,反而会表现得越重,结果形成了注意与病觉的恶性循环,致使症状加重。病人陷于与症状苦战苦斗的精神冲突状态中,感到非常痛苦。病人想排除“病态或异常”的欲望越强烈,症状反而越加重。从上述可见,神经质症形成的关键有两点:一是神经质性格;二是由神经质性格决定的将注意力过分集中于感知或极力排除症状。结果使病人生活偏离常轨,陷于恶性循环之中。

心烦者的乐园

你可能在单位受到老板的斥责,也可能在工作上有很多不顺心的事情……所有的这些事情都让你心烦,这时可能一滴水溅到你的身上都会引起你歇斯底里的发作,如果将这种情绪带到家中,就会伤害你的妻子和孩子。

有很多方法可以改善心情,运动就是一种有效而又简单的方法,尤其是耗氧量比较大的运动更能改善你的坏心情。医生们发现运动改善心情的效果不次于昂贵的抗抑郁药物,跑步、游泳、拳击都会有很好的效果,运动越激烈,效果也越好。

在国外甚至有人兴建了运动消气中心,在这些地方,你可以大喊大叫,将一打盘子摔个粉碎(你要自己付钱的),也可以将一个假人暴打一顿:拳打、脚踢、嘴咬任由你随便,同时你也可以随时接受那里的心理医生的治疗,医生们不但会找出你的“病因”进行言语开导,还会教给你一套“运动消气操”(会将你累个半死)。很多人怒气冲冲地进来,经过一番“运动”之后,满意而归。如果你正心烦,不妨试试这种运动消气法,当然不要将你家中的家具作为消气的对象,否则你会将其他人也变得怒气冲冲。

心理问题会诱发身心疾病

有资料表明,当前引起各种疾病的原因中有百分之七八十与心理因素有关。其中主要由心理因素、特别是情绪因素引起的身心疾病患者已占总人口的1/10,这些人易患的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某些皮肤病等等。由此可见,不良心理因素对健康危害不亚于病菌,而良好心理因素对健康的作用则胜过保健品。

事实上,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心理测量量表上一般有以下一些依据:一是情绪是否稳定而愉快,这是衡量的核心标准;二是智力是否正常;三是思想和行为是否统一,如不统一就是有病的表现;四是反应要适度,反应过快或反应迟钝都不健康;五是人际关系是否协调;六是年龄是否符合心理年龄特征。

从试验中对上万名学生所做调查得出的结果表明,中学生心理问题有以下一些常见症状的表现:有强迫症状的学生总在想一些没必要的事情,如老想考不好该怎么办;总是反复检查作业做得对不对;女生总担心自己衣服是否整齐,总要照镜子。其实学生的这种表现与学校过分追求分数所导致学生刻板、谨慎的个性有关。

人际关系敏感,有问题的学生总感觉别人对自己不友好,其他人不理解、不同情自己;当别人看他或议论他时总感觉不痛快;有人与异性在一起时感觉不自在。

有敌对倾向学生的表现是常发脾气,摔东西、大叫;常与人抬杠有理不让人无理搅三分;有摔东西的冲动;想控制自己但控制不住。

有偏执倾向学生的表现是总感觉自己想法和别人不一样,总觉得别人在占自己便宜;总觉得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觉得大多数人不可信、不可靠;很难与他人合作。

有抑郁问题的学生的表现是总感到苦闷、无精打采、提不起劲儿,严重的可能有自杀念头。

有焦虑倾向学生的表现是总感到莫名的紧张、坐立不安、心神不定、心理烦躁,不踏实。

测试结论中学生问题最多的要数学习压力感,有1/3的学生存在这方面的心理问题。这些学生感到负担太重。

有适应不良问题的学生的表现是不喜欢学校的课外活动,对学校生活不适应。这些在高一和初一学生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因此学校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帮助学生克服不适应性。

有情绪不稳定问题的学生比例仅次于学习压力感,其表现是心情时好时坏,学习劲头时高时低,对父母、老师一会儿亲近一会儿疏远。

有心理不平衡问题表现是看别的同学考得比自己好、比自己有钱或穿名牌服装时就觉得不舒服。另外总感觉老师和家长对自己不公平。

专家强调指出,一些家长存在这样的误区,以为孩子只有感冒发烧是才是得了病。发脾气、摔东西时就不是病。其实健康是由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两方面组成的,家长应对照自己孩子有无上述心理问题方面的表现,切不可等闲之。

心理障碍与精神病两种说法有何区别

现在常听人说起心理障碍及精神病,我弄不清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是否是一码事?

从广义来讲,凡有心理功能障碍者(包括精神疾病)均可称为心理障碍。但是严格来讲,像神经症等类较轻微的心理功能障碍者,可称之为心理障碍;而有严重的心理功能障碍症状,如出现幻觉、妄想、行为紊乱等症状,并严重干扰其社会功能,称之为精神病。

如果把轻微的心理功能障碍与精神病混为一谈,我们认为是不适宜的。这一方面由于人们对“精神病”这个名称感到害怕,而社会上对精神病人歧视的情况也确实存在;另一方面把所有心理障碍者统称为精神病患者,这样精神病一词就包涵了性质完全不同、严重程度全然有别,治疗方法差异甚大的一大堆疾病,这不论对病人的诊治或对病人涉及的工作,学习安排,家庭关系,法律问题等等方面的处理,均造成很大的困难。

压力释放

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感觉到压力。一种是自己给的,一种是别人的要求。

自己制造的压力主要来自期望。每个人都会为自己设定目标,并安排计划。压力是身心对外界刺激和既定目标的自发心理准备。适当的紧张和压力是为完成任务、达到目标必备的注意集中。如果目标合适,规划性较强,工作节奏也跟得上计划要求的话,压力就会减轻。有时候我甚至认为压力来自创新和挑战,日常的按部就班的做事尽管可能由于接口规范、分工合作而更容易实现目标,人的压力也很小。

缺乏规划的目标不定、或过大压力会造成身心的不良影响。

别人的要求其实就是任务。任务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完成,需要与一定的效果相结合,这同样会给人施加压力。

完全没有压力是不可能,也是不可取的。适当的压力有利于健康,也有利于人的生存、发展。

但是任何事都强调适当。适当的压力可以使人的神经保持一定的紧张度,刺激人不断地努力调整、充实自我,改造世界。太多压力不但使人精神过度紧张,也影响人的健康。

每个人在世界上总要承受各种各样的压力。完全超脱于压力之外是不可能的,也不利于人的成长。但是过重的压力会妨碍人的心理健康,蓄积不良的情绪,甚至造成人的自杀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