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养生高手(现代生活实用丛书)
2725500000041

第41章 中老年人的养生与长寿(1)

衰老与养生

衰老的变化

在古代,衰老一直被视为神秘的现象。在现代生物学和现代医学出现以后,科学家对衰老现象进行了大量研究。目前关于衰老过程仍有许多未解之谜,但也积累了大量的知识。

目前科学家普遍承认两个重要的事实。第一,衰老并不是人过中年以后突然发生的现象,而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表现出来的,疾病能够加快这一过程。事实上,衰老是人的一生中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系统自始至终不断发生的不可逆变化的结果,只是到一定年龄之后,变化的总和使人感到老了。第二,衰老本身是正常的生理变化。衰老并不一定伴随疾病。一个正常的老人,可以保持身体健康继续生活下去。老人的疾病不是衰老直接引起的,可以查出真正的病因。

衰老会带来身体外表的变化和内部功能下降。外表变化容易看到,如头发变白,皮肤起皱。内部变化则只能凭自己感觉,或通过检查发现。

例如,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的排血量减少,血管增厚和弹性下降,血压也有增高的趋势。再看肺脏。老年人的肺脏弹性降低,胸廓变硬,肋间肌活动减弱。至于神经系统,50岁以后,神经冲动自大脑传到肌肉的速度会下降5%,但大脑的变化却微不足道。老年人的免疫力也有轻度下降,体内酶含量和内分泌系统功能下降,需要较强的生理刺激才能发挥正常作用。这些研究结果告诉我们如何确定老年人的“正常功能”标准,当然不能同年轻人的标准一样。

但是,这里说到的功能下降只是一般情况,不同的人差异可以很大。

特别有趣的是老年人智力的变化。诚然,老年人的大脑,每天会有5万个细胞死去,但这同大脑细胞总数40亿到60亿个细胞相比。实在可以忽略不计。而且,死去细胞的功能还可以由别的活着的细胞加以代替和补偿,这是因为大脑细胞之间存在着自然交叉作用。所以,人到老年以后,只要大脑没有疾病,大脑的功能不会下降太多。

根据测定,人在70岁以后,记忆力、学习能力和理解力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当然不同个人之间差别也很大。但是科学家证明,一个人有两种智力类型。即接受新知识能力的“流动智力”和体现长时期来知识的积累和综合的“结晶智力”。年龄增高可能对流动智力有影响,但对结晶智力却无影响。面对复杂而不能凭直接推理得出结论的问题,老年人依靠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或许比年轻人更易作出正确判断。

科学家承认人体进入老年后各种功能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强调在没有疾病的情况下,这是一个缓慢发生的渐变过程。人体能够顺利地适应。注意防止疾病,适当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加上合理的体育锻炼,则可以延迟生理和心理不良变化的出现。

人过中年以后,身体的许多功能便开始降低,这时就必须注意保持健康,尤其要改掉一些不良生活习惯,这样进入老年后才会有健康的身体。以下是几点建议:一、不要吸烟;二、不要经常饮酒,尤其是烈性酒;三、要有营养丰富的适量早餐;四、餐间不吃零食;五、保持适当体重;六、每晚睡眠八小时左右;七、坚持适当的智力和体力活动;八、定期检查身体,及早发现疾病和进行治疗。

人体器官的衰老变化

人体中的器官很多,如心、肺、肾.肠.胃、脑、肝、肌肉、血管等。我们把这些器官按功能归类,称其为“系统”。如心脏属于心血管系统,脑及神经属神经系统,肠、胃属消化系统,等等。随着人体的衰老,各个器官的生理结构也发生着相应的改变,下面按照“系统”做些简要的介绍。

心血管系统主要包括心脏及遍布全身的大小血管。心脏主要由心肌细胞组成。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肌细胞逐渐减少,并产生一系列的衰老变化。如:脂肪组织沉积增多,有钙盐沉着,脂褐素积累增多,心肌膜加厚等,血管的改变主要表现为血管内膜逐渐增厚,血管壁硬度增加,血管内腔狭窄,血流量减少,血液循环时间延长等。

呼吸系统主要包括鼻腔、气管、支气管和肺。老年人的呼吸系统随年龄的增长发生老化,肺的改变最为明显。肺泡壁变薄,泡腔增大,弹性降低,肺泡壁的微血管减少。血含量降低,细小支气管可见扩张。

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道、胃、肠、肝脏等。老年人的消化系统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牙齿脱落、牙周萎缩,味蕾数量减少,食道粘膜萎缩,肝中胶原纤维增生,肝细胞数量减少,胰脂肪酶分泌减少,因而妨碍了老年人对脂肪的吸收。

神经系统主要包括大脑、脊髓以及发自这两个部位的神经细胞而分布至全身各处的神经。神经系统是机体的指挥系统。在人体衰老过程中,神经系统很重要的一个改变就是神经细胞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少,而神经细胞内的脂褐素则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与此同时,大脑的重量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成人)硬脑膜变厚,硬脑膜下的蛛网膜逐渐纤维化和钙化。遍布全身的神经接受大脑的信息,并起传导作用,由于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变性,从而减慢了传导速度。

泌尿系统主要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人的两个肾脏中有数百万个肾小球,它们随着人体的衰老而逐渐减少,从而使肾小球的血液总滤量也逐渐减少。

内分泌系统包括的器官很多,它们通过该器官中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激素调节机体的生理活动。这些内分泌器官结构上都有衰老的变化。如:甲状腺萎缩,甲状腺素减少,组织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数逐渐减少,肾上腺可见结缔组织增生和色素沉着,性激素水平下降,男性血浆睾丸酮含量下降,游离睾丸酮含量甚微。女性停经后,尿中只能检出少量的雌激素。

在衰老过程中,除上述系统各个器官发生变化外,造血系统,运动系统、生殖系统、免疫系统也都有所改变,在此不再赘述。

测定衰老的依据

有人刚过40岁就叹息自己已经老了,也有人两鬓斑白,仍精力旺盛。那么,究竟什么叫衰老呢?了目前确实没有一个“量”的指标能进行明确的定量测定,只能是从个体老化的过程中,在外形和功能的衰退方面达到一定程度时,才可认定这个人已经衰老了。

除年龄外,外观形态是判断衰老的参考标志之一。如:白发、脱发、皮肤松弛、牙齿脱落等。从全身状态来看,主要是腹部、腰部脂肪的积累。女性则表现为乳腺萎缩、乳房下垂。同时,最明显的感觉是体力衰退,稍一活动,就感到疲劳,而且恢复缓慢,走路快一点就气喘吁吁,视力和听力都逐渐减低,味觉也减退。此外,对气温变化不能适应,易患感冒。随之可能出现各种老年人多发的疾病和症候,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食欲不振,夜间多尿等。

衰老的另一个明显的标志是性能力下降,而且在性活动后感到疲劳,不易恢复。

此外还可通过对一些器官功能的测定,取得必要的数据,根据器官功能降低的情况,可大致了解被测者的衰老速度。

国外学者测定人类衰老速度的项目很多,美国巴尔的摩老年学中心测定人类衰老速度的项目共24个,其中主要项目有:一秒钟用力呼气量,血液收缩压,血红蛋白量,血清蛋白量,血清球蛋白量,口服葡萄糖两小时后血浆葡萄糖含量,听觉,视敏度,基础代谢,X线测定手骨皮质的情况,肌酐排出量,最大工作效率,反应速度等。

上海“抗老研究协作组”对不同年龄的人进行衰老测定的主要项目有:肺活量(肺功能),内生肌酐清除率(肾功能),神经传导速度(神经传导功能),嗅觉,握力,血压(血管功能),运动频率(神经运动功能),骨皮质厚度(使用手部X线的平片),心电图(心功能),白发,老年斑等。

这些项目按其对衰老速度判断的敏感性可大体分为三类。(1)主要项目。包括肺活量和视调节能力等。这类项目所测出来的数据,不仅随对象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而且还可以测出一两年之内的衰老进程。(2)次要项目:包括内生肌酐清除率、握力,运动频率、骨皮质厚度、电测听、白发和老年斑等。这类项目虽然也可因衰老而有所改变,但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很难测出对象在一两年内因衰老而发生的变化。这些次要项目被称之为“参考项目”。(3)意义不大的项目。如心电图、血压、神经传导速度和嗅觉等。这类项目,有时老年人和青年人测出的数据相差不多。因此,很难用它们来比较人与人之间的衰老差异。但对于同一人,定期进行测定,比较其数据,则多少有一些参考价值。

低龄老人与高龄老人

关于“低龄老人”与“高龄老人”的划分,人们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美国的一些老年学家把65~74岁的老人称为“青年老人”,把75~84岁的人称为“老年老人”,而把85岁以上的人称为“高龄老人”。也有的人把65-74岁的人称为“比较年轻的老人”,75岁以上为“更老的老人”.90岁到110岁为“老老年人”。美国有的学者的文章中,将老年人口分为两。

目前认为,脂褐素的产生与体内产生的自由基有关。细胞器中大量的脂类成分可因自由基的反应而过氧化.产生醛基或羰基。导致大分子交联,最终形成不溶于酸、硷和有机溶剂的脂褐素。脂褐素的主要成分是脂类,约占50%;蛋白质约占30%,其他物质约占20%。在脂类中75%为磷脂。此外,还证明在脂褐素中有多种水解酶类,有的酶类活性甚高。

随着人体的逐渐老化.脂褐素不但含量渐增,而且产生沉积。对小白鼠的神经细胞进行观察表明,幼年时,它的色素颗粒均匀地分布在细胞核的周围,到了老年,这些体积增大的脂褐素颗粒就集中到核旁。专家们指出,人的心肌中脂褐素的沉积量与年龄成正比。脂褐素沉着在神经组织中,可引起老年性痴呆,沉着在循环系统时,可影响心血管功能,脂褐素增至某一水平后会损伤细胞,使细胞萎缩或死亡。此外,在某些疾病中也可见脂褐素加速沉积的现象。总之,脂褐素可促进人体老化,是人体中的有害物质。

实验证明,外界因素可促成脂褐素的沉积,也可抑制脂褐素的产生。如维生素E对脂褐素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所以维生素E的缺乏可引起脂褐素沉积。从近代研究成果来看,除维生素E外,氯脂醒、氯丙嗪、维生素C、乳清酸镁、辣椒素以及经常进行体育运动等都可以减少脂褐素在体内的沉积。其中,氯酯醒的作用尤其明显。天命可知,长寿有望。

长寿的奥秘

影响人类寿命的因素很多,并且因人而异。在诸多因素中可分为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两大类。

先天因素包括遗传和优生。国内外调查资料发现,在80-84岁的人群中,家族长寿率为52%;在105岁以上的人群中,家族长寿率为70%。各地的调查资料还证实了多代长寿家族的存在。其中,三代以上连续长寿的占长寿家族的30%,其家族长寿人数占长寿家族人数的50%。医学专家对遗传的机制——染色体进行了研究,发现长寿者的染色体多于一般人,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减少也慢。

遗传是客观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讨主观的努力,人为地提高遗传因素,抵御后天的不利因素,这就是优生。首先,长寿老人中42%为头胎生,21%为第二胎生,特别是健康状况较好的长寿老人,70%为头胎或二胎生,这表明他们大多数是在父母青壮年时期诞生的。国外资料证实,头胎孩子或年轻母亲生的孩子寿命要长些,而高龄母亲生的孩子寿命要短。另外,长寿老人的父母,没有近亲结婚的。

和遗传、优生等先天因素相比,社会、自然环境及个人生活习惯等后天因素显得更为重要。世界各地的平均寿命都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延长的。各个国家的人均寿命与它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据报道,1977年,世界人均寿命为59岁,其中工业发达国家的人均寿命在70岁以上。自然环境也与人的寿命密切相关,长寿地区较多分布在山区或边远地带。但由于城市科学卫生事业的发展,医疗、营养水平高于农村,所以,城市的人均寿命高于农村。百岁老人的比例,农村高于城市,这是与农村环境幽静、空气清新、森林茂密有关。近年来,我国在城市考察中,发现广州百岁老人的数量高出其他城市数倍,这是与广州气候温和、绿化好、园林多有关。

在后天因素中,尤以抗衰老、设法减慢或阻止衰老过程的进展最为根本。抗衰老的具体措施,可分为非药物性措施和药物性措施两种。

1.非药物性措施。美国科学家伯格等曾把鼠分为两组进行限食试验。对其中的一组从幼年始减少食量的46%,另一组则不限食。其结果,限食组的雄、雌鼠的预期寿命分别增加了25%和39%。在到达1000天时,不限食组的雄鼠全部死亡,而限食组的还存活50%;至1200天时,不限食组的雌鼠全部死亡,限食组的还存活73%。推及至人,科学工作者认为,从幼年开始限食具有抗衰延寿的作用。

一些学者经过研究认为,如果寒冷的环境能适当降低动物肌体的体温,则有抗衰和延长寿命的作用;如果周围的寒冷环境不能降低动物的体温,抗衰老和延长寿命的作用则不明显。因此,有些学者设想,如能用药物降低人类的体温,也许可以减慢人体衰老的速度,从而延长人的寿命。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能健全循环系统机能,改善老年人的肺功能,增强消化能力,提高代谢水平,对神经系统、骨骼肌肉和各器官都有改善作用,从而可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2.药物性措施。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关于皇家贵族寻找“长生不老”灵丹妙药的传统。在国内外文献中,也有一些有关抗衰老药物的记载,现只介绍其中的几种:

乙氧基喹是抗衰老药物之一。它可以抑制小鼠的一些器官随增龄而增加的淀粉样变,并可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力,使小鼠的平均寿命增加72%.属于增加寿命幅度最大的抗衰药物之一。

氯酯醒也是具有抗衰老作用的药品。有关报告说,如给小鼠使用氯酯醒,可使雄鼠平均寿命增加27%,其最高寿命增加39%,使雌鼠平均寿命约增加5.9%。

此外,在动物或人类的衰老过程中,核酸制剂是对损伤细胞进行修复的材料。在本世纪七十年代,外国学者用大鼠作试验证明,给5只750天的老年大鼠每周注射一次核酸制剂,有4只死亡年龄为1600-1900天,其中1只活到2250天,不用药的大鼠至900天全部死亡。

除上述三种药物外,也有些人服用维生素及中药的延年益寿方剂,但效果如何,目前尚无足够的证据。

长寿地区与长寿老人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在世界不同地区,其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诸方面有明显差异,从而影响到当地人群的寿命。自然环境包括地层结构、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气温、气压、日照时间等;人类社会活动包括人种、遗传因素、社会的经济发展、政治制度、文化水平与风俗习惯等。这些因素对人类的寿命都有明显的影响,因而不同地区的人的寿命是有差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