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养生高手(现代生活实用丛书)
2725500000015

第15章 心理养生(6)

乐观豁达,彭祖有“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口乐意莫生嗔”的轻松;刘向有“佛祖无奇,但作阴功不作孽、神仙有法,只生欢喜不生愁”的顿悟;李白则有“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人名山游”的潇洒;相比之下,刘禹锡就略胜一筹,他“空间为自在,将寿补磋跎”,“无事且从闲处乐,有书时间静中观”,“天情岁月增中减,有味诗书苦后甜”,其豁达开朗,淡泊名利之情溢于言表。

淡于名利,保持一颗平常心,玄天帝有“寻常衣食随时度,分外资财莫妄求”的诗句,告诫人们知足常乐的真谛。罗隐在这方面的体会就更多一些,“能自得时还自乐,到无心处便无忧”“知足常乐,与其十事九如意,未若三平两满休;顺其自然,身后碑铭空自在,眼前傀儡为谁忙;黄金不是千年叶,红日能销两鬓霜”,为功名利禄累终生,结果真如追求者的初衷吗?

空灵超脱,物我皆志,跳出三界。在这方面,罗洪先的诗句最具代表性:“日月两轮悬,乾坤几万年;华屋量人斗,娇妻度客船;钱财身外物,儿女眼前冤;世人谁不染,脱却是神仙”。三界跳是跳不出的,宠辱皆忘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尘世纷纷一笔勾,林泉深处任忧游。盖间茅屋牵萝卜,开个柴门对水流。得隙间眠真可乐,吃些淡饭可忘忧,眼前多少英雄汉,为甚由来不回头?”颇有点看破红尘的味道。

在洋洋洒洒的中华养生文化中,当然更少不了普通百姓及市井文人历代相传、沿习而来的虽通俗浅显、却文化底蕴极深的民间文化。归纳起来为:不惹事,不跟风,不眼红,看得开,求知足,保平安。有关这种养生观的打油诗在我国民间的庵堂庙宇,摩崖石刻,亭台楼阁及流传至今的各式各样的手抄本、石印本中随处可见,俯拾皆是。比起文人雅士的那些座右铭,它们将人生注释得更加精彩。

心理养生:新世纪健康主题

我们知道,不良情绪可以致病,而良好的情绪可以帮助人们战胜疾病。不少患了癌症的病人,在运用药物治疗之外,还采用了如“音乐疗法”、“意念疗法”、“吐纳疗法”、“爱情疗法”、“激励法”等非药物疗法,出现不少奇迹,显示出心理疗法的巨大生命力。

善良是心理养生的一大营养素。一个人多行善事,能经常帮助弱者,使他们摆脱困境,心中必然会感到欣慰;一个人坚信活着对他人有益,甚至是他人的生活支柱,自己便会受到一种精神鼓舞,增强了责任心和义务感,心情也随之愉快,免疫力增高,对疾病的抵抗力增强。

增强自信心有助于延年益寿。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疾病有50%~80%与不良心态和恶劣的情绪有关。所以对中老年人来讲,一定要增强自己的自信心,这样不仅可以保持良好的心态,而且也利于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可预防各种老年病的发生,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另外,专家们还发现,一颗平常心,永远让自己处于平和状态,宽宏大量的人会更健康。那些不计较小事,心态平静又爱吟诗唱歌画画的人和爱艺术的人也会长寿。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医学已从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纵深发展,人们将越来越重视心理养生了。

心理养生——美容最佳处方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的肤质与精神状态好坏息息相关。皮肤色泽取决于表皮内黑色素的含量,分布位置以及皮下血管收缩与扩张的程度,而这些因素无不受控于神经体液——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其中情绪则起着“总导演”的作用。情绪不稳,精神因素不良,不仅会损害人的身心健康,更易损害人的容貌。因此当今流行一种新的美容观点:单纯的外表美容仅是“舍本逐末”的作法,科学的美容法应从追求整体美、自然美和健康美入手,情绪调整是美容的要素之一。

人的情绪、行为及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管辖。下丘脑上通大脑皮质,下通脑垂体和其他神经组织,是调控神经体液——内分泌的中枢。情绪的好坏不仅会影响各脏器的生理功能,而且还直接影响到肤色的变化。当人遇到高兴的事而心情愉悦时,大脑内神经调节物质乙酰胆碱分泌增多,血液通畅,皮下血管扩张,血流通向皮肤,使人容光焕发,给人一种精神抖擞、神采奕奕、充满自信的感觉;相反,当人过度紧张、情绪低落时,体内茶酚胺类物质释放过多,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使动脉小血管收缩,供应皮肤的血液骤减,使人面色苍白或蜡黄,同时伴有血压升高,心慌头晕、手脚冰凉的现象。如果一个人长期忧郁寡欢、焦虑烦闷,还会使上皮细胞合成过多的黑色素堆积于皮肤细胞中,使皮肤变得灰暗无光泽。忧愁苦闷导致神经衰弱、失眠,也会影响皮肤血液供应,使面容憔悴、眼圈发黑。不良情绪还会损害人体的免疫系统,使免疫细胞活力降低,脏腑功能减退,各种感染性疾病甚至癌症等亦会随之而来。

现代生活的职业女性,工作紧张、生活忙碌,要真正达到“冰肌玉肤”“肤如凝脂”“面若桃花”的美容效果,除了一定的物质条件保证外,更需要修身养性的功夫:笑对生活,“乱云飞渡仍从容”,面对喧嚣的外界始终保持平和、恬淡之心情。精神、心境还可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气质、仪态。要达到最佳的美容效果,请注意调节您的情绪、心态,良好的心态是不用花钱的最好化妆品。

心理养生训练方法

中医心理养生疗法分动态调整法(形意合一)和静态调整法(意识存照法)二种方法。该法简义深,简单易练;且不分老幼。下面分述之:

动态调整疗法(形意合一法):又称意气合一法,是通过特定要领的规定动作锻炼,以达到舒通经络,调和气血,安定心神,增补三宝的目的。

要求:动作柔缓舒展,圆活流利,手眼身法,呼吸意念,默契配合,气息调匀、气血流畅,以彼微意引气后升前降;升清降浊,并能促进机体各系统,各部位的协调统一,保持脏腑组织器官功能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状态。

具体练法:自然站立、全身放松,两脚横开与肩同宽,按站势要求站好,两手向前、向上,掌外翻;掌指向上托起,到脑前外旋达耳部,虎口与耳朵相对,缓缓升至头顶,同时配合深、细、长、均的吸气,意念随吸气、动作领气由丹田直过会阴穴(不经过会阴穴)达尾闾至百会穴,至头顶开始缓慢呼气,沉肩垂肘,两手缓缓下放,由上往下经任脉膻中穴降至下丹田,降至原位,意念随动作由上而下引气经头绕耳后下降重楼(气管)经膻中穴降至下丹田,同时配合轻提肛收缩前阴。

机理功效:动态调整不仅能调动十二经经气,弥补三宝,贯通任督。同时兼有升清降浊,疏理三焦,健脑安神,宣降肺气,调理脾胃,舒心通络,疏肝潜阳,补肾壮阳等功效。

静态调整疗法(意识存写法):又称意识存照法,就是把自己游思于体处的杂乱思维意识驻守一处;古中医养生术称“收心求静”,所谓“心静则百病去,心乱则百病生”,就是通过放松人静,从而恢复机体的自组性、协调性、静性和整体性,实现祛病健身、延年益寿的作用。

具体练法:练习之前,宽衣松带。选择环境安静舒适场地,依病情的需要选好自己适宜的姿式,两眼轻轻闭合或留一线之宽;舌轻舐上颚;呼吸自然,同时意识返观内照、虚心凝神,意识存照于丹田(久病虚病存照中丹田);微微带着上点意念,勿忘勿助,不既不离耳目都静观此窍,一灵独守,一意微照,知而不守。

要点:意守存照宜清宜淡,似守非守,若有若无。依上法练习,日不间断;每日坚持坐上2~3次,每次由15至30分钟,或更长,十天半月,便觉丹田发热,全身舒畅;至此,时间应逐渐加长,每日3~4次,每次半小时至一小时,日久见功;功满百日,真气充满,髓道白自通,宿疾齐消。

机理:下丹田为人体中心,其范围有“关元”、“气海”、“命门”等人身要穴,它又是任脉、督脉、冲脉经气运行的起点和归宿处,是气血汇集之所;同时它还是男子藏精,女子养胎之处。所以说下丹田是元阳之本,真气生发之处,人体生命之源泉。能鼓动脏腑经络,气血,使之流转循环自动不息,健康得以保持,生命得以相继。所以,传统养生法称下丹田为“性命之祖”“生气之源”为人体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部位,用意守之照之存之,则元阳益壮,百病消除。

无论训练哪种调整法,最后都要收势,收势时按下列步骤进行:

1.叩齿:把牙齿上下叩合,先叩大牙,再叩前牙,然后将训练中出现的唾液鼓濑十余下,分3口慢慢咽下遂送至下丹田。唾液有坚齿益精,滋润肠胃,帮助消化,改善口苦口嗅作用。

2.擦腰:擦热双手后擦腰背下部(命门,双肾),左右上下交替,擦热为止。

3.擦面:将双手掌相互搓擦至热,再慢慢搓擦头面部。

心理养生谣

欲求快乐康而寿,

心理养生有讲究。

淡泊寡欲杂念抛,

富贵名利莫贪求。

胸怀宽广不嫉妒,

“小心眼儿”要弃丢。

事事皆要依本分,

违法乱纪如寇仇。

出言行事须仁厚,

堂堂正正无烦忧。

心存善良无愧疚,

厚德载福天保佑。

遇事别钻牛角尖,

火上浇油更当休。

不如意事常八九,

事事知足乐悠悠。

悲愁思虑催人老,

嬉笑欢乐眉无皱。

牢骚满腹不可有,

免致伤神早白头。

喜乐有常嗔怒少,

心平气和寿能久。

心理扭曲早就医,

病魔定会绕道走。

生活琐事宜糊涂,

幽默取笑解千愁。

寂寞孤单寿命短,

自寻乐趣广交友。

心理平衡得高寿,

福如东海水长流。

心理养生助健康

所谓心理养生,就是从精神上保持良好状态,以保障机体功能的正常发挥,来达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临床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活动和人体的生理功能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相关联系。如果处在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使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而且能创造出各种佳绩;相反,则会降低或破坏这种功能,不仅影响工作和生活,还能导致各种疾病。

“祝你天天有份好心情”是人们常挂在口头的问候语,但是面对商海的浮浮沉沉、人生的起起落落,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让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健康的体魄也是很多人头痛的问题。

一位心理医生说,从社会学调查来看,具有强烈的竞争性、时间的紧迫感和对成就的欲望、急躁等特征的人容易患高血压、冠心病等病症。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影响人情绪的因素,如:家庭关系,人际纠纷,晋升等,人们往往容易把问题归结于客观因素,其实人们自身的意志品质对看待事物起决定性的作用。人们如果在平时就注意心理养生,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遇到问题的时候就会认真分析,并主动地、自觉地、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心情,缓解精神压力,这样才会拥有一个健康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心理养生的根本。善良是心理养生的营养素,心存善良的人,会始终保持泰然自若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能把血液的流量和神经细胞的兴奋度调至最佳状态,从而提高了机体的抗病能力;宽容是心理养生的调节阀,宽容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它不仅包含着理解和原谅,更显示着气度和胸襟、坚强和力量,一个不会宽容,只知苛求别人的人,其心理往往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导致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使心理、生理进入恶性循环;乐观是心理养生的不老丹,乐观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性格和心境,它可以激发人的活力和潜力,解决矛盾,逾越困难;淡泊是心理养生的免疫剂,淡泊的心态使人始终处于平和的状态,保持一颗平常心,正确看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避免一切有损身心健康的因素。

心理养生助延年

心理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总括,它包括人的思想、情趣、信念、欲望、个性、道德观念等。广义的“养生”与“养性”为互用词,古代称“摄生”。

心理养生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两千多年前问世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有论述。在《素问·上古天真论》所提倡的“恬然虚无,其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心理养生法以及《素问·四气调种大论》所提出的“四气调神”法,为后世心理养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养生需立志”在养生八笺中:“若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实为养生之大戒。”立志而自强不息,可使人生趣味盎然而益于健康。老人办事应戒杂,因杂则分、分则劳累、累则易患病。清目则养性,清静为养神的重要内容,反静而躁,则百病可生。

在《养性延年录》中有“静者寿、躁者矢”之说。清静不仅可以养神,亦可安形,神形俱调,则可益寿延年。据研究表明,悲痛、绝望、困惑、内疚等情绪可严重干扰人体免疫功能,引起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等。长期过分压抑,处于厌世等忧郁心境,以及性格内向的人,不仅使胃蠕动和消化液分泌受到抑制,引起食欲减退,而且其癌症的发病率高。长期惊恐可导致肾上腺分泌大量的去甲肾上腺素,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久之可致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意外。调查发现,高龄老人中绝大多数心情舒畅,情绪乐观,从容和蔼,热爱生活。乐观情绪通过大脑而影响心理活动及全身活动。乐观可使体内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自动调节并处于最佳状态,使体内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协调一致,促进身心健康,更有效地适应环境。

心理健康的人,应以乐观豁达的态度对待人生,应听令人愉快之事,多交性格开朗的朋友,从中受到感染。可多结善人,乐闻善事,以乐忘忧,可及时消除不良情绪。遇事多思其有利的一面,对人多思其友善的一面,不仅有利于人际交往,更能使人心情愉快。要有坚定的信念,热爱集体,关心他人,保持愉快情绪,要有健康的精神生活,培养对运动、音乐、文学等方面的业余爱好,积极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以陶冶自己的情操。

心身疾病及相关问题

1.心身疾病的概念和分类

概念:心身疾病,是指一组与心理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但以躯体症状为主的疾病。是一组起病与心理社会性因素密切相关的躯体疾病。

分类

(1)狭义:在心身医学发展的历史上,Alenxander根据心理动力学理论,曾提出以下7种与特定的心理社会性因素有关,即原发性高血压、支气管哮喘、溃疡性结肠炎,消化性溃疡,甲状腺功能亢进、神经性皮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这就是目前所谓的“狭义”的心身疾病。

(2)广义: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社会性因素的致病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心身疾病的范围大大扩大,几乎涉及各个系统,甚至认为所有疾病广义而言都是“心”、“身”两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各系统常见的心身疾病简列如下:

皮肤系统:神经性皮炎、痛痒症、斑秃、牛皮癣、多汗症、慢性寻麻疹、湿疹等。

肌肉骨骼系统:腰背疼、肌肉疼痛、痉挛性斜颈、书写痉挛。

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症等。

心血管系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率不齐、高血压、偏头痛、低血压、雷诺氏病等。

消化系统:胃、十二指肠溃疡,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呕吐、溃疡性结肠炎、幽门痉挛、过敏性结肠炎。

泌尿生殖系统:月经紊乱、经前期紧张症、功能性出血、性功能障碍、功能性不育症。

内分泌系统:甲亢、糖尿病等。

神经系统:痉挛性疾病、紧张性头痛、睡眠性障碍等。

2.心身疾病的病因学研究

目前,对各种心身疾病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受到各国同道的重视。限于篇幅,仅罗列出主要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