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汉家儿郎冠军侯:霍去病
27202900000094

第94章 93、还愿之日

待到素宁终于回到南山时,上元节也早就已经过去了。

十月寒冬的后半夜,山道上雪滑霜重、寒风凛冽、漆黑难行,策马上山的这一路上,霍去病的心情并不仅仅是即将见面的欣喜与激动,更有一种总攻发起之前的兴奋与紧张。

从第一次见面到如今,三年三个月已经过去了,咸卦到底覆过来了没有?每一次相见他都期盼着对方的答复,然而一直到现在都还没有得到。他也早就分析过自己了,这真是一个典型的失败战例:先是一击不中,然后失去速度,接着陷入缠斗,消耗至今、万分煎熬……

说万分煎熬一点也不过分,确实是太难受了,不能再耗下去了!总而言之,今天必须要逼对方明确表态了。

何为明确表态呢?这么说话太绕弯子了,通俗易懂的说法不就是要逼婚嘛!

那么,具体应该怎么逼呢?苦苦相求?以死相逼?生米做成熟饭?这些路数一般人都能想得出来,但别忘了霍去病是一个非常骄傲的人,他心中的底线很高,不屑于用丝毫的苟且手段去解决这种问题。

但是他也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最关键的是,某个问题一旦被他套入了军事模式,也就是他特别习惯也特别敏锐的那种思维模式,他很快就会拿定主意。现在这个久拖不决的感情问题就被他套入了这种模式,他承认目前的局势很被动,必须设法突破或者扭转,至于如何才能一举扭转,也不是没有办法的。

什么办法呢?背水一战。

也就是说:你今天必须答复,同意咱们就结婚,不同意呢,那我就慧剑斩情丝,咱们就此别过,永生不再相见!

这一举……是不是太狠了点、也太绝了点呢?

确实是挺狠绝的,但是看他用兵,又有哪一仗打得不狠、哪一仗打得不绝呢?不给自己留退路、更不给对手留退路,对他来说这个打法太正常了,长期的消耗战才不正常。

那么,风险也太大了点吧?

确实是比较大,但是不会比驰入浑邪王大营的风险更大吧?置之于死地而后生,这本来就是兵家的逻辑、兵家的哲学。

可是,这情丝是说斩就能斩得了的吗?

“反正我说的是斩,又没说受不受伤。大不了我伤重不治,可那是另外一件事情了,不必劳你挂心。”

客观地说,这个不留退路的攻心方案,胜算应该还是比较大的,因为它很有力度。一般人都会倾向于在力量面前屈服,就连久经沙场的浑邪王都能被震慑住,何况是一个深陷情网的年轻女人呢。

霍去病一路上盘算着自己的方案,心中充满了临战前的兴奋感觉,好容易到了蒙馆,天色早就大亮了。

没想到一进门却是静悄悄的,什么人也没有。孩子们大约是一起到远处去玩耍了,这并不奇怪,可是转了两圈,也没有见到素宁的影子,这就有点奇怪了,明明是约好了时间的。

他只得喊了两声,只见西屋的门帘撩起,身着全套礼服的素宁缓缓走了出来。

霍去病还从未见过素宁穿着礼服的样子,不由得吃了一惊,正要张口问为什么,对方却郑重地将手一让,他只得按捺住自己的纳闷,在指定的位置上坐了下来。

只见素宁在他面前端端正正地站好,然后盈盈下拜,竟然是行了一个大礼!

拜完之后,素宁并没有马上起身,而是语调清晰地慢慢说道:“骠骑将军,这一拜,是替我们宗室之女,拜谢将军救我们于忍辱事敌之苦。”

霍去病的心里恍恍惚惚、一明一暗,过了好一会儿,才总算慢慢地明白过来了一点。

他从相识就知道素宁的身份是宗室女,然而以前却从未仔细想过,这个身份背后的残酷真相!自从高祖“白登之围”以来,汉廷将和亲匈奴定为国策,七十余年间曾经十几次遣嫁公主。所谓公主,其实并非真的公主,皆是寻找合适的宗室之女,册封为公主之后嫁入匈奴。

只听素宁接着说道:“从我的姑祖母辈开始、以至姑母辈、姊妹辈,被迫嫁入匈奴的宗室女多达十几人!这些女子无不是一去不返,住毡房,食腥膻,含垢忍辱,为敌酋生儿育女,终身不复再见父母家人!”

说着说着,两行清泪沿着她的脸颊流了下来,“边境也许维持了短暂的和平,可是这些辱身事敌的宗室之女,还有那些陪着她们远嫁匈奴的侍女,这些女子所受的苦难,又有谁能够知道呢?”

听到这里,霍去病也已是眼泪长流,早把自己的“攻心方案”抛到了九霄云外。这段历史并没有多远,就连当今圣上登基之后都还进行过和亲,长达七十余年的和亲历史,不仅仅是这些汉家女子的苦难,也是所有汉家男儿的屈辱啊!

他在素宁的对面跪了下来,“是我们男儿无能,对不起你们女人!你放心,有我在,再也不会这样了!”

素宁微微苦笑了一下,“本来为国解忧,女人也义不容辞,再说,谁让我们姓刘呢?”

她继续说了下去:“我是宗室之女,是楚王后裔,是七国之乱时出过事的支系,从四五岁时我就已经明白,和亲遣嫁时最容易被挑中的,就是像我这样的女儿!我那时天天都在担心有一天会挑上我,这是我小时候最大的噩梦!”

她所说的这个情况,当时人人都是清楚的,因为没有人甘愿把自家的女儿送给匈奴,这是人之常情,皇帝舍不得亲生的公主,宗室诸王也没人能舍得自己的千金。只不过对于出过事的宗室支系来说,女儿被挑中和亲,算是一种对全家的救赎,只能无奈地接受,再说也根本就没有可能违抗。在这种情形下,女儿越懂事、越有才貌,被挑中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像是素宁这般出色的,若是正好错过年龄也就罢了,若是时间赶上了,真可以说是凶多吉少。

素宁停下来哽咽了一会儿,霍去病很想替她擦擦眼泪,又觉得胳臂沉重得抬不起来,只听她继续说道:“我六岁那年,闻得圣上更改国策,用兵戈而废和亲,然而我并没有松一口气,因为如果战争失利,那个命运很可能还会落到我的头上!”

“记得第二年的正月初一,我随父母敬拜宗祠,当时我在天地祖先之前虔心许愿,愿天佑大汉、愿兵戈早定,假如有哪位英雄能灭除匈奴之患,保护我们女人不受辱身事敌之苦,我甘愿生生世世以身相许!”

霍去病正沉浸在沉痛悲戚的情绪之中,听对方的话突然说到这里,一时之间几乎转不过弯来,“你说什么?!”

对方深深看着他的眼睛,并不掩饰自己的感情,“许下此愿那年我是七岁,后来大汉军力渐强,而我长居山中,专心学业,渐渐地就把这件事情忘记了。十年之后,当我们遇见时,我也没有想起这件往事。”

“前段时间我归家侍母,母亲最后那段日子最挂念的就是我的终身大事,她临终的那一夜,我守在她的身边,脑子里昏昏沉沉的,却突然像夜空中打了一道闪电一样,一下子把这件事想了起来!”

“我一瞬间全明白了,为什么你会出现在我的面前?难道是因为我当年的许愿?真是不可思议,上天竟然真的记住了我的愿望!”

“求仁得仁复有何怨,既然从小就爱慕英雄,既然这就是自己求来的姻缘,我没有道理再犹豫不决。”

这一刻的霍去病真是有点不敢置信,“你!这是在允嫁吗?我简直不敢相信!”

素宁望着他点了点头,“对,咸卦覆过来了!如今天子已经拒绝了匈奴,再也不会派人和亲了!许下的愿我当然要还,何况那个英雄就是你呢!请你相信,我一定会遵循‘恒’卦之义,终生爱你、陪伴你,一辈子风雨同舟。”话未说完,她的眼泪又已夺眶而出。

终于从她口中听到了“终生爱你”这几个字,霍去病这次是喜极而泣。两个人跪在地上相拥流泪,这情景如果让别人见到了,一定不会相信这是一对刚刚订下终身的未婚夫妻……

过了一会儿,两个人都平静了一点,素宁又说道:“还有,你得知道,我这不是跟你私定终身。我已经上禀过师父和叔父,即使我母亲,在她去世前一刻,我也已经跟她说起过你。”

“哦?”霍去病稍微有点惊讶,但想到素宁行事向来稳正周全,也就没什么可奇怪的了,“他们怎么说?”

“我母亲说她替我高兴,要我珍惜缘份,将来一定要恪守妇道,好好服侍照顾你。至于我师父和叔父,他们向来是对我过分爱重了,认为我配得上全天下最好的,所以,觉得你还马马虎虎吧。”素宁说到这里,不禁莞尔一笑。

“他们没有过分,你确实配得上最好的,我不敢说自己就是。”

“你是我向上天求来的,自然就是最好的。”

霍去病则不胜感慨地说道:“早知道你向上天许的是这个愿,我在漠北无论如何也要杀了单于再回来,怎么还会把他放到下次!”

“下次……真的还要打吗?”

“自然是要打的,还差最后一战。匈奴还没有彻底打服,绝不能给子孙留此后患!不过你别担心,不会马上开战,还得两三年吧。”

“为什么是两三年呢?”

“因为我们的马匹不够了。这次在漠北马匹的损耗太大了,虽说现在到处都在养马,但小马驹至少三岁才可以骑上战场,得等下一批马长成……”霍去病解释着,忽然又道:“哎,不需要等我灭了单于,你才能确凿无疑地嫁我吧?”

“不用,我已经确凿无疑了。”两个人都笑了,心中喜悦无限。

既然订了婚,下一步自然就要谈到什么时候正式嫁娶的问题。按照霍去病的意思,当然是越快越好,可是素宁毕竟丧母不久,这丧期该怎么算呢?一时之间,两人还真拿不准应该如何是好。

因为那个时候的丧期,正处在一个没有一定之规的时代,可以说是长短不一。在秦朝和汉初时,曾经规定父母去世为“三年之丧”,实则是二十七个月,但其实严格履行这个制度的人也很少,基本上都是儒生。汉文帝信奉黄老之学,驾崩之前更是遗诏国丧仅三十六日,大大缩短了丧服的时间,后世又以此为制,虽然这只是国丧,并没有说家丧应该多久,但情况却被搅得越发混乱起来。

到了当今圣上,却又尊崇儒家,自然也包括尊崇儒家的礼制,虽然一时还要求不到全民,但首先被严格要求的就是皇室宗亲和诸侯显贵。尽管并没有具体规定守丧的时间,但是这几年里,宗室亲贵中已经有多人因为居丧不谨而受到了重罚。至于一般的官僚士大夫,凡居丧时间久的也都受到鼓励,比如儒生公孙弘为后母服丧三年,就以纯孝和守礼而大受赞赏,进而由一介布衣数年之内拜相封侯。

总而言之,现在的丧期是长的长短的短,真是令人莫衷一是。(注:直到一百多年之后,随着儒家地位的完全确立,全社会才形成了三年之丧的统一标准,并上升为国家范围内的一项制度,沿用了将近两千年。)

两个人既然拿不定主意,只好上山请教师父了。按照素宁的想法,实在不好意思今天就去见师父,可是霍去病一刻也等不得,也只能随着他了。

吕老先生回来也没有多久,他是在喝过子济的喜酒之后,才放心地回到南山的,结果一回来就碰到这件事。

刚刚才操办完男徒弟的婚事,眼看着又要嫁女徒弟了!徒弟们都是自幼就跟着他的,他们小时候的模样都还宛若眼前,这做师父的心里也是难免感慨万端。

而对于面前这两个年轻人的问题,吕老先生认真地考虑了一会儿之后,给出了自己的意见:“二十七个月确实太久了,咱们不是儒家,没有必要那么繁缛拘泥。但若是太短的话也不合适,毕竟母丧之痛是人之常情,心里的哀痛都还没有完全过去,又怎么忍心为自己办喜事呢?另外还要考虑到你们两个的身份,一个是列侯,一个是宗室,必须要顾及各方面的观感,最好让上上下下都挑不出错来!所以,我看就按二十七个月的一半来算吧,今年秋天成婚好了!”

道家的境界确实透彻通达,师父的这一番分析入情入理,最后又一锤定音,两个年轻人丝毫没有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