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病由心生(珍藏版)
2683000000016

第16章 驾驭情绪的上下起伏(2)

有一项调查显示,60%的白领因为嫉妒错失高薪高职,72%的人采用硬碰硬的方式对待职场劲敌,只有25.8%的人认为职场劲敌有助于职业成长,而仅仅有16%的人能够很好对待并解决同劲敌之间的竞争。

坦然面对工作中比自己强的对手,与之开展良性竞争,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只有拥有积极健康的心态,才能把这种良性的竞争当成自己每天积极进取的动力源泉。

古语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别人有成绩,不要去诋毁或背后中伤,而要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用成绩和实力同别人竞争,这才是职场生存的上上之策。

走出孤独的心理空间

孤独心理产生的根源

《圣经·创世纪》中说:“人不应该孤独。”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说:“能够忍受孤独的,不是神灵,便是野兽。”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永远孤独,但却有人长期孤独。孤独犹如一剂隐形的毒药,可以慢慢吞噬一个原本鲜活的生命。孤独很难摆脱,但也并非无药可救。

孤独是指个体感觉到社交不足或人际关系有缺陷时的一种主观心理体验,是一种令人痛苦的不愉快的负性情绪。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人也许能忍受诸如饥饿或压迫等各种痛苦,然而却难以忍受所有痛苦中的一种,那就是孤独。一位在宇宙飞船上工作过很长时间的宇航员也曾说过,与孤独相比,太空舱生活的种种困难和不便简直算不了什么。可见孤独的确可怕!

孤独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其形成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心理学家认为,孤独的产生和人的性格关系密切。依据人的不同性格,心理专家将容易产生孤独感的人分为如下12种类型:

1.立即反抗型。这类人比较容易采取利己的方式进行自我防卫,会形成攻击性格,时间一长就会令周围的人感到厌恶,从而走上孤独之路。

2.情绪易变型。这类人情绪不稳定,忽而大喜,忽而大悲,喜怒无常,容易得罪朋友,最终使自己陷于孤独。

3.不平不满型。这类人愤世嫉俗,对什么都看不顺眼,始终扮演着受害者一样的角色,结果不幸为孤独所困。

4.精于计算型。这类人处处考虑个人得失,但斤斤计较难免伤了朋友之间的和气,阻塞自己的路。

5.固执规则型。这类人不善变通,太拘泥于形式和习惯,了无生趣,基本上令人敬而远之。

6.溺爱宠物型。这类人无法或不善于在人际关系中得到交往的满足,只能在自养的小动物身上寻找乐趣。

7.评论家型。这类人对事物一知半解,却喜欢妄加品评,为他人耻笑,悲剧因此而生。

8.冥想型。这类人离群索居,总是沉溺于自我封闭的思索中,觉得别人不能理解自己,孤独感最为强烈。

9.寄生型。这类人精于世故,物欲强且不择手段,因人不愿接近而陷入孤独。

10.独乐型。这类人喜欢卖弄自己,为表现自己不惜伤害他人,最终引起他人的反感,陷自己于孤独。

11.张狂型。这种人貌似看破红尘,实则自我陶醉,与四周环境形成对立,陷入孤独。

12.自恋型。这类人因为过于自恋而容易变得自高自大,其孤独心理也就越强,所谓高处不胜寒。

其实,每个人都有过孤独的体验。只不过有些人能够迅速融入新的集体中,孤独心理可以及时得以消除,而有些人则一时难以适应新环境,孤独心理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在孤独期间,如果不加以合理调适,就有可能发展成孤独症,给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社会学、人类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健康而又完整的精神面貌,是在人际交往中逐步形成的,人也是通过人际交往来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和改变自己的。一个长期被孤独感所笼罩的人,由于精神受到压抑,不仅会心理失衡,思想上也会产生一系列变化,以致失去事业的进取心和追求幸福生活的信心。

如果我们能够对孤独多一些正确的认识,能够把孤独经历看作是个人成熟成长的机会,当孤独袭来时,我们就不会再次陷入迷惘了。当生活环境发生变化,当我们失去往日的依靠时,应当调动自己的一切潜能去解决问题,学会坚强,学会独立。

超越孤独

贝尔太太是一位有钱的贵妇人,她在亚特兰大城外修了一座花园。美丽的花园吸引了许多游客,他们毫无顾忌地跑到贝尔太太的花园里游玩。

年轻人在绿草如茵的草坪上翩然起舞,小孩子扎进花丛中捕捉蝴蝶,老人在池塘边垂钓,甚至有人在花园中支起了帐篷,打算在此度过一个浪漫的盛夏之夜。贝尔太太站在窗前,看着这群快乐得忘乎所以的人们,看着他们在属于她的园子里尽情玩耍,越看越生气,于是就叫仆人在门外挂起一块牌子,上面写着:私人花园,未经允许,请勿入内。可是这一点也不管用,人们还是成群结队地走进花园游玩。贝尔太太只好让她的仆人前去阻拦,结果发生争执,有人竟拆走了花园的篱笆墙。

贝尔太太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她让仆人把园门外的那块牌子取下来,换上了一块新牌子,写着:欢迎你们来此游玩,为了安全起见,本园的主人特别提醒大家,花园的草丛中有一种毒蛇。如果哪位不慎被蛇咬伤,请在半小时内采取紧急救治措施,否则性命难保。友情提示:离此地最近的一家医院在威尔镇,驱车大约50分钟。

这个主意太好了,那些贪玩的游客看了牌子后,再也不肯踏入这座美丽的花园半步。

几年过去了,有人再往贝尔太太的花园去,发现那里因为太空旷,走动的人太少而真的杂草丛生,毒蛇横行。孤独、寂寞的贝尔太太独守着她的大花园,默默地看着远方的日出日落,偶尔也会怀念那些曾经在园子里留下欢笑的人群。

孤独是每个人都曾有过的心理体验,它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你以何种方式去对待它。要战胜孤独,就要学会为别人着想,只要花一些时间和精力关心、关注别人,相信你会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体验到一种自我价值感,而不是孤独感。“温暖别人的火,也会温暖自己。”不是吗?不要像故事中的贝尔太太一样,赶走向你奔跑而来的快乐,把自己关在荒芜的世界里。

要从根本上超越孤独,需要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一个有所追求、内心有爱的人,孤独是无法接近的。有了明确的人生目标,就会多一些宽容与豁达,就会慢慢拥有一个淡定的心态,就会战胜孤独、超越孤独。

铲除抱怨的心理

不要让抱怨成为习惯

有专家认为,假如一个人的性格里有“消极情感”的倾向,就容易产生抱怨。抱怨心理的产生与完美主义个性不无关系,另外还有30%左右爱抱怨的人和遗传因子有关。爱抱怨的人在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他们很少反省自己的责任,大多数情况将原因归咎于外部或他人。抱怨较严重,就可能陷入病态。此外,喜欢抱怨的人还会受到更多的不良身体症状的困扰,比如焦虑、失眠等。

赛利格曼是美国着名的心理学家。一天,他与五岁的女儿尼奇在园子里播种。赛利格曼虽然写过大量的儿童着作,但实际生活中与孩子并不太亲密。他很忙,只想快点把活儿干完。小女儿却兴致很高,开心得手舞足蹈,竟将种子抛向天空。赛利格曼叫她别乱来,女儿却跑过来对他说:“爸爸,你还记得我五岁生日吗?从三岁到五岁我一直都在抱怨,每天都说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当我长到五岁时,我决定不再抱怨了,这是我从来没做过的最困难的决定。如果我不抱怨了,你可不可以不再像以前那样经常闷闷不乐呢?”听到女儿的话,赛利格曼的内心突然产生了闪电般的震动。他认识到,是女儿尼奇自己矫正了自己的抱怨。这一天彻底改变了赛利格曼。他过去的50年都生活在阴暗的情绪中,而从那天开始,他决定让心灵充满阳光、让积极情绪占据心灵的主导。

一位半身不遂的老年人,对心理医生滔滔不绝地抱怨:我的病是被别人气出来的,一点都不假。首先是我那老伴,整天啰里啰嗦、唠唠叨叨的,但就是没一句好话,而且也不会关心体贴人,如果我有个病痛什么的,也不知道如何照顾我;说到子女吧,更是气不打一处来,好不容易把他们拉扯大,根本不要提“孝顺”两字,能少给我惹点麻烦,少给我点脸色看就算不错了;单位也是,工作了那么多年,结果还是“人走茶凉”,很少有领导来看望……

老头子满腹牢骚,看什么都不顺眼。

通过心理医生的疏导,这位爱抱怨的老先生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自己应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疾病是由于自己过多的不良心理和行为所致,牢骚越多,病情越重。后来经过治疗,老先生的生活可以自理了,也不再成天抱怨。

一个经常抱怨的人会处处感到不满意,即使有人关心帮助他,他也会抱怨别人关心不够,在遭遇失败的时候,就抱怨命运对自己的不公平,从不检讨自己。怨恨是精神的腐蚀剂,抱怨无济于事,只能使我们在痛苦和烦恼中备受煎熬。生命是属于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无须去抱怨环境和他人,更不要让抱怨成为习惯。

化不满为动力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产生抱怨在所难免。比如去参加婚礼,没有哪位会对酒席表示十分满意,都是挑剔的居多。特别是对写字楼的白领来说,抱怨不仅仅是一种宣泄情感的方式,往往也是一种人生态度,在他们看来,不抱怨才不正常。

一位年老的印度大师身边有一个总是抱怨的弟子。一天,他派这个弟子去买盐。弟子回来后,大师吩咐他抓一把盐放在一杯水中,然后喝了它。

“味道如何?”大师问。

“苦。”弟子龇牙咧嘴地吐了口唾沫。

大师又吩咐他把剩下的盐都放进附近的湖里,然后对弟子说:“你再尝尝湖水。”

弟子捧了一口湖水尝了尝。

大师问道:“什么味道?”

“很新鲜。”弟子回答。

“你尝到咸味了吗?”大师问。

“没有。”弟子不明白大师的意思。

这时,大师对弟子说道:“生命中的痛苦就像是盐,不多,也不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痛苦就这么多。我们体验到的痛苦,取决于将它盛放在多大的容器中。”

所以,当你处于痛苦时,不要只记得抱怨,而要开阔胸怀,化不满为动力,去充实自己……

着名作家福楼拜曾说:“你一生中最光辉的日子,并非是成功的那一天,而是能从悲叹和绝望中涌出对人生挑战的心情和干劲的日子。”

所有的人都不免在某件事中失败,失败使我们焦躁不安,心生抱怨,有的人甚至沉迷于抱怨之中,成为现代版“祥林嫂”,整日整夜没完没了地怨天尤人。殊不知,有多少成功的机会在我们抱怨的时候悄然滑过,当我们被抱怨所笼罩时,便会背离正常的生活。因为我们忽略了自身具备的珍贵财富,忘记了去重新迎接挑战,信心也在日复一日的抱怨中丧失殆尽。

没有人喜欢面对困难和不幸,但聪明人善于把它当作成长的机会和前进的动力。心理学家把轻度的挫折比作是“精神补品”,因为每战胜一次挫折,你自身的力量就会得到一次强化,为下一次的成功奠定稳固的基石。

抛开人生无谓的负担

一个老和尚带着小和尚出门云游,来到一条大河边上。河上没有桥,只有一块一块的大石头,从河的这头排到了河的对岸。师徒二人正准备过河,从远处来了一位姑娘。姑娘到了岸边,看看河水又看看两个和尚,欲言又止。最后,老和尚答应了姑娘的请求,背她过河,小和尚紧随在师傅后边。过了河,姑娘道过谢离开了,师徒二人继续赶路。一路上,小和尚心里直犯嘀咕:师傅不是说我们不能近女色吗?为什么师傅竟然背一个姑娘过河?他想问又不敢问,就这样走了20里地,最后实在是忍不住了,便向师傅说出了心中的疑惑。师傅笑了笑,说道:“我过了河就把她放下了,而你却背了她20里地。”

人在世间就是这样,有一些东西,拿得起,却放不下。人生本来就是一个有得有失的过程,也许很多东西会慢慢失去,但不必担忧,因为你必然会得到另外一些东西。过去的就让它成为过去,该放下的就一定要放下。千万不要学习小和尚,背着沉重的包袱赶了20里路。

中国体操运动员桑兰,在一次比赛中意外受伤,高位截瘫,甚至一度连说话的能力也失去了。但桑兰顽强地战胜了伤痛,重新回到了人们面前。虽然她依然无法站立,更不用提重返赛场,但桑兰没有抱怨生活对她的残酷,她曾说,这次重伤是她人生的转折点,她忽然发现,除了体操,人生还有许多事情可以去做。所以,无需把人生看得多么艰难,带着轻松的心态去面对,你会在人生的旅途中获取更多珍贵的东西。

其实,生命的过程就像一次旅程,你携带的东西越多,行李越重,旅途便越感吃力。原本轻松的旅途,或许会变成一种难以承受的负担。放下一些包袱,让旅程轻松一点,你会欣赏到沿途一道道美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