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从零开始读懂领导学
2680400000005

第5章 借来慧眼看莲花--领导者的识人艺术(2)

俗话说:一叶落知天下秋,从一叶飘落这一小的方面就可以知道大的方面--秋天快到了,知人亦是如此。一个人的品性、志向和好恶都体现在乎时生活中的小事中,只要仔细观察就可发现许多有用的东西。这就如同从蛛丝马迹中发现一个大的阴谋或是知道一个宝藏的所在。

有一位母亲的话对我们应有启示,她对自己的儿子告诫说:“如果有一个女孩跟你去吃西餐,点了"全餐"起初上来的开胃莱、面包、汤、沙拉,她全都吃光了,等到后面的主菜和甜点,已经吃不下去,你可别怪她。她绝不是浪费,只是不会点西餐,甚至可能没吃过"全餐"。但你要是哪天遇见一位小姐点了全餐,而且从头到尾,每道菜只吃一点点,可就应小心了。那真是太浪费,只怕你将来养不起。”这位母亲的话可谓真有见地。

人生的经验使她学会了从小处识人,而小伙子们生性豁达又被罩于情网之中,哪能想得那么深那么远呢?这一点又不得使人联想起“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句名言来。

西方一位著名银行家的经历应该对我们识才有所认识。他早年工作极不顺利,好几次都没有应聘成功,当他带着一颗受伤的心走进一家银行,不幸的是,他又被拒绝。默默地,他走向了大厅的出口,不经意间,他发现地上有一枚闪亮的图钉,就蹲下身去把他拾了起来。这时银行的董事长恰巧从这儿经过引看到了这细小而又平常的一幕,但董事长却别具慧眼,认为这种人正是银行职员所需的,任用他一定会把银行的事办好。第二天,他就接到了银行的聘任书。此后,他努力工作,并把银行管理得井井有条,董事长死后由他接任,最后成为世界著名的银行大王。

这位银行大王的产生得益于生前的董事长慧眼识人。如果董事长稍微粗心一点,或者是虽然看到这感人的一幕却没有思考一番,那么这粒闪亮的“金子”还会继续埋在沙堆里。

用人是领导成功的关键,而用人的前提是要识人。领导者能以小识人,可见其与众不同。

有情有义是人才的基本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能爱己爱人爱国,这样的人可信;能知恩图报,勇于献身,是为“义”,这样的人更难得。要考察一个人,观其情义亦可。

1.无爱人之心者勿用

人性本善,爱人之心本应有之,但往往有一些人总是那么薄情寡义,或是为一己之私,爱人之心尽无。没有爱人之心又何谈助人,故领导识才应注意人的品性。古时有“举孝廉”,只要是孝顺父母、品德高尚就可以被选人官,因为他们有一颗爱母之心,用这样的人当领导放心;没有爱人之心,处处为自己着想而不管别人如何,这样的人不会很好地与同事协作,不会与下属处好关系,也不会让所在的集团勃兴。爱人之心能使下属深知他人难处,主动与他人合作。同时,他们还时时地关心集体的情况,誓与这个集体共存亡。有情才能有义,无情者无义,用有爱心之人是企业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关键。

领导用人最应注意,切忌用奸邪之人,即使他们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也不应重用他们。明代英宗用人就很注意属下是否有一颗爱人之心。都指挥使马良很受英宗赏识,他的妻子死了,皇子便去安慰他,恰巧遇上他已数日不出门。旁人说:“马良正在办喜事,新娶了一个妻子。”于是英宗心想:“这个家伙对前妻薄情寡义,又怎会忠心于我。”于是就从此疏远马良。事实也是这样,爱人之心是人的本性,连爱妻之心都没有了又何谈爱人,又何谈爱国忠君?这样的人确实不能用。

2.为大义舍小义者应重用

古人讲义,义一直成为指导人们行动的行为准则。即使是在现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义仍为人们所追求。现实中常常有疾恶如仇、伸张正义之人,有不计名利给他人以帮助之人,也有“大义灭亲”之人,这些我们都称为义。能以义待人处事,实在难得,而要为大义舍小义实是不易,这需要极大的勇气,这需要有一颗伟大的心。为大义舍小义之人能判断孰轻孰重,他也知道自己应有所补救。

3.重情怀意志更坚

人们交友,爱交有情有义之人,用人亦是如此。用有情有义之人,他们会尽职尽责地把工作做好,同时他们为报知遇之恩,也会鞠躬尽瘁。有一大批有情义的下属,攻城不怕城不破,办事不怕事不成。这些人一旦被领导予以重任,便会死心塌地的跟随领导,成为领导的得力助手。

古之君王、贤臣爱重用有德有义之人,这些人也忠心耿耿,以报知遇之恩。“士为知己者死”由此而来。这批人为所在的国家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国家由此而兴。君王事业的成功与其说是臣下的努力不如说是君王慧眼识人、善于用人的结果。领导能有“为自己而死”的人才在身边,是具有何等的眼光!

领导善于用重情义之人不仅在古代,在现代仍起着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使海外的科学家们欣喜不已,他们知道报国有望了。为了民族大义、为了国家的发展,一大批科学家冲破层层阻挠回到了祖国。中央领导极其重视,把他们分配到重要的岗位上。在这百废待兴的时候,条件极其艰苦,他们还是以顽强意志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他们的任务。

不为利所动者才是真才

人要活着必需吃饱穿暖,这是生活的必需,但不是最终的目的。满足基本的生存之后,人们会把眼光投向更高一层的精神和物质消费,并为之奋斗。于是有些人就铤而走险,因为“孔方兄”太诱人了、漂亮小姐又太迷人了,他们拜倒在金钱和女色面前,不成大器。难怪“有钱能使鬼推磨”“英雄难过美人关”为后世所咏叹。领导者识人,可以利试之,看其是否廉洁有抱负。

(1)不为利所动,为官在廉。领导者最希望的是有一批廉洁的下属干部,腐败贪利的下属会挖空你的“墙脚”,让你几十年的基业废于一旦。故自古以来皇帝爱廉官,而如今不仅官场中如此,在企事业单位中,领导者也都希望用廉洁的下属。在政治中,官廉才会促成政治清明,可谓国家民族之福;在企事业单位中,下属干部廉洁则企事业振兴有望。可见廉洁对一个团体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与廉洁对立的是腐败。腐败如同蛀虫,它侵蚀集团的肌体,最终使这个肌体不堪重负而呜呼哀哉。廉与腐的对立,都是基于对利的态度不同。廉者对之避而远之,而腐败者则趋之若鹜。领导者要识得廉洁之才,得以利试之。

这样的事的确有人做过,此人便是“贞观之治”的主角李世民。他历经艰辛当上皇帝之后,为稳固来之不易的大唐政权,他决心严厉打击贪官污吏。于是他派人拿着金银借故去贿赂一些部门的官员。有的官员接受了馈赠的贿赂,李世民就下令把他处死,而有的官员拒不接纳贿赂则被加以重任。这一事例近乎残酷,大有引诱人犯罪之嫌,但在皇权至上的时代,这是无可厚非的。

主动地去引诱下属以观其是否廉洁,这是万般无奈之下策,应尽量少用,而且还要尽量向外人保密,毕竟自己的形象要紧。最常用的就是自己的一双慧眼,往往利益就摆在眼前,有人唯利是图,有人视如过眼云烟,领导者只要留心观察,下属的底细一看便知。

(2)不为利所动,有更大抱负目光短浅者,贪图于眼前之利;意向远大者,不为眼前利益所动,两种人格昭然若揭,领导者识才不仅要从对利的态度中观其廉,同时还会从眼前之利中知晓人的抱负。

有人一时成功,面对突如其来的鲜花与金钱,他满足了,从此不再进取,结果再没有取得多大成绩。蒸汽机的改进者瓦特便是极好的一个例子。而少数人面对鲜花与金钱,他们没有陶醉,而是忘记这些东西,继续走自己的路,从而取得了更大的成功。

西汉霍去病曾为国家建立功业,在对抗匈的战役中屡立战功。一次,汉武帝派人为他修建了一座漂亮的房子,对霍去病说:“爱卿在外征战几多年,该有个自己的家了。”霍去病恳切地回答:“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听完,汉武帝十分欢喜,把攻匈的重任全交到卫青和霍去病身上。果然他们不负众望,屡战屡胜。

不为眼前利益所动,必然有更大抱负,与鼠目寸光之人不可相提并论。领导者识人,动之以利,可知大才。

从实践中观察鉴别人才

真正的人才不在“纸上谈兵”,而是要看其实干能力。时代需要的是实干家而不是空谈家,空谈有何用?如果要说空谈的用处,诙谐一点来说就是空谈可以败事可以误国。怎样判断一个人是空谈家还是实干家,方法不过是让谈话者去干实事。用一句很简单的英文谚语即可道明实干与空谈的差别:“Actionsspeaklouderthanwords”,这既可以译为事实胜于雄辩,也可以译为行动比语言更重要。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领导者往往很难一时察觉某某是否有才,但直觉上领导又不忍放弃选才的机会,于是不得不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理,兴许试用之后贤庸必然自明。但试用是要担风险的,万一试用不成,不仅没有觅到自己需要的人才,反倒把自己的秩序给打乱了。聪明的领导便顿生一计,让人到基层去办事,通过对其“政绩”的考察来发现人才从而给予升迁,这确实是一种好方法。现代的多数企事业单位招聘人才大都有一个试用期,试用期满,领导就会对员工的成绩作一个评价,能够留下来的当然是为领导所满意的被认为是人才的员工,有时领导还会从其中的特别优秀者中选出一部分委以重任。这便是领导者以政试之,察其真才的做法。

有时,领导者没必要让所有的人都去做相类似的事情,而是在较为器重的人中让他们去做特定的事,看他们的处事技巧,从而判断其是大才还是小才。这一部分人往往是领导考察的对象,如果干得令领导满意,极有可能成为领导的接班人。而领导要选择接班人更要谨慎行事,委之以政,时时考察。往往选择接班人的结果如何,恰恰反映了一个领导的识才能力,是一个领导有无识才艺术可言的标准。

与咨以谋略比较起来,后者往往更注重识大才,但前者可适用于不同的人群,而且操作性极强,领导者可以随心运用。

《周书·苏弹传》对以政试之有一个简易的说明:“彼贤士大夫之未用也,混于凡品,竟何以异?要任之以事业,责之以成务,方与彼庸流较然不同。”它告诉我们让贤能的人去干一定的事,他们的才能就能显现出来。三国时,“卧龙”与“凤雏”两相齐名,但最初“凤雏”庞统没有得到重用,于是他带着鲁肃和诸葛亮的推荐信去投靠刘备,但去后并没有把推荐信拿出来。刘备不了解庞统的才能,就把他派到耒阳当县宰,但他到任后不理政事,终日以酒作乐。有人将情况报告刘备后,刘备就派张飞去察看。张飞去后,果如所言,就责备庞统说:“你终日在醉乡,怎么会不耽误事呢?”庞统便让下面的人把所积公务都拿来,不到半日,便批断完毕,而且曲直公明,毫无差错。张飞大惊,回去向刘备具说庞统之才。这时庞统才将推荐信交上。信中鲁肃称庞统不是个只能管理小县的人才,建议刘备重用。诸葛亮这时回来也称庞统是“大贤处小任,以酒糊涂”。刘备这才认识到庞统是有杰出才能的人,便委以重任,作为诸葛亮的副手,共同参与军机大事。

刘备任委庞统,察其才能,再加上鲁肃、诸葛亮两位的推荐,终于找到了自己日日思念的贤人。

现实中,委之政事来查其真才实学为多数领导所青睐。这里有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一次招聘会上,一位应聘者有足够的“硬件”,将自己做过学生会干部,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管理能力等说得天花乱坠,把该用来形容自己优点的词几乎都用上了。他以为在外资企业,领导者一定会喜欢这种大胆且敢于自我推销的员工,但招聘的领导并没有被他的话所迷倒,先是把他派到一个小车间管理生产,试用期3个月。结果试用期满,这位应聘者在车间的工作做得一塌糊涂,不得不灰溜溜地逃之夭夭。这位领导者是聪明的,知道现实中许多人喜欢说大话,吹捧自己,但一到实干的时候就露馅了,因此就安排一个棋局让他去走一着,这样,是否真有真才实学就反映出来了。

真金不怕火炼,真才更不怕检验。如果是人才,在领导者委以的重任中,发挥自己的才干,从而为人所识;领导者通过让下属办事,从而知晓下属才能的大小,进而判断该让他们干什么事。委以责任,既是领导者识人艺术的体现,也是领导者识人用人的关键。为避免被市场上各式人才所蒙蔽,领导者何不试试“委以责任”这把“杀手锏”?

观察其朋友就可以识人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同的东西被分配在一起是因为它们有相似之处;不同的人走在一起,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语言,有相同的志向,即“意气相投”。很难想象一个志存高远、正直无私的人会与一个无恶不作的大恶棍成为深交。“道不同不相为谋”,不同的情操,不同的追求决定了各人所走的不同的路,想到这些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人以群分了。志趣不投之人走在一起如一场没有爱情的婚姻,它不会长久。要识人也就有必要观其行,观其所交之人。如果他交的是狐朋狗友,而另一个人交的是金兰之友,无须多言,孰是孰非一见便知。

人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不可避免地要与外界打交道,受人影响也是在所难免的。古人一语中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环境的重要,也说明了对交往的人应有的必要重视。如果小孟珂与一帮市井之人整日混在一起,后来定不会成为“亚圣”。

要做好自己的事往往需要朋友的帮助,为此,广交朋友成为一种风气。但要交好交歹必需“择交”,而要识才也可看看人家“择交”择的是什么样的朋友。

古人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之说,这是就学识而言,领导者观其所交谈之人,定知他是有学识之人;也有“布衣之交”,这既重学识又重道德,但总的来说还是贫贱两种人的志趣相投,那么知其友而知其人。交往的人的情况实际从侧面反映了本人的情况。隋末,王圭隐居于南山。一日,他的母亲李氏说:“你将来可能会显贵,但不知你交往的朋友是什么样的,能否找个机会让我见见他们。”过了几天,好友房玄龄、杜如晦不邀而访,李氏一边准备酒饭让他们尽情欢饮,一边暗自观察。待房杜两人走后,李氏忙说:“两位客人都是辅助帝王的人才,看来你能够显贵了。”李氏所见确实不错,后来,房杜两人果然当了太宗皇帝的左右仆从。王圭也做了侍中大臣。王母之所以能肯定地作出判断,是因为她通过观察知道房杜两人的才德,观友知子,从而更深一步地了解了自己的儿子。

领导考察人才,可试着去观察一下他所结交的朋友,从而作出自己的选择。如果领导者发现其所交之朋友尽是有才有德之人,那么就应大胆地任用,因为一方面这人多半是有才之人,另一方面“一个好汉三个帮”,自己有困难的时候,还可寻求下属的朋友的帮助,可谓“一箭数雕”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