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12岁前,妈妈决定孩子的一生
2671900000007

第7章 孩子十二岁前,称职妈妈要掌握的功课(6)

孩子的各学科就像拼成木桶的木板。孩子整体素质的提高,不能单指望某几门学科成绩的突出,而取决于它的整体状况,特别取决于它的某些薄弱环节。因此,当发现孩子的某些科目存在不足时,妈妈们应该及时提醒孩子,帮助孩子,让其在这门学科上多花费一些时间,达到补短的目的。

心理规律六:霍桑效应

在美国的芝加哥郊外,有一个霍桑工厂,该工厂主要制造电话交换机。工厂有较为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即便如此,工人们仍然愤愤不平,所以生产状况很不理想。后来,心理学专家专门对其进行了一项试验,即用两年时间,专家找工人个别谈话,前后一共进行了两万余人次的谈话。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值大幅度提高。这就是“霍桑效应”的来源。

其实妈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完全可以借鉴一下“霍桑效应”。身为妈妈,一定要尽量挤出时间同孩子谈心,且在谈论的过程中,一定要耐心地引导孩子尽情地说,诉说心中的困惑,说出内心的不满。

通过诉说,让孩子得以发泄。发泄完后,他们就会感到轻松、舒畅。这样,他们在学习中就会更加努力,生活中就会更加自信。

心理规律七:增减效应

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显得不断增加的人,最不喜欢那些自己的喜欢显得不断减少的人,心理学家们将人际交往中的这种现象称为“增减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会被商家所采用的增减效应蒙蔽心智。比如,有一些销售员在给顾客称货物时总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拿出。

妈妈在评价孩子的时候难免将他的缺点和优点都要诉说一番,并常常采用“先褒后贬”的方法。其实,这是非常不利于孩子成长的方法。在评价孩子时,妈妈们不妨效仿,运用一下“增减效应”,比如先说孩子一些无关紧要的小毛病,然后再适当地给予赞扬。

心理规律八: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是气象学家洛兰兹1963年提出来的。其大意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就会在两周后在美国得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此效应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从蝴蝶效应里,妈妈们应该知道,教育孩子无小事。一件事情的处理是否正确,一句话的表达是否恰当,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心理规律九:贴标签效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不足,而战争又的确需要一批军人。于是,美国政府就决定组织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为此,美国政府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战前的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

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对他们并不过多地进行说教,而特别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地好、如何改过自新等。专家们要求犯人们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爱的人。三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们要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地服从指挥、如何地勇敢等。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后来,心理学家就把这一现象称为“贴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

这一心理规律在家庭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老是对着孩子吼“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等,时间长了,孩子可能就会真的成为了我们所说的“笨蛋”。

所以,妈妈应该多用激励性语言,对孩子多贴正向的标签。

心理规律十:登门坎效应

这个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做的“无压力的屈从——登门坎技术”的现场实验中提出的。

实验过程是这样的:实验者让助手到两个居民区劝人们在房前竖一块写有“小心驾驶”的大标语牌。在第一个居民区向人们直接提出这个要求,结果遭到很多居民的拒绝,接受的仅为被要求者的17%。在第二个居民区,先请求各居民在一份赞成安全行驶的请愿书上签字,这是很容易做到的小小要求,几乎所有的被要求者都照办了。几周后再向他们提出竖牌的要求,结果接受者竟占被要求者的55%。

登门坎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这种现象,犹如登门坎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

心理学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愿接受较高较难的要求,因为它费时费力又难以成功,相反,人们却乐于接受较小的、较易完成的要求,在实现了较小的要求后,人们才慢慢地接受较大的要求,这就是“登门坎效应”对人的影响。

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你请求别人帮助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小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登门坎效应”。

在家庭教育中,“登门坎效应”有其独有的魅力,妈妈们不妨借鉴一下。对自己的孩子,妈妈一下子不宜对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而是先提出一个只要比过去有进步的小要求,当孩子达到这个要求后再通过鼓励逐步向其提出更高的要求,孩子往往更容易接受并力求达到。“登门坎效应”蕴涵的是一种教育的理性、教育的智慧。

心理规律十一:链状效应

有一句俗话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链状效应,它是指人在成长中的相互影响作用。

这种效应在年龄低的孩子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就孩子的链状效应看不是单方面的,既表现在思想品德方面的互相感染,也在个性、情绪、兴趣、能力等方面发生综合影响。利用孩子们的链状效应,让不同性格的孩子在一起可以取长补短。因此作为妈妈,应有意识地优化孩子周围的环境,如让娇生惯养的孩子与独立性较强的朋友做伴,胆小畏怯的孩子和勇敢坚强的朋友交友。

心理规律十二:名人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在给大学心理系学生讲课时,教师向学生介绍说聘请来了举世闻名的化学家。然后这位化学家说,他发现了一种新的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具有强烈的气味,但对人体无害。在这里只是想测一下大家的嗅觉。接着打开瓶盖,过了一会儿,他要求闻到气味的同学举手,不少同学举了手,其实这只瓶子里只不过是蒸馏水,而这位化学家则是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这种由于接受名人的暗示所产生的信服和盲从现象被称为名人效应。

名人效应的产生依赖于名人的权威和知名度。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在他们那一领域必然有其过人之处,所以名人更能引起人们的好感、关注、议论和记忆。由于孩子的认知特点及心理发展,他们多被名人形式化、表面性的形象所吸引。他们喜欢的名人多为歌星、影星一类,出现追星现象。这就要求妈妈为孩子选择好“名人”,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心理规律十三:潘多拉效应

在古希腊有这样一个神话,说宙斯给一个名叫潘多拉的人一个盒子,告诉她绝对不能打开。潘多拉很好奇:“为什么不能打开?还要‘绝对’?里面究竟有什么呢?”她越想越好奇,她越想知道真相。在这种好奇心理的作用下,她把盒子打开了。

后来,心理学就把这种“不禁不为、愈禁愈为”的现象,叫“潘多拉效应”。

潘多拉效应的心理实质是好奇心和逆反心理在起作用。有心的妈妈可以从“潘多拉效应”里领悟到教育孩子的智慧。

几岁到十几岁的孩子正处于好奇心和逆反心理极强的时期,妈妈越是不肯教孩子认字,孩子越想学习认字。其实,如果妈妈掌握孩子的这一特点,并巧妙地引导孩子,就很容易让孩子对学习有一个全新的态度,从而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

需要提醒的是,妈妈在利用这个效应与孩子沟通时,要注意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妈妈所说的话、所做的事一定要能够引起孩子的兴趣。例如,妈妈在推荐课外书给孩子看时,所推荐的书一定要符合孩子的认知水平,一定要能引起孩子的兴趣,否则孩子就会对读书产生反感,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7牢记鼓励孩子的话并适时使用

随便什么事,你要小孩怎么做,做什么样的人,学什么样的事,求什么样的知识,研究什么样的问题,你要有一个法宝——鼓励,孩子需要成人的爱护和评价,需要成功的喜悦。

美国成功学的创始人拿破仑·希尔博士在回忆自己童年生活时曾经说过:“当我还是一个小孩时,我被认为是一个应该下地狱的人。”可这一切因为他父亲的再婚而改变了,在继母走进拿破仑房间的时候,父亲说:“这就是拿破仑·希尔兄弟中最坏的一个。”可继母并没有在意父亲的话,而是用最亲切的语调说:“这是最坏的孩子吗?我看完全不是,他恰好是这群孩子中最伶俐的一个,我们所要做的,无非就是把他所有的伶俐质量发挥出来而已。”继母用她那浓浓的爱和不可动摇的信心造就了一个全新的拿破仑。

世上没有一无是处的孩子,只有不愿鼓励和不善鼓励的妈妈。作为妈妈,不要把孩子贬得一无是处,相反地应该耐心引导孩子,满怀信心地鼓励孩子的每一次进步,只有这样,孩子才会不断提高和发展。现在向妈妈介绍几句鼓励孩子的话,希望妈妈们能在合适的时机及时使用。

1、“我很高兴……”“我很欣赏……”

“我很高兴看到你能主动学习。”

“我很欣赏你对待学习的态度。”

这些语言都是表示妈妈接纳孩子,认可孩子的话语。也许有妈妈会问,孩子表现出好行为时,我们可以这样鼓励孩子,但当孩子的行为不足以值得表扬,不能得到肯定时,该怎么办?

如果真像妈妈们所说的这样,你不妨用以下的对策来应对你的孩子。

“妈妈理解你,也非常爱你,但妈妈并不喜欢你这样做。”

“看样子,你对我的处理方式,不太满意,能说说你的看法吗?”总之采用这类语言的一个原则是,妈妈可以不同意或者是不赞同孩子的某种行为,但不能因此而否定孩子,拒绝接纳孩子。

如果妈妈不接纳孩子,孩子的所有行为,在妈妈眼里都是不好的行为,妈妈就会用责骂等不尊重孩子的方式来对待孩子。所以,接纳孩子是鼓励孩子的一个重要前提。

2、“我相信你能……”

一位儿童心理学家曾说过:“妈妈眼中的孩子是坚强的、勇敢的、乐观的、有能力的。那现实中的孩子就真的是坚强的、勇敢的、乐观的、有能力的。”

一天,妈妈在干家务的时候问小曼:期末考试你数学打算考多少分呀?小曼很自信地回答到:“我想考90分以上!”因为她基础太差,以前也从未考过优秀成绩。所以看见她有这种想法,妈妈很高兴地点了点头。刚要说话,小曼的哥哥笑着插嘴说:“她还能考上90多分?及格就不错了!”话音刚落,小曼的脸唰地红到了脖子,羞愧的深深地埋下了头……

妈妈见状,赶紧微笑着走到小曼身边,一边伸出手做出与她拉钩状一边低声说道:“小曼,哥哥不相信你能考上90多分,但妈妈相信你能行。争口气,要点儿强,使使劲儿,考个好成绩来证明给哥哥看好不好?”小曼迅速伸出手,边跟妈妈拉着钩,边狠狠地点着头说:“好!”

小曼的期末考试成绩出来后,数学竟然考了95分!这个成绩对她来说,简直是质的突破!这不仅是实现了一个“诺言”,而且让她树立起了可贵的自信心和自尊!

是妈妈的信任,让小曼找回了勇气。其实,不管孩子的能力怎样,身为妈妈都应该相信自己的孩子,如果连你都不相信孩子,你又指望谁来信任他、提升他的能力?任何一个孩子出色的能力,都是被妈妈的信任和鼓励激发出来的。所以,妈妈们千万别吝啬你的赞美之词。

3、“你真棒”

孩子是需要鼓励的,每个人都有“棒”的地方,人是为自己“棒”活着,不是为“差”活着,如果孩子认为在妈妈眼中是‘最棒’的,她就一定会“棒”起来。

有一个小男孩非常顽皮,特别淘气,在学校里整天搞恶作剧,老师包括同学都非常讨厌这个小孩,在这个孩子的评语上老师没有给过一句好听的话,而且老师还几次要这个孩子留级。因为孩子,爸爸和妈妈经常吵架,后来离婚了,妈妈自己带着孩子过。孩子的妈妈对自己的孩子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她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

不管每次去学校老师说什么,无论他的评语有多坏,妈妈都没有批评孩子,而是对孩子在耳边轻轻的说:孩子我发现你又进步了,你很棒,你会越来越棒的,妈妈相信你。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着,孩子破碎的心,一次一次被缝合,一次又一次燃起希望之火,最后这个孩子考上了上海复旦大学,现在是一家跨国公司的CEO。

一次公司的大会上记者采访他:你为什么会这样成功?他只说了这样一句话:因为我有一位伟大的妈妈,世界上最了解我的人是我的妈妈,最爱我的人也是我的妈妈。

“你真棒”是正面信息,“你真差”是负面信息,人对生存价值的需求比生存本身更强烈。当一个人被贬得一无是处时,就会表现出明显的抑郁,当一个人被别人悦纳时,就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妈妈的鼓舞,最终,让小男孩得到了健康成长。

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有其自身的天赋,但为什么有的孩子表现突出,而有的孩子则表现平平呢?那是因为天赋没有被唤醒。就像打开宝藏的口诀“芝麻,开门”一样,唤醒这沉睡的巨人也需要秘诀,那就是“你真棒”!